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1日发(作者:伍柳)
第12课九上语文《醉翁亭记》教案
第1段,介绍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和事。以“环滁皆山也”领起,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环境。然后,先写西南峰壑之美,后写琅琊山草木之秀,再写泉水潺潺,最后于“峰回路转”处推出主景——醉翁亭。这样,不仅让读者了解了醉翁亭的方位,还通过层层推近,突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接着,作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前一问答,明白无疑;后一问答,隐约其辞,留下悬念。通过这样轻松闲逸的问答,文章由写景巧妙地过渡到记事、抒情。太守自号醉翁,又别有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明“醉”是表象,“乐”是根本。“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因山水而陶醉,借宴饮而抒发。
第2段,写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四时景物的迥然不同。作者抓住早、晚,春、夏、秋、冬数个时间节点,先写朝暮变化之美,生动地展现了琅琊山“晦明变化”的朝暮景象。接着写四季变化之美,一季一幅画面,都选取了最富有季节特点的景物,美妙无比,千变万化,无不情状俱到,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最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作结,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总结为“乐亦无穷”,余韵不绝。
第3段,写滁人之游和太守之宴。这一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滁人之游,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这样的游乐场景,在太守看来,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多了一些自信和得意。写宴饮之乐,故意宕开一笔,先说食物的来源,都是就地取材,简朴而别有滋味。同样,宴饮之乐,没有王公贵族府第的丝竹管弦,只有投壶下棋而已。这里,太守的形象再次闪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简笔勾勒出醉翁之态,可谓醉在其中,乐在其中。
第4段,写日暮而归。这一段在叙事中,融入了更多议论和抒情,托出全文的主旨。“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寥寥八个字,写出了宴罢晚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接下来写几种“乐”:一是禽鸟之乐,二是游人之乐,三是太守之乐。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整篇文章贯串一个“乐”字,层层推进。到全文结尾处,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点出全文的主旨,表现“与民同乐”的思想。最后点出作记人的姓名,解开全篇悬念,文章也自然而止,余音袅袅,饶有兴味。
1.骈散结合,富有韵味。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文中大量运用骈偶句,增强了韵律美。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骈偶句,作者控驭自如,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感,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全文21个“也”字,25个“而”字,运用灵活,让文章既富有诗意又带有散文的韵味。
2.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文章先写亭的远景,因为亭之所在是琅琊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而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来由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文从两个方面展开:先写亭子周围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再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表现滁州人民在祥和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据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3.金线串珠,浑然天成。
《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出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本文的思路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连缀各幅画面。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无不统摄于作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肴簌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了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乐其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行文围绕一个“乐”字展开,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玉珠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1.作家作品。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
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2.作品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以范仲淹为首的数位大臣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欧阳修因为上书为他们辩护,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潺潺(chán) 环滁(chú) 林壑(hè)
琅琊(lángyá)
伛偻(yǔlǚ)
饮少辄醉(zhé) 岩穴暝(míng)
酒洌(liè)
弈者胜(yì)
山肴野蔌(yáo)(sù)
觥筹(gōngchóu) 射者中(zhòng)
颓然(tuí) 阴翳(yì)
2.重点词汇释义。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
(2)峰回路转(曲折、回环)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趣,情趣)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弥漫的云气)
(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
(7)野芳发而幽香(花)
(8)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9)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的人)
(10)伛偻提携(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11)泉香而酒洌(清)
(12)山肴野蔌(菜蔬)
(13)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14)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15)弈者胜(下棋)
(16)觥筹交错(酒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17)苍颜白发(苍老的容颜)
(18)颓然乎其间者(倒下的样子)
(19)树林阴翳(遮盖)
(20)太守谓谁(为,是)
3.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短语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4.一词多义。
(1)临
(2)秀
(3)乐
(4)归
5.古今异义。
(1)非丝非竹(古义:弦乐器;管乐器/今义:丝线;竹子)
(2)野芳发而幽香(古义:开放/今义:出发)
6.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①泻出于两峰之间者(状语“于两峰之间”后置,应为“于两峰之间泻出者”)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状语“于途”后置,应为“至于负者于途歌”)
(2)判断句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者……也”表判断)
7.参考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之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文章。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本文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3.读准字音。
