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9日发(作者:路锦程)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一等奖范文十三篇
第一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设想】
读通(搬字音、查字音),读懂(搬词义、问老师),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释),决心(树立学好文言文的决心)。本课拟采用目标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既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也让学生便于总结他们掌握了什么。作为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要力求把它当作现代文来上,把重点词义的解释放在理解课文中去进行。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放在背诵前进行。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牵引学生进入文本采用问读法进行。
【教学过程】
一、预习安排
利用词典和课下的注释,把课文读通,读畅。并且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二、课堂进程
1、老师介绍文学常识。抓住如下中心词介绍:韩愈、古文运动、写作背景、解题。
2、老师出示案例,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入文章。
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
长的观点作何评价?(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老师的宽泛定义,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3、齐读文章,学生活动:你能大致地说一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吗?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陋习。4、学习第一段:
⑴朗读:点读第一段──老师纠音,并指明朗读中的缺陷──学生齐读。
⑵老师出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进入文本,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本,然后参与三个问题的讨论。理解与翻译中要注意下列词的用法与意义:必、受、师(6个)、是故。
①老师是干什么的?
②人为什么需要老师?
③选择老师需不需要考虑他的年龄大小?
⑶各自背诵第一段──点背──齐背。
⑷老师总结: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总之,这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人们从师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并阐明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5、学习第二段:
⑴朗读:点读──师正音──齐读。
⑵理解文本: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弄懂这一段所写的内容,参与下面问题的讨论,并且在理解与翻译的过程中掌握下列几个词的意义:出、下、耻师、句读、不、族、相若。
①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在从师学习的态度上有何区别?为什么“圣益圣,愚益愚”?
②今之众人对自己和对孩子在从师的态度上有何区别?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的态度上有何不同?
④本段文字所写的内容是?(抨击了“耻学于师”的陋习。)
⑤本段文字论证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对比。)
⑶熟读──背诵──齐背。
⑷老师总结:本段运用了三个对比,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陋习,这是结合当时的现象从反面进行批判。文段上是首尾照应的,前面提出师道之不传,欲人之无惑的现实,然后通过三个对比来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尾两句与首句照应,再次说明了师道之不复的原因。
6、学习第三段:
⑴朗读:点读──齐读。
⑵理解文本: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内容,掌握重点词语有:常、师、之徒、专攻。讨论下列问题:
①作者列举孔子拜师一事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孔子为什么我们要拜这些人为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⑶各自背──齐背。
⑷老师总结:这一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大“圣人”、大学者孔子的例子,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还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
7、学习第四段:
⑴朗读:点读──齐读。
⑵理解文本:
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内容,应掌握的重点词语有:传、拘、嘉、贻。并参与讨论一个问题:作者写《师说》这篇文章的直接动因是什么?
⑶各自背──齐背。
⑷老师总结:这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附记来写,而是围绕中心论点来写:他赞扬李蟠“不拘于时”(与上层“士大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就是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论点。
8、理解全文结构:(这是为学生背诵课文作准备。)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并形成如下板书:
三、段意
论点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感也难矣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结论:向后学号召。1、不拘于时;
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点
8、背诵全文:
在学生理解了全文写作的结构之后,要求学生快速地背下全文。9、课后拓展:
⑴学了本文你思想上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⑵现在我们还需不需要老师?请谈谈你的见解。
第二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设想】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合作交流讨论关于枣核斗智斗勇的故事。把握故事内容,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枣核图片。提问:谁能介绍一下什么是枣核?我们今天所说的可不是这个枣核,而是一个像枣核一样大小的人——枣核。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枣核)。3.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本文介绍了枣核的什么事情?
枣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试着读课文。
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品读,并反复多读几遍,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
枣核夫妻爹娘扶犁折腾涨红困得很牲口官府善罢甘休
注意读准:翘舌音“折”,前鼻音“困勤”,后鼻音“牲”。
另外,一个多音字“折”,在这里读“zh”,还有两个读音,一个读“zhé”组词为“打折”,另一个读音是“shé”,组词为“折本”;多音字“涨”在这里读“zhàng”,还有一个读音“zhng”,组词为“涨潮”。
5.识记生字A.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熟字加偏旁:“父+多=爹”“利+牛=犁”“口+木=困”“牛+生=牲”“广+付=府”“四+去=罢”
(2)形近字组词:核一该折一拆(3)组词扩展:妻子夫妻6.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识。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轻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用生字卡片检查)衙役:衙门里的差役。
善罢甘休: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钱搭:古代装钱物的口袋。
惊堂木:惊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使用者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也是古时
县官用,举起拍于桌上,起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发泄,让堂下人等,安静下来。
四、深入探究,感悟文法。
1.自由读文,分角色读文。
读了课文后,你觉得枣核是个怎样的孩子?(枣核是一个既勤劳又聪明的孩子。)2.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些片段,说来给大家听听。
(1)“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有趣了?(枣核很小,人可以钻进驴耳朵里,衙役们不会发现他。)
(2)“衙役们拿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你觉得以上句子,有哪些想象合理的地方?(枣核小,是完全可能从铁链缝里钻出来的。)(3)“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那衙役一棍子打
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
这个片段,你想到了哪个故事?(活佛济公的故事。)(2)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小组内表演课文内容,再选代表在全班表演故事。五、拓展延伸,说写训练
1.默读课文,复述故事。
2.续编故事。
想象一下,枣核还有哪些聪明能干的故事?
