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4-01-19 18:13:10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19日发(作者:伊生)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

1.阅读欣赏,回答问题。

父亲留下的书香

我们这个寻常百姓家,收入不高,住房又小,挤挤巴巴的,连一个书橱也放不下。虽说不是“书香门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这可以从家里的桌上、凳上、床头枕边到处堆放着的书本看出,更能从我和妻子、儿子饭后遐余常常是各人手执一卷昭然可见……这可从我全家人喜欢读书看出来。说起我家的书香,还是我父母传留下来的哩。

我父亲别无嗜好,就喜欢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名著,曾使他每每陶醉于其中。可是后来父亲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这,说来就话长了。

我母亲生我二弟后一病不起,常年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独自挑起了持家的重担。起先请医生为母亲治病,后来家境日趋贫困,再也没钱请医生了。我们为此忧心忡忡。这时出现父亲床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不见了,有的是一本本中医和中草药书,——这些就是“苦书”吧。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父亲还钻研一本《中国针灸大纲》,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药,又作针灸治疗。后来连我们兄弟姐妹也知道在足三里穴位针灸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良好效果。奇迹终于降临了,卧床数年的母亲[竟然、居然、突然、忽然]下床了!母亲慷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为了给母亲作针灸治疗,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再替我母亲针灸治疗……母亲的病治好了,她享寿到古稀之年,而操劳一生、挚爱妻子儿女的父亲却在65岁离开了我们!

父亲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其中就有不绝如缕的书香。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陶醉:________

忧心忡忡:________

(2)读句子,回答问题。

①“虽说不是‘书香门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

两个“书香”的意思并不一样:“书香门第”指________;“缕缕书香弥漫”指________

②“可是后来父亲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

“本本”叠用表示________的意思;“苦书”指的是________

③读文中划线的句子“母亲感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回答:“秉承”能否改为“继承”?为什么?“父亲的精神”指的是什么?

________

(3)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开动脑筋想一想,假如你就是作者,看到这些情景,你与父亲之间会说些什么?

(4)短文最后一段“父亲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其中就有不绝如缕的书香。”其中“书香”指的是什么?

(5)课文第3小节哪些地方写得特别细致,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很满意地沉浸在欣赏名著的境界中。;忧愁的样子。

(2)古代读书的人家;父亲爱读书,给家里带来了文化氛围;许多本医书;中药草书。;不能改。秉承多指人的精神方面,本文指父亲的精神的优良传统;继承多用于实物性方面。父亲精神指爱读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肯吃苦耐劳,挚爱儿女,热爱读书,对家庭负责吃苦耐劳的精神。

(3)对话要点: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不觉得苦吗?不觉得累吗?父亲微笑着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进行安慰。

(4)一层意思是说留给我们许多书,另一层意思是说父亲的用他的品格与行动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精神财富。

(5)两处细节描写,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药,又作针灸治疗;为了给母亲作针灸治疗,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再替我母亲针灸治疗……生动形象地表现父亲的热爱母亲、勇于实践、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①、②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③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3)人物语言的揣摩是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得。语言的组织要条理。

(4)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5)这需要对短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掌握才能对文章线索和材料细节描写有正确的理解。文章详写略写安排是与中心主旨有关,一般详写部分与中心关系密切,反之,则与中心关系作用不大。

故答案为:(1)1、很满意地沉浸在欣赏名著的境界中。2、忧愁的样子。

(2)1、古代读书的人家 2、父亲爱读书,给家里带来了文化氛围 3、许多本医书 4、中药草书。5、不能改。秉承多指人的精神方面,本文指父亲的精神的优良传统;继承多用于实物性方面。父亲精神指爱读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肯吃苦耐劳,挚爱儿女,热爱读书,对家庭负责吃苦耐劳的精神。

(3)对话要点: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不觉得苦吗?不觉得累吗?父亲微笑着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进行安慰。

(4)一层意思是说留给我们许多书,另一层意思是说父亲的用他的品格与行动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精神财富。

(5)两处细节描写,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药,又作针灸治疗;为了给母亲作针灸治疗,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再替我母亲针灸治疗……生动形象地表现父亲的热爱母亲、勇于实践、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查词典理解词义。

(2)①、②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注意,做

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只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③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人物语言的揣摩能力。

(4)此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5)主要考查我们对文章细节描写的把握能力

2.课外阅读。

妈妈的手(节选)

从我有记忆开始,母亲的一双手就是粗糙多骨的。她整日地忙碌,从厨房忙到稻田,从父亲的一日三餐照顾到长工的“接力”。一双放大的小脚没有停过。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那时哪来像现在主妇们用的“萨拉脱、新奇洗洁精”等等的中性去污剂,洗刷厨房用的是强烈的碱水,母亲在碱水里搓抹布,有时疼得皱下眉,却从不停止工作。洗刷完毕,喂完了猪,这才用木盆子打一盆滚烫的水,把双手浸在里面,浸好久好久,脸上挂着满足的笑,这就是她最大的享受。泡够了,拿起来,拉起青布围裙擦干。抹的可没有像现在这样讲究的化妆水、保养霜,她抹的是她认为最好的滋润膏——鸡油。

然后坐在吱吱咯咯的竹椅里,就着菜油灯,眯起近视眼,看她的《花名宝卷》。这是她一天里最悠闲的时刻。微弱而摇晃的菜油灯,黄黄的纸片上细细麻麻的小字,就她来说实在是非常吃力,我有时问她:“妈,你为什么不点洋油灯呢?”她摇摇头说:“太贵了。”我又说:“那你为什么不去爸爸书房里照着明亮的洋油灯看书呢?”她更摇摇头说:“你爸爸和朋友们作诗谈学问。我只是看小书消遣,怎么好去打搅他们。”

她永远把最好的享受让给爸爸,给他安排最清净舒适的环境,自己在背地里忙个没完,从未听她发出一声怨言。有时,她真太累了,坐在板凳上,捶几下胳膊与双腿,然后叹口气对我说:“小春,别尽在我跟前绕来绕去,快去读书吧。时间过得太快,你看妈一下子就已经老了,老得太快,想读点书已经来不及了。”

