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9日发(作者:戴逸)
《青玉案·元夕》教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青玉案·元夕》中特殊的立意方式和托寓、对比的表现手法。
2、 品味辛弃疾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性和内心深处浓郁的爱国情思。
【学习目标】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请说出下列诗歌描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出这一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十五夜观灯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元宵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明确:以上词作描写的是元宵节。从这些词作中可以看出,这一传统节日有逛花市、赏花灯的习俗,场面热闹非凡。那么,辛弃疾笔下的元宵节又会呈现出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 教师范读(或欣赏配乐朗诵),正字音。
2、 学生齐读,读准字音。
3、 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初步感知文本。
4、 挑选重点字词,教师稍加点拨。
注:这一步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比如,可以把字词理解融入到解读文本这个环节之中。
三、再读课文,解读文本:
1、 辛弃疾笔下的元宵节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述元宵盛况的?
明确:辛弃疾笔下的元宵节热闹非凡。“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用比喻 1
手法写烟花之盛,“宝马雕车”写观灯的贵族女性的华贵,“香满路”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女性之众多。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作者运用铺陈的手法,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2、 在繁华热闹的元宵佳节上,抒情主人公看到了哪些人?这些人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繁华热闹的元宵佳节上,抒情主人公还看到了身着盛装的贵族女子和“灯火阑珊处”的“那人”。贵族女子欢声笑语,服饰、妆扮华丽高贵;“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
3、 辛弃疾为什么要写极尽狂欢闹元宵的热闹场面和身着盛装的贵族女子呢?
明确:渲染,烘托,对比,反衬。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只是陪衬,并非作者着意表现的对象。作者在最后点出的“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自甘寂寞、不随流俗的女子,才是真正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身着盛装的贵族女子,是衬托“那人”的孤高脱俗。
注:在这里可以加入“知识链接”(李清照的《永遇乐》和欧阳修的《生查子》),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明确:这两首词描写的都是元宵佳节。和《青玉案》一样,《永遇乐》同样不着意描写元宵佳节的繁华欢乐,而是通过眼下的元宵和过去的元宵的不同情景的对比,来抒发深沉的盛衰感慨和身世之悲。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此首词既写出了昔日元宵佳节与伊人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元宵佳节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
4、这首词的下片末尾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有人认为是作者追慕的美人,近代梁启超则认为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请你谈谈对“那人” 2
形象的理解。
注:在这里要加入对该词写作背景的介绍。
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明确:这一形象写的是一个自甘寂寞、不随流俗的女子,实际上是词人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借以寄托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宁愿幽居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即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救国的政治立场)。
四、知识迁移,拓展延伸:
1、辛弃疾笔下的佳人是一位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女子,实际上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这种写法你是否熟悉?曾经学过类似的诗词作品吗?
明确:张籍《节妇吟》、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中还珠垂泪的节妇和妆罢问夫婿的新娘就是自喻。这种写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喻高洁的品性和与众不同的理想追求。
杂诗
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止。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明确:这是作者自伤不遇之作。诗中的佳人实际上是作者的自喻。佳人不为时俗所重,世间没人能够让她露齿一笑。她为飞逝的时光即将带走她的青春美貌而苦闷,美人迟暮的紧迫感使他的期待更为紧迫。诗人是在借“美人”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怨歌行
庾信
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
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
明确:南朝的庾信被羁留北方后,他笔下的佳人笔下已不再当年宫体中的游春丽人、笙歌美女,而是以女性细腻、敏感的心态,抒写自己由南入北、远离故土的哀怨情感。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明确:辛弃疾继承了屈骚“香草美人”传统,在《满江红》中,借“照影溪梅,怅绝代佳人独立”种绝代佳人的形象,《贺新郎》中“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的感叹,抒发自己空有满腹才华、一腔报国热血,却得不到朝廷理解,十多年来被投闲散置,蹉跎岁月,徒唤奈何。这首《蝶恋花》完全是《离骚》“香草美人”的表达方式。空谷幽兰自妍自芳而无人观睹,宝瑟古调泠泠悦耳而无人聆听,作品真实地表现了作者岁月荏苒却赋闲不用的艰难处境,以及主和风盛、恢复难图的残酷现实。
2、王国维《人间词话》摘取宋人词作中的名句,构成了“人生求学三境界”,将词的意境和功用进一步扩大。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五、作业
3
本文发布于:2024-01-19 13:28: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802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