第三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读写互动是本设计的特点。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感知为文之不易,从而刺激理解课文的热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学生的质量必然会有所突破。
教学步骤:
一、看录象写(课前不作任何预习)。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象(最好是在黄土高原上表演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写作。要求:尽量再现看到的画面;有适当的想象的画面;15—20分钟完成;300字左右。
二、对比研读。
1、请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现场作文。
2、对照《安塞腰鼓》的配乐朗诵,看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将自己的作文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进行比较。
4、畅谈比较结果。
布置第二课时前的作业:《安塞腰鼓》美在何处?三、品《安塞腰鼓》之美1、交流课前所做的作业。
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力量美等
2、学一点写作技巧。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从文中学一点可资借鉴的写作技巧。强调:语言是外壳,深入了解被写作的对象是关键,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
四、延伸写作。
播放一段其它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象,让学生根据所看录象进行写作,注意借鉴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一些写法。
[资料整合平台]课文扩读材料
《三国演义》第五回(节选)罗贯中
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枪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
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正虑间,小校报来:“吕布搦战。”八路诸侯,一齐上马。军分八队,布在高冈。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飐,先来冲阵。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众大惊。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
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使用建议:选文与《安塞腰鼓》皆展示了一个大的场面,但突现的人物却不同。课文学习完毕,可将本段文字作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展现男人的豪气与力量,吕布是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解决词语,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情感目标:感悟作品内涵,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3、能力目标:品味作者语言,初步体会人物速写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的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本色朴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色。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很高兴今天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在座的同学一起学习交流。说来也怪我这个人对各地的方言表达挺感兴趣,比如广东话、上海话、东北话(各举若干为例)。其实老师会的这只不过是些刁虫小计,今天老师倒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有真绝活、真本事的民间奇人。
——出示多媒体课题:俗世奇人—刷子李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在民俗音乐伴奏下学生带着要求快速读,完成填空:
()码头有个手艺高超的(),人称(),一年的一天,他收了个徒弟名叫(),徒弟()次跟师傅出去干活,便由对师傅()变成佩服得发怔发傻。
2、启发提问:同学们对刷子李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奇
(三)理解性阅读
认真阅读课文,分析刷子李“奇”在何处?
——粉刷时的着黑装,干活后身上没有一个白点,谈生意时派头足,一天只刷一间屋子等。3、启发提问:如果他仅仅凭装腔作势的做派,能成为作者笔下的“奇人”吗?最终是靠什么使
他名声远播的,同学们还能在课文其他部分找到依据吗?
——粉刷时的动作和结束后的白色衣服表明
手艺绝。
老师这儿有副对联是别人送给刷子李的,可惜只有上联,不知道同学们能否为它蓄上下联。
(学生独立思考或者讨论得出答案,教师做简要点评)由学生的用词过度到下一个环节
师:听到同学们精彩的回答和解释,老师不禁想到在座同学中不知有谁敢于来对著名作家冯骥才的这篇文章进行欣赏、评价?
(四)赏析性阅读
(师:也许同学们一时很难找到突破口,这儿老师可以给你们一些参考)
请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词语进行分析和品味(此环节作为主要内容):
1、谋篇布局(情节的曲折、叙事的结构顺序)。一波三折,设置悬念
2、情感倾向(作者对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刷子李的崇敬和敬佩
3、人物的形象塑造(肖像、动作、语言)。
——人物的穿着;在粉刷时的一系列动作词“蘸、举、划、摆”;语言可以分为人物语言和作者语言需要分别开来。“
小三……”“你以为……”和其他作家富有代表性的语言——教师可做简单归纳:1富有地方方言特点2、语言平实幽默3、富含生活哲理等。
(五)课堂小结
《俗世奇人》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做派奇的刷子李,行事奇的泥人张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虚实的高潮技艺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
值得人深思的是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点什么?
(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本文是一篇抒情性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深情。作者把“九?一
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的语言表达出来,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的眷恋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情分析)学生由于年龄、经历所限,无法真切地体会家仇国恨,但他们有着纯朴的感情。因此,教学时播放课件,展示“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的惨状,使之产生震撼,便于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赏析精彩语句,学习赏析技巧;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朗读,赏析品味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感悟、品评重点句子、段落,品味作者澎湃、激昂的爱国情感;学会赏析优美文段的技巧。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导入:我们的先辈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活,对这片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走投无路艰难谋生的农民身揣的“家乡土”,人们不会忘记漂泊海外的侨裔床头上珍藏的“乡井土”……岁月能冲淡许多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与悲壮。今天我们来共同感悟《土地的誓言》,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情感。(介绍作者生平与文章写作背
景。)
二、渐入情境,朗读课文
1.自由读。要求:初步感知课文,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2.配乐朗诵。要求:注意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画出喜欢的句词。
3.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后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
4.齐读第1段。要求:用流畅准确的语调朗读,进一步感受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三、想象情境,品评赏析
1.你是如何理解本文标题“土地的誓言”的?
预设: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作者发出誓言,就想回到他日夜思念的那片土地上,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物产?你还了解哪些东北地区的风情?
预设:白杨树、马群、蒙古狗、高粱、黄豆、黑土……(课件展示东北辽阔的土地、漫山遍野的庄稼等。)
3.引导学生赏析第1段。
预设:A.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立意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B.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色、物产,耐人寻味。C.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
D.体会“我有时把手放在……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一段。“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指无法操纵与控制,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4.教师归纳,总结赏析技巧。
预设:可以从修辞上来赏析;可以抓表现色彩的词语,看它表现了什么画面;可以抓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可以抓描写人物的手法;可以通过句子本身的哲理性,从内容上来赏析。
5.把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赏析技巧,赏析第2段。
四、问题探究
1.课文共有两段,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结构相同:首先直接抒发对故土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内容不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2.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展现东北的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赞美和深情的怀念,后者没有前者炽热,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
五、知识迁移
1.热爱家乡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你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你印象中的故乡。
2.课下收集有关土地的诗歌或歌曲。
3.小结:土地以宽厚似海的胸怀哺养着华夏儿女,土地以丰腴肥厚的身躯滋养着炎黄子孙,我要为土地吟一首诗,那就是土地之诗;我要为土地谱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请允许我轻轻拔动琴弦,为你歌唱……(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乐中结束。)
教学反思
首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这是一节散文欣赏课,我在注重学生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赏析能力的同时,重视情感体验和感悟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朗读时,配上相关的音乐,注意语速、语感。感悟作者的感情脉搏,又加以适当的点拨,让学生对土地有了新的感悟。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先创设情境,生动地把耳、目、脑、口,充分运用起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让他们愿意去尝试、探索,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整个过程。注意用诗化的语言渲染情境,使所有的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发现交流中,突破课文的难点,学会赏析课文。氛围和谐热烈,课堂效果很好。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扮演导演的角色
这节课中,我设计的环节很自然地将学生推到演员的位置上,课堂上不失时机的引导,配乐朗诵,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理解课文,把握文章脉络,领会内涵。
第六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一等奖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难点: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学生交流课前所搜集到的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
2.听了这些名言警句,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揭题:80多年前有一位年轻的作家也和我们有着一样的感怀,于是他写下了散文《匆匆》(板书课题,读题。)这位作家就是——朱自清.(板书:朱自清)
1.你了解朱自清吗?(生简介作者)
过渡: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精炼,文笔清新如如水,自然如风,令人回味无穷。在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文章里,他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情怀呢?