我就真的走开了,回到自己的书房里,照样看我的《红楼梦》《黛玉笔记》。老师不逼,绝不背《论语》《孟子》。我又何曾想到母亲勉励我的一番苦心,更何曾想到留在母亲身边,给她捶捶酸痛的手臂?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忙碌——________ 满足——________

讲究——________ 悠闲——________

(2)说说画线句子的妙处。

(3)短文通过记叙母亲________,流露出作者________之情。

(4)作者从小就受到《论语》《孟子》《红楼梦》等文学作品的熏陶,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你也一定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请选择你熟悉的任意一部,结合作品内容或你的感悟,补全下联。

上联:读《论语》,不耻下问

下联:________

【答案】 (1)劳碌;满意;讲求;悠然

(2)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

(3)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示例】品《孟子》,虚怀若谷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把“手上的裂痕”比作“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

(3)考查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4)对联就是对偶句,由上下两对句组成。字数相等,节奏一致。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多不少。上、下联内部的语音节奏要一致,如:“读”可以对“品”;“《论语》”可以对“《孟子》”。“不耻下问”可以对“虚怀若谷 ”。

故答案为:(1)劳碌、满意、讲求、悠然;

(2)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

(3)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 【示例】品《孟子》,虚怀若谷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的能力。

(4)了解对联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丰富知识。

3.课外阅读。

故乡的“水墨画”

故乡那些长满菱角的池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卧在村边地头,大的有几十亩,小的仅半亩多。‖

每年初春,过了一冬的池塘便渐渐有了生机。起初,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漂浮在碧水间。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池塘,把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此时,一张张翠绿的菱叶被支棱得翘了起来,菱盘上缀满了一丛丛白色的、淡红色的小花,微风送来缕缕馨香。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还有鼓眼睛的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地嬉戏。时常有几个心急的孩子,放学后奔到池塘边,拾一根树枝,拨两三块菱盘过来,翻起来看结了菱角没有。

临近中秋节,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有的划一叶扁舟,有的荡一只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她们一只手掀起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刚出水的菱角,鲜嫩、清甜,剥一只丢进嘴里,脆生生、凉津津的,胜似苹果。站在岸边的孩子们早已等不及了,走进凉冽冽的水里。采菱女见了,忙把“船”靠过去,抓一把菱角塞进孩子们的衣袋,孩子们这才欢天喜地地返回岸上。

每当这个季节,故乡的每一扇窗户里,都会飘出扑鼻的菱香,芬芳浓郁,和着夜雾,弥漫整个村庄。家家灶上煮着菱,大人小孩剥着菱。第二天一早,故乡的街头,摊摊担担,那一堆堆溢着清香的菱角,就一个劲儿诱惑你了。‖

而今剥着菱角( )我又徜徉在故乡的( )水墨画( )中了( )我看到了池塘轻易散不开的浓雾( )荡起木盆( )我也加入了采菱女的行列( )并随手将一只菱角扔进嘴中( )细细咀嚼( )

(1)照样子写词语。

①疏疏朗朗:________

②争先恐后: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 )的水墨画 ( )的菱叶 ( )的菱盘 ( )的菱香

(3)在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处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4)品析句子,回答问题。

故乡那些长满菱角的池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卧在村边地头。

①“水墨画”指的是________。

②这句话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用以上修辞手法仿写一句话:________

(5)“她们一只手掀起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句中的“掀”“掐”是写什么动作?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答案】 (1)红红火火;白白净净;七上八下;起死回生

(2)大大小小;细小;水淋淋;扑鼻

(3),“ ” 。 , , , , ……

(4)长满菱角的池塘;比喻;天渐渐破晓,淡青色的天空镶着几颗残星,大地朦朦胧胧的,如同笼罩着银灰色的轻纱。

(5)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动作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细读短文就能找到答案。

(3)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5)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①疏疏朗朗:红红火火;白白净净.②争先恐后:七上八下;起死回生。

(2)大大小小;细小;水淋淋;扑鼻。

(3),“ ” 。 , , , , ……

(4)长满菱角的池塘、比喻; 天渐渐破晓,淡青色的天空镶着几颗残星,大地朦朦胧胧的,如同笼罩着银灰色的轻纱。

(5)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动作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搭配的能力,在于平时的词语积累。这些词语都是课文中的,只要对课文内容熟练掌握,做起来就不难。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4)此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

(5)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阅读理解。

身边的优雅

①秋日的江水像一幅陈年的油画,多了一分宁静与澄碧,也多了一分回味与深邃。

②受北京一家杂志社的约请,我要去采访一位已是耄耋(máo dié)之年的剪纸艺人。在前往的路上,我惊喜地邂逅了在江堤上以水代墨练书法的他。一把寻常的拖布,被他蘸了清水后,笔走龙蛇.上下翻飞,一会儿工夫,江堤上便留下一串气势磅礴的行草。“哦,好功夫。”我不禁赞叹道。“过奖了,不过是( )而已。”他谦逊着,手却没有停下来。

③接下来的交谈,却让我惊讶万分:他姓耿,今年刚刚五十岁,去年已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上个月,又查出了胰腺癌,医生说已没有动手术的必要了。我疑惑地看着老耿,仿佛在听他( )地说着别人的事情。“你是不是很奇怪,我都是被死亡预约了,为什么现在还要练字?”他看出了我的想法,“我只读过五年书,老了又让癌症给缠住了。刚开始,我也曾抱怨命运不公。后来,也就坦然了,我决定用最节俭的方法练练字,补上年轻时的遗憾。”“就这么简单?”我似信非信地望着老耿那早已悟透人生的双眸。

④他点点头,又继续书写,看着他认真地一笔一画,对着那些很快便要被阳光擦掉的字迹,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仿佛那些匆匆逝去的水字,是在无声地告诉我关于生命和人生的某些真谛。

