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0日发(作者:濮良贵)
关爱学生 严慈相济
亲爱的老师:
知道今年您要教我,我好高兴。在这一年的开始,我想向您吐露我的心声,让您了解我的需要。希望这一年内,我能好好接受您的教导,同时也让我从内心钦佩敬爱您。
1.老师,我希望您常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
2.老师,请您不仅仅教书,而更是教我们学生。
3.老师,请您把我当一个人看待,而不仅是您记分簿上的一个号码。
4.老师,请您不要单看我的成绩,更要看我所付出的努力。
5.老师,请您经常给我一点鼓励,不要让您的要求,超过了我的能力。
6.老师,不要勉强我把求学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至少对我,学习不一定是乐趣。
7.老师,不要期待我最喜欢您教的课;至少对我,别的课可能更加有趣。
8.老师,请辅助我学习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而不仅是背诵答案。
9.老师,请您耐心地听听我所提出的问题。只有您肯听我,我才能向您学习去听另,3人的意见。
10.老师,只要您保持公正,请您对我尽量严格。表面上即使我反对严格,但是我知道我需要您严格要求。
11.老师,假如我有所失败,尤其在大众面前,不要可怜我,可怜会使我自卑。
12.老师,在教室内,不要把另一位同学当作我的表率,我可能因此而恨他也恨您。
13.老师,我若有所成就,也不要把我当作别人的榜样,因为那样会使我难堪。
14.老师,请您记得,您也曾经是学生。您是否有时也会忘带东西,在班上您是否样样第一?
15.老师,请您也别忘记,大学统考您是怎么考取的,您所念的专业是不是您的第一志愿?
16.老师,您也需要学;您不学,我怎能从您那里学到更新的东西?
17.老师,我心中感激;但您不要期待我口头上常说:老师,谢谢您。
最后,老师,您一定希望我学业进步,让我也祝您教学成功,您的成功将是我进步的保证,我的进步也就是您成功的证据。
敬爱您的学生 朱秉欣(中国台湾)
一、教育之爱与爱的教育
关爱学生这一师德规范通常被称为“师魂”。台湾当代著名教育家高震东先生对此有一个精辟的论断:“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就是说,疼爱自己的孩子仅仅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动物本能,但对学生的爱却基于对教师的职责敬畏,源自对教育本质的认知和尊崇,这种爱多和奉献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教师职业的神圣之爱。这种爱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就会产生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教师”霍懋征先生所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的师德效果。
高震东先生1970年创办台湾中信学校。他将“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作为奉行不渝的教育理念和全体教师的座右铭。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爱,没有爱的
教育只是一种训练。而教育之爱就是教导学生做人做事,教学生“学生活知识,学生存技能,学生命意义”;爱的教育就是教师一方面要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别人的孩子,在学生身上倾注真情和心血,一方面在施教过程中要懂得爱的学问、爱的艺术和爱的智慧,要施爱有法。对学校来说,“爱的教育,铁的纪律”必须相辅相成,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教育之爱和爱的教育相互交融的教育环境。
对教育之爱和爱的教育,高震东先生这样阐述:教育之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爱心,是以教育任务及受教群体为对象的,“教育之爱”是教育工作的上游意识形态,“爱的教育”是教育工作下游的工作方法。反过来说,“教育之爱”是教育的基础,“爱的教育”是建筑在“教育之爱”基础上的产物,二者不可分离,本末也不可·倒置。教育之爱是“泛爱众而亲仁”,是博爱,是顾全整体的,好像是卫生所的保健任务;“爱的教育”好像是医生治病人,是以个体为对象的。如果对“爱的教育”认识不当,就会变成“溺爱”,甚至姑息养奸。“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的本意在于强调教师的情操乃“教育之爱”的伟大升华。(高震东《忠信教育法》)高震东先生正是用这种“教育之爱”和“爱的教育”理念将中信打造成了台湾最优秀的私立学校,乃至许多企业打出的招工广告是:只招录中信学校毕业生。
“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是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观。斯宾塞认为:教师要让孩子明白生活是自己的事,要让孩子在独立成长中体会自我努力的快乐。这其中教师要给予真爱相伴,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信任,这样孩子才会懂得爱的情感,懂得感激,懂得对生活有必要的肃穆和敬仰。爱,我们人人都有,但教师的爱是有目的的教育,所以需要一些耐心和技巧,有时甚至是令人发笑的机智或多少有些令人不快的克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之爱区别于一般之爱的特点所在: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在从事教育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基于职责,没有杂念,严慈相济,既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成长,更注重每一名学生的身心健康。