设计意图: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朱自清的生平,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本文自主阅读的状态。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1.整体感知:录音朗诵《匆匆》。听了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文章,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懂文中的每个自然段。(1)老师选择几个难度的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正音。(2)每个自然段分别说了什么?
(3)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媒体映示句子: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3.指导有侧重点地读好问句。(1)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疑惑。
(2)假如要强调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该怎么读?指名读、齐读。(3小结方法: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要求就有不同的读法和感受。
设计意图:紧扣题眼,用不同的语气朗读重点语句,通过不同角度的朗读,引导学生获取不同的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获得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1、课文中,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日子的来去匆匆,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读读品品,并在旁边做些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读自悟。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
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在读读写写中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3、交流,随机映示语句,相机指导朗读。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A.指名几声读,谈体会。(在交流中了解作者运用比喻的写作方法,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B.请读的出色的学生介绍为什么能读得好,让学生们明白怎样读进文字中去。C.小结方法:朗读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就能把文章读好。D.运用上述方法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学时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而师生共同研读讨论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会了课堂的互动。
(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圈画:“水盆”“饭碗”“双眼”下面加点。)
A.读了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B.学生评议:他读得怎样?听了同学的朗读,你还想到了什么?
C.读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读后的感受,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说话,落实了读的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3)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A.教师范读,你能体会到什么?是你想到了那些时光飞逝的词?
B.时间能”跨”能“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谁也能把日子的这种飞逝的感觉读出来?和老师比一比。指名读。
C.男女生赛读。
D.喜欢这个句子的同学站起来读。设计意图:该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个性化阅读的时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
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真正达到有感情朗读的要求。四、配乐齐读,深化情感1学生配乐读第2、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2、此刻让我们再来回味文章开头的问句,你是否有新的体会呢?再读。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的设问句在课堂首、尾的运用,既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又对理解文章的内涵起到了很好的帮助。
五、总结全文
既然日子这样容易匆匆而逝,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品味,寻找答案。六、作业1、课外读一读《跟时间赛跑》。
2、协议据有关珍惜实间的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合作交流讨论关于枣核斗智斗勇的故事。
2.把握故事内容,复述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聪明、勇敢,敢于与邪恶势力做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教学难点通过重点句子的分析,感受人物的反抗黑暗势力的可贵品质。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2:课文插图)他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大,他的名字叫“枣核”。别看他人长得小,但是非常机智勇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新朋友的故事。板书课题,(板书:枣核)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出示课文插图,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教学()分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把自己新学到的生字词读给同桌听一听出示词语:(课件出示3:出示词语)枣核夫妻爹
娘扶犁折腾困得很牲口官府善罢甘休涨红脸(2)自由读;指名读;
开火车读;齐读。
【设计意图:先解决了文章的字词问题,夯实基础,扫清了阅读障碍。】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力求在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自觉内化。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注意读准:翘舌音“折”,前鼻音“困”,后鼻音“牲涨”。
另外,两个多音字“折”,在这里读“zhē”,还有两个读音,一个读音是“zhé”,组词为“打折”,另一个读音是“shé”,组词为“折本”;
多音字“涨”在这里读“zhàng”,还有一个读音“zhăng”,组词为“涨潮”。
识记生字4.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1)熟字加偏旁:“父+多=爹”“利+牛=犁”“口+木
=困”“牛+生=牲”“广+付=府”“四+去=罢”(2)形近字组词:核一该折一拆(3)组词扩展:妻子夫妻(4)认读生字词(以多种形式,如猜读、开火车读等。)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个短文中不理解的词义,如:(课件出示4:出示词语解释)①衙役:衙门里的差役。
②善罢甘休: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③钱搭:古代装钱物的口袋。
④惊堂木:惊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使用者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古时
县官也用,举起拍于桌上,起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发泄,让堂下人等,安静下来。
6.通过读课文,你知道枣核是个怎样的孩子?(枣核是个勤快而又聪明的孩子。)(板书:勤快聪明)三、深入探究,感悟文法。
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把表现枣核勤劳的句子画出来。交流展示如下。
(课件出示5)“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板书:天天干活学了许多本领)指名朗读。
想象一下,枣核很能干什么农活?(还能做饭、洗衣服、割草喂牲口……)正像枣核自己说的——“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过渡:枣核虽然人特别小,他不光能做一般人能做的事情,还能做一般人干不了的事情。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枣核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2.默读课文4~13自然段。
(1)枣核做了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情?预设:把官府赶走的牲口全部偷偷地赶回来了。
预设:被官府抓去后,和县官斗智斗勇,由于人特别小,官府最后奈何不了他,县官反而挨了打。
(板书:偷偷赶回牲口与县官斗智斗勇)(2)你觉得哪些地方最有趣?找出来读一读。(课件出示6)“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
喝着赶驴。”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有趣了?(枣核很小,人可以钻进驴耳朵里,衙役们不会发现他。)(课件出示7)“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你觉得以上句子,有哪些想象合理的地方?(枣核小,是完全可能从铁链缝里钻出来的。)(课件出示8)“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这个片段,你想到了哪个故事?(活佛济公的故事。)(2)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小组内表演课文内容,再选代表在全班表演故事。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四、拓展延伸,说写训练1.默读课文,复述故事。
2.续编故事。