⑤在告别老耿去拜访剪纸艺人的路上,我又有幸结识了一位摆水果摊的诗人。

⑥在我挑选水果时,他只顾握着一截铅笔头,在一不本子上飞快地涂抹着,他头摇晃着,嘴里还无不停地念叨着。称重时,我好奇地问他:“刚才在干吗呢?”“写诗呢。”“我可以拜读一下吗?”我怎么也想不到眼前这个人,在这样的生活境况里,竟然还保持着一份难得的诗情。“只是喜欢,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把写诗的本子递给了我。读着他那些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美诗句,我敬佩地赞叹道:“能够写出这么多美丽的诗句,真是一个叫人羡慕的诗人。”“谢谢您的鼓励,我写诗只是不想让生活低到尘埃里。”他随口的一句表白,竟也是那样的诗意盎然。

⑦在剪纸老艺人素雅的小屋里,我从老人口中得知,那个摆水果摊的中年人下岗多年了,妻子长期患病,靠卖水果供出了 一个北大女儿,一阵惊愕后,我又提到了老耿。老人轻轻地道了一句:“这样优雅的人生,在我们的身边,其实有很多呢。”

⑧是啊,他们虽然都是普通人,有着常人的苦恼与无奈,但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优雅,选择了站在精神高地上,把世俗的日子过得更精彩,更有品位。

(1)联系上下文,我知道短文括号中应填写的词语是( )

A.信手涂鸦 轻描淡写

B.信手拈来 轻描淡写

C.信手涂鸦 细致入微

D.信手拈来 细致入微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受北京一家杂志社的约请,去采访三位了不起的老艺人。

B.摆水果摊的诗人不断地写诗,是想要写给自己患重病的妻子看的。

C.老耿用最节俭的方法练字是指:以水代墨,以拖布代笔,以江堤路面代纸。

D.剪纸老艺人谈起老耿和摆水果摊的诗人,言语之中充满了惊愕与羡慕。

(3)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 )

A.第①段的环境描写为全文营造出了安静、耐人寻味的气氛。

B.短文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的形式详细摘录了采访时双方的对话。

C.短文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D.文中三个人物的事例有详有略,使得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4)“我”与老耿的交往中,“我”的心情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变化,从文中找出表示“我”心情变化的词句。

________→赞叹→________→疑惑→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短文,完成表格。

人物

老耿

剪纸老艺人

事例

________

摆水果摊的诗人

________

虽已是耄耋之年,但对艺术依然有着执着的追求。

(6)生活中难免会有苦恼与无奈,但如果选择了优雅,也许就能把生活过得更精彩。读完短文,你对“优雅”二字有了怎样的理解,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1)A

(2)C

(3)B

(4)惊喜;惊讶;似信非信;肃然起敬

(5)虽已被死亡预约,但仍坚持练字。;虽然生活境况不好,但仍坚持写诗。

(6)文中的三位主人公,尽管各自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坎坷或者困境,但是他们没有消极对待生活,而是积极地面对人生.把世俗的日子过得更精彩、更有品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5)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6)理解文章词语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1)A;(2)C;(3)B;

(4)惊喜、惊讶、似信非信、肃然起敬

(5)1、虽已被死亡预约,但仍坚持练字。2、虽然生活境况不好,但仍坚持写诗。

(6)文中的三位主人公,尽管各自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坎坷或者困境,但是他们没有消极对待生活,而是积极地面对人生.把世俗的日子过得更精彩、更有品位。

【点评】(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2)、(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5)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6)此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5.文学类文本阅读

我的老师(有删改)

冰心

①我永远忘不掉的,是T女士,我的老师。

②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中学的算术是从代数做起的,我的算学底子太坏,踏着云雾似的上课,T女士便在这云雾之中,飘进了我的生命中来。她那时也不过二十多岁罢。“螓首蛾眉,齿如编贝”这八个字,就恰恰的可以形容她。她是北方人,皮肤很白嫩,身体很窈窕,又很容易红脸,难为情或是生气,就立刻连耳带颈都红了起采。她的态度,严肃而又和蔼。讲述时简单而又清晰。她善用譬喻,我们每每因着譬喻的有趣,而连带的牢记了原理。

③第一个月考,我的历史得九十九分,而代数却只得了五十二分,不及格!当我下课自己躲在屋角流泪的时候.觉得有只温暖的手,抚着我的肩膀,抬头却见T女士挟着课本,站在我的身旁。我赶紧擦了眼泪。站了起来。

④她温和地问我道:“你为什么哭?难道是我的分打错了?”我说:“不是的,我是气我自己的数学底子太差。你出的十道题目,我只明白一半。”她就款款温柔地坐下,仔细问我的过去。知道了我的家塾教育以后,她就恳切地对我说:“这不能怪你。你中间跳过了一大段!我看你还聪明,补习一定不难;以后你每天晚一点回家,我替你补习算术罢。”

⑤这当然是她对我格外的爱护,因为算术不合格,很有留级的可能;而且她很忙,每天抽出一个钟头给我,是额外的恩惠。我当时连忙答允,又再三地道谢。回家去同母亲一说。母亲尤其感激。

⑥从此我每天下课后,就到她的办公室,补习一个钟头的算术,把高小三年的课本,在半年以内赶完了。T女士逢人便道我的神速聪明。但她不知道我每天回家后,用功直到半夜,因着习题的烦难,我曾流过许多焦急的眼泪。

⑦那时我住在母亲的套间里,冬天的夜里,烧热了砖炕,点起一盏煤油灯,盘着两腿坐在炕桌边上,读书习算。到了夜深,母亲往往叫人送冰糖葫芦或是赛梨的萝卜,来给我消夜。直到现在,每逢看见孩子做算术。我就会看见T女士的笑脸,脚下觉得热烘烘的,嘴里也充满了萝卜的清甜气味!

