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9日发(作者:戈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三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2.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
3.通过句子的比较,体会表达的准确性。
4.积累与天气有关的谚语。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2.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引入,借助交流平台,一起回顾本单元的课文。
师: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单元的语文园地,本单元围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个语文要素,学习了三篇课文。古诗三首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物,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为观察对象,描写了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让我们借助交流平台,一起来回顾一下本单元的课文。(出示书本上交流平台)交流平台中的三个小伙伴,正在把他们的学习体会告诉大家呢,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学生1:我在读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时,读到了“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
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这句话,我觉得作者观察的非常仔细,写的非常准确,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得准确。
学生2:我也来说说,我觉得叶圣陶爷爷在观察爬山虎的脚时,不但观察细致,还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我在读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读到了“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这段话,作者是观察了好几天才发现爬山虎脚的变化观察。
学生3: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我对蟋蟀在住宅门口的平台上弹琴的内容很感兴趣,我来读读句子“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我认为法布尔观察的非常仔细、全面。他不仅观察了蟋蟀住宅外部的特点,还倾听了蟋蟀的歌声,联想到蟋蟀正在平台上弹琴。
师:三位同学选取了自己印象深刻的课文内容,体会到细致观察(板书:细致观察)才能写得准确,(板书:连续观察)连续观察,才可能发现事物的变化,(板书:调动感官)而调动多感官留心观察,可以观察的更全面,察觉容易忽略的地方。
2.思考:本单元的阅读、习作学习过程中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师:同学们,你们在本单元的阅读、习作学习过程中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试着准备一下。
(学生思考)
师:听听同学们的交流。
学生1:(出示第11课第7自然段)在学蟋蟀的住宅时,我也对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印象特别深刻。我知道了蟋蟀建造住宅时用的工具其实就是自身的前足、颚、后足,还有后腿上的两排锯。它用前足扒土,用大颚搬土,用后足踏地,用后腿上的两排锯推土、铺开。作者把蟋蟀那么柔弱的工具和细微的动作都准确地写出来了,让我们好像亲眼目睹,这和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分不开。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看到事物的细节,请继续交流。
学生2:(出示第10课第2自然段)我对爬山虎的脚一课中描写叶子的部分印象深刻。叶圣陶爷爷观察的非常仔细,注意到了不同生长阶段的叶子,长大了的叶子大家都能一眼望见,但他却能连续观察好几天,关注到了刚长出来的叶子,发现了新叶子颜色的变化。
师:没错,事物变化有一定的过程,要连续的观察才能发现细微的变化,让我们继续交流。
学生3:(出示第10课第5自然段)学完爬山虎的脚后,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因为文中写道“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我想作者一定用手去拉过,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来。
师:是呀,我们在观察的时候,可以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摸,用心想,调动感官多角度去了解,这样才能观察的更全面。
3.说一说做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的过程中的收获、体会。
师:交流的不错,看来同学们在阅读学习中都很有收获,那么你们在做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的过程中又有什么体会呢?也来交流交流吧,自己准备一下。
(学生思考)
师:听听同学们的交流。
学生1:在这个单元里,老师教我们写观察日记,我发现身边的景物、植物、动物都可以去细细观察。如果要发现观察对象的变化,就要连续的观察一段时间。(出示:连续观察 细致观察)
学生2:以前写作文的时候,总觉得没有内容可以写,急得直发愁。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记录,我知道了,原来用眼睛就能捕捉到许多作文素材。如果你再调动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从各种角度了解观察对象,那你的写作内容就会更加丰富了。(出示:调动感官 全面观察)
师:没错,无论是观察记录还是观察日记,我们在动笔之前都要先进行细致的连续的全面的观察,请继续交流。
学生3:我还有补充,在写观察日记时,我们还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就像燕子窝的作者那样,不仅详细记录了燕子窝的样子,还记录自己发现错怪雄燕之后的心情,我在写豆芽生长日记时,
也把自己观察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写进去了。
学生4: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有很多收获。我发现了,连续观察很重要,对写文章,写日记很有帮助。我还养成了随时记录的习惯,观察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把观察的结果整理成文,写成一篇文章或几篇日记。写完后我还会继续观察,继续做记录,这样就会有更多有趣的发现了。(出示:养成习惯 及时记录)