想象一下,枣核还有哪些聪明能干的故事?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说写的训练,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话能力和想象能力】板书内容
【板书设计】28*枣核勤快:天天干活;学了许多本领聪明:偷偷赶回牲口;
与县官斗智斗勇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枣核》是一篇略读课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力、复述课文、续编故事的能力。在教学时,我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让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
首先,我让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统揽全篇,整体感知,弄清楚“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而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其次,让学生细读课文,抓词理句,深入探究,感悟文法。放手让学生去学,我给学生出示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去圈点,去划出有关语句,或者有关句子并写出体会。一定要动手动笔动脑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感悟。
接着,让学生入情入境读重点句段,边读边体会。边交流各自的观点感想。老师做听众,先不作评价,只作比较。让学生去评价正确与否。从文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全面欣赏体会,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品质。课堂上只有充分地读,反复地读,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在此基础上我安排讨论理解,明辨是非。学生对诚信有了更深的理解。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不足之处:
要注意略读课文的方法的训练,阅读技能的指导。备课素材
【写作背景】《枣核》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枣核如何的勤劳能干,运用自己身体特别小,容易藏匿、躲藏的特点,偷偷赶回了被官府牵走的牲口,被抓之后,不光没有被挨打,
反而害得县官挨了打,最后,大摇大摆地回家去了。赞美了枣核的不服输,机智勇敢。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山枣核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节上有直的和弯曲的刺。叶互生,长
椭圆形至蔟状披针形,先端钝,边缘有细锯齿,基出三脉。花黄绿色,常2~3朵簇生于叶腋;萼征、花瓣及雄蕊均为5出数;
子房上位,2室,埋于花盘中,柱头2裂。核果小,长圆形或近圆形,暗红色,味酸,果核两端常为钝头。花期4~5月,果期9月。主产河北、陕西、河南、辽宁。种子扁圆形或长圆形,表面棕红色或紫红色,微有光泽,一面中央有微隆起的纵线,种子一端有小的凹陷种脐,另端有点状突起的合点,种脊位于侧边。种皮硬,剥开后可见半透明的胚乳粘附于内方,子叶2,黄白色,富油质。味微苦。
【其他资料】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经常开展复述课文训练,不仅能促使我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记忆,而且能发展逻辑思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采用复述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进行记忆能力的训练,强化知识;另一方
面,可以训练有序、有节、有理的表达能力。针对一些叙事性较强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复述方法,或简要复述,或详细复述,或创造性复述。不论哪种形式的复述,都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第一,把书面语转换为口头语;
第二,突出重点,准确地体现原材料的中心和重点;
第三,条理清楚,反映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如果叙述一件事情,复述时一定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第四,语言力求准确;
第五,必要时可以加入个人想象。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把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补充完整。妻子q扶犁l牲口sh官府f二、照样子,写词语。1.哈哈大笑:
、、2.大摇大摆:
、、三、照样子,写句子。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不光,也很。
阅读能力大提升四、重点段落品析。
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
!”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都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1.从这段中找出枣核动作的词语,并抄写下来。
2.你喜欢枣核吗?理由是什么?思维创新大拓展五、小练笔。
枣核的故事还有很多,你能写一个吗?
参考答案一、īíēngǔ二、1.哈哈大笑:洋洋得意、呱呱落地、欣欣向荣2.大摇大摆:大模大样、大是大非、大江大浪
三、小红不光写字好,学习也好。
四、1.蹦抓着胡子大摇大摆地走2.喜欢,因为枣核非常聪明、勇敢,又有智慧。
五、示例:枣核把乡亲们的牲口迁回来之后,县官又命令手下人把百姓的粮食拉到衙门里。枣核又想法把装粮食的仓库的钥匙偷了出来,组织乡亲们把粮食拉回了家。县官又一次把枣核捉拿到县衙,想好好惩治枣核。但是还是没有得逞。没办法,只好把枣核给放了。
第八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谈话导入,揭题
1用“匆匆”说一句话
2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
二、听录音或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
四、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在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地方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旁写上一两句话。)
五、交流
六、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采取各种方法朗读,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重点研读第三节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读具体描写时间匆匆的语句
3让学生仿写
4交流,写的好的,让学生记录下来
二、课外推荐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自读三、激发兴趣,为问配画1激发兴趣,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被拍成MTV,请大家欣赏。
2放录象
3再读课文,感悟散文已经,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础
4小组合作,构思图画,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
如生(甲)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丰收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清清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5交流展示
小组学习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四、交流惜时的句子
五、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
第九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一等奖
设计理念:
《威尼斯的小艇》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展示了瑰丽的异国风情与小艇的独特作用。文章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范例。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上力图体现以生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小艇在威尼斯的独特作用,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前的准备:让学生读通课文,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弄懂生字词的意思,上网查找有关小艇的资料。
教学目标:1、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
2.学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受到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以及文章语言美的感染,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走进威尼斯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理解课题
同学们读了课题,对课题你是怎样理解的?2、欣赏动画,感受威尼斯。(课件展示威尼斯的图片。)(1)、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哪些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2)、学生交流(河道多、桥梁多、名胜多、岛屿多、小艇多)
小结:这就是意大利的古城——威尼斯。它位于欧洲亚得里亚海滨,周围被海洋环绕,由118个岛屿组成,全城有117条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靠400多座桥梁把他们连结起来。只有西北角一条长堤与大陆相通,有“水城”、“百岛城”之称。这儿风光秀美,古迹甚多,有120座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罗克式大教堂,有120座钟楼,64座修道院,40座宫殿,是驰名全球的旅游胜地。威尼斯城热闹非凡,但城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不见红绿交通灯,小艇就是“公共汽车”。威尼斯的小艇同样闻名于世。
3、学习词语
