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十首古诗诵读教学案

更新时间:2024-01-22 22:18:00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22日发(作者:黎诺懿)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十首古诗诵读教学案

龙集 尹寒

龙集小学六年级下古诗诵读教学案

1 采薇(节选)

一.理解与翻译

昔(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我往(往:当初从军。)矣,杨柳依依(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今我来思(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雨(:音同玉,为 “下” 的意思。雨(yù)雪:下雪。雨,这里作.动词。)雪霏霏(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行道迟迟(迟迟:迟缓的样子。),载(载:又。)渴载饥。我心伤悲,莫(莫:....没有人。)知我哀!

译文

回想当初我离开的时候,连杨柳都与我依依惜别。

如今回来路途中,却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

路途曲折漫长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我心里不觉伤悲起来,没有人会懂得我的痛苦的!

二.赏析

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

三.练习巩固

1.补充诗句,完成练习。

采薇(节选)

昔我_____矣.杨柳依依。 今我 _____思.雨雪霏霏。_____迟迟.载渴载

饥:我心_____.莫知我哀!

(解答:往 来 行道 伤悲)

(1)这首诗选自《 》。诗的主人公是一位_____

((1)答案 诗经·小雅 解甲退役的征夫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和古诗信息的获取。第二个空的填写要结合这首诗的整体内容。 《采薇》是一首以解甲退役的征夫的口吻,诉说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的诗。)

(2)选出下列字词在诗中的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打“、“:

雨:A. yǔ( )。 B.yù( ) 迟迟:A.迟到( ) B.迟缓的样子( )

载:A.zǎi ( ) B.zài ( ) 莫:A.不要( ) B没有人( )

(答案 B(√) B(√) B(√) B(√)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词义。完成本题要结合诗的内容和诗句意思。“雨雪霏霏”写的是“大雪纷纷漫天下”。“雨”作名词指“从云层中降落的水滴”时读“yǔ”;作动词指“落下”时读“yù”。“载”用于连接两个动词,表示“且,义”时读“zài”,如“载渴载饥”“载歌载舞”。“迟迟”形容返乡的士兵走在泥泞的路上,饥渴劳累,步履迟缓的样子。“莫知我哀”是没有人知道“我”的哀愁的意思。)

(3)诗中与“昔”相对的字是“______”。由此呈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情景,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今 ①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②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诗的前四句以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内心.形成了景物和心境的今昔对比。熟读诗句.用连贯的语言分别描述情景即可。)

(4)从诗中可知,主人公现在所处的地点是_______.处境是_________。一个

“______”字体现了此时主人公内心无限的 之情。

()答案 返乡途中 行路艰难.又渴又饥哀悲伤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完成本题要细读诗的后四句。“行道迟迟”点出士兵走在返乡途中;“迟迟”和“载渴载饥”写出了士兵此时的处境;“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个”哀”字直抒胸臆,表达了士兵内心无限的悲伤之情。)

2.阅读《渔家傲·秋思》。体会不同的军旅情怀。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所写的时间是______ .地点是 _______ 。

(答案 秋天 边塞解析 本题考查对信息的提炼。提炼信息要通读全词。从题目“渔家傲·秋思”可以读出这首词所写的时间是秋天;从“塞下秋来风景异”和“将军白发征夫泪”可以读出词人正在戍守边塞。)

(2)①“风景异”中“异”的意思是 _________ .

②戍守边塞的士兵与“秋雁”的不同之处是( )。

A.秋雁能飞翔空中,士兵却只能守在陆地

B.秋雁能离开边塞南飞,士兵却不能归乡

(答案 ①不同 ②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完成第①题要知道“塞下秋来风景异”的意思是秋天到来了,边塞的景色与别的地方大有不同。因此“异”是“不同”的意思。完成第②题要联系词的背景和生活实际。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由此可见,战事不是一时就可以停止的,所以将士们要长

久地戍守边关,什么时候能返乡还是很难推测的。联系生活实际。大雁是候鸟。秋去春来,在两地往返,而将士们却要常年戍守,不能归乡。)