⑧算术补习完毕,一切难题,迎刃而解,代数同几何,我全是不费工夫地做着;我成了同学们崇拜的中心,有什么难题,他们都来请教我。我补完数学以后,母亲觉得对于T女士应有一点表示。她自己跑到福隆公司,买了一件很贵重的衣料,叫我送去。T女士却把

礼物退了回来,她对我母亲说:“我不是常替学生补习的,我不能要报酬。我因为觉得令郎(注:称呼别人的女儿一般用令爱,T女士称冰心为令郎,大概与那个年代宣扬男女平等思想有关)别样功课都很好,只有数学差些,退一班未免太委屈他。他这样的赶,没有赶出毛病来,我已经是很高兴的了。”母亲不敢勉强她,只得作罢。

⑨有一天我在东安市场,碰见T女士也在那里买东西。看见摊上挂着的挖空的红萝卜、里面种着新麦秧,她不住地夸赞那东西的巧雅,颜色的鲜明,可是因为手里东西太多,不能再拿,割爱了。等她走后,我不曾还价,赶紧买了一只萝卜,挑在手里回家。

⑩第二天一早又挑着那只红萝卜,按着狂跳的心,到她办公室去叩门。她正预备上课,开门看见我和我的礼物,不觉嫣然地笑了,立刻接了过去,挂在灯上,一面说:“谢谢你,你真是细心。”我红着脸出来,三步两跳跑到教室里,嘴角不自觉地唱着歌,那一整天我颇觉得有些飘飘然之感……

(1)[内容梳理]

请根据文中的地点变化及示例展示,完成下列思维导网。

(2)[内容理解]

体会文中的词句,完成下列任务。

“螓首蛾眉,齿如编贝”这八个字,就恰恰的可以形容她。

①请选择恰当的角度,简要赏析这句话中加下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小贴士

螓(qín)首蛾眉:出自《诗经》。螓,蝉的一种。形容女子容貌美丽。齿如编贝:小自龚自珍《己亥杂诗》。贝,指白色螺壳。形容牙齿整齐洁白。

前:T女士却把礼物退了回来,她对我母亲后:她正预备上课。开门看见我和我的礼说:“我不是常替学生补习的,我不能要报物,不觉嫣然地笑了,立刻接了过去,挂在酬。”

灯上,

一面说:“谢谢你,你真是细心。”

②T女士拒收“我”母亲的礼物,却接受了“我”的礼物,请阐述原因。

(3)[主题探究]

结合相关内容,完成相应任务。

在本文中,冰心主要回忆了自己和老师T女士之间发生的故事,但是在第⑦段中描述了母亲给我送消夜的场景,这是否多余呢?请结合相关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 (1)①T女士给“我”补习算术;②T女士的鼓励促使“我”勤奋学习;③“我”给T女士买了她喜欢的礼物

(2)①运用了外貌描写和比喻手法,写出了T女士当时美丽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达出我对T女士的想念。②T女士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人,她热诚为“我”补习算

术,完全是出于对“我”的爱护,因而不肯接受母亲的“报酬”;红萝卜无疑是童年时的作者对老师的一颗敬爱之心,T女士接受红萝卜同样是出于对学生真诚的爱

(3)不多余。因为在“我”努力学习算术的过程中,T女士在学业上辅导“我”、鼓励“我”,“我”的母亲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师生情、母爱融合在了一起,贯穿了“我”这段美好的童年记忆;母爱是伟大的,T女士有如母亲一般,给予“我”温暖,可见T女士在“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多年之后,作者每当想起这段经历,她会觉得“脚下觉得热烘烘的,嘴里也充满了萝卜的清甜气味!”这里的“热烘烘”“清甜气味”不光是因为母亲,也是因为T女士给予“我”的爱,更是“我”对T女士的思念和感恩。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情节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根据两个情节之间的段落概括出剩余的情节。文章第⑥段写我每天下课后,就到T女士的办公室,补习一个钟头的算术。第⑦段写冬天的夜里,我住在母亲的套间里,点起一盏煤油灯,盘着两腿坐在炕桌边上,每天读书习算到深夜。第⑨⑩段写我在东安市场给T女士买了她喜欢的红萝卜礼物。据此分析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2)① 结合语境分析,“螓首蛾眉,齿如编贝”是“我”记忆中的T女士的外貌,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T女士当时美丽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达出我对T女士的想念。②结合语境分析,母亲的礼物是一件很贵重的衣料,T女士给我补习算学,不是为了钱,完全是出于对“我”的爱护,因为她看我还聪明,但由于以前上的私塾不学算学,所以算学较差,如果因为算学不好留级太可惜。由此可以看出T女士高尚的品格;而我的礼物是在东安市场买的红萝卜,虽不值什么钱,但那是童年时的作者对老师的一颗敬爱之心,T女士接受红萝卜同样是出于对学生真诚的爱。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我的算学不好,第一个月考,代数却只得了五十二分。T女士于是就每天放学后给我补写一个小时,在她的鼓励和教导下,我下决心学习算学。冬天的夜晚,我在母亲的套件里,盘着两腿坐在炕桌边上,读书习算,每天都要学习到深夜,母亲看我这么用功,这么辛苦,到了夜深,母亲往往叫人送冰糖葫芦或是赛梨的萝卜,来给我消夜。这既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也间接表现了T女士对我的鼓励、关爱和影响。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①T女士给“我”补习算术;②T女士的鼓励促使“我”勤奋学习;③“我”给T女士买了她喜欢的礼物

⑵ ①运用了外貌描写和比喻手法,写出了T女士当时美丽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达出我对T女士的想念。②T女士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人,她热诚为“我”补习算术,完全是出于对“我”的爱护,因而不肯接受母亲的“报酬”;红萝卜无疑是童年时的作者对老师的一颗敬爱之心,T女士接受红萝卜同样是出于对学生真诚的爱