师:交流的真不错,看来同学们在习作的过程中,也学到了不少本领。观察是对生活的发现,连续观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观察记录还是观察日记,都能帮助我们及时记录观察收获。在长期观察与积累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养成连续观察并及时记录的好习惯。在这个单元,我们探索了蟋蟀的住宅,了解了燕子窝。同学们,你还知道其他动物的家吗?现在让我们进入词句段运用的学习。(板书:词句段运用)
二、词句段运用
1.谈话引入,了解动物住所有不一样的叫法。
师:请看第一题(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一题),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事例。
生:老师,我发现鸟窝也可以叫鸟巢。
师:没错,动物的家有不同的叫法(出示8种动物窝的不同叫法),窝、洞、巢、圈、塘、厩(jiù)、穴、棚等词都可以表示动物的住所。鸟儿的家可以叫鸟窝,也可以叫鸟巢,除了鸟之外,狗鼠猪马鱼牛虎的家叫什么呢?请你一边思考一边完成连线。
(学生思考完成连线。)
师:听听同学们的交流。
学生1:我知道狗的家叫狗窝,老鼠喜欢住洞里,它的家叫鼠洞也叫鼠窝。
学生2:我知道猪的家叫猪圈,我还知道马的家,牛的家可以叫马圈、牛圈。
师:对,这是个多音字,这里读juàn意思是养家畜的棚栏。(出示:圈(juàn):养家畜的棚栏。)
学生3:我还知道马的家除了叫马圈,也可以叫马厩、马棚。牛
的家除了叫牛圈,也可以叫牛棚。
学生4:我知道鱼塘是鱼的家园,老虎的住所叫虎穴,有一句话就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动物有各自不同的习性和外形特点,所以它们的住所也有不一样的叫法。动物住所的不同名称,一方面反映了动物的本身特点,另一方面也有人们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我们要准确的用词表达,否则会闹笑话。同学们,你们的连线都正确吗?不对的赶紧改正过来,并把正确搭配的动物和它的住所连起来读一读。
(学生修正。)
三、回顾板书,小结课堂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明白了细致、连续、调动多感官观察才能有所发现,才能把事物描写的准确、真实、全面,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我们还了解了动物住所的不同名称。
四、布置作业
师:这是今天的作业(出示作业:预习“日积月累”。),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句子的比较,体会表达的准确性。
2.积累与天气有关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学生自读句子,理解加点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性。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园地。首先我们进入词句段运用第二题的学习,(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读下面两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请同学们自己先读读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师:先看第一组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呢?(出示第1组句子)
学生1:老师,我发现第二句句子多一个词“逐渐”,这说明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
学生2:我还有补充,“逐渐”就是“渐渐”的意思,说明爬山虎的脚是慢慢的变颜色的,没有“逐渐”这个词就变成爬山虎的脚是一下子变成灰色的了,这样句子的意思就不对了,因为爬山虎的脚的变化是叶圣陶爷爷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的,所以“逐渐”这个词不能少。
师:没错,这一组中的第二个句子选自课文《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通过连续细致的观察,特别留意到爬山虎的脚颜色的变化。当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以后,细丝和小圆片的颜色一点一点的发生变化,渐渐变成了灰色,所以作者用上“逐渐”这个词比第一个句子表达的更准确。在朗读的时候,“逐渐”这个词可以稍微拉长音,表现时间的推移。听老师来读一读。
(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个句子。
(生练读。)
师:接着看第二组(出示第2组句子),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1:老师,我发现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一个词“最多”,这个词准确地写出了蟋蟀所住的隧道的深度,最深是九寸,不会超过九寸。如果不用这个词,就变成所有蟋蟀的住宅都是九寸深,一指宽,与原来的意思完全不一样了。
学生2:我还要补充,法布尔肯定看了很多个蟋蟀的住宅,大大小小都细致观察过,还做了比较和记录,所以他非常确定地写下了隧道最多九寸深。
师:说的不错,用上“最多”这个词,说明作者观察仔细,表达准确。在朗读的时候,这个词可以稍微加重语气,表现作者对蟋蟀住宅描写的精准。老师来读一读这句句子。
(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句。
(生练读。)
师:只有通过连续细致的观察,才能进行深动准确的描写。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几句话,体会加点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性。
(生自读两组句子。)
2.出示三年级第二学期课文《蜜蜂》片段,理解加点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性。
师: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这样表达准确的句子还有很多。
出示:
师:读读这组句子,记得吗?这是三年级时学的法布尔的《蜜蜂》一文里的内容,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朗读思考。)
师:听听同学们的交流。
学生1:我发现第二段话比第一段多了“至少”这个词,“至少”就是不少于、最少的意思,作者在检查蜂窝时发现了15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说明起码有15只蜜蜂也飞回家,所以他用了至少这个词。
学生2:我同意他的观点,我也觉得“至少”这个词。用的非常准确,因为作者在前一天放飞了二十只左右的蜜蜂,第二天检查的时候,作者亲眼看到了十五只带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说明了这十五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证明了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非常强。
师:是啊,作者观察非常细致,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表达十分准确呢。
(生读第二句话)。
3.学生交流习作过程中的相似经历或体会。
师:法布尔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了科学的结论,他严谨求实,语言表达准确。仔细观察才能准确表达,同学们,在习作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或体会呢?