(3)以下不是“燕然未勒归无计”所体现出的情感的一项是( )。

A.思乡 B.哀婉 C .忧心 D.爱国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情感的理解。完成本题要联系词的创作背景。当时北宋只能死守边关。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十分无奈的。所以,“燕然未勒归无计”和“将军白发征夫泪”既有词人的思乡之情.又有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本题A、C、D三项是正确的。而对于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将军来说,不会有哀婉之情,所以B项是错误的。)

(4)“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泪”是为( )而流。

A.边塞的艰苦 B .不平遭遇 C.羌笛的曲声 D.壮志难酬,归期无望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主题的理解。结合上题的理解可知.“泪”是为“壮志难酬,归期无望”而流。)

(5)请你将以下军旅诗句补充完整二

①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

②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 。

(答案 ①不破楼兰终不还 ②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析 本题考查古诗的积累。完成本题要注意在平时的阅读中分类积累诗句。)

龙集小学六年级下古诗诵读教学案

2送元二使安西

一.原文与译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注释

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浥(yì):润湿。

客舍:旅馆。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二.赏析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诗的前两句明写春景,暗寓离别。其中不仅“柳”与“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地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后两句点明了主题是以酒饯别,诗人借分手时的劝酒,表达对友人深厚的情意。

三练习解答

1.读题目。完成练习。

(1)“送元二使安西”中的“使”的意思是( )。

A.让,致使 B.奉使命办事的人 C.出使 D.使用

(2)结合地域特点和唐代的交通特点可知,“使安西”必定是一段( )的行程。

A.风光无限 B.通畅无阻 C.繁荣热闹 D.充满艰辛

(答案 (1)C (2)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题的理解。完成本题要结合这首

诗的写作背景,必要时可以查阅资料来完成。本诗的写作背景是王维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即唐代安西都护府。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所以元二难免要经历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之地的艰辛寂寞。由此,可以得出第(1)(2)题的答案。)

2.读诗句,完成练习。

(1)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①解释字词。浥:________ 客舍:__________

②从诗中可知,诗人送别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景物是________ 和 ________。

③“柳”往往让人想起古人的“折柳相送”,诗句中的“柳”是 ________的象征。

(答案 ①湿润,沾湿。 旅馆。 ②春天的早晨 渭城 清晨的细雨 青青柳树 ③离别

解析 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第①②题可以借助注释并结合对两旬诗的理解来完成。第③题,“柳”与“留”读音相近,因此古代送别的人常常借“柳”表达惜别、留恋的情感。)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下列哪一项不是诗句所表现出的画面?( )

A.设宴饯别 B.把酒话别 C.对酒当歌 D.殷殷相送

②请你用自己的话替诗人向元二说说这两句诗表达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________之情。

(答案 ①C ②朋友啊,再于一杯送别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难见老朋友了。 ③依依不舍

解析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第①题,通过第1题中对本诗写作背景的理解,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友人元二西出阳关之后一路艰辛、寂寞的无限担忧,此时诗人对友人的情谊都融人到一杯又一杯的酒中,因此不是对酒当歌。第②题,作答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即可。第③题,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出了对友人强烈而真挚的不舍之情。)

3.阅读《金陵酒肆留别》,感受诗中的送别之情。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①压酒④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 ①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②压酒:压糟取酒。古时新酒酿熟‘临饮酒时方压糟取用。③觞:酒杯。

(1)对题目中的“留别”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留在酒店话别 B.别后留住金陵

C.临行前写诗留赠友人 D.终究不舍决意留下不再离开

(2)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①诗句中“欲行”的人指_______ .“不行”的人指 ______ 。

②这两句诗中能体现离别之情的关键词是_____ 。请用自己的话讲述当时的情景:_____________。

(3)诗的最后两句将离别的情深意长与 ________进行了比较,这两句诗与李白的《赠汪伦》中的“ _________ ,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1)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题目的理解。完成本题要结合古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即将离开金陵东 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所以C 项是诗句描写的画面。