⑶ 不多余。因为在“我”努力学习算术的过程中,T女士在学业上辅导“我”、鼓励“我”,“我”的母亲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师生情、母爱融合在了一起,贯穿了“我”这段美好的童年记忆;母爱是伟大的,T女士有如母亲一般,给予“我”温暖,可见T女士在“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多年之后,作者每当想起这段经历,她会觉得“脚下觉得热烘烘的,嘴里也充满了萝卜的清甜气味!”这里的“热烘烘”“清甜气味”不光是因为母亲,也是因为T女士给予“我”的爱,更是“我”对T女士的思念和感恩。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内容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根据两个内容之间的段落概括出剩余的内容。

⑵①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角度一般是:有无使用修辞、有无使用特殊句式、有无特殊的描写方法以及结合作者的情感等。建议记忆下来,方便做题时,利用排除法,判断出赏析角度。②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行为思想变化原因能力。人物的行为往往受人物思想的支配,因此分析人物行为的变化关键是要分析人物的思想,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某个材料作用的能力。文章材料是为主旨服务的,某部分内容需不需要写,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都要根据文章的写作目的来决定,分析其作用也就是分析其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如果其能表现文章的主旨,就不多余,反之亦然。

6.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最后一堂语文课

曾颖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儿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甘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辞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要讲的课文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即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来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于是我们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觉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的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

性,再到黄老师的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一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9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扇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扇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⑪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⑫但那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如果对第⑨段作如下批注,请摘录出与之对应的句子。

①写出了黄老师的不安:________。

②看得出黄老师的不甘:________。

(2)读完全文,你觉得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至少写出两条)。

(3)下面是文章结尾删减的一段,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接着写几句。

我的同学里,多年以后,他们有人成了央视主持,有的成了书法家或画家,还有的成了公务员、商人或工人,但不管当下在做什么,________

【答案】 (1)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

(2)黄老师是一个质朴,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有情怀,个性,坚守等的普通老师。例子:热爱自己本职工作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论干什么,都能感受语文的魅力。

(3)示例:语文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要你不忘却她,时不时和她有个亲密接触,她就会和你分享快乐,排解忧伤;陪伴你成长,帮助你翱翔!(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1)第⑨段写黄老师的不安的语句是“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表现黄老师不甘的语句是“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

(2)本题从第④段“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要讲的课文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即写”可以看出黄老师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从第⑩段“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可以看出黄老师是一个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热爱学生的普通老师。

(3)本题需要注意的是补写的是结尾句,首先要读懂文章,再联系上下文。可以从语文对生活的意义的角度作答,尽量借助修辞,把语言表达得生动流畅。比如,语文是我最亲密的伙伴,时时与我分享快乐,排解忧愁,指引方向,树立目标和信心,一路伴我成长。

故答案为:⑴ 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

⑵ 黄老师是一个质朴,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有情怀,个性,坚守等的普通老师。例子:热爱自己本职工作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论干什么,都能感受语文的魅力。

⑶ 示例:语文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要你不忘却她,时不时和她有个亲密接触,她就会和你分享快乐,排解忧伤;陪伴你成长,帮助你翱翔!(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题意,整体感知文章,找准关键语句,提取信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注意文中对人物进行描写的语句和相关的事例,要结合文中抒情或 议论的语句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补写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要联系上下文,选取好角度作答,注意语言要生动,可用一定的修辞。

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

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⑦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⑧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⑨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选自《读者》2017年第2期,有删改)

【注释】史铁生的《合欢树》讲述了作者十岁那年作文获奖、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以及三十岁以后出名,母亲却已离世七年,从而引出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作者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再见一眼那棵合欢树,造成终身遗憾。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充完整“我”在不同时期对合欢的情感变化。

九岁在大院看到合欢花时:________→又五年后在家读到史铁生的《合欢树》时:失望→十九岁在羊城遇见合欢花时:________→“我”已是母亲的年纪在医院看到合欢花时:________。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A.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

B.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3)联系全文,分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

(4)本文以“合欢,合欢”为题有什么好处?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欢喜;茫然;悲伤或痛苦

(2)【示例1】A;①“丝丝缕缕”“翻翻覆覆”“重重叠叠”等叠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悠长与浓重,表达了“我”对合欢香气的喜爱。或②运用通感与丰富的想象来写出我对花香的独特感受,把香气的浓重说成是香气“倾泻”,富有韵味。

【示例2】B;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这里的合欢树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表达作者对没有母亲陪伴的羊城的茫然感。

(3)内容上:写出了妈妈的香、软,还有我与妈妈在一起带给我的无限欢喜和美好;结构上:与前文第三段妈妈唤我走过来,我沉浸在她香软的声音中相呼应;情感主题上:突出了文章主题,表达了对妈妈的喜爱、依恋和不舍之情。

(4)【示例】营造了美好的环境氛围,勾勒出文章的线索;以树衬人,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丰富母亲的形象,

突出主题,如写想象中的合欢树,“我”已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在床,对母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表达了深深的眷恋。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本之后结合相关情节理解“我”对合欢的情感,然后从原文中筛选或概括出作者的情感。文章第②段写我跟着母亲去一个小城开会,在所住的窗前看到一种从未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从我“雀跃而出”可以体会出我当时欢喜的感情。第⑤⑥段写十九岁“我”在羊城遇见合欢花,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由此可以看出我当时的感情是茫然的。第⑦⑧段写“我”已是母亲的年纪在医院看到合欢花时,当时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当时的我是悲伤或痛苦的。

(2)赏析语言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A:①这句话描写的是合欢花的香气,其语言特点之一是运用了“丝丝缕缕”“翻翻覆覆”“重重叠叠”等叠词,这些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悠长与浓重,表达了“我”对合欢香气的喜爱。②这句话描写的是合欢的香气,作者运用通感与丰富的想象来写出我对花香的独特感受,把香气的浓重说成是香气“倾泻”,富有韵味。

B:“居高临下、不屑一顾”把合欢拟人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这里的合欢树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表达作者对没有母亲陪伴的羊城的茫然感。