霍懋征先生从事小学教育教学60年,只信奉一个理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课堂上,她的爱就是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在教法上,她的爱就是将学习变成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兴趣变成自己的乐趣;在教育上,她的爱就是不放弃一个学生,就是相信只要有刘·学生真挚得法的爱,就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
霍懋征曾中途接手一个班的语文课。上作文课的时候,她看见一个女孩子竟然用手捂着耳朵。霍懋征向前任语文老师了解情况,那位老师说:“没错,不知道这个学生怎么就怕写作文。讲评作文的时候,她听都不愿意听。”几次作文后,霍懋征发现这个女孩的作文确实不好。几经努力,霍懋征终于发现这个女孩一篇作文中有几个句子很“特别”,她将这几个句子勾出来,批上:“这几句非常好,表达了当时的想法。”霍懋征是借此让女孩知道,老师随时关注着她的进步。第二天,霍懋征特地拿出女孩的作文,用饱含深情的声调朗读了那儿句话,并向全班同学讲了自己的感受。渐渐地,这个女孩的作文越来越好,也有了得5分的作文……1981年,北京市进行了小学毕业统一考试,霍懋征所带班级46名学生,44名学生的作文为A类,另两名学生的作文是B类;语文总平均成绩达到了98.7分。全市小学语文教育界为之惊叹不已。
何永山是学校里出了名的“淘气鬼”,而且已经留了两年级。当学校准备把他送工读学校时,霍懋征硬是从校长那里将他领到了自己的班级。因两次留级,何永山比其他同
学都大,而且身高体壮有力气。霍懋征对他说:“永山,你当个组长吧。挑上三个同学,再加上老师,咱们五个人负责打扫班里的卫生区怎么样?”何永山一听先是一愣,然后大声说:“行尸从第二天早上开始,何永山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校给大家准备好笤帚、簸箕,干得非常认真。一天早上,他扛着一把长把笤帚兴冲冲地走到霍懋征跟前说:“老师,您用这把笤帚扫吧。”“为什么?”霍懋征有些不解。“霍老师,您用这把笤帚扫地就不用弯腰了。”一个被认为不可救药的孩子也会关心别人了。后来,霍懋征又发现何永山对少先队鼓号队的大鼓有兴趣,就买了白衬衫、蓝短裤,告诉他:打大鼓是要遵守纪律的,不然鼓号队就打不出好听的鼓乐了。经过几次排练,何永山参加了庆祝“六一”的鼓乐表演,那天他特别认真、特别专注,也第一次在全校同学面前受到了大队辅导员的表扬·,活动之后,何永山抱着白衬衫、蓝短裤送还霍懋征。霍懋征亲切地说:‘‘这衣服是老师送给你的。你今天很漂亮,只是脖子上少一样东西。”何永山仰起脸说:“我知道,我还没有红领巾呢。”不久,他真的加入了少年先锋队,戴上了红领巾…
霍懋征说:“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都愿意学好。关键在老师如何引导。这是功到自然成的事情。即使100次不行,不是还有101次吗?”这100次,乃至101次所包蕴的内涵正是爱的教育。
无论是“教育之爱”“爱的教育”还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霍懋征先生都用自己的教育实践做出了出色的诠释。体现出教师对学生之爱的本质广这是世界上最特殊的一种职业情感,无私而神圣。
二、尊重是爱的最高法则
尊重是和尊严相联系的一对范畴。哲学家康德将尊重他人的尊严作为一种绝对的道德法则。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将可以处死一个临阵脱逃的士兵,但不可以践踏他的尸体。在这个例子中,处死士兵是基于事先告知的战场纪律,而践踏尸体则是对生命权利的一种非法侵犯。每个人都有尊严,而且不论身份、地位,人人平等。这种尊严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不被侵犯的权利,尊重就是对他人尊严的重视和崇敬,并且这种尊重是五条件的——这就是康德所说的绝对的道德法则。从个体的社会生活体验来说,
“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的观点很直白:“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尊重。”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观点则更具体:“要尊重每一个人,不论他是何等的卑微与可笑;要记住,活在每个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性灵。”其实,两位哲人的观点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康德的“绝对法则”。
尊重学生作为教育之爱和爱的教育的最高法则,一方面是上述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教育学意义上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和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必然途径。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对此做了专门的研究。他以对“规则”的认知和遵从人手,研究个体道德人格的形成机理。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形成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这个阶段的个体对问题的考虑是自我中心的。