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更新时间:2024-01-19 12:53:53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19日发(作者:盛志勇)

《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浸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根底。

【学习目的】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到达“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第 1 页 共 23 页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得意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初步阅读课文,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

1、读题,引用古诗解题:

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日,是太阳的意思。

2、题意。

二、探究阅读方法

1、读这篇课文遇到什么困难?

⑴很难读。

⑵有些词语很难理解。

2、你用什么方法解决?

3、归纳总结学习本课的有效方法:

⑴多读几遍。

⑵联络上下文、结合书上注释理解。

三、初读课文

1、学生阅读课文。分两步解决问题:

⑴结合注释读明白。

第 2 页 共 23 页

⑵理解大意读通顺。

2、老师巡视指导学生的阅读。

3、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⑴生分段读古文、说古文的意思。

⑵两小儿在辩论什么?〔两小儿都是围绕太阳的远近来议论的。〕

四、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名读,学生评读。

2、老师范读,学生感悟朗读的语调、速度、情感。

3、学生齐读。带着自己认可的情感朗读。

4、再指名读。其他同学考虑:两小儿辩斗的内容,观点是什么,有什么理由。

5、朗读课文。合作读。老师择要板书:

大那么近小那么远

故晨午不能决

凉那么远热那么近

6、讨论:

孔子不能决,你们知道奥秘吗?〔早晨中午太阳是一样的间隔 。〕

7、你知道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吗?

五、分角色表演诵读

第 3 页 共 23 页

注意读出两小儿辩斗的语气。

1、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对话。

2、分角色用书上的文言文对话。

3、同座位的同学互相对话练习。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总结课文

1、总结学习方法:

⑴知道古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总结学习内容,浸透思品:

⑴通过学文,你知道了什么?

⑵孔子的学问为什么这么丰富?

学无止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⑶思品浸透: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七、课外延伸

将搜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张贴到语文学习园地里,同学之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大那么近,小那么远

第 4 页 共 23 页

间互相交流。

故〔晨〕〔午〕不能决

凉那么远,热那么近

【教后反思】

该板书〔共18个字〕力求通过重点词语的有机组合,一方面表达文言文简洁、明了的特点。

另一方面那么高度概括地再现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打破了学习难点〔“辩斗”的观点和理由〕。板书的整体架构与作者行文思路相照应,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板书中选用了“故”“那么”“决”等文言词,也表达了课文语言特色。

《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教学时长:

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第 5 页 共 23 页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买椟还珠、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寓言故事,那同学们能不能说说,什么是寓言?它有什么根本特征?〔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挖苦的故事。寓言的根本特征是它的比喻性,大多是借某种自然物或人的活动,来表现作者对一定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评价。如自然物〔守株待兔〕、人〔刻舟求剑〕。〕

作者简介:

《列子》一书的作者是列御寇。据传,列御寇是周朝,道家学派的早期人物。《列子》原书早已散失,如今流传的《列子》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列子》一书属于道家学派,书中分布了唯心,但也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读一读:正音

辩斗dòu盘盂yú沧沧cāng凉凉探汤tāng孰为shúwéi汝多知zhì乎

读一读: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文中的停顿和语气。

解词译句:

1、先在小组间按古文翻译的方法互译。

第 6 页 共 23 页

2、翻译时碰到的难词难句把它划出来。〔显示重点〕

议一议:解司译句。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辩论〕。问其故〔缘故〕。

2、一儿曰:“我以〔认为〕日始出时去〔间隔 〕人近,而日中〔正午〕时远也。”

3、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4、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到〕日中那么〔就〕如盘盂〔盛饮食的器皿〕,此不为〔是〕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5、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及其日中如探〔伸手〕汤〔热水〕,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6、孔子不能决〔断定〕也。

7、两小儿笑曰:“孰〔谁〕为〔同“谓”,说,认为〕汝〔你〕多知〔同“智”,智慧〕乎?”

7、议一议:理解文意。

板书:

如车盖〔大——早近〕如盘盂〔小——午远〕

沧沧凉凉〔凉——早远〕如探汤〔热——午近〕

8、议一议:分段及概括段意。

第 7 页 共 23 页

一、〔1〕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

二、〔2-5〕两小儿各抒己见。

三、〔6-7〕孔子不能定谁是谁非。

9、议一议:研讨内容。

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为什么各有不同的结论?

一是根据视觉判断,间隔 近那么物体形状大,远那么物体形状小。

一是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就感觉热,远离热就感觉凉。

两小儿对太阳有不同的看法,根本原因是——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因此结果也就不一致。

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孔子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着谦虚老实的态度。

4、“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原文是“嘲笑”的意思。

从孔子的实事求是的谦虚老实的态度上来看,是不应该“笑”的。我们还应该向他学习。

小结:

两小儿辩日》表现了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考虑、大胆质疑的精神。

第 8 页 共 23 页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更需要这种独立考虑、大胆质疑、敢于创新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立于不败之地,永远腾飞!