(2)答案 ①诗人 金陵子弟 ②各尽觞 临别之时.大家各自畅饮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第①题.通过第(1)题的理解已经知道,将要离开的人是诗人.前来送别的人是金陵子弟。第②题.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回答就比较容易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金陵的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因此,当时的情景就是“临别之时。大家各自畅饮”。

(3)答案 东流水 桃花潭水深于尺 不及汗伦送我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积累。“别意与之谁短长”中的“之”指的是“东流水”,诗人将离别的情深意长与东流水相比较.升华了与友人的情谊。题中已有《赠汪伦》的题目提示.完成最后两空难度不大.必要时可以查阅资料。)

六年级下古诗文阅读与训练学案《春夜喜雨》

一.理解与翻译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好雨:指春雨,及时的雨。

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俱:全,都。

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独:独自,只有。

晓:清晨。

红湿处:指带有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花重(zhong)(第四声):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也代成都。

2.翻译:这一场雨就好似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起来看看,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二.赏析

《春夜喜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间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

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的盛赞之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这首诗写的是“雨”,诗人敏锐地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前两句写了下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雨的及时。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后面六句集中写了“夜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三.练习与解答

1.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①诗句中“潜”字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_____、_____、_____的特点,饱含诗人_____ 的心情。

②用自己的话写写这两旬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拟人 轻 细 密 无比喜悦 ②春雨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完成第①题要结合注释,并根据日常体验想象画面.同时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深人理解。这两句诗呈现的画面中.有春风.有春雨,有等待春雨滋润的万物。结合生活体验可知,“潜”是一种暗暗的、悄悄的动作,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不惊扰人,却细细密密地及时滋润万物的特点,给诗人带来的是无比喜悦的心情。在思考第①题的基础上,

完成第②题就水到渠成了。)

(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①这两句诗写出了_____的美丽景象,“_____”与 “_____”相互映衬,不但点明了云厚雨足的特点,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②诗人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

A.触觉 B.听觉 C.视觉 D.嗅觉

(答案①夜雨黑(俱黑) 明(独明) ②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深入理解。完成本题需要联系上下文和提炼关键词。由“随风潜入夜”的“夜”和“晓看红湿处”的“晓”可知这是一场“夜雨”.同时通过“黑”与“明”的对比映衬,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这场夜雨的感受是深切的。这种感受正是通过视觉得到的。)

2.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喜”是这首诗的情感主线,全诗不着一个“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B.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夫带来丰收的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C.诗的最后两句是想象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枝头

D.作者描写春雨融情于景,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

(2.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主题和写法的理解。要结合对古诗基本内容的理解来完成。这首诗的前四句赞美、描摹这是一场“好雨”。好在雨后万物生长、

美景遍城、丰收在望。因此.作者的“喜雨”之情从字里行间洋溢出来。所以,A项是正确的。诗人看着眼前的景,继而想到明日清晨红花满枝、花开满城的景象,“喜雨”之情更加浓厚。因此C项是正确的。D项中所提到的写作顺序、写景方式是正确的。但是,观赏、感受夜雨的诗人.并没有当即真实地观察到第二日清晨的景象,所以诗的第三到六句是实写,第七、八句是虚写,全文用到的是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因此B项错误。)

3.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不一样的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______(季节)的雨。

(答案 夏季

解析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从诗题中的“六月二十七日”可以看出写的是夏季。)

(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______”;描写“雨中”的诗句是“____”;描写“雨后”的诗句是“______”。

()答案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人船 望湖楼下水如天

解析 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就比较容易作答了。“黑云翻墨未遮山”的“未”体现的是雨前的景;“白雨跳珠乱入船”的“乱”说明

雨点密集,甚至风雨交加,体现的是雨中的景;“卷地风来忽吹散”的“散”为雨前和雨后进行了过渡,所以“望湖楼下水如天”写的雨后的景。

(3)①从全诗来看,诗人所描写的雨是( )。

A.和风细雨 B.毛毛细雨 C.连绵阴雨 D.疾风骤雨

②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______”四个字和“______”三个字给出了答案。