他们并不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一切都依照自己的“意志”来行事,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3~7岁)。这个阶段的个体一般会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认为听话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从而对规则开始有了以来自他人评价为主的,并以此来调节自身行为的心理体验。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这个阶段的个体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在与权威或同伴相处时,能较好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这个阶段的儿童能与同年龄儿童平等地参加游戏,彼此明白自已的立场与对方的立场,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独立举行游戏比赛。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就是将之前的懵懂的礼貌上升为刘‘他人权利的重视和尊重。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2岁以后)。到达这个阶段的个体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进行简单的判断,而是从对等、平等、公平乃至社会正义的角度考量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是非、调节行为。这个阶段的个体道德人格趋于成熟和理性,当然,其道德人格社会化的程度受制于前三个阶段的道德体验。
皮亚杰的研究成果已经为世界接受,并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验证和持续的发展。这之中,前三个阶段,如果孩子的天赋权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那么其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能力就会得到正常的发展;反之,就会形成种种问题行为,严重的会导致其道德人格的扭曲。
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通俗而充分地说明尊重在所有社会关系中的独特作用。一个颇有名望的富商在散步时,遇到一个瘦弱的摆地摊卖旧书的年轻人,他缩着身子在寒风中啃着发霉的面包。富商怜悯地将10元钱塞到年轻人手中,头也不回地走了。没走多远,富商忽又返回,从地摊上寻觅了几本旧书,并说:“对不起,我忘了取书。其实,您和我一样也是商人尸几年后,这位富商应邀参加一个慈善募捐会时,一位年轻书商紧握着他的手,感激地说:“我一直以为我这一生只有摆摊乞讨的命运,直到你亲口对我说,我和你一样都是商人,才使我树立了自尊和自信,也才有了今天……”这个故事和“齐人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具有一样的本质,这就是尊重的绝对性。
被誉为“美国文明之父”的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首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没有平等也就没有尊重。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年龄一般都较小,知识水平、生活经历等肯定不及教师。但作为一名教师,要懂得在人格上学生与自己是平等的。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许多教师对待学生表现出不平等,不关心学生的感受,有时甚至不论对错,不高兴就劈头盖脸地狠狠训斥学生,甚至讽刺、挖苦、侮辱学生;或者高高在上,以权威自居,不愿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三毛是中国台湾著名作家,1991年1月4日,年仅48岁的她在医院自杀身亡。在三毛的人生中,少年时代留下的心理创伤也许和她的自杀有关。那是三毛的初中时代,三毛的数学成绩很差。一天,三毛做不出习题,老师便把她叫到面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最喜欢鸭蛋,今天我请她吃两个。”说着,就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圈,然后让三毛转过身给全班同学看。全体同学顿时哄堂大笑。老师等大家笑够了以后,让三毛到教室的角落里一直站到下课。下课后,老师又罚她从有众多学生的走廊和操场上绕一周再回到教室。许多同学看到三毛的样子都尖叫起来。三毛回家后没有将此事告诉父母,自己也没有掉眼泪。直到三天后,三毛早上去学校,在走廊上看到自己的教室时立刻昏倒了。后来,她一想到去学校,便会立刻昏倒失去知
觉。从此,三毛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自闭症,越来越怕接触外面的世界,害怕所有的人,她把自己封闭起来达七年之久。(选自《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相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就从根本上摧毁了学生成长的力量。三毛的数学老师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其后果也是非常可怕的。