4.注意语气和节奏。
(1)21个“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①表示判断,语气更为肯定,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②表示陈述,语气较为和缓,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应有较长的停顿。
(2)25个“而”字。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连词,表并列(轻读)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连词,表顺承(轻读)
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重读)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连词,表并列(轻读)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连词,表顺承(轻读)
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顺承(轻读)
野芳发而幽香:连词,表顺承(轻读)
佳木秀而繁阴:连词,表顺承(轻读)
水落而石出者:连词,表顺承(轻读)
朝而往:连词,表修饰(轻读)
暮而归:连词,表修饰(轻读)
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因果(轻读)
往来而不绝者:连词,表修饰(轻读)
临溪而渔:连词,表顺承(轻读)
溪深而鱼肥:连词,表并列(轻读)
泉香而酒洌:连词,表并列(轻读)
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修饰(轻读)
起坐而喧哗者:连词,表并列(轻读)
已而夕阳在山:副词,表时间(轻读)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连词,表顺承(轻读)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连词,表顺承(轻读)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连词,表转折(重读)
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重读)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连词,表顺承(轻读)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重读)
(3)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朗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一)疏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句记录下来。
2.教师PPT展示重要字词、句子翻译。
3.小组合作,检查翻译,疏通文意。
(二)整体感知
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顺序:滁州→琅琊山→酿泉→醉翁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朝暮景色→四季景色→(乐)
内容: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太守与民同乐)(沉醉)
(三)文本探究
朗读第1段,思考:
1.第1段可以分为几层?请简要概括。
【明确】第1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得名缘由,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遥望)→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得名的缘由:建亭者→名亭者。
2.滁州的地理特点是什么?
【明确】“环滁皆山也。”
3.“西南诸峰”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林壑尤美。”
4.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蔚然而深秀。”
5.亭的位置在哪里?
【明确】“临于泉上。”
6.“来饮于此”中“此”指什么?
【明确】醉翁亭。
7.太守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教师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得名缘由,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寻找四大名亭。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1.全班齐背第1段。
2.检查第1段重点词语的解释和句子翻译。
(一)文本探究
1.朗读第2段,思考:
(1)山中朝暮景色是怎样的?
【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2)山中四时之景是怎样的?
【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2.朗读第3段,思考: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明确】为了给“太守宴”营造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2)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3)文中是怎样写滁州百姓的出游之乐的?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4)滁人的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反映出来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5)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6)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7)如何划分第3段层次?
【明确】滁人游山之乐(……滁人游也)→众宾宴饮之乐(……众宾欢也)→太守宴醉之乐(……太守醉也)。
3.朗读第4段,思考:
(1)本段写了哪些乐?
【明确】三种乐:禽鸟之乐、众宾之乐、太守之乐。
(2)众宾、太守为何而“乐”?
【明确】众宾:从太守游而乐。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明确】“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
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又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交流点拨】“醉能同其乐。”
(二)语言赏析
本文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让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地抒发。
“也”字用法可归纳为以下两种:
(1)表示判断,语气更为肯定。
(2)表示陈述,语气较为和缓。
请在文中找出这21个“也”字,并归纳其用法。
【明确】(1)表示判断,语气更为肯定。如:
①环滁皆山也。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⑤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⑥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⑦山间之朝暮也。
⑧山间之四时也。
⑨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⑩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11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2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4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表示陈述,语气较为和缓。如:
①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在乎山水之间也。
③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而乐亦无穷也。
(三)写法探究
1.本文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清幽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张开翅膀作比,写出亭角翘起的样子,有凌空欲飞之感;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本文的语言,探寻美点,体会自然美的意境。
3.了解创作的背景,探究欧阳修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北宋庆历新政改革,对此了解的人可能不多。但与这项改革密切相关的两个人和两篇文章家喻户晓,光耀千年。这两个人是改革的主持者范仲淹和改革的支持者欧阳修。改革失败后,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陈述心志,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令后人敬仰。欧阳修被贬安徽滁州,他寄情山水,创作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
今天让我们继岳阳楼之后,一起去领略醉翁亭的蔚然秀色,探寻欧阳修的精神世界吧!