(1答案 ①D ②白雨跳珠 忽吹散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整体把握。第①题,作答时,先理解诗的意思,然后想象l画面,即可得出诗人描写的是疾风骤雨。第②题,在知道了诗人所描写的雨的特点之后。再读诗句。从中找出能说明这一特点的词语即可。作答时,可以结合题干提示的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找相应的内容。)

六年级下古诗文阅读与训练学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一.理解与翻译

原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

①呈:恭敬地送给。

②天街:京城街道。

③酥(sū):酥油、奶油、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④最是:正是。

⑤绝胜:远远超过

⑥皇都:长安城(唐朝京都)。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二.赏析

赏析

这首小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 ,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这首诗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

三、练习与解答

1.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_______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_______ ,_______满皇都。

(答案 润如酥 春好处 绝胜烟柳

解析 本题考查古诗默写。根据卉诗内容填空,做到书

写正确。)

(1)这首诗的作者是 ___代诗人___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答案唐韩愈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根据课文即可找到答案.找到后注意积累。)

(2)这首诗的题目点出这是 ___ (时节)的小雨,诗的第一句以“___”来

形容它的细滑润泽。

(答案早春 润如酥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诗的题日中的“早春”点出这是描写早春的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一句写的是小雨绵绵而下,像油酥般滋润着早春

的春草等万物,因此,“润如酥”体现了雨的细滑润泽。)

(3)“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的是草沾雨水后的景色,写出了早春的草___

的特点。

(答案 稀疏 矮小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抓住”遥看”时有而“近看”时无想象画面,联系生活体验可以感受到小草的稀疏、矮小的特点。)

(4)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第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旨诗的理解: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通过写早春的小雨和草色.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因此B项错。)

(5)将诗词补充完整,感受诗词中的雨。

①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___细如愁。

②沾衣欲湿___,吹面不寒杨柳风。

(答案①丝雨②杏花雨

解析 本题考查诗词句的积累:完成本题要注意在平时的阅读中分类积累诗词。不会填的可以查查资料,填写后积累下来。)

2.阅读《春雪》,感受韩愈笔下不同的景。

春 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芳华”在诗句中指的是( )。 A.草色 B.鲜花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完成本题要联系下文的诗句.由“未有芳华”和“惊见草芽”可以思考得出”芳华”即“鲜花”。)

(2)“都”和“惊”分别写出了诗人内心的( )和( )之情。

A.失望 B.焦急 C.欣喜 D.遗憾

(答凛B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作答。诗的第一句写出了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一个“都”字,流露出诗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写出了虽说二月亦无花.但草芽的出现也让人感到惊喜,“惊”字写出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萌芽的惊喜神情。)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描绘的景象。

()答案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问穿飞。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完成本题要结合诗句,抓住诗中主要的景“白雪”,抓住“穿”这个动词和“作飞花”的画面,展开描述。)

(4)这首诗用了___的修辞手法.我是从“___”和“___”这两个字体会出来的,这样写的好处是:___

(答案 拟人 嫌 穿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表现了诗人看到如此美景时的感慨、欣喜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写法的理解。根据上题和生活实际可以判断出这里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通过写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竞化作飞花在庭前的树木间穿飞来表达对这种美景的感慨、欣喜之情。)

(5)“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的积累。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所给提示进行作答。本题所指的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雪景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没有直接写下雪的情景.而是写了雪后,白雪落在树的枝干上,就像是绽开了满树的梨花。必要时可查阅资料完成积累和理解。)

六年级下古诗文阅读与训练学案

《江上渔者》

一.理解与翻译

1.原文和注解

江上往来人, 但②爱鲈鱼③美。 君④看⑦一叶舟, 出没⑤风波⑥里。

【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爱:喜欢。 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④君:你。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⑤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⑥风波:波浪。 ⑦一叶舟: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2.译文: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 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二.赏析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通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然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作者感情】 表达作者对渔民工作痛苦艰险的同情。