教师对学生只有报以深深的理解,才能产生真正的爱生之情,才能从心灵走向心灵,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按照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规律去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第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因为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品德、才华、能力得到承认,从而增强前进的信心,获得前进的动力,自觉地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如果教师不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就容易使学生产生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二,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的心里应该充满着对每一个要与其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可能已经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给教师带来好多不愉快的经历。在教师心里,学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教师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有亲有疏,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牵制于学生,使学生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能对学生的精神世界造成恒长的伤害,师生关系也会由此变得紧张,甚至敌对。
第三,宽容和信任学生。宽容和信任是在认识上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在行动上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教师的宽容会使学生感受到一‘份关爱与抚慰,所收到的效果远远胜于惩罚。宽容和信任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犯了错误的学生给予宽容和信任,就是给学生以机会,给学生以期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宽容和信任是一种无私的爱,可以缓解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转化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教育收到最佳效果。
为此,我国师德规范特别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权利,而学生权利的核心是其人格尊严和心理健康。
三、严慈相济的良师益友
关爱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尊重作为一种绝对的法则,是为了能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是教育之爱和爱的教育的起始和平台,如果这个起始和平台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失去其本质意义。所以,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就成为这种尊重前提下教育与被教育之间师生关系的具体表现。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对此有一个被广泛公认的论断:“不能将教师对学生的爱仅仅设想为慈祥,那样的爱是不全面的;教师的爱必须表现在学生的学识和精神的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效果,因此必须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绪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于1938~1939年与他的同事利皮特和怀特进行了一项关于民主和专制的团体气氛的实验研究。他们按成人领导的不同方式把儿童分成几个游戏小组。
先分为专制式和民主式两组,研究比较两种方式的领导效果;后来又增加放任式做自身比较研究。再使每一组变换不同的领导方式进行自身比较,看以领导为中心的组(专制的)与以团体为中心的组(民主的)在行为上有何不同,在团体的影响上又有何不同。结果一致表明,民主式的领导方式优于专制式。例如,在专制式领导下,孩子的主动性差,而且对待小组内其他成员的行为蛮横;而民主式领导小组在这些方面表现得很好,无论是整个小组成员还是绝大多数小组成员都是如此。放任式领导小组表现出民主式领导小组所没有的那种普遍不满与缺乏目标的特点。实验结果还表明,民主团体的统一性和稳定性高于专制团体。因为专制团体的统一性的保持依赖于领导的努力,一旦没有了领导,团体的结构便由大化小,而民主团体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则完全根据工作的需要,与领导的压力无关。利皮特的实验根据小组成员会话的分析,也表明民主团体的团结精神比专制团体更丰富。前者使用“我们”这种表示团体中心的语言占36%,比专制团体要多一倍。