1.作家简介。
2.背景简介。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不错读。
分清句读,不破读。
把握语气,不唱读。
2.比较诵读,感受“也”的韵味。
《醉翁亭记》骈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有一唱三叹之美。这有赖于作者创新运用了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关注好这两个字眼,对朗读好全文至关重要。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两个字眼的奇妙吧!
提示:这篇文章文字比较通俗易懂,教师可以在指导语气把握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扫除个别词汇理解障碍。
课件出示: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请同学们去掉每句话末尾的“也”字,自由诵读,并说说阅读感受。
交流示范,指导朗诵:
(1)去掉“也”字后,气息有短促不畅、生硬滞涩感。“也”字独具匠心,化生硬为潇洒,在漫不经意的叙述中,体现出一种任性自得、舒卷自如的趣味。
(2)读出“也”字描述景物时的陈述语气,气息轻快陶然,若行云流水。如“环滁皆山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读出“也”字介绍人物时的肯定语气,气息着重强调,需简洁明快。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4)读出“也”字直抒胸臆时的感叹语气,气息圆润流畅,可舒缓吟咏。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聆听名家朗诵录音,齐读模仿。
3.比较诵读,感受“而”的韵味。
课件出示: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朝(而)往,暮(而)归。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请同学们去掉每句话中的“而”字,自由诵读,并说说阅读感受。
交流示范,指导朗诵:
(1)去掉“而”字,语言显得过于精练,读来非常紧迫、急促。
(2)“而”字可以表示前后内容并列、顺承、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引导学生辨析语义关系,在朗读时,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而”字,都要重读,凡连接前后内容且有调整节奏作用的“而”字,则可轻读。
(3)“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
(4)如骈偶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加入了“而”字后,使句子更加
委婉、细致,增添了抒情性。
(5)如“临溪而渔”,如果将“临”字理解为“在……旁”的话,重音在谓语“渔”上,应读得重些、长些;作为状语的“临溪”则应读得轻些、短些。若不用“而”字,变成“临溪渔”,不仅别扭滞涩,而且语气轻重不分明。“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读来使人感到有种类似诗歌的韵律美。
小组自由选段,比赛朗读。
PPT展示。
《醉翁亭记》是一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的优美游记散文。文章骈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课堂上,我们已经反复品读,课后同学们更要多朗读,才能体会出它的妙处。
朗读并背诵全文。
1.分组背诵全文。
2.抽查重点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朗读,体会到虚词“也”“而”的使用,不仅毫无累赘之感,还让文章更加灵动。在我们的快意吟咏间,琅琊山的秀丽山色已不知不觉浮现在眼前。本节课,我们将重点探寻醉翁亭之美。
1.摄一组优美镜头。
苏轼赞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醉翁亭记》也可谓“文中有画”。欧阳修驾驭语言的功力,如同今人灵活驾驭摄像机一般,每一段文字就是一组层次鲜明、连贯生动的镜头。下面让我们再次逐段朗读文章,去摄取镜头里美丽的景色吧。
要求:
描述:这是一组表现 的镜头。(做出解释)
课件出示:影视常用镜头常识。