威尼斯小艇耸立、桥梁、静寂、雇定、祷告、保姆、簇拥、纵横交叉轻快灵活操纵自如、手忙脚乱(1)出示词语、指名读。(2)指名用词语说话,一定用上“威尼斯或小艇”
4.师:为了能让同学把句子说得更好,先自由放声读课文,看看词语在句子的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话来说。并比一比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5.思考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理请文章的叙述顺序。
师随机板书:小艇样子,速度,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的用途。
反思:本片断的教学侧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异国风情。通过让学生欣赏威尼斯的风光记录片,了解威尼斯的河道多、名胜多、桥梁多、小艇多,整体地了解了这“水上城市”的地理风貌。让学生深切感受威尼斯的确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水城。这
对学生了解小艇存在的必然性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对“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的理解并水到渠成。再通过对词语的运用“要用上威尼斯或小艇说一句话”的方法加深了对威尼斯和小艇的认识。同时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到了根据。可谓是一举多得。为下文的学习,打下感性理解的基础。但在用词语说句这一环节,有部分学生拣课文的原句练说。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还有待于多加强训练。)
第二板块感受小艇之奇特
导入:当我们置身于诗情画意威尼斯时,坐上一只小艇,会有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受,那么就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造型别致、乘坐舒适的小船。
2、请同学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船的样子和特点的?(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文字)
3、师:读了这段,请你说说小艇的特点是怎样的?(精巧、奇特)
4、出示大屏幕:比较:
(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2)、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
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的水蛇。
谁来谈一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使我们感到描写得更生动形象?5、品读句子,感受比喻句的妙处。
6、好,如果有这么一艘小艇就在我们面前,你想不想体会一下坐在里面的感觉呢?(出示坐小艇的图片)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模拟情景”的小表演,假设大家就在这样一艘小艇中,我们现在正顺流而下,两旁是小桥,流水,人家。我读课文,大家做动作,看谁想象得好,巧:
(教师范读,学生作相应的“摸摸柔软的垫子”、“穿过小桥,仰望小桥”“推开船”,“远眺”,“打招呼”等动作)
小结::一句话,坐上这小艇是什么感受?7、过渡:那么,课文用了这三个比喻句,使我们眼前就浮现了小艇的样子、造型。以及它行动
起来的感觉,今后我们也要学习这些描写的方法,使我们的文章也同样生动、形象。我们先来试一下同学们会不会用比喻句;
(1)把下列的诗句写成比喻句
《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的风景真是美如画。你看那
(2)校园东南角花坛里的那棵桂花树真美啊!它高大挺拔,远看它就像
;它苍翠繁茂,每一片叶子简直就是;那夹杂在叶子间的小花犹如,芳香扑鼻,整个校园都被桂花的香味浸住了。
(反思:试图让学生明白小艇的外形、造型、行动上的特点。此段文字浅显易懂,但对比喻的修辞方法运用的好处不能较好的体会。尤其是对小练笔的两道训练题出现了冷场。原因一是对古诗文的回生现象严重,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不知道白居易到底“忆”江南的哪些风景;二是教师设计练点是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学生的知识储备(词语积累、生活表象)不够丰富,导致不能畅所欲言。)
第二课时
第三板块赞叹驾驶技术之自如
导入:这么令人喜爱的小艇由谁来驾驶呢?对船夫的技术又有什么要求呢?1、课件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文字。小组派代表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学习提示:1、默读课文,画出重点句。
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画出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3、小组内交流。可采用列表、讨论、对比等方式学在什么情况下船夫能怎么样说明什么
(提示:河上行船速度极快的时候——操纵自如,不手忙脚乱;急驶的时候——能够拐弯;拥挤的时候——能够挤进挤出;极险极窄的地方——能够穿过去。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4、.教师引读:
师: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他操纵自如──
生: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毫不手忙脚乱。师:他动作灵活──
生: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还能做急转弯。师:他速度极快──
生: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5、师描述:小艇时而快时而慢,快时犹如一支轻灵的燕子掠着水面,飞速向前;慢时则悠然的
荡漾在碧波上,让我们尽情欣赏着异国的风光。
出图片介绍威尼斯:叹息桥、里亚托桥、圣马可广场、圣马可教堂6、整体朗读,熟读成诵(出示填空)
船夫的()特别好。在河上行船的时候,(),来往(),他总能(),毫不()。在()的时候,他(),在()的时候,他()。我们看是()的地方,()能够穿过去,而且(),两边的()飞一般地()。我们的眼睛(),不知()。
4、语言训练:此时此刻你就在威尼斯,你在小艇旁边,你就面对船夫,你想对他怎么说?船夫最想说什么?
第四板块品味人艇之和谐
师:我们不但欣赏了威尼斯著名的建筑,也看到了威尼斯人是如何生活的。自由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威尼斯人坐小艇去干什么?填写下表。想象还有哪些人坐小艇去干什么?(医生、学生、邮差、病人、教师等)
谁坐着小艇干什么说明什么
商人去做生意小艇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妇女高声谈笑
孩子由成年人伴着到郊外呼吸新鲜的空气老人带着全家教堂做祷告
一大群人回家
师:小艇和威尼斯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离不开小艇。白天,威尼斯因小艇而变得热闹而富有生气,夜晚的威尼斯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轻声读第六自然段。
欣赏夜晚威尼斯的图片。朗读第六段。体会威尼斯静的美。
师:作者写的是威尼斯的小艇,可为什么又写夜晚的威尼斯呢?
点评:通过写威尼斯夜的静,反衬出了小艇与城的关系密切,更说明了小艇的作用大。
师:到了这时,人歇了,船停了,城市进入了梦乡。可当第二天曙光初露的时候,人行了,船动了,城市又开始活跃了。多么奇特的异国风光,多么难忘的威尼斯的小艇!
朗读课文,感受威尼斯夜静的美。课后练笔:总结全文。
1、、学完了这些课文,你想说些什么话来夸夸威尼斯的风景,赞美威尼斯?把你对威尼斯的真实感受、感觉、想法写下来。
梅)
生:威尼斯的水真的能和西子湖相比,白天微波粼粼,夜晚水平如镜,倒映着雄伟壮观的古建
筑真是金碧辉煌,让人看了如痴如醉,赞不绝口。
生:威尼斯的夜色真绚丽多彩呀!身处其境如入水底龙宫,让人流连忘返。生:威尼斯不但是一个繁华的美丽的水上城市,还是一个文明的城市。
生:威尼斯船夫的驾驶技术真好啊!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总能操纵自如。
生:威尼斯的圣玛利亚教堂真是金碧辉煌,雕龙玉砌,进入教堂让人流连忘返.2、作业
苏州被称为“东方威尼斯”、“亚洲威尼斯”是泰国的曼谷、“北欧威尼斯”是斯德哥尔摩。让我们课下去收集这些城市的资料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再次领略异国风情。
板书
水上城市重要交通工具?样子奇特
16、威尼斯的小艇乘坐舒服
第十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枣核》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1)指名读,齐读。
(2)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3.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
力。】
3.汇报交流:(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出示相关句子: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2)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从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3)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b.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c.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
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开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4)枣核是怎样机智脱险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a.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b.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c.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
打!”衙役一棍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都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去,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
1.你喜欢枣核吗?为什么?
