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更新时间:2024-01-21 19:59:13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21日发(作者:康沫狂)

|卜、《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语言的优美2、掌握"而"、"也"的用法

3、理解欧阳修的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1、"而"、"也"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诵读式教学教具:

录音机,投影机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1、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课文

2、简介欧阳修的生平参考课文注释①并补充有关内容。

学生明确:

①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 顿。

②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 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 作用的"而",则可以

轻读。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如:表修饰:朝而往,暮而归(轻读)表并列:泉香而酒冽(轻读)

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轻读)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轻读)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重读)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六、课堂检测

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引出课题、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L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第一次自学展示

(-)自学指导i

(1)内容:读课文,理思路。

(2)方法:诵读课文,结合要求按学习小组形式交流。

(3 )要求:6分钟后能回答下面的问题。

1 .贯穿全篇的主线是什么?

2

.试围绕主线概括各段内容?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

.贯穿全篇的主线是〃乐〃,从课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一句可以看出。

2

.第一段总写乐。第二段写了山水之乐,具体写了山间朝暮四季景色的变化。第三段游人之乐与宾客之乐。第四段写了禽鸟之乐、太守之乐。

3

.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对"线索","第一段总写乐"有点模模,教师应适时点拨。

三、第二次自学展示

(-)自学指导ii

(1)内容:分析课文,了解本文主旨。

(2 )方法:学习小组内合作探究。

(3 )要求:6分钟后回答问题。

1

.文中写出了谁的"乐"?他们为何而乐?

2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乐, 写了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

.文中写出了滁人乐,众宾乐,太守乐。滁人:山水之乐。众宾客:山水之乐,从太 守游而乐。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2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 以纵情山水。特别是"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 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 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3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 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 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预见性问题:注意引导学生对太守乐的、正确理解。

四、第三次自学展示

(-)自学指导iii

(1)内容:理解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 )方法: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

(3 )要求:6分钟后回答问题。

1

.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学生明确:

1 .Q)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Q)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周围赏心悦目的环境;又用"水 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清幽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 这些都是为后面借解释亭名引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服 务的。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不同之景,则是为了衬托“乐亦无穷",借以表现作者纵情 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 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 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3

.预见性问题:第一问应根据学情对学生加以提示,如从"时间","方位"考虑。

五、小结:

《醉翁亭记》一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 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 "醉翁之意 不在酒,在乎山

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 "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 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请同学们多多体会。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触动保守派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 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他虽 被贬谪,却不消沉,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 到"醉",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一州之民, 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的。

3、听录音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4、教师介绍"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 意境美。

5、齐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提示: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 于描述景物)(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本文还用了

25个 "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 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6、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解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文,"醉"是表象,"乐"是本质。"醉"、"乐" 二字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清晰,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醉翁亭,包括两个层次:1层介绍醉翁亭的;2层介绍醉翁亭的。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这句话。

(2)中间两段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分两层:1层写,先用""一词领起,后用总 收一笔。2层写,先用""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 和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 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 )结尾部分也可分两层:1层写,2层写,这两层中间用""一词表示语意的转 换。结尾用""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

提问学生,然后教师作纠正、补充。

7、参考文中的注释,请三位同学翻译文章

8、教师小结,并板书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二、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作者对美好山J11的热爱和 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三、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附: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

引出脉络

归结"醉能同其乐"(主旨)

卜、《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金|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 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 到大家。

教学目标:

1 .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3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熟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课文构造 的优美意境,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

2

.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依托文本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个别晦涩语 句及文言活用现象,教师点拨。

3

.主旨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感情脉络来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领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2

.培养学生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

3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

.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及指导: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 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学习目标:

1 .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全文。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 - 1072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江西庐陵人。他出身 贫寒,24岁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 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的门 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 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同时他在文学理论上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促动了保守派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 课文就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自学指导i

(1)内容:学习生字词。

(2)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 )要求:4分钟后能准确认读屏幕上的字词。

滁壑珊潺酿僧辄霏暝洌

薮弈翳射觥偻朝而往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1、指名学生读生字词,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有读错的可以马上举手示意,教师 随时注意找会的同学来更正。

2、预见性问题:对于"壑""珊""潺""觥""偻"学生可能读不太准,教师要着 重强调并引读几遍;对于"珊"、"觥"生辟字要结合音形义来强调学生记忆。

四、第二次自学展示

(-)自学指导ii

(1)内容: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方法: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依托文本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个别晦涩语 句及文言活用现象,教师点拨。

(3 )要求:15分钟翻译完课文(按成语接龙顺序进行,读一句,译一句)。

1

.小组派代表翻译课文,注意程序。

2

.如果小组代表发言时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可举手更正。

3

.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对以下字词的理解产生偏差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野芳发而幽香"芳"古义为花。今义,芳草,花草的香味。

山间之四时"时"古义为季节。今义,时间,时刻。

②词类活用

a山行六七里"山"名词用作状语,在山上,顺着山路。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

c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d故自号日醉翁也"号"名词作动词,取号。

e低偻提携"低偻"形容词用作名词,代指老人。"提携"动词用作名词,代指小孩。

f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一个"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后一个"乐"

作名词,乐趣。

③一词多义

临溪而渔(动词,靠近)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动词,至IJ)

云归而岩穴暝(动词,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动词,回去)

形容词用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太守谓谁(判断动词,为,是)

太守自谓也(动词,称谓)

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形容词,欢乐)

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语气)

山之僧智仙也(表肯定语气)

五、第三次

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感叹语气)

五、第三次 学展示

(-)自学指导iii

(1)内容:诵读课文,在揣摩"也"字"而"字的用法和语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

(2)方法:先听读,再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揣摩。

(3 )要求:8分钟后能说出文中"也"字,"而"字的用法和语气。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本文的语言

美,意境美。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本文发布于:2024-01-21 19:59: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833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太守   课文   教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