(3) 结合本段的内容分析,当时我站在母亲病房的窗前,窗外是合欢树,恍恍惚惚像是回到了9岁那年我第一次见合欢树的情景,那时的妈妈是那样的年轻,那样的美,声音是那样的香和软,带给我的无限欢喜和美好,可回过神来,却看到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前后的对比表现了我因为母亲的生病悲伤,害怕母亲离我而去,从而表达了对妈妈的眷念和不舍之情。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这是划线句在内容上的作用。在结构上:这部分与前文第三段妈妈唤我走过来,我沉浸在她香软的声音中相呼应。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按照分别写了几次看到合欢的情景,合欢贯穿全文内容,是文章的线索;文章第②③段写合欢花的外形的美和香气的独特,也写成了母亲的年轻和声音的香和软,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最后一段“我”写想象中的合欢树和母亲,可以说这时的合欢就是的合欢就是母爱的象征,当时母亲老病在床,我怕母亲会离我而去,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眷恋。

故答案为:⑴欢喜 茫然 悲伤或痛苦

⑵ 【示例1】A;①“丝丝缕缕”“翻翻覆覆”“重重叠叠”等叠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悠长与浓重,表达了“我”对合欢香气的喜爱。或②运用通感与丰富的想象来写出我对花香的独特感受,把香气的浓重说成是香气“倾泻”,富有韵味。

【示例2】B;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这里的合欢树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表达作者对没有母亲陪伴的羊城的茫然感。

⑶ 内容上:写出了妈妈的香、软,还有我与妈妈在一起带给我的无限欢喜和美好;结构上:与前文第三段妈妈唤我走过来,我沉浸在她香软的声音中相呼应;情感主题上:突出了文章主题,表达了对妈妈的喜爱、依恋和不舍之情。

⑷ 【示例】营造了美好的环境氛围,勾勒出文章的线索;以树衬人,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丰富母亲的形象,突出主题,如写想象中的合欢树,“我”已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在床,对母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表达了深深的眷恋。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⑵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理解散文结尾段作用的能力。散文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堂的模样

肖静爱看书,可家里没钱买书,于是在反复的书店后摸索出一个看书不花钱的方法来:蹭书看。

这天,在书店一角正沉浸于《安徒生童话选》创造出的神奇天地内,有个声音突然在耳边炸雷一样地炸响了:“把书放下!天天来看书,从来不买,把书都弄脏了晓不晓得?买不起就别看!”

肖静抬头一看正看到书店老板那张扭曲的脸,顿时吓得她魂都没了。

肖静落荒而逃,像做了小偷被人当场捉住一样,那个羞啊!可是,小小的人鱼能接近王子吗?她跟王子有美好的结局吗?

肖静朝思暮想,牵肠挂肚,于是又鼓起勇气到另一家书店蹭书看。肖静发誓一看完《海的女儿》的结局就不再往下看。

躲在书店的一角,肖静捧着《安徒生童话选》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啊,久违了的小人鱼,久违了的小王子……

“小姑娘,我要打烊了!”当耳边再一次响起这样的声音时,肖静一下子惊醒过来,原来天都黑了,书店老板——一个六十开外的老先生,正温和地招呼着自己。

肖静的脸一下子红了,忙把书放回原处,低着头快步走出书店,可书中的世界依旧绕心头:小女孩能卖出火柴吗?她能熬过这个寒冬吗?

偶尔来蹭书看,老先生是不会发现的吧?肖静很侥幸,第二天便壮着胆再次走进书店,然后又直至天黑。当再次走出书店的时候,肖静坚定地说:“再也不来了,否则会被老先生

识破的。”

可是,在茶饭不香地捱过两天后,肖静决定再蹭一次书看,那本《安徒生童话选》差一点点就要看完了,老先生应该不会发现的,这是最后一次,以后永远不来了……

当肖静忐忑不安地走近书店时,远远看到坐在门口的老先生抬起头,眼睛透过老花眼镜看了她一眼,然后起身进了店内面。老先生在干什么呢?有怀疑了?肖静有些忐忑。

《安徒生童话选》终于看完了,可肖静发现书店内还有更多的好看的书。它们就像一只只小手牢牢抓住肖静的心,肖静抵抗了几秒钟,然后全线渍败:再看下去,如果被老先生发现,至多以后不来就是。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在胆战心惊的蹭书生涯中,肖静终于放下心来:老先生是个粗心人,他一直没有发现自个的秘密,不过肖静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每次快要走近书店时,总发现老先生看她一眼,然后从抽屉里拿出什么,再起身走进去。谁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肖静用这样的方法也不知过了多少天、看了多少书。

这天当肖静再次走近书店时,发现老先生不在门口,肖静没有多想,直接走了进去,可失望地发现上次没看完的书不在原处,看样子是另有读者翻阅后随手放在了另外的地方。

肖静正四下找,身后有人开口了:“你是在找这本书吗?”

肖静转头一看,一位三十几岁的阿姨正递过一本书来,正是自己没看完的那本。

肖静像受惊的兔子一样吓坏了,轻声问道:“你、你是怎么知道我正在看这本书的?老先生呢?”

那女士亲切一笑,说:“我爸病了。爸嘱咐我说,你是个爱看书的孩子,很难得。我爸还说,一定要把你没看完的书先收着,等你来时再放回原处,好让你一来就能找到。抱歉的是,刚才我没注意到你进来。”

肖静惊讶极了,说:“这么说……”

女士点点头:“是的。你每次走后,我爸便把那本书收在抽屉里。当远远地看到你来了,便马上把它放回原处…”

多少年后,已是作家的肖静在一篇文章里写道:“原来老先生早就发现了我的秘密,而我对他的秘密一无所知。老先生就用这种春风化雨的方式帮助着我成长,又维系着我的自尊……我笃信,天堂的模样一定就是这间书店的模样!”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6期)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50字以内)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它们就像一只只小手牢牢抓住肖静的心,肖静抵抗了几秒钟,然后全线溃败。(这样写肖静的心理,有什么好处?)