2.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梳理内容,复述故事
1.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根据板书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2.学生复述故事。
六、回顾课文,续编故事
1.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你能接着往下讲吗?
2.学生练习,续编故事。
第十一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执教内容:六年级语文(上)《14.安塞腰鼓》
二,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安塞腰鼓的特点,感受黄土高原后生们粗犷、豪放的性格。2.体会安塞腰鼓的火烈、豪放、壮阔、震撼的力量。
3.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与手法,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
4.内化文本语言体式,借助逼真的视听画面来激发学生表达对安塞腰鼓的理解、体会、看法。
三、多媒体运用:
1.出示关键句
2.播放安塞腰鼓的场面
四、教时安排:第二教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导1.安塞地处黄土高原腹部,这块特殊的地域,在长期的孕育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
化,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最具有魅力的大型舞蹈之一,它以粗犷、豪放的动作、铿锵有力的节奏、欢腾、跳跃的舞姿,赢得了许许多多人的赞叹。安塞腰鼓属于黄土高原,唯有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14.安塞腰鼓》
(二)抓关键词引导学生总体把握课文的基调,初步感受作者语言特点与内心的震撼1.出示词语
蓬勃亢奋碰撞元气淋漓震撼烧灼威逼奇伟磅礴壮阔豪放火烈惊心动魄
(1)读读这些词语,结合课文插图,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学生回答安塞腰鼓的特点。)
(2)安塞腰鼓是多么奇伟磅礴!难怪作者在文中这样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2.总体把握课文基调
(1)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1这样的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呢?(学生找一找、说一说)
(2)同学们,作者为什么反复赞叹四次呢?你能结合课文说一说吗?(默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怎么才能读好这四句话赞叹的话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四句赞叹的话)3.感受语言特点与作者内心的震撼
①作者对安塞腰鼓发出四次赞叹,每一次赞叹的内容都是相同的,那么每次都因为什么而发出强烈的感叹呀?赞叹怎样的情景呢?(学生思考、回答)生⑴赞叹火烈的舞蹈场面: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
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生⑵你听这激越的鼓声: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拢
生⑶你瞧,击鼓的后生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小结:
同学们,作者被这安塞腰鼓深深地陶醉了,震撼了,所以,反复赞叹了四次,
其实,这种写法本身就是一种美,它使语言更加凝练,简洁,使形象更加深刻、清晰。作者刘成章是怎样描绘安塞腰鼓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它的力量与气势吧!
(三)精读指导,感受安塞腰鼓的豪放、壮阔、大气,给人强烈的震撼与感染1.请同学们读课文1——5小节,一边读,一边想,在你面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感觉呢?
生⑴我仿佛看到了一片火红的高粱地,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不曾响过的腰鼓。生⑵我感受到了咝溜溜的南风。
生⑶我看到了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像那片高粱,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小结:同学们,在鼓未敲响以前,是一片肃静,是严阵以待,是胸有成竹,而展现在他们背后的是一大片无限的高粱地,这背景多么壮阔、多么恬静、多么舒缓、多么柔和,给人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这里突出了安塞腰鼓上演之前的“静”字。腰鼓即将上演了,写腰鼓鼓舞的场面可分四层:
2.学习第一层(6——11)节
这几节主要写鼓声乍起的,着重写鼓声的。
(1)谈一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读书,边读边画有关句子,写写自己的感受。
生⑴:我看到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生⑴:读第6节的内容。
生⑵:我听到了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
你能读出怎样的响声吗?生⑵:读第9、10节。
生⑶:我感到后生们击鼓很投入,我是从“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1这句话中体会到的.
不错,黄土高原的后生们在击鼓之前,神情是那么沉稳,那么安静。可是一捶起腰鼓,他们仿佛都变了,变得那么热烈、豪放、那么激情四射,难怪作者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你体会到作者的感受了吗?鼓声是激烈的!文章的语言是惊心动魄的!请同学们再一次默读这一部分,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交流。
理解句子
①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A.读读这句话,哪几个词形成鲜明的对比呢?
(学生回答: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B.理解燥热、飞溅的意思
为什么冰冷的空气立即会变得燥热了?为什么恬静的阳光立即会变得飞溅了?为什么困倦的世界立即会变得亢奋了呢?
生:因为有了奇伟磅礴的安塞腰鼓,有了一敲起腰鼓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安塞后生呀。
②下面两句话你理解吗?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的响声,碰撞在田野长满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拢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的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拢
A.自由读这两节,想一想这两节分别写了什么?生⑴:都是写腰鼓的沉重响声的。
除了写沉重的响声,还写了什么呢?生⑵:写鼓声的震荡、强烈、力量大。
B.为什么山崖和观众的心会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呢?为什么这恢宏的鼓声,不仅仅回荡在牛皮鼓面上,还回荡在人们的心上呢?
学生思考、讨论。
生:因为鼓声壮阔、豪放、火烈,在山崖上产生了回响,人们观赏这样火烈的场面被深深地感染了。
小结:这安塞腰鼓引起了山崖的回响,观众的共鸣,使艺术与自然与人的心灵融为一体了。天地间似乎只剩下隆隆的豪壮、隆隆的震撼、隆隆的激荡。好一个安塞腰鼓!
(2)学习第二层。
读12—16小节,在读的过程中,你感受到哪句话给你带来生命的震撼呢?你就把它画出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边读边画。)
这部分内容着重写舞姿,突出了舞姿的遒劲。出示句子⑴
后生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起大落地搏击着。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生命的震撼?你能读出生命的震撼吗?你感受到怎样的生命?