远景:镜头离拍摄对象比较远,画面开阔,景深悠远。
全景:出现人物全身形象或场景全貌的镜头。
中景:俗称“七分像”,显示人物膝盖以上部分形象的镜头。
近景:表现人物腰部或胸部以上形象的镜头。
特写:表现人物肩部以上部位或有关物体、景致的细微特征的镜头。
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自主批注,同桌互议。
【预设1】这是一组表现环山秀水映美亭的镜头:开头的“环滁皆山也”是大全景,接下来由远及近,依次是全景“其西南诸峰”,中景“琅琊”,近景“酿泉”,最后是“醉翁亭”的特写。
【预设2】这是一组表现朝暮光影的镜头: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全景镜头拼接,先是早晨的“日出而林霏开”;然后这个画面逐渐淡出,黄昏时的“云归而岩穴暝”逐渐淡入,从而表现了山间朝暮的“晦明变化”。
【预设3】这是一组表现四季更迭分明的镜头:从春到冬,运用了有代表性的四个特写镜头——春天的“野芳”、夏天的“佳木”、秋天的“风霜”和冬天的“水落而石出”,表现了四季的特征。
【预设4】这是一组表现官民游宴共欢畅的镜头:从外到内,中景再现了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最后特写太守醉图。
【预设5】这是一组表现夕照山林禽鸟乐的镜头:中景再现了宴饮结束后,“人影散乱”和山林鸟儿“鸣声上下”的景象,用“禽鸟之乐”来烘托“游人之乐”。
2.寻一个传神特征。
一组组优美的镜头,再现了滁州的山水美和民俗美。我们仿佛已经置身山林间宴席中,目遇耳闻,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滁人和太守,真是赫然如面,不禁诗情满怀了。
(1)美点寻踪,炼字精品。
下面就让我们放眼山林,细读文本,寻找作者描写下列意象时运用最传神的一个字或词。
课件出示:
滁山 清泉 亭子 雾气 暮云
野花 林木 风霜 溪水 寒石
学生圈点勾画,自主批注。
交流过程中,赏析部分重点词语。
滁山:“环”的精简,“蔚然”的葱郁。
清泉:“渐”字多曲折,“潺潺”显宁静,“泻”字见涌动。
亭子:“峰回路转”多幽隐,“翼然”更灵动。
雾气:“开”的明丽豁然。
暮云:“归”的暮色四合。
野花:“发”见生机,“幽”闻暗香。
林木:“秀”见茂盛,“繁”见浓郁。
风霜:“高”的天朗气清,“洁”的晶莹冰凉。
溪水:“落”现深浅变化。
寒石:“出”见突兀醒目。
【教师小结】一个个传神的字,都可见作者对山间万物细腻真切的观察,作者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景象细腻地写出了灵动多姿的滁州山色的意境之美。瞧那山水相依,泉亭相衬,朝阳转薄暮,繁花映茂叶,霜重秋色衬冬景凛冽,可谓处处映衬,无不给人极美的享受。
(2)关联拓展,诗文互证。
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阴晴雨晦,在欧阳修的眼中,滁州山水都令人心动向往。这在作者其他的诗文中,也有体现,让我们来欣赏一番吧!
课件出示:
洞门常自起烟霞。(《琅琊山六题·归云洞》)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琅琊山六题·琅琊溪》)
石屏自倚浮云外;卧看千峰秋月明。(《琅琊山六题·石屏路》)
雨霁日长花烂漫。(《春日独居》)
泉傍野人家,四面深篁竹。(《幽谷泉》)
晴林紫榴坼,霜日红梨晒。(《秋晚凝翠亭》)
清流关前一尺雪,鸟飞不渡人行绝。(《永阳大雪》)
山光晚逾鲜;春去夏犹妍。(《会峰亭》)
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谢判官幽谷种花》)
3.品一组醉翁心语。
(1)同学们,这些诗文充分表现了欧阳修对滁州山水的喜爱与流连。在本文中,有这样一组句子更是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滁州山水的感情。
课件出示: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教师补充信息:欧阳修作此文时39岁,正值中年。“翁”指男性老年人。结合这一提示,我们从上面的句子中能研判出哪些信息呢?
学生交流,预设:
醉翁酒量不算高,年纪不算高。
醉翁的意趣不在喝酒上。
醉翁的心里收藏着这份欣赏山水的快乐。
醉翁借喝酒有所寄托。
(3)学贵有疑。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研判,我们又能产生哪些新的疑问呢?
学生交流,预设:
醉翁是自嘲吗?
醉翁的意趣除了欣赏山水还有其他的吗?
醉翁的心思是否还有其他?为什么没有都说出来呢?
醉翁借酒寄托的只是对山水的喜爱吗?