勒温和利皮特的实验成果被运用到了师生关系中,因为教师更多时候面对的是学生团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无疑是这个团体的领导者,教师的个人特性无疑会对学生团体形成影响。教育学家根据勒温和利皮特的实验成果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民主型、仁慈专断型(亚民主型)和放任型四种类则,并展开了广泛的调研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教师其影响表现为:民主型教师受到学生较好的对待,其意见也会受到学生充分的重视;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干扰少,在活动的创造性上相对也较高。与民主小组相比,专制型教师被学生畏惧、冷漠或攻击;小组成员在活动中按照教师的要求工作,但当教师离开或压力降低时却爆发出放肆或麻木的行为。教育学家的研究还表明,如果教师使学牛个体所属的团体发生相应的变化,然后通过团体来改变学生个体的行为,这样做的效果远比直接去改变一个个具体的学生个体更好;反之,只要团体的价值不发生变化,学生个体的行为就不容易发生变化。这其中,教师个体的“领导”特质对学生团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
以严慈相济为特征的良师益友是民主型和仁慈专断型(亚民主型)教师的行为特征,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证明这种行为特征对体现爱的教育、达成教育之爱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台湾中信学校在每年的开学典礼上,都要举行一个委托仪式:父母把孩子在校临护权全部委托给学校,并要求每个新生承诺“不抽烟、不打架、不作弊、不流气”。凡违反这四条戒律,就会被勒令退学,没有任何通融的余地。但也是这个学校,还有另一条规定,那就是“认错不罚”。学校认为:学生犯错是正常的,犯错不是耻辱,敢于认错才是美德。“认错不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不必为隐藏错误而说谎,不必为怕受罚而隐藏错误,从而在坦荡、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育。学校同时还强调:学生认错不罚,不可二过,二过则不贷;同时更强调:校内犯一般过错不罚,但在校外犯过则严惩不贷;学生所犯错误如果严重到不是一个高中生应该犯的,那就必须开除。
中信学校的这些制度都是需要他的教师来落实的,中信学校的教师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自然地选择严慈相济的行为方式,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师德价值,贯彻在自己的一切教育活动中,从而造就了一个一所学校没有一个学生抽烟、没有一个学生打架、没有一个学生作弊、没有一个学生流气的“奇迹”。
在许多中信这样的学校里,严慈相济的“慈”是相对容易的,但“严”总是离不开必要
的惩戒,有时甚至是严厉的惩戒,而惩戒得恰当,惩戒得有效却是一种需要用爱的心灵才能创作出的艺术。
美国作家兰妮·麦克穆林用自己的一次经历描绘了这种艺术。她写道:
也许,在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同样也有威信极高而能使所有学生都敬畏如神的老师,但肯定不会有哪位老师会像在我们镇上待了30多年的弗洛斯特女士那样,差不多成了全镇老少的严师,让大家都服膺于心。
我不知道她是如何走进众人的心底的,至于我,那是因为一次难忘的体罚:挨板子。
那是一次数学考试。试前,弗洛斯特女士照例从墙上把那块著名的松木板子取下来,比试着对我们说:“我们的教育以诚实为宗旨。我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这里自欺欺人,虚度时日。这既浪费你们的时间,也浪费我的时间。而我早已年纪不轻了,奉陪不起——好吧,下面就开始考试。”说着,她就在那张宽大的橡木办公桌后坐了下来,拿起一本书,径自翻了起来。
我勉强做了一半,就被卡住了,任凭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于是,我顾不得弗洛斯特女士的禁令,暗暗向好友伊丽莎白打了招呼。果然,伊丽莎白传来了一张写满答案的纸条!我赶紧向讲台望了一眼——还好,她正读得入神:对我们的小动作毫无察觉,我赶紧把答案抄上了试卷。
这次作弊的代价首先是一个漫长难熬的周末。晚上,又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才迷糊过去,又被噩梦惊醒——连卧室墙上那些歌星舞星们的画像似乎都变成了弗洛斯特女士,真让我心惊肉跳!早就听人说过,教室里一只蚂蚁的爬动也逃不过弗洛斯特女士的眼睛,这么说,她现在只是故意装聋作哑罢了。思前想后,我打定主意,和伊丽莎白一起去自首。
周一下午,我们战战兢兢地站到了老师身边:“我们知道错了,我们以后永远不做这种事了,就是……”
“姑娘们,你们能主动来认错,我很高兴。这需要勇气,也表明你们的向善之心。不过,大错既然铸成,你们必须承受后果——否则,你们不会真正记住!”说着,弗洛斯特女士拿起我们的试卷,撕了,扔进废纸篓。 “考试记作零分,而且——”
看到她拿起松木板子,我们都惊恐得难以自持,连话也说不囫囵了。
她吩咐我们分别站在大办公桌的两头,我们面面相觑,从对方的脸上看到自己的窘态。“现在你们都伏在自己身边的椅背上——把眼睛闭上,那不是什么好看的戏 ” 她说我哆哆嗦嗦地在椅背上伏下身子。听人说,人越是紧张就越会感受到痛苦,老师会先惩罚谁呢?
“啪”的一声,宣告了惩罚的开始,看来,老师决定先对付伊丽莎白了。我尽管自己没挨揍.眼泪却下来了:“伊丽莎白是因为我才受苦的!”接着,传来了伊丽莎白的呜咽。
“啪尸打的又是伊丽莎白,我不敢睁开眼睛,只是加入了大声哭叫的行列。
“啪!”伊丽莎白又挨了一下——她一定受不了啦!我终于鼓起了勇气:“请您别打了,别打伊丽莎白了!您还是来打我吧,是我的错!——伊丽莎白,你怎么了?”
几乎在同时,我们都睁开了眼睛,越过办公桌,可怜兮兮地对望了一下,想不到,伊丽莎白竟红着脸说:“你说什么?是你在挨揍呀?”
怎么?疑惑中,我们看到老师正用那木板狠狠地在装了垫子的座椅上抽了一板:“啪!”
哦,原来如此!