学生说关键词“搏击”、“有力”、“急速”、“大起大落”。找生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句子⑵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难道是安塞腰鼓使我们受到伤害,使我们受到威胁吗?不,当然不是!那么“烧灼”、“威逼”表现了什么呢?
生:这些词表现了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它让我们强烈地震撼在艺术的享受之中呀!所以作者赞叹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小结:这三个词把安塞腰鼓的活跃、激烈、动感表现得逼真、生动。安塞腰鼓不仅给人感官上的刺激,更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这些词形象地展现出安塞腰鼓所蕴含的强烈的生命力。
(3)学习第三层(17节)
这一层写鼓舞到了高潮的部分。
自由读读这一层,你与第一、第二层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⑴:这一层写得简洁,没有第一、第二层那么多长句子,运用的短句子比较多。生⑵:这一层没有直接写安塞腰鼓。
小结:这一层写得比较简单,语句短孝急促,有很强的节奏感,好像那急促的鼓点,充分展示了人、声、舞融为一体的茫茫景象。
(4)学习第四层
课文的最后一层写鼓声戛然而止了。同学们读一读这一层你有什么感受?生⑴:鼓声戛然而止了,世界出奇地寂静。
生⑵:鼓声戛然而止了,人们感到对世界十分陌生。
生⑶:鼓声戛然而止了,是耳畔渺远的鸡啼把人们从梦幻中拉回到现实中来!小结:鼓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人们还陶醉在火烈豪放、壮阔变幻的安塞腰鼓舞的场面之中,如痴如醉,如梦如幻,是一声鸡啼打破了寂静,让人们如梦初醒。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静”。(教师用红笔在黑板上板书)那么这个“静”与文章写腰鼓舞即将上演的“静”有什么关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⑴:这样写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
生⑵:这样写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影响力、感染力。
是呀,这样的写法,虽然都是“静”,但表达的效果有巨大的悬殊,前一个“静”意味着蓄势待发、胸有成竹、跃跃欲试、激情待发;后一个“静”是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余味无穷,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为了突出安塞腰鼓的震撼力,感染力,影响力是那么持久、深远,让我们有一种如闻鼓声、如见鼓舞、如临其境的感觉。
二、揣摩写作方法
同学们,这篇课文把鼓舞的场面写得非常惊心动魄、结构写得层次分明,语言绘声绘色,有强烈的音乐美,又有很强的节奏感。你能找一找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吗?(略)
三、拓展延伸
1.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大型民间舞蹈,它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是陕西“民魂”的体现,号称“天下第一鼓”(播放安塞腰鼓的场面)
2.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用上排比、比喻、拟人、反复、叠词等方法来写一写你心中的安塞腰鼓吗?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的,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迈、火烈的特点。
因此,这篇文章的重点应是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看图,看录像等方式去领略安塞腰鼓扑面而来的激情,领悟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内化语言能力。
我在执教《安塞腰鼓》这课时,采用的是两种分段相结合的方式,既有“静—闹—静”结构形式,又有“静—闹静”的结构形式,把“闹静”结合为一体,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火烈、壮观、豪放与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的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到黄土高原的后生们的粗犷、豪迈、开放的特点。在教学课文最后一层时,引导学生把安塞腰鼓即将上演的“静”与鼓声戛然而止的“静”对比、联系,渗透篇章结构的练习。
在语文教学上,通过突出对关键词品味,对句子的朗读、感悟,对语言形式的体会、吸纳、内化于口语表达、书面表达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感受安塞腰鼓的特点,我结合课文的插图引出牵动全文的情感线索:好一个安塞腰鼓!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反复四次
赞叹安塞腰鼓呢?为学生阅读课文、吸纳课文的语言文字提供了铺垫。在学生对课文的四次赞叹基本理解之后,学生口语表达出作者赞叹安塞腰鼓的理由就顺理成章了。如:“你看,这火烈的舞蹈场面(第6节的内容)。你听,这激越的鼓声: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的响声(第9、10节的内容)。你瞧,击鼓的后生多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教师适时点拨:作者被安塞腰鼓深深地陶醉了,反复赞颂了四次,其实这种写法本身就是一种美,它使语言更凝练、简洁,使形象更加深刻、清晰。这样,学生对反复的表达手法感知就深刻了,体会就形象了。这样的指导是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指导,是在具体可感的语言情境中进行,语言形式的指导体现了语文实践性的特点。
在体会、揣摩文章的音乐性时,引导学生找一找句子来读、来品,当教师介绍了安塞腰鼓是陕北民魂的体现,号称“天下第一鼓”之后,接着播放安塞腰鼓的视听场面,这时学生与安塞腰鼓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真切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火烈、壮阔、粗犷、雄浑、大气磅礴、震撼人心。此时,学生肯定有许多话要说,有许多感受要表达,有许多想法要倾吐。这说明表达的时机到了,于
是我设计: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子,用感受过的排比、比喻、拟人、叠词、反复等手法来表达心中的安塞腰鼓。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基本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必须努力做到教材思路、作者思路、学习思路、导读思路“四路贯通”,
学生自主读书活动、合作交流活动、教师导读活动协调统一,必须进行良好语感的培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培养”,“揣摩文章表达顺序的能力培养”。
第十二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课文导入
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
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今天,我们也要学习的一段被迫离开自己深爱的土地后的誓言,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
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著有长篇小说《曹雪芹》和《科尔沁旗草原》,成为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
二、出示目标
(教师明确)三、学习字词自学指导:
1、自己把生字词读一遍,并在随堂作业上写一遍并注音。
2、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并记忆生字词的意思。
3、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注音记住字形。
四、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这遍文章所讲述的故事很感人,现在我就请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将课文提示及文章朗读一遍,听清楚这样几个小问题:
(教师提问的同时要强调问题,并让学生在书中作勾画并即使思考)1、通过读课文提示你了解了什么?(重在提取重要的知识点)
(时间,背景,事件,学习本课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等)2、本文你认为想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故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五、研读赏析
自学指导:1、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标题“土地的誓言”?