“江南多名山,少有琅琊比。”这节课我们在醉翁的文中识滁山,徜徉亭间山色,聆听岩泉空落。我们一边赏景,一边思情,古今山水多佳篇,“醉翁”一亭何以能名扬千古?想必醉翁之意绝不止于山水。下节课,我们将带着上述问题继续探究,一起去深度体悟醉翁的心灵世界。
展开想象,结合课文第2段内容,把醉翁亭的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详细地描写出来。(500字左右)
上节课,我们在醉翁亭欣赏了山水之美,还通过对一组醉翁心语的初步品读,提出了几个极有价值的问题。
课件出示:
醉翁是自嘲吗?
醉翁的意趣除了欣赏山水还有其他的吗?
醉翁的心思是否还有其他?为什么没有都说出来呢?
醉翁借酒寄托的只是对山水的喜爱吗?
这些问题关乎着对作者心迹的深层触摸,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尝试更深度地探寻“醉翁之意”。
课件出示:
宋仁宗庆历五年,以范仲淹为首的数位大臣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欧阳修因上书为其辩护而得罪权贵,权臣以生活作风和侵占财产问题对其进行大肆诬蔑构陷。欧阳修百口莫辩,在无限屈辱与愤懑中被贬为滁州知州。古人因政治问题贬谪异地是常事,但以道德败坏为由被贬的欧阳修心中块垒郁结,难以言说。他在赴滁州任前的一个春日游宴后写下了《浪淘沙·今日北池游》,直言遣怀“不醉难休”。
1.醉心“蔚然”山色。
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解欧阳修的际遇后,你觉得欧阳修眼中的滁州秀美山色与他的内在心境吻合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评点。
【明确】显然不吻合。以自然常理来看,伤情当见哀景。然而本文中,欧阳修坐于醉翁亭中,纵览山间朝暮四时,放任自由,似乎外界发生的一切与己无关。更特别的是,他似乎获得了溢满心怀的“乐”,这就超出了人们的认知常态。为什么呢?
在中国的文化里,山水具有天然的疗伤功能。朱元思、陶弘景、王维、孟浩然、李白等“受伤”的文人墨客无不在山光水色间流连,暂时抛却烦恼忧愁,获得心灵的释放和愉悦。
“受伤”的欧阳修与其他文人是相似的,他在滁州探幽访胜,秀丽的琅琊山间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前文写的“山水之乐”当是他寄情山水、消遣愁怀的“独乐乐”。
2.认识“颓然”太守。
如果要在文章中找一个词来贴合他的真实人生遭遇,你会选择哪个词?为什么?
学生寻读课文,交流。
预设:颓然。(也可以说“醉翁”,言之有理即可)
课件出示:
比较:关于“颓然”的意思,读者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你认为下面哪一个理解更符合语境呢?
①欲醉欲倒的样子。
②精神萎靡,颓废的祥子。
【明确】欲醉欲倒的样子更恰当些。作者心中郁结的块垒难以诉说,借酒消愁非常自然,一醉解千愁,岂不快哉!“颓然”形象与“醉翁”称呼浑然一体。
3.考察“杂然”太守宴。
欧阳修说杂然太守宴,众宾欢也。太守宴究竟“杂”在哪里呢?
(1)讲述。
齐读第3段,课件出示:请任选下面一个话题展开讲述。
①宴席人员“杂然”;②宴席菜品“杂然”;③宴席活动“杂然”;④宴席气氛“杂然”。
【明确】宴席人员“杂然”:引导学生抓住“伛偻提携”和“众宾”。这是一桌流动的宴席,没有预定的客人,也许有随从,也许有游玩的老人与孩子。
宴席菜品“杂然”:宴中食物不是厨房里精心烹调而成的,而是就地取材。泉水酿的酒,溪水中现捕的鱼,山里的野味,林间的野菜,有一样算一样,随意鲜活,不拘排场,无人在意或计较。
宴席活动“杂然”:没有高雅的音乐伴奏,有的人在投壶,有的人在下棋,还有的人在猜拳行令、推杯换盏,大家都无拘无束。
宴席气氛“杂然”:宴席外,不远处路人的歌声不绝于途。宴席间,更是好不热闹,兴之所至,有人一会儿站起来,有人一会儿坐下去,大家都放开嗓门说话,声音吵嚷,山林喧哗,一派“众乐乐”的欢愉氛围。
(2)感知。
课件出示:此刻,我在太守宴的“杂然”中读出了 。
【明确】民风淳朴;人寿年丰;惬意安乐;自由欢畅;随遇而安;平等和谐;政通人和。
此刻,在这幅太平画卷中,“苍颜白发”的太守没有言语,只是默默地“颓然乎其间”。
(3)深化。
课件出示:我在太守“颓然”的容颜里读出了 。
【明确】中年为翁的沧桑;人生的坎坷不易;治下安宁的满足;与民同乐的享受;宽简爱民的胸怀;随缘自适的闲雅。
【教师小结】读到此处,我们方幡然明白,原来太守“得之心而寓之酒”的真的不只有醉翁亭外的山山水水。他不说,但一切都在他的眼里,当下所有的美,所有的痛、所有的乐,所有的理想都在他的心中交融,都在他的酒中升腾。
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是啊,欧阳修“醉”得确实不一般,他不像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也不像柳永“拟把疏狂图一醉”,他的内心着实是“醒”着的,正如其诗歌所云:“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好一个“我还醒然”!
