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2日发(作者:耿裕)
林清玄经典散文
林清玄经典散文
林清玄散文精选【1】
宁静的眸子、披散的长发、温雅的笑容、暗色的唐装,衬出他一派清风道骨的飘逸洒脱,如其散文:冲淡、隽永、充满灵性。
在月色如水的夜晚,我捧读林清玄的散文,似乎是进入莲花世界聆听作者谈禅、谈文学和谈人生。
阅读鲁迅先生的书好像是在古老大宅里翘首倾听长者痛诉沧桑的往事,而阅读林清玄的书则更像在禅院静室中虚席聆听智者侃谈生活的智慧。
读他的书最适宜在宁静的夜空下,在橘黄的灯光旁,手捧一杯淡淡的清茶,来上一段钢琴曲或萨克斯,在如此安宁的情景下与之对话,是再惬意的乐事。
读着他那冲淡隽永的散文,我觉得如同在啜饮清茶,初入口平淡微甘,回味时神气清爽。
朴质的语言中蕴藏着他特有的聪颖和智慧,如同缓缓溪流冲刷掉虚浮的流沙.沉淀下灿灿的金砂.他善于把握自己的激情,有一套激情晶体化的本领,能将如火如荼的激情化为透明的洁白的湖泊那样.
湖泊和溪流没有高潮,它们的高潮即是它们整体的景观.文章中空灵的智慧,不是简单的文字所告诉你的,而是在整个文章的气氛渲染,让你在一种闲适与自然之中,领会到他在文章表达的欲念.
有一位评论家说,他对散文艺术风格创造性贡献在于”将东方的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引到散文艺术中来,笔下的小人物大都笼罩着一种柔弱生刚强,宁静而致远的人世间的一脉温情和心香.”
这是非常有见地的.他在博大精深,烟波浩渺的佛教艺术和佛教哲学的海洋里潜泳泅渡,借助禅宗的顿悟和空灵,阐述人生的价值,开掘生命的意义.佛教哲学和美学积极认识,熔铸了更为丰富的东方美学和佛家宗教情怀的林清玄.
清新的文笔勾画出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地方,或幽静的乡村或喧嚣的城市或诗词的海洋或温暖的感情。
对于不同的环境,我们总能找到适宜此时心情的文章与之产生心灵共鸣。
但是,林清玄毕竟不是一个闭门谈禅的清谈家,他深邃的目光投向尘世的生命和过隙时光.“面对人生难以管理的生老病死,我们能以起承转合去寻找心灵的故乡。
人是有限制的,但有梦总是最美的。
林清玄在文章中声情并茂地将其人生传奇片段和盘托出,形散而不散地展示着化人生苦旅为乐旅的大智慧。
从《温一壶月光下酒》,我们可以读出一段淡淡的风月与人情,也可以读出一股冲天的豪气与放荡的洒脱。
从《美丽的心》,我们可以从文中看到一个超脱世俗的纯真世界,佛学通过文字融入了人们的思维,随处能够体验到禅意,有一种对生命的更高层次的体验,对人生更深刻的领悟。
那种辛酸甜美的回忆,告诉人们一个普通得快忘却的道理:心如止水,花儿终究会盛开在我们身旁。
从《心的丝路》,我们可以听到作者呼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应有的现代文明.指出人在动荡的时代如何是非分明,活美感,在自我完善的同理,努力净化心灵净化社会.
…………
用生命实践书写着起承转合的散文,林清玄随心所欲地化平凡为神奇,展现出一位东方禅者的风范。
面对着生命中生老病死等不可管理部分的悲欢离合,林清玄心平气和讲述过自撰的寓言,勉励自己和他人:“文学家的小艇在海上遇险,惊涛骇浪瞬息万变,这时一架直升飞机飞过,上面写着‘名利’,一艘快艇驶过,上面写着‘权力’,当文学家孤立无援时,一位老人划着小艇来救他。
老人把文学家交给了真理,而小艇上写着两个字——时间。
只有时间能证明一切,只有追求真理,才能真正了解人生和文学家的本质,人生才能真正通过时间的考验变得更好更动人。
保存独立的观照体悟人生,并不是为了独善其身,林清玄以文和行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
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勿忙的走人生之路。
能感受山之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山中,
能体会水之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
能欣赏象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手握象牙球,
只要心中有山有水有象牙球也就够了,
因为最美的事物永远是在心中,
不是在眼里。
林清玄散文精选【2】
在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个母亲不断疼惜呵护弱智的儿子,担心着儿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受到惊吓。
“宝宝乖,别怕别怕,坐车车很安全”——那母亲口中的宝宝,看来已经是十几岁的少年了。
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光辉的母亲。
我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亲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亲也是那样充满光辉。
那对母子下车的时候,车内一片静默,司机先生也表现了平时少有的耐心,等他们完全下妥当了,才缓缓起步,开走。
乘客们都还向那对母子行注目礼,一直到他们消失于街角。
我们为什么对一个人完全无私的溶人爱里会有那样庄严的静默呢?原因是我们往往难以达到那种完全溶人的庄严境界。
完全的溶入,是无私的、无我的,无造作的`,就好像灯泡的钨丝突然接通,就会点亮而散发光辉。
就以对待孩子来说吧!弱智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是那么天真、无邪,那么值得爱怜,我们自己对待正常健康的孩子则是那么严苛,充满了条件,无法全心地爱怜。
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
林清玄散文精选【3】
心里的宝玉
一位想要学习玉石鉴定的青年,不远千里去找一个老玉石家学习玉的鉴定。
他见到老师傅,说明了自己学玉的志向,希望有一天能像老师傅一样,成为玉石的专家。
老师傅随手拿一块玉给他,叫他捏紧,然后开始给他讲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夏商周开始讲,却一句也没有提到玉。
第二天他去上课,老师傅仍然随手交给他一块玉,叫他捏紧,又继续讲中国历史,一句也不提玉的事。
就这样,每天老师都叫他捏紧一块玉,光是中国历史就讲了几个星期。
接着,老师向年轻人讲风土人情、哲学思想,甚至生命情操。
老师几乎什么都讲授了,关于玉的知识却一句也不提。
而且,每天都叫那个青年捏一块玉听课。
经过了几个月,青年开始着急了,因为他想学的是玉,却学了一大堆无用的东西。
有一天,他终于鼓起勇气,想向老师表明,请老师开始讲玉的学问,不要再教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他走进老师的房间,老师仍然像往常一样,交给他一块玉,叫他捏紧,正要开始谈天的时候,青年大叫起来:“老师,你给我的这一块,不是玉!”
老师开心的笑起来:“你现在可以开始学玉了。”
这是一个收藏玉的朋友讲给我听的故事,我很喜欢。
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东西都不懂,而独独懂玉的,因为玉的学问与历史、文化、美学、思想、人格都有深刻的关系。
而这个世界的学问也不是有用、无用分得那么明白的。
其实体味人生不也像学着去懂一块玉吗?一个对人生没有深层体验的人,是无法获得人生的真谛的。
没有深陷于生命的痛苦的人,无法了解解脱的重要。
没有深陷于欲望的捆绑的人,不能体会自在的可贵。
没有体会过悲哀的困局的人,不会知道慈悲的必要。
没有在长夜漫漫中啼哭过的人,也难以在黎明有最灿然的微笑。
人生就好像手中的一块玉,如果没有握过许多泛泛的石头,就不能了解手中的玉是多么珍贵了。
所以,要学玉的人,应该先认识人生。
本文发布于:2024-01-22 19:20: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846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