②原来老先生早就发现了我的秘密 , 而我对他的秘密一无所知。(加点的两个“秘密”各指什么?)

(3)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文章为什么以“天堂的模样”为题?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本文写肖静少年时分别在两家书店蹭书时不同遭遇的故事。(本文写肖静少年时两次蹭书经历。一次被书店老板呵斥落荒而逃,一次得到书店老先生的帮助。)

(2)①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店里的那些书对肖静的吸引力巨大,表现

了肖静对看书的痴迷。②第一个“秘密”指肖静到书店蹭书。第二个“秘密”指老先生在肖静走后,把书放在抽屉里,看到她来后,再放回原处以便于肖静很快找到。

(3)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看了她一眼”“走进去”,没有阻止,肖静才得以继续蹭书。③这是一处伏笔,与下文老先生女儿的解释形成照应。(二三两点答对其一即可)

(4)示例:天堂意指美好的地方,给人带来温暖和愉悦的地方。肖静多次在书店蹭书,老先生以独特的方式悄悄地帮助她,维系了她的自尊,让肖静真切地感受到了书店老先生的温和与善良,这间书店也带给她美好而温暖的记忆。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此为题,寓意深刻,点明主旨,歌颂了老先生的善良真诚、乐于助人的品质,倡导人人都对有困难的人伸出援手、献出爱心,共同打造良好的和谐社会。

【解析】【分析】(1)解答时,一定要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仔细阅读文章,抓住“有个声音突然在耳边炸雷一样地炸响了”“当耳边再一次响起这样的声音时,肖静一下子惊醒过来,原来天都黑了,书店老板——一个六十开外的老先生,正温和地招呼着自己”概括主人公肖静两次蹭书遭遇。

(2)①“它们就像一只只小手牢牢抓住肖静的心”使用比喻的修辞,把“书”比作“牢牢抓住肖静心的小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对肖静的吸引力是那么强,表现了肖静对书的渴慕与痴迷。②结合13段的内容“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在胆战心惊的蹭书生涯中,肖静终于放下心来:老先生是个粗心人,他一直没有发现自个的秘密”,肖静的“秘密”就是“蹭书看”。结合21段“女士点点头:‘是的。你每次走后,我爸便把那本书收在抽屉里。当远远地看到你来了,便马上把它放回原处…’”理解老先生的“秘密”即可。

(3)第11段划线句“眼睛透过老花眼镜看了她一眼,然后起身进了店内面”老先生的这个举动,设置了悬念。为什么这样呢?是默默允许了肖静的蹭书行为,让肖静得以读到喜爱的书。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13段划线句“总发现老先生看她一眼,然后从抽屉里拿出什么,再起身走进去”为下文埋下伏笔,与21段老先生女儿的话“我爸还说,一定要把你没看完的书先收着,等你来时再放回原处,好让你一来就能找到”形成照应。

(4)天堂是永恒世界里至高的居所,是圣洁的。也是人们所盼望的灵魂永远归宿的地方。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对物质贫穷、爱书成痴的肖静来说,能不花钱读到书是最美的享受。第二家书店的老先生尊重爱读书的肖静,并默默帮助她,让肖静真切地感受到了书店老先生的善良,这间书店就是肖静的“天堂”。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此为题,点明了文章主旨,赞美了老先生的善良真诚、乐于助人。题目新颖,吸引读者阅读。

故答案为:⑴ 本文写肖静少年时分别在两家书店蹭书时不同遭遇的故事。(本文写肖静少年时两次蹭书经历。一次被书店老板呵斥落荒而逃,一次得到书店老先生的帮助。)

⑵ ①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店里的那些书对肖静的吸引力巨大,表现了肖静对看书的痴迷。②第一个“秘密”指肖静到书店蹭书。第二个“秘密”指老先生在肖静走后,把书放在抽屉里,看到她来后,再放回原处以便于肖静很快找到。

⑶ 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看了她一眼”“走进去”,没有阻止,肖静才得以继续蹭书。③这是一处伏笔,与下文老先生女儿的解释形成照应。(二三两点答对其一即可)

⑷ 天堂意指美好的地方,给人带来温暖和愉悦的地方。肖静多次在书店蹭书,老先生以独

特的方式悄悄地帮助她,维系了她的自尊,让肖静真切地感受到了书店老先生的温和与善良,这间书店也带给她美好而温暖的记忆。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此为题,寓意深刻,点明主旨,歌颂了老先生的善良真诚、乐于助人的品质,倡导人人都对有困难的人伸出援手、献出爱心,共同打造良好的和谐社会。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注意平时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训练。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要按照括号内的要求,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句子作用的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文意,结合文段的内容进行分析,要注意题干的要求,理解文章的结构。

⑷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标题的认识,掌握理解标题的方法,在阐述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胡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⑥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

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①“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B)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⑦……

⑧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摘编自《老海棠树》,中国盲文出版社)

(1)请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我记忆中奶奶所做的事。

糊纸袋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本文词语运用很有特色,请从文中A、B两处加下划线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评析。

①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②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3)同样的内容,标点变化后,语气也会发生变化。请你品读第⑥段画线的语句①,从语气角度分析“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4)请结合全文,探究文章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深意。

【答案】 (1)补花、洗菜;扫院子;在灯下学习

(2)①我海底捞月,生动体现了“我”敏捷的动作和顽皮的个性。

②终于,足见奶奶低头不语的时间之久,体现了奶奶此刻非常惭愧,失落的心理!