请结合下面四则相关材料展开研读,寻找依据证明醉翁“醒然”。
课件出示:
材料一 欧阳修在给朋友的信中评述前世名人: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
材料二 公之在滁……民安其政。盖自公至州,无不获之岁,无不给之民,民乐丰登,故公得与四方宾客及是州之民,日游览于山水之胜而乐也。
(选自林文俊《送郑君有章守滁州序》)
材料三 某(欧阳修自称)此愈久愈乐,不独为学之外,有山水琴酒之适而已;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固知古人不忽小官,有以也。
(选自欧阳修《与梅圣俞四十六通》其二十)
材料四 欧阳修到滁州第二年,在醉翁亭外修建了丰乐亭,而后又在丰乐亭不远处修了一座亭子,并起名为“醒心亭”。曾巩来拜访欧阳修时,欧阳修请他作《醒心亭记》。曾巩在文中写道“其心洒然而醒”。
学生读材料,议论、交流。
【明确】材料一表明欧阳修不愿意像古人那样遭遇贬谪,便“戚戚怨嗟”,满腹牢骚,他不想做一个“庸人”。据此再结合文章“饮少辄醉”推断,欧阳修可能是故意“饮少”,佯作醉意,绝非借酒买醉。所以说,醉翁醒然。
材料二中,“民安其政”表明欧阳修治理有方。“无不获之岁,无不给之民,民乐丰登”表明欧阳修热忱关怀百姓,给予帮扶,家家每年都有收获,粮食丰收,百姓和乐。据此可以判断,欧阳修不是一个只知醉饮山林的无为官员,他知道要给百姓带来什么。
所以说,醉翁醒然。
材料三中,欧阳修清楚地表明了自己不光是因为为学之余有山水琴酒相伴而快乐。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感悟到“不忽小官”的成就感,当他向好朋友讲述“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时,想必是无比自豪与欣喜的。由此可见,欧阳修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小官”的为官之道,格局境界更高一层。所以说,醉翁醒然。
材料四中,欧阳修自建醒心亭,犹如写作中“直抒胸臆”。他大概是想借此提醒自己时刻保持清醒,不论世事如何曲折,都不消沉、不颓废、不做糊涂官,永葆追求的理想。从曾巩评价的角度看,欧阳修也是精神明亮,潇洒不拘。所以说,醉翁醒然。
好一个别有深意的醉翁醒然!滁州的山水抚慰了欧阳修受伤的心灵,欧阳修的德政文章亦照耀了滁州的山水。滁州的山水与百姓,使他心中足乐。他明明清醒,却以“醉”示人。我想,他的“醉”只是表象吧,他的“乐”才是本质。而那一点“醒”,必是真正的状态。
醉翁亭上的游宴结束了,人影散乱地离去了,鸟儿欢快地鸣叫着。
禽鸟“不知”游人的乐,游人“不知”太守的乐。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人不知而不惧,不亦君子乎!
醉翁坦荡荡,天下谁人不识君!
(课件出示醉翁亭图片)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回眸醉翁亭。
本文发布于:2024-01-21 19:50: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833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