——这便是我们受到的“体罚”,并无肌肤之痛,却记忆至深。在弗洛斯特女士任教的几十年中,这样的体罚究竟发生了多少回?我无从得知。因为有幸挨过这种板子的学生多半会像我们一样:在成为弗洛斯特女士的崇拜者的同时,独享这一份秘密。
在美国,绝大多数州是禁止体罚学生的,但这并不妨碍教师对学生进行如此“艺术”的体罚。在各类学校,也确实存在着极少数的问题学生,单靠“慈爱”的教育根本无法矫治其问题行为,因此惩戒就成为爱的教育的必要构成。但是,简单粗暴的体罚会极大地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允许体罚学生的州,对体罚的方式都做了严格的规定。例如:
1.不许当着其他学生的面体罚某个学生。
2.体罚时必须有证人在场,以确保体罚依法进行。
3.必须在其他教育方法都用过并无效的情况下才可以体罚。
4.实施体罚的教师不能是与要被体罚的学生刚刚发生过冲突的教师,且实施体罚的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性别、年龄、精神状态以及身体状况,再进行体罚。
5.体罚时必须打学生身上肉比多的部位,比如屁股。
6.学年开始时,家长可以和学校签一份同意或不同意教师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体罚的协议。
韩国曾在1998年明确规定禁止教师对学生的体罚行为,但受传统观念的驱使,体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仍被人们认同。针对此种情况,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于2002年6月26日公布了一项名为《学校生活规定预示案》的方案,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教师可在规定范围内进行一定程度的体罚,从而使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合法化”。这项方案适用对象包括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及所有初高中学生,方案对体罚的对象、程度、方式都做了详细规定。
新加坡的鞭刑同样适用于学校教育,但是其适用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比如,接受鞭刑的学生必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经过法定程序后,只能由校长本人或者校长授权的教师执行。
上述国家的体罚看上去似乎很不“人道”,方式和程序也不尽相同,但共同的一点都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不伤害学生心理、精神健康的前提下施行,而施行体罚的本身并不是目的,体罚不过是一种相对“极端”的教育手段,宗旨仍在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康的心理人格,体罚让他们知道,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承担必要的责任,个人的任何行为必须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均禁止教师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体罚,但教师的爱是必须和“严”紧密结合的,所以教师要成为学生严慈相济的良师益友,就特别需要“严”的艺术。
一是要严而有理。所谓严而有理,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切要求都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都要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是要严而有度。这一点是指教师爱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都符合他们的身份、年龄和身心特点,如果离实际情况太远,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这种严格也就
毫无意义。虽然年龄差不多,又同在一个教室,但由于多种因素所致,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知识能力不会完全相同。因此,必须严防“一刀切”;有的要求对多数学生来说可能是适度的,但对于有的学生来说可能偏高;而对有的学生来说又显得偏低。所以,教师要分别对待,有针对性地适度要求学堂,?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要严而有方。伊索有一则寓言,太阳和风争论谁比谁强壮。风说::“当然是我。你看下面那位穿外套的老人,我可以比你更快地让他把外套脱下来。”说着,风便用力对老人吹,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但是它越吹,老人把外套裹得越紧。风吹累了,太阳从云后走出来,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开始擦汗,并且脱下了外套。太阳对风说: “温和与友善永远强过激烈与狂暴。”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收到显著成效,关键在于方法。只有方法得当,严格才能在教育中奏效,才能培养和训练出出色的学生。