1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答: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2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3.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三.练习测试

1.解释下列字词。

爱: 出没:

(答案 1喜欢。 2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通读全诗,了解古诗大意,结合全诗内容完成本题。)

2.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①“往来”的意思是 ,这个词写出了江岸上 的景象。

②下列加点的“但”字与诗句中的“但”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小明说再也不会撒谎了,但愿如此

.B.戍守边防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战士们没有一个叫苦的

.(答案 ①来来往往 热闹非凡 ②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字义的理解。要结合对诗句的理解完成本题。这两句诗写的是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来来往往的、饮酒作乐并钟爱鲈鱼的人们和非凡热闹的场面,为后两句对捕鱼人的描写作了浓重的铺垫。根据以上分析.就可以完成第①②题。)

(2)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①展开想象,描绘诗句所表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人希望通过诗句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使其明白______________道理,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劝。

(答案①起伏的波浪中,一只小船上的渔夫正在捕鱼.那小小的渔船在波浪中飘摇颠簸,一会儿露出水面.一会儿被风浪隐没。 ②示例:吃鱼容易捕鱼难 江上往来人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对主题的把握。完成本题要结合古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情怀。范仲淹是现江苏吴中区人,生长在松江边上。每天这里有众多寻欢作乐的人们,他们与风浪中冒着风险打鱼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触动了作者的情怀,于是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借此诗规劝“江上往来人”。)

3.课文综合回顾。《江上渔者》是________代诗人

________所写.这首诗通过反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这正如《岳阳楼记》里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样。

(答案 宋 范仲淹 渔民劳作的艰苦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的把握能力。文学常识部分可结合课本完成。主题理解可结合第2题对古诗创作背景和诗人情怀的分析来完成。名句积累可以结合日常积累的名句或查阅相关资料完成。)

4.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1)“尝”的意思是___________,“闻”的意思是___________,“尝闻”写出了人们对的关注。

(答案 曾经 听见,听说天气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可以借助查字典的方式,了解“尝”和“闻”的多种释义,再结合诗句内容进行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是:曾经听说秦地刮起西风就会下雨,因此询问那西风你什么时候回去呀?结合前两句诗的意思,可以感受到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注。)

(2)“如鹤立”比喻白发老农

___________ 的站立姿态,形象地表现了他_______

的迫切心情。

(答案 持久、执着 希望天晴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可以用查找资料、想象画面、感受诗句内容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本题。“鹤立”形容瘦高的人站立的样子.又形容翘首企望的样子。由第四句可以得出老人的迫切心情是希望天气转晴。)

(3)《农家望晴》与《江上渔者》的共同点是:都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思想

感情。但在表达手法上有所不同,《江上渔者》主要运用___________的手法,《农家望晴》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手法。

(答案 关心和同情劳动人民疾苦 对比 比喻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主题和写法的理解。完成本题要结合古诗内容和具体诗句。《江上渔者》写的是为了维持生计,在大风大浪里艰难捕鱼的捕鱼人;《农家望晴》写的是正在打麦晒场的农民对云开日出的企望。两首诗的相同点是:都以劳动人民为写作对象,表达诗人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两首诗在

写法上是有区别的,《江上渔者》通过江上和舟中两种环境,“往来”和“出没”两种动作的对比来表达感情。《农家望晴》通过将老农的站姿比作“鹤立”,写出了农民对晴天的企盼,以此来表达情感。)

(4)用自己的话写写第一、二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曾经听说秦地刮起西风就会下雨,因此询问那西风你什么时候回去呀?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完成本题可结合重点词语“尝”“闻”“问”等展开。在第(1)题中,对重点字词已经进行了分析,可作参考。)

六年级下古诗文阅读与训练学案

《泊船瓜洲》

一.理解与翻译

1.原文和注解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泊船:停船。泊,停泊。 2、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对。 2、瓜洲: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县南,与京口相对 3、一水: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4、间(jiàn):间隔

5、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当时家居于此。 6、隔:间隔。 7、数重:几层。读shù chóng 8、绿:吹绿了。 9、何时:什么时候。 10、还:回。

2。译文

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心里想,这里与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几座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乡呢?

