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谪诗

更新时间:2024-01-21 10:44:11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21日发(作者:殷宏)

贬谪诗

古来圣贤皆寂寞 才子命运多坎坷

一、类型特征

贬谪诗是指古代文人被贬后所写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诗。

二、常见意象

归雁: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江水:象征诗人的满腹愁绪,或对年华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李涉《再宿武关》)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韦承庆《南行别弟 》)

香草、柑橘: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陛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其它常见意象:风霜、雨雪、夕阳、鹧鸪、猿、青山、流水孤舟、月、落花落叶、孤灯、芙蓉、蓬草、薜荔

薜荔,在楚辞中,是美好的品德的象征。

揽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离骚)

• 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点旌。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湘君)

• 罔薜荔兮为惟,擗蕙櫋兮既张。(湘夫人)

•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山鬼)

在唐人以后的诗中,是冷落甚至凄惨的写照。

•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

•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

三、常用技巧

1、比兴。贬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贬官文学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如以男女之爱喻君臣之情,善写香草,美人之类,以屈原为代表。

2、借景抒情。“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诗人不露声色地于景物描绘中抒写身世之感,语意双关暗含感慨仕途风波险恶之意。惊风、密雨(拟人)暗比摧残自己的邪恶势力。芙蓉、薜荔象征人格的美好和芳洁。鲜花香草遭受暴风雨的袭击,感受到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沉重的心情。

3、用典(咏史抒怀)。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情。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借周瑜的故事抒发自己政途失意的悲伤,和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4、对比。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贬官文学多用对比手法。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朝”奏 “夕”贬,一日之间命运发生急剧变化。一封奏和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悲愤之情寓含其中。

5、直抒胸臆。贬官文学言将尽时常常忍不住直抒胸臆。

四、思想内容

我们所接触到的贬谪诗人,屈原、柳宗元属于一类,他们个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几乎承受不了被贬的打击,缺乏逆境适应能力,心情抑郁、悲伤。

刘禹锡、苏轼为一类,他们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被贬斥击倒,表现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刘禹锡被贬后还能在《秋词》中唱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励志高歌,表现出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苏轼也是如此,在苏轼的词中总有一个“从想不开到想开了”的过程,仔细看看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都是这么个思路。一开始忧愤难解,辗转难眠,而后来见到了一个优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摈弃了一切尘累,恢复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李白:从狂放浪漫到悲愤不平 王昌龄:从雄浑高远到清逸明丽

韩愈:从剑拔弩张到寂寞悲凉 柳宗元的怨怼忿愤 刘禹锡的豁达明快

1、抒发被贬的委屈不平、惆怅失意、牢骚不满,乃至愤慨之情。

2、思念故园亲友(对京城的思念,其实是对往昔美好生活及亲友的想念,包含对政治理想甚或权力的依恋与追求)。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3、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

4、任凭风雨、旷达乐观的态度。

5、表现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以求自我解脱的心态。

6、愈挫愈勇,相信能东山再起的自信。如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者出长安时所作)”

7、羁旅行役之苦,英雄失路之悲。(“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8、坚贞自守之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被贬为龙标尉时所作)

五、课本导学案

(一)、《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忠而被贬之愤 壮志难酬之怅 时光流逝之愁

羁旅行役之苦 思乡怀归之情 寄情山水之达

东山再起之志

1、 《登柳州城楼》诗眼 愁思 。

2、 作者为什么而愁?

①连遭贬谪(注释1背景介绍,知人论世)

②柳州偏僻荒凉。

③景哀使心情更遭。

④朋友音信全无,无法相互慰藉,心情更加愁苦抑郁。

3、 柳诗主要通过对_哀苦景色的铺叙 ,表达自己 _遭贬后哀怨孤独悲凉的情感。

(二)、《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 ⑴作者为什么会被“左迁”?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 “除弊事” 历史背景: 直言进谏迎佛弊事 昏庸君主怒贬退之

⑵被左迁后的态度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岂将衰朽惜残年”—— 肯,岂肯之意。衰朽指衰老,惜残年“珍惜年老的生命”。全句意“怎能因衰老而珍惜我年老的生命”,反问语气强调作者坚定的态度: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仍坚持己见,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⑶“蓝关”是怎样的一个地方?“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说明蓝关地偏路险,环境寒冷,路途艰难。

⑷作者要给他的侄孙说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好收吾骨瘴江边” 瘴江边指潮州的江边。当时岭南一代的河流多有瘴气,故称瘴江边。瘴气是一种恶性疟疾的传染病。韩愈料知此去凶多吉少,要求韩湘安排后事。心情抑郁,悲愤到了极点。

六、高考链接

一、(2013新课标Ⅰ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鹊 桥 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二、(2013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三、(2012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

四、(2011江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4分)

五、(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六、(2010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七、(2010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八、(2010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

①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②③【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九、(2010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諲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

十、(2008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2分)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

一、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到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 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二、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三、1.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答出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2.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四、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

2.《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五、1.整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六、1.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七、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

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八、1.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

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九、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描写花朵的多姿,“叠”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百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十、1.屈原 白居易

2.

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本文发布于:2024-01-21 10:44: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827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作者   诗人   表现   被贬   描写   首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