堂堂清: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4分)

见两小儿辩斗而日中时远也

孔子不能决也及其日中如探汤

2、翻译句子(4分)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b、孰为汝多知乎?

3、两小儿辩斗表现古人的精神。(2分)

4、“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4分)

5、这那么寓言告诉给我们什么启示?

五、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太阳什么时候离人们近些?

3、写出你自己对大自然的一些疑问?

《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3

【学习目的】

第 9 页 共 23 页

1、学生能利用课后注释和的方式疏通文意,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的才能和比拟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究真理而擅长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慎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在疏通文意的根底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究真理的精神。

【学法引导】

读熟课文,看注释理解句意,不懂得意思老师点拨,体会课文内容,两儿争辩的是什么内容,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结合资料,用科学知识答复两小儿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做学问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学教法】

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引题、释题

1、两个辛字中间加上什么分别可构成一个怎样的字?

2、区分“分辩”和“分辨”的意思,引出课题,生读课题,释课题。

第 10 页 共 23 页

二、初读感知

1、课前预习课文。能说一说读古文的感觉吗?

2、想听老师读读吗?师范读,提出倾听要求〔课件出示原文〕

3、听懂些什么吗?〔从读法上〕

4、老师领读,〔课件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

5、学生自由练读,选择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师随机点拨]全班大声齐读课文。

6、读通顺后,解决刚刚学生读古文时困难中难读这一点,学生提出解决方法老师并相机板书。

三、质疑,指导学法

1、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会怎样?”而通过刚刚咱们那么几遍的读,你知道他们在辩论太阳的什么呢?你是怎么读懂的?

2、让学生区分文言文和白话文不同之处,从而总结出学习本课的学习目的〔师板书〕。

3、让学生总结出完成学习目的所要采用的方法,更进一步指明如何学习文言文。

四、精读课文,解疑全文

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重点让学生理解“游”字。

第 11 页 共 23 页

2、让学生区分两小儿,由此引出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学习第二小节。

⑴从“也”字入手,指导学生朗读。

⑵学生释意,老师随机板书。

3、小结,让学生明白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就是太阳的远和近。

4、合作学习三、四小节:

⑴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划出两小儿辩论太阳远近各自的理由。

⑵小组间练习朗读,采用你读他译,他读你译的方式〔师生进展评价〕

⑶重点学习“探汤”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古今两义,课件出示“孟”和“盖”的图片,并指导“孟”的书写,理解句意后指导朗读。

⑷课件出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句话。让学生找出两句类同之处,〔从句式上,内容上〕指导学生读出反问,自信的语气,并小结出两小儿各自的理由〔远小近大,近热远凉〕师板书让学生达成背诵的效果。

5、学习最后一小节:

第 12 页 共 23 页

⑴这时候两小孩子问孔子,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古文怎么说《两小儿辩日》

⑵解释“熟为汝多知乎?”孰是什么?为是什么?汝是什么?多知又是什么?连起来就是?

⑶学生试背这两句话,并提出两小儿说这句话时态度怎么样?

五、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1、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

⑴老师提供资料让学生明白太阳离我们远近的有关科学知识,并让学生当堂概括。

⑵学生提供孔子的资料,老师对孔子进展评价。

⑶师生互动后课件出示孔子说过的话,让学生懂得孔子答复不出其实就表达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

⑷让学生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笑,是在笑什么?并指导朗读。

2、拓展延伸,让学生书写感想,学习孔子实事求是和两小儿擅长动脑,大胆探究真理的精神。

六、交流学法,诵读全文

第 13 页 共 23 页

1、同学们我们初读古文收获就如此之大,从这篇古文中,让我们认识到学古文其实要做到的就是“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络注释讲文意,过论交流明道理”〔课件出示〕

2、生读课件内容。

3、师小结后,全班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全文,完毕课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一儿近〔大〕远〔小〕

一儿远〔凉〕近〔热〕

《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4

一、导入新课

我们这一单元课文是以什么为主题的?——探究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夸父逐日》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究,像《夸父逐日》这样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究的神话、寓言故事或者成语还有很多,你们能举些例子吗?

——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

第 14 页 共 23 页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这篇文章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究,让我们文章中的人们探究的是大自然中的什么问题?

