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1日发(作者:王光英)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本学期总
第 1 课时
课 题
本单元
第 1 课时
不可无耻
授课
日期
月 日
课型
备课教师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知耻”格言的含义。
2.通过学习,知道“人不可以无耻”,树立自尊自爱的良好品质。
3.通过培养学生自尊自爱的良好品质,使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目标的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树立自尊自爱的良好品质。
课件
我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单元导语:知耻,就是知道羞愧和耻辱。……
师生交流,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讲解选文
出示选文,组织学生自读,之后师生交流,理解文意。
(1)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
课件出示文意: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不知道羞耻,是真无耻啊。”
(2)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
——《淮南子·泰族训》
出示注释:①治:治理。②非:不。礼义:礼法道义。
结合注释,请学生说一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教师进行总结:
文意:百姓没有廉耻之心,国家就很难治理。不修持礼法道义,廉耻之心就无法确立。
(3)孟子日:“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尽心上》
出示注释:①大:重要。②机变:阴谋诡计。③若:如、赶上。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解释,总结文意:
孟子说:”羞耻心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那些搞阴谋诡计的人,是没有什么羞耻
心的。不如别人却不以为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教师引导:孟子等古代大思想家都非常看重羞耻之心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知耻”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还关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
提问:在本课中,我们学了关于“知耻”的格言,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积极表达读了圣贤的名言之后的启发和感受。
三、我的理解
大屏幕出示关于“知荣知耻”的漫画。
教师引导:有羞耻之心才能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组织小组合作:请你也来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吧!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你表现得怎么样?能得几颗☆,就把相应的☆涂红吧!
评价方式/项目
成长
阶梯
熟练背诵
正确背诵
交流讨论
同学评价 老师评价
☆☆☆
☆☆☆
☆☆☆
☆☆☆
☆☆☆
☆☆☆
家长评价
☆☆☆
☆☆☆
☆☆☆
自我评价
☆☆☆
☆☆☆
☆☆☆
不 可 无 耻
板书
设计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教学反思:
本文发布于:2024-01-21 23:32: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835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