二赏析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练习解答

1.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①“间”在这里的读音是____,意思是_____ ,它和诗句中的“____”字的意思相同。

(、答案jiàn 间隔 隔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音和字义的掌握。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完成练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由此可知“间”在这罩的意思是“隔开”.读“jiàn

”。知道了意思,从诗句巾找意思相同的字就比较容易了。)

②从诗句可知。诗人此时是站在____的渡口眺望 ____。

(答案 瓜洲 钟山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完成本题可以结合古诗整体内容和注释,并想象画面。诗人此时站在瓜洲的渡口,看到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距离这么近,中间只隔一条汀水,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

③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一水间”说明距离近,舟在其中行驶迅疾.顷刻就到

B.“只隔”两字是说钟山近在咫尺

C.“数重山”说明虽然阻隔重重.但在诗人看来却很平常 。

D.“一水”“万重山”的阻隔是诗人不能回到家乡的原因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能力。完成本题要结合作者此时的心境。这是一首思乡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藏着诗人对还乡的无限渴望,与不能还乡的惆怅。所以诗人遥望家园,觉得近在咫尺,即使有重出阻隔、在诗人眼中也不算是阻碍,他想顷刻乘船还乡。所以A、B、C三项是正确的。因为造成诗人不能还乡的阻碍不是路程上的距离,而是被政务所困,不能还乡,所以D项错误。)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____”与“____”这两个词都写出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答案 ①又 何时 )

②请你用自己的话替诗人完成这两句内心独白:

(②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乡。)

③传说王安石为用好“绿”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诗稿从“到”“过”“入”

“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请你赏析“绿“字好在哪里。

(③示例:“绿”在这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意思是“吹绿”.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显现出江南岸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2.阅读《回乡偶书》(其二),感受贺知章的乡愁。

回乡偶书(其二)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从题目中的“______”字可以看出.诗人写这首诗是有感而发,随感所想。

(2)诗的前两句中.体现诗人离家数十载.家乡世事变迁的词语是“______”。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 )(填字号)。

A.悲伤 B.慨叹 C.凄凉 D.哀怨

(3)下列对后两句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句从人事变化转到了景物描写上.借物是人非来表达自己的感慨

B.诗句运用反衬的手法.以“湖波不改”反衬“半消磨”,加强了诗人的感情

C.诗人写门前的镜湖,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美景的喜爱之情

D.“春风不改旧时波”中“不改”的不仅仅是微波粼粼的镜湖,还有诗人的乡情

((1)答案 偶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题目的理解。细读题目,结 合问题中的“有感而发,随感所想”的提示即可答出。

(2)答案 半消磨 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诗人心境的揣摩。通过阅读全诗可以体会到,本诗写的是诗人久居他乡,返乡后的所感,“半消磨”是指原来的很多人、事

逐渐消久、消除,让世人感到世事变迁。从这里可以看出此时已经还乡的诗人的内心不是悲伤、凄凉和哀怨.只是有些许感慨。

(3)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主题、表达情感和写作方法的理解。完成本题要结合全诗内容和关键词。这首诗前两旬写人事变化.后两句借景抒情,从“惟有”和“不改”可以看出镜湖水依然没变,表达

了作者从未改变的家乡情怀。同时,对照前面的“半消磨”得出,这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衬托出眼前的物是人非,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之感。综上分析,A、B、D项是正确的,C项不符合本首诗作者的情感基浏)

六年级下古诗文阅读与训练学案

《游园不值》

一.理解与翻译

1.原文与注解: 游园不值

宋代: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解:

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儿。值,遇到;不值,没得到机会。

应怜:大概是感到心疼吧。应,表示猜测;怜,怜惜。

屐(jī)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fēi):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2.译文:

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

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二.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这首诗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够引起许多联想,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后人更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句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三.练习讲解

1·阅读《游园不值》,完成练习。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题目中的“值”的意思是_____.