二、介绍资料: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两小儿辩日》就是一那么民间故事。

三、把握根底知识:

1、朗读课文,正音。注意以下划线字注音:

盘盂〔yú〕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沧凉(cāng)决〔jué〕

2、再次朗读课文

3、解释以下划线字:

孔子东游〔向东〕辩斗〔争辩〕

问其故〔原因〕去人近〔间隔 〕

探汤〔热水〕多知〔通智,智慧〕

不能决〔判断〕

4、说出以下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

①一儿以日初出远〔认为〕

第 15 页 共 23 页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5、翻译以下句子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译句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间隔

人近。

②孰为汝多知乎?译句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6、再次朗读课文,稳固课文翻译。老师读原文,学生读翻译。

四、学习课文

〔一〕内容把握

本文写两个小孩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考虑、大胆质疑的精神。

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根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嘲笑。

〔二〕问题探究。

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根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

第 16 页 共 23 页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两小儿喜欢探究,精神可嘉,擅长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3、“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笑”是嘲笑,假设从作者为道家,孔子是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假设从下文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

4、下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赞扬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⑵孔子不能决也。

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5、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示?〔从不同角度〕

从两小儿的辩斗的角度: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本质,要发扬勇于探究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

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拓展迁移

第 17 页 共 23 页

1、积累有关探究的名言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究真理。——哥白尼

〔3〕希望是隐藏在群山后的星星,探究是人生道路上执着的旅人。——第谷布拉赫

〔4〕让整个一生都在追求中度过吧,那么在这医生里必定会有许许多多顶顶美妙的时刻。——高尔基

〔5〕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究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左拉

2、故事新编

《两小儿辩日》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清楚,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有的同学发挥想象重新编写了这个故事,写得不错,请他来讲讲这个《两小儿辩日》故事新编,回去每个同学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写一篇《两小儿辩日》故事新编

五、布置作业

1、熟读《两小儿辩日》翻译全文

2、发挥想象写一篇《两小儿辩日》故事新编

3、完成《新学案》本课内容

教学反思

第 18 页 共 23 页

我们的公开课研究课题是“激趣导学”,在教学设计中我很重视这一点。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之一在于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因此我注重导入新课这个环节。我从单元主题“探究”入手,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再回忆同学们知道的古人探究大自然的有关的成语、神话、民间故事导入新课,导入自然又一下子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兴趣。另一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诵读方面,我通过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订正,再朗读,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在积累文言知识方面,那么利用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及时鼓励、共同检查订正,让学生掌握一些关键字词。学生在熟读成诵的根底上,正确翻译课文。做到了积累文言字词,培养学生的语感。这篇短文反映了古人可贵的探究精神,因此教学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这也是教学的难点。虽说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没有小组讨论的时机,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动脑筋,积极考虑并七嘴八舌地议论,他们的发言谈出了他们从不同角度得到的启发,在此根底上师生共同归纳,学生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我在教学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主要表达在利用故事新编这一教学环节,积累有关探究的名言这一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第 19 页 共 23 页

《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照注释,一字一句地通过自己努力,和小组合作,把课文读通读懂。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认识自然,探究客观事理,敢于考虑,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今天学习《两小儿辩日》〔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二、展示目的

我们已经学过文言文《对弈》,你能结合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和本课要求,说说这篇课文我们该完成些学习任务?〔老师根据学生答复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⑴学生初读课文。

⑵学生谈课文大意:

第 20 页 共 23 页

〔老师根据学生所说将学生意见分歧较大的词句写在黑板上。〕

⑶质疑:在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2、小组交流:

⑴重点理解分歧较大的词句以及不懂的问题。

⑵小组内质疑、释疑。

3、汇报讨论,交流情况:

老师根据学生答复,引导学生用或联络旧知识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打破教学重、难点。

⑴住【关键词】:^p 理解句意: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以”、“去”各是什么意思?你能把它们的解释放在句中说这名话的意思吗?

⑵联络旧知识理解词意。

⑶古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理解词意。

如“孰为汝多知”中“为”在这两课的注释中有“说”、“是”等意思,它们用在这儿恰当吗?想想如今“为”一般可组哪些词,它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同样的,“知”可以变成什么词?

〔此外,“问其故”可补充主语孔子;“车盖、盘盂”不必照注释说,可直接说名称……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只要解释清楚、通顺,可创造地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

第 21 页 共 23 页

4、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⑴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⑶同桌互说。

⑷指名说。

⑸集体评说。

⑹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⑺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间隔

太阳的远近。

⑻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引发学生争辩,根据学生答复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⑼刚刚你们已经深化理解了内容,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

〔学生运动自由组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指导学生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表演出来。〕

⑽大家再读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给读出来,齐读课文。

5、自方法,背诵课文:

⑴理解课文构造,即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第 22 页 共 23 页

⑵自己背诵课文,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巧。

⑶指名背诵,说方法。

⑷集体背诵。

⑸总结全文:

重点总结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所用方法,充分肯定学生见解,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日初盘盂

日初远日中车盖

孔子不能决也孰为汝多知乎?

日初沧沧凉凉

第 23 页 共 23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1-19 12:53: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801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小儿   学习   课文   理解   教学   探究   辩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