四是要严而有恒。所谓恒,就是要坚持长久。对学生的严要求绝不能时有时无,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既然已对学生提出某种较高标准的要求,就要要求到底,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常督促,常检查,把要求落到实处,直至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作风。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如果时紧时松,或者雷声大雨点小,就不会受到学生的重视,教师的威望也会因此受损,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五是要严中求细。所谓“细”,就是不放过所能了解和察觉到的任何问题。在纷繁的工作中,教师要尽力抽出时间多听、多问、多看、多想,从生活、学习、思想、劳动、工作、活动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厂善于从细节处发现潜在问题,及时引导和规范,防患于未然,避免酿成大错。“细”本身就是爱。
总之,教师要想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就要对他们倾注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就要让自己成为学生严慈相济的良师益友。这是师魂所在,既深刻又博大,需要教师用生命去感悟和践行。
借鉴与争鸣
特迪.斯特拉德无疑是全班同学中对学习最不感兴趣的人了。你瞧他总是穿着脏兮兮、皱巴巴的衣服;长长的头发从来也不梳理,像鸡窝一样;一张脸整天都是冷冰冰的,毫无表情;两只眼睛像玻璃球似的,呆滞无光,一点也不水灵,而且眼神总也不集中,仿佛失去了焦点。每次当他的老师汤普森小姐和他说话时,他总是用最简单的两个词“是”或者“不是”来冷冷地作答。不仅如此,他的性格还很孤僻,学习也不求上进,一点都不引人注意,是个完全不讨人喜欢的小男孩。
虽然,老师们常说他们对待自己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都给予了相同的爱。但是,那只不过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其实他们自己心里对此也并不能完全相信。汤普森小姐也是如此。每当在批改特迪的试卷时,她总是能够从在特迪的试卷上错误的答案后面打“X”中得到一种不近情理的甚至是有些不正当的快乐,而当她在特迪的试卷上方打上“F”时,她也总是毫不留情——她仿佛对此特别擅长。其实,她应该是能够更加深入和细致地了解、认识特迪的,因为她有特迪的档案,她对特迪的认识应该比她愿意接纳的特迪要深入得多。特迪的档案是这样写的:
一年级:特迪表示,今后保证按时完成作业,并且端正学习态度。但是他的家境非常不好。
二年级:特迪能够做得更好一些。他的.妈妈得了重病。他没有得到家里多少帮助。
三年级:特迪是一个好孩子,但是不够活泼。在学习方面,他反应有些迟钝。今年,他的妈妈去世了。
四年级:特迪的反应简直太迟钝了,但是他品行端正,彬彬有礼。他的爸爸没有兴趣来帮助他。
圣诞节到了,汤普森小姐班上的男孩子们和女孩子们给她带来了很多的圣诞礼物,堆放在她的讲台上。他们拥挤着, 围在她的周围,等着她一一拆开来看。在这些礼物中有一件特迪·斯特拉德送的。对此,汤普森小姐感到非常吃惊———她真的没有想到特迪也会给她送一份圣诞礼物。特迪的礼物是用褐色的包装纸和印着苏格兰纹的带子包起来的,纸上写着简单的几个字:“送给汤普森小姐。”
当汤普森小姐打开特迪的礼物时,看到两件礼物:一件是一对俗不可耐的莱茵石手镯,另一件是一瓶廉价的香水。
其他同学见状,不禁叽叽喳喳地纷纷议论起来,他们对特迪的礼物品头论足,而且还不时地嘲笑着。但是此刻,汤普森小姐已经充分意识到她必须立即戴上这对莱茵石的手镯,并洒一些香水在她的手腕上才能使她的学生们安静下来。然后,她伸出手臂让她的学生们闻了闻,。并问:“怎么样呀?这香水闻起来是不是很香?”学生们对老师的暗示心领神会,毫不迟疑:地“嗯嗯”“哦哦”地表示同意。
那天傍晚,放学以后,同学们都走了,只有特迪还徘徊不去。他缓慢地走到汤普森小姐的讲台旁,轻声地说:“汤普森小姐……汤普森小姐……您的味道真是像极了我的妈妈……而且她的手镯戴在您的手上真是很漂亮。我很高兴您能喜欢我的礼物。”
看着特迪渐行渐远的小小的背影,汤普森小姐感到眼眶突然湿润了,她为自己对特迪的做法感到非常内疚。她深深地跪了下去,虔诚地向上帝忏悔,请求上帝能够原谅她。
第二天清晨,阳光明媚,鸟声啁啾, 当学生们来到学校时,他们惊奇地发现,迎接他们的是一个新老师:汤普森小姐简直就像是换了一个人,她仿佛已经不仅仅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了,她分明成了上帝的代言人。现在,她更像是一个对那些爱她的而且依靠她生活的孩子们恪尽职守、奉献爱心的天使!她帮助所有的孩子,尤其是特迪·斯特拉德。终于,在那一学年结束的时候,特迪取得了激动人心的进步,他赶上了大多数的同学,甚至还超过了一些人。
(作者:[美]伊丽莎白·巴拉得,翻译:李威)
本文发布于:2024-01-20 08:27: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812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