整个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宋 叶绍翁 遇到 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

(2)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①“怜”的意思是___________ 。

②诗人猜想“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是( )。

A.主人没有在家

B.叩击柴门的声音太小,主人没听见

C·主人担心自己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

(答案①怜惜②C)

(3) ___________关不住,___________出墙来。

①补充诗句。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如果说前两句是在写冷清,那么这两句就是在写繁华

B·因为没有受到主人的接待,所以诗人想象出一片繁华自我宽慰

C ·作者景中寓理,告诉人们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铜不了的

D·诗人觉得虽然柴扉久不开,但是能领略到美景也不虚此行

答案 ①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②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3)B

2·阅读《烟村》,再次感受叶绍翁的“不值”。

烟 村

宋:叶绍翁

隐隐烟村闻犬吠,欲寻寻不见人家。只於桥断溪回处,流出碧桃三数花。

(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望着村子里的__________,听着村中传出的__________,找寻着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了我们诗人找寻的结果。

(答案 炊烟 犬吠 人家 寻不见)

(2)诗的后二句写景,景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让诗人欣喜的是 __________

(答案 桥 溪 碧桃花 碧桃花)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画面。

(答案 断桥挡住了溪水。溪水回流,溪水之上几片碧桃花的花瓣随水漂流。)

(4)选一选,体会诗词句中蕴含的豁然明朗的心境。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 ②踏破铁鞋无觅处,__________。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 __________ 。

A·路转溪桥忽见 B.得来全不费工夫 C.柳暗花明又一村。

(1答案 ①C②B③A)

六年级下古诗文阅读与训练学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一.理解与翻译

1.原文与注解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1]

王观

水是眼波横[2],山是眉峰聚[3]。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4]。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诗人把水比作眼波,把山比作眉峰,既描绘山水之貌,又暗示了离别之情。又通过“送春归”和“送君归”,巧妙地把“惜春”和“惜别”联系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美好情怀。)

【注释】

[1]王观,生卒年 不详,字通叟,如皋(现在属江苏)人,宋代词人。鲍浩然,诗人的朋友。之,到、前往。

[2]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3]眉峰聚:美人蹙起的眉毛。

[4]眼眉盈盈处:这里指山水交汇的地方。

2.译文:

【译文】

碧绿的江水,像美人横转的眼波;重叠的青山,像美人聚拢的眉峰。真想问问那些在路上行走的人儿要到那个方向?应该是像你一样,急着要去好山好水的地方吧!

唉!才送走了春,如今又要送你回家乡。朋友,回乡时,若还赶得上江南迷人的春色,千万住下来过过美好的日子,可别急着走啊!

二.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写出对秀丽山水,对美好的憧景与热爱. 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作者是说水是眼波横流、山是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 熔铸非易。

下片“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驻,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三.练习讲解

1.阅读这首词,完成练习。

(1)品读题目。

①这首词的作者是 ______代词人________。

②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______,题目是 ______。

③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 ______,鲍浩然要去的地方是______。这是一首( )(填序号)。 A.写景词 B.言志词 C.思乡词 D.送别词(答案 ①宋 王观 ②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③朋友 浙东 D)

(2)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比作______ ;把山比作______。词人运用这样的比喻意在凸显( )。 、

A.山水的柔美多姿 B .山水像人一样有情有义

C.作者内心的明朗欢喜 D.作者内心的郁闷愁苦

(答案 美人流动的眼波 美人蹙起的眉毛 B)

(3)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①句子中的“春”有两层含义,既指 ______,也喻指______。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词句的意思。

(答案①春天 幸福生活 ②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 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2.阅读《雨霖铃·寒蝉凄切(节选)》,感受宋词中的离情。

雨霖铃·寒蝉凄切(节选)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所选内容中能体现作者此时离情的一个关键词是 ______。

(答案:留恋)

(2)词的前二三句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来衬托当时的心境。

(答案:寒蝉 长亭 骤雨)

(3)对“无语凝噎”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B.默默无语.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C.哽咽着诉说离别的不舍之情