(3)第一声陈述的语气写出“我”有一点不安,知道伤了奶奶的心;第二声感叹的语气写出“我”急于想得到奶奶的原谅;第三声无奈的语气写出“我”的哀求。

(4)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好处是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到春、夏、秋、冬这几个部分,看每个部分都写了奶奶所做的事,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第④段写的是奶奶补花;第⑤段写的是奶奶扫院子,第⑥段写奶奶在灯下学习。

(2)“海底捞月”, 到水中去捞月亮。表示一个由下往上的动作。 结合语境分析, 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吃饭的时候我也不下来, 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就从树上把饭接过来, 因此这个词语生动体现了“我”敏捷的动作和顽皮的个性。②“终于”,最终,结合语境分析,奶奶拿着报纸向我请教,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说明我对奶奶的不理解。因此,“终于”说明奶奶低头不语的时间之久,体现了奶奶此刻非常惭愧,失落的心理!

(3)结合语境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奶奶拿着报纸向我请教,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奶奶听了之后,立刻不语,我意思到了不该用这样的态度对奶奶,于是用陈述的语气喊奶奶,于是想求得奶奶的原谅,但奶奶不吭声,又用感叹的语气喊了一声,但奶奶还不理我,又用哀求的语气喊了一声。

(4)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篇文章围绕老海棠树回忆了与奶奶有关的几件事,表达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以及对奶奶深沉的怀念之情。据此可知,这篇文章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好处是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故答案为:⑴补花、洗菜;扫院子;在灯下学习

⑵ ①我海底捞月,生动体现了“我”敏捷的动作和顽皮的个性。②终于,足见奶奶低头不语的时间之久,体现了奶奶此刻非常惭愧,失落的心理!

⑶ 第一声陈述的语气写出“我”有一点不安,知道伤了奶奶的心;第二声感叹的语气写出“我”急于想得到奶奶的原谅;第三声无奈的语气写出“我”的哀求。

⑷ 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好处是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人物心理。

⑷此题考查理解标题作用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再掌握标题的作用: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主旨、点明线索、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设置悬念等;最后结合要求答题即可。

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样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

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是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1)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概括的语言补充下面表格。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2)请你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

(3)请你按照要求进行品析。

①“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②结尾段“淋湿的是母亲的心”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4)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案】 (1)②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③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

(2)示例一:这是一位关注儿女、爱意深沉的母亲,她依恋与儿女在一起的时光,连儿女离去的背影也不想错过,还要多看一眼。示例二:这是一位通情达理含蓄深沉的母亲,她虽然因儿女成家立业,缺少陪伴而孤单失落,但并不提出特别要求,只是在儿女离别时默默关注他们的背影,努力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3)①讲明“才”的表达效果,进行删与不删的比较

示例一:“才”字细致表明母亲是在一直目送“我”走下楼梯,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才返家关门,如果把它删除,则不够具体细致,没有了“一字传情”的表达效果

示例二:“才”准确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关注,、期待,“我”告别母亲是,一面下楼倾听母亲的动静,期待他赶快回家,听到关门声才放下心来,如果删去,则少了细节上的强调,不能表达出母女间微妙真切的感情。②示例一:这是用特殊的说法来表达特别的感情,心被“淋湿”,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怜惜,表明她对“我”的被淋感同身受,心疼不已。示例二:这句话虽不合理,但是不合理的表达却有 很好的表达效果,真实地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时的心情。

示例三:此句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又巧妙自然地写出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的疼爱和牵挂之情。

(4)示例:这些泪水中蕴含着“我”复杂多样的思想感情,既有知晓母亲的殷切凝视之后,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也有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事件的归纳与概括。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出事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本文是以倒叙的方式写作,按时间顺序,第②件事是: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第③件事是: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一定要注意事件之间的时间顺序,不能填错。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文中的三件事,都写了母亲对孩子离去的不舍,表现母亲是一位爱孩子胜过爱自己的母亲;母亲虽然对孩子的离去很是不舍,但她并没有向孩子提出留下或是同居的要求,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明事理,懂得替孩子着想的母亲。据此整理出答案。

(3)①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时讲明“才”的表达效果,进行删与不删的比较即可。“才”说明母亲目送的时间很长,这样能真切的表现母亲对我的不舍,如果删去,则过于平淡。②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与赏析。解答此题理解句意,进行合理分析即可。“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意思是说,雨天里我被淋湿了,但是比淋湿更难受的是母亲,因为她会为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而自责。作者用这种看似不合理的说明,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之深。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分析,突出母爱即可。

(4)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体会。解答此题要结合两次流泪的语境,答出“我”对母亲的两种情感,并分别进行简单的分析。结合语境来看,这两次流泪的原因相同,都是为知晓母亲对自己的不舍而流泪,为母亲的孤单而流泪,也为母亲对自己的理解、关爱而感动。

故答案为:⑴②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③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

⑵示例一:这是一位关注儿女、爱意深沉的母亲,她依恋与儿女在一起的时光,连儿女离去的背影也不想错过,还要多看一眼。示例二:这是一位通情达理含蓄深沉的母亲,她虽然因儿女成家立业,缺少陪伴而孤单失落,但并不提出特别要求,只是在儿女离别时默默关注他们的背影,努力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⑶①讲明“才”的表达效果,进行删与不删的比较

示例一:“才”字细致表明母亲是在一直目送“我”走下楼梯,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才返家关门,如果把它删除,则不够具体细致,没有了“一字传情”的表达效果;

示例二:“才”准确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关注,、期待,“我”告别母亲是,一面下楼倾听母亲的动静,期待他赶快回家,听到关门声才放下心来,如果删去,则少了细节上的强调,不能表达出母女间微妙真切的感情。②示例一:这是用特殊的说法来表达特别的感情,心被“淋湿”,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怜惜,表明她对“我”的被淋感同身受,心疼不已。示例二:这句话虽不合理,但是不合理的表达却有 很好的表达效果,真实地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时的心情;

示例三:此句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又巧妙自然地写出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的疼爱和牵挂之情;

⑷示例:这些泪水中蕴含着“我”复杂多样的思想感情,既有知晓母亲的殷切凝视之后,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也有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一类是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解题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⑵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文章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时,结合修辞手法,分析句子说明表达效果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本文发布于:2024-01-19 18:13: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804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家眷的拼音
标签:母亲   理解   结合   文章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