明确:(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誓言的句子?)明确: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板书)3、到底是什么东西催促着作者一定要回到那个日思夜想的地方──故乡?
明确:从作者心底里有一种声音在呼唤着,(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有感情的朗读。)从作者的成长经历来讲,那片土地对于他来讲是那样的熟悉,(请同学们来讲讲看作者眼中的那片土地是怎样的一片土地。)
4、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明确:教师小结: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品味形容词和短语的修饰作用。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5、你觉得写了很多事物,你觉得有没有烦琐之嫌?
六、问题探究
自学指导:1、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明确: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
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2、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明确:
⑴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⑵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⑶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
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七、拓展延伸
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你的家乡留给你这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八、作业布置
你觉得这篇文章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并摘抄到日记本上。
第十三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一等奖
1、教学内容《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第16课。
2、教材简析:本课是安排在学生已学习了《鲸》、《蟋蟀的住宅》两篇课文之后,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抓住事物特点写,才能使读者比较清楚地了解所写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文章的方法的深化,也是为后面学习《雪猴》一文抓住动物的特点写文章奠定基础。教学时要注意抓住本课训练的重点,学习目标,充分利用导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学习目标:根锯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教学目标系统确定:
认识目标:a认识小艇在威尼斯水城中的作用,了解威尼斯美丽独特的风情。b了解小艇的特点以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
情感目标:a能用朗读表达自已喜爱的事物和热爱自然美好景象的感情。b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抒发美好情感。
技能目标:a学会留心细致地观察,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b利用多种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信息,培养学生观察,感知能力,训练思维。.
C.教师充分利用导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识知水平,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小艇的特
点和它在威尼斯水城中的作用。
教学媒体:录像机,录像带,幻灯机,录音机,幻灯片,自制教学挂图。
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激趣引入
导语:同学们,你们每天都是怎样到学校的?(骑自行车,走路)老师知道有一个城市的孩子,他们坐小艇上学,有同学知道这个城市的名字吗?(威尼斯)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美丽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去看看,那儿美丽独特的异国风光和与众不同的小艇.(出示课题)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开门见山,引生入胜,诱发学生学习动机](二)、看录相,让学生了解威尼斯的背景资料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关于威尼斯城市的背景资料,请大家边看边想:威尼斯是怎样一座城市?
抽一个学生讲述他所看到的威尼斯城市是怎样的。
[这样设计,给学生创设一个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口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初步感知威尼斯城市的美丽,独特的风光和小艇的样子。]
(三)、抓住重点段落,学习课文
听录音,整体感知
(1)让学生边听录音边把描写小艇样子的句子画上横线.(2).抽学生读描写小艇样子的句子.
[这样设计,帮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语言的精练,生动]
学习课文第一段(第1自然段)(1).学生齐声朗读这一段
(2).老师问:威尼斯是个怎样的城市?主要交通工具是什么?作者拿小艇于谁作比?[教师启发导学,学生思考理解课文]
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一3自然段)
抽生读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认识小艇的样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只小艇出来.重点指导三个描写小艇样子的比喻句。(提示:要学习作者认真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
老师问:小艇的样子决定小艇的特点是什么?这样美的城市,这样与众不同的小艇,乘艇游览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老师范读第3自然段,学生看书上插图。(4).老师出示简笔画,让学生体会。
(5).出示幻灯片:让学生想象乘船游览的快乐感受。
[通过动手画,看插图,看幻灯,读课文,培养学生绘画审美能力,自主参与意识,想象能力,此时出示幻灯片,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习课文第三段(第4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在中心句下面画上横线,标出这段共有几句话.思考: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表现在哪些方面?
(2).操纵自如是什么意思?船夫的驾驶技术为什么会这样好呢?(在长期的驾驶过程中发现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同学们做事也要这样不断总结,才会有进步)
(3)这一段赞扬了什么,读时应该怎样读?
(让学生体会:语音要平,语速稍快,学生齐读)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方法,注意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习课文第四段(第5一6自然段)
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并把表示人物的词语画上横线.
船夫驾驶技术这样好,人们可以利用小艇做什么?文中写了哪些人物的活动?
(商人运载货物需要小艇,青年妇女娱乐需要小艇;小孩到郊外游玩需要小艇;老人带了全家去做祷告需要小艇)
白天人们需要小艇,那晚上人们能离开小艇吗?请女生读课文最后一段,男生思考.(夜晚,人们坐小艇回家)
找到人们看戏散场坐小艇回家的情景的句子.体会人们的心情怎样?(愉快)(5).师范读课文最后两句话,学生思考:这两句话描写的是什么?(威尼斯的夜景)
(指导:写威尼斯的夜景也没离开写小艇,让学生找到书中的原话.注意指导学生写作文时要围绕中心选材)
[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四)、深化知识、总结全文
幻灯出示问题:学习了课文,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部分?为什么?(回答问题要注意完整性)
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们采用了什么学习方法?(看一听一读一画一说)
这样美丽的城市,大家想不想去看一看?这样与众不同的小艇,大家想不想去坐一坐?(大家都想,那就得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将来大家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有效地利用教材因素,强化语言训练.激励学生在认识.情感.智能.上达到统一](五)、配上轻音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题,提出要求。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二、学习第二、三节1、朗读第二节。
这一节写了小艇的什么特点?(样子)把表示特点的词划出来。(长、窄、深,向上翘起,行动轻快灵活。)小艇有多长?其他方面的特点怎样写具体?你能想象出小艇的样子吗?为什么?
2、齐读:“威尼斯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轻快灵活。”与课文原句比较,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3、指名读课文原句,将美感读出来。学生练读、齐读。
4、船的里面又是怎样的?教师领读,学生答读。“情趣”是什么意思?
5、教师小结: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三、学习第四节。
1、学生默读第四节,这一节围绕哪句话写?(船夫的'驾驶技术)从课文找出船夫驾驶技术好的句子。(操纵自如)找出解释“操纵自如”的句子,教师领读,学生上台演示“急转弯”。
2、“两边的建筑物飞一般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齐读这一句,可看出什么?(速度快)能不能体现技术好?
本文发布于:2024-01-19 12:42: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801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