出示
师:有位同学在写豆芽儿生长日记时,写了这样一句话,“我用尺子一量,最长的有三厘米。”请大家读一读,评一评,他写的怎么样?
(生自读思考。)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这位同学用上了“最长的”这三个字,说明他种的豆芽有长
有短,但最长的是三厘米,不加上“最长的”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他的豆芽只有一根,长度是三厘米,用上了“最长的”三个字,很准确。
师:这位同学点评的很好,我们来听听写这篇观察日记的小作者自己的发言吧。
生:在写日记前,我仔细观察了绿豆发芽的过程,还做了观察记录。在9月20日那天,我发现小豆芽们一下子长高了,变化很大。我很想知道哪一个豆芽长得最高,于是就用尺子去量了量小豆芽们的长度。我一根一根的量过来,知道了最长的那一根竟然有了三厘米,所以我很确定了在文章中用上了“最长的”。
师:同学们交流的不错,学过的内容都还记得,还能结合自己的习作体会来交流,只有对观察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在写观察日记的时候,我们也要准确表达,把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过程写清楚。
二、日积月累
1.学习书上谚语,理解谚语意思,尝试背诵。
师: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进日积月累。(板书:日积月累)(出示“日积月累”中的谚语。)谚语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我们先来听听这几句谚语的朗读吧。(播放谚语朗读音频)这些谚语都和气候有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试着说说它的意思。
(生自读,思考意思)
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交流。
学生1:我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立了秋,把扇丢。”意思是立秋以后,天气转凉,人们就不再需要用扇子了。
学生2:我理解了第五句谚语的意思,“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告诉我们秋天常常会下雨,每下一场秋雨,天气就会变冷一些,多场秋雨之后天气就冷得该穿棉袄啦!
学生3:我知道了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意思,“夏雨少,秋霜早。”意思是如果夏天的雨水少,秋天下霜的日期就会提前。“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意思是到了农历八月份,大雁就开始向南方飞去,大雁一旦南飞,就表示要下霜了。
师:这两句谚语都告诉我们,可以根据雨水、候鸟的状况来推断秋天天气的变化。
学生4:我来说说第二句和最后一句的意思。“二八月,乱穿衣。”形容初春和初秋的时候,天气冷暖多变,人们穿衣服没有一定的规则。我们常常会在街上,看到有的人穿着轻薄的短衣短袖,有的人却穿毛衣和外套,捂得严严实实的。而“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的意思是,我们生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农历八九月时,天气还很暖和,甚至到了十月份,天气还温暖如春,被称为小阳春。
师:这两句谚语告诉我们,春秋天气候多变,时暖时寒,要注意随时增减衣物,防止受冻着凉,而且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同学们能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谚语,非常好。谚语言简意赅,朗朗上口,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节奏和停顿。
(生朗读谚语。)
师:都记住了吗?能背吗?我们一起试着背一背。
(生尝试背诵。)
2.学生交流分享其它关于气候的谚语。
师:同学们,气候谚语是老百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观察气候的经验总结,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气候的谚语呢?
学生1:我知道“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也是关于气候的谚语,意思是过了端午节,天气还会冷一段时间,还有可能降温,不能随便减衣服,这句谚语是一个善意的提醒。
学生2:老师,我还知道一句“六月不热,五谷不结。”意思是农历六月天气不热,各种庄稼就不能成熟结籽。
学生3:我知道“小暑小禾黄。”意思是,过了小暑节气,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学生4:我还知道“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意思是立秋节气,如果下雨就会有好收成。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而且还说出了自己的理解。老百姓们观察生活,总结经验,这些谚语是他们生活智慧的结晶啊!
三、指导书写
师:在本单元的写字课中,我们知道了在方格中抄写古诗的要求,
要每行居中,每个字也要居中。在方格中抄写谚语则是要每句谚语之前空两格,就要像平时抄写句子那样,还要分行抄写。现在请同学们打开写字本A册,选择一到两句进行抄写。
(生抄写。)
师:(出示某位学生的抄写)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抄写。分行抄写了,每句之前都空了两格,字迹大小匀称,在格子里居中,上下左右的留白大致相等,写得很认真。
四、总结课堂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明白了在连续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对观察对象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这样才能把事物的特点和变化介绍清楚。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我们积累了与气候有关的谚语。
五、布置作业
师:这是今天的作业。(出示作业:背诵“日积月累”中的谚语。)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本文发布于:2024-01-19 01:46: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795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