(答案:答案 A)

(4)以下不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所表达之意的是( )。

A.路途遥远 B.前路漫漫 C.天高海阔 D.归来无期

(答案 C)

(5)古人常以酒送别,请你再写出两句“以酒送别”的诗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六年级下古诗文阅读与训练学案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一.理解与翻译

1.原文与注解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萧萧 一作:潇潇)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2.翻译: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

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二.赏析

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诗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生命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三.练习讲解

1.阅读这首词,完成练习。

(1)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①这是《浣溪沙》这首词的小序,点出了词人昕观所感的地点是 _____,其中的主要景物是_____,景物的最大持点是_____。

②这个小序为词中的“_____”这一句作了铺垫。

(答案 ①蕲水清泉寺 兰溪 溪水西流 ②门前流水尚能西)

(2)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①请你分别用四个字概括词中呈现的三幅图

A._____图 B._____ 图 C._____图

②请你想象描述其中的一幅画面。

(答案 示例:①兰芽浸溪 沙路无泥 暮雨子规

②兰芽浸溪: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沙路无泥: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①解释词语。

无再少:_____ 唱黄鸡:_____

②下阕表达了作者 _____的性格:

③与下阕所表达的思想相近的一项是( ):

A.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B.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C.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D.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答案 ①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 比喻时光流逝。②豁达乐观 ③B)

2.阅读曹操的《龟虽寿(节选)》,感受暮年的情怀。

龟虽寿(节选)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龟虽寿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用“ ”画出全文表达作者心志的诗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全诗传递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给正确的说法打“√”,错误的说法打“×”。

①诗人认为人的寿命不是完全取决于天,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态度。

( )

②诗人自比年迈的千里马,虽对未来充满了希冀,却也不免感叹人生易老。

( )

③诗人尊重生死,但是他知道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的重要。 ( )

(答案 ①√ ②× ③√)

六年级下古诗文阅读与训练学案

《清平乐》

一.理解与翻译

1.原文与注解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代: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

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唤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

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2.翻译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二、赏析

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首词上片是说,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这首词赋予抽象的春天以具体人的特征。词人因为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下片前两句是说,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为什么呢?因为黄鹂常和春天一同出现,它也许能得知春天的讯息。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末两句是说,那黄鹂千百遍的婉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最后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婉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

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天已经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实是回不来了。

与一般惜春词不同,这首词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三 练习讲解

1.阅读这首词。完成练习。

(1)整首词以“ ”这一句为总起,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寻觅。

(2)作者寻春不见,内心充满了 ,正如词中所写的“ ”。

(答案:(1)春归何处 (2)寂寞 寂寞无行路)

(3)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①解释词语。无行路: 。

②诗人要与( )“同住”。

A.能找到春天的人 B.家人 C.朋友 D.春天

(答案 ①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②D)

(4)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①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

啭: 。 因: 。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词的意思。

③黄鹂有没有告诉作者答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黄鹂和春天一同出现,有黄鹂的飞掠就有春天的存在

B.黄鹂还是告诉了作者答案的,它把作者的视线引向夏季开放的蔷薇

C.寻找春天的去处,答案并不重要,作者意在抒发对春天的爱惜和留恋之

(答案 ①鸟婉转地呜叫 凭借 ②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③A)

2.阅读苏轼的《蝶恋花·春景》,回答问题。

蝶恋花·春景

宋代: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①褪:脱去。②柳绵:即柳絮。③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④无情: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

译文

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1)这首词的上阕描摹了 、 的暮春之景,表达了作者 之情。

(2)春天将逝,但美景未必难觅。一句“ ”寄托了作者追寻美好事物的旷达之情。

(答案 (1)杏花凋谢柳絮渐少 伤春 (2)天涯何处无芳草)

(3)下阕集中反映了作者不被理解的惆怅的句子是: ,

(答案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4)赏析词中“绕”字的妙处。

()答案 示例:“绕”切实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本文发布于:2024-01-22 22:1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848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人   本题   诗句   作者   理解   表达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