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8日发(作者:杭星海)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小学森很小时就显示出种种异常可爱之处来,他不仅模样长得可爱,而且性格讨人喜欢,尤其是那非凡的记忆力和超常的聪灵劲儿,让人惊讶得难以置信。他两岁不到就能识字,三岁时就能朗朗地背诵唐诗宋词,还学会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还了得!同事、邻居们一传十、十传百,都纷纷说“钱教授生了个‘神童’”,乐得做母亲的章兰娟笑得合不拢嘴。
父亲在外事务繁多,教育孩子的事就多由母亲来承担了。母亲章兰娟是大家闺秀,容貌美丽清秀,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智慧过人,能记善算,精于手工。小学森三岁那年,国民临时政府教育部迁至北京,在教育部任职的父亲随之举家北迁。钱家三口,居住在普通的居民胡同里。精于园艺的母亲在四合院里栽上花木,还特意养了缸莲花,她要让莲花陪着儿子一起沐浴天光灵气,茁壮成长。每天,当父亲出门后,母子俩就一起读书写字、唱歌赏花,幽静的小院里,不时地传出琅琅读书声和阵阵歌声笑语。
六岁的时候,小学森欢欢喜喜地背起小书包,走进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母亲的教育下,小学森早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学习十分自觉,用不着母亲督促,更无需父亲检查,按时作息,勤奋读书,语文、算术双优,书法、绘画也相当出色,音乐也是呱呱叫的。在班里,他年龄最小,可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孩子有孩子的乐趣和追求,他们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天性应当适当引导。从事教育工作的父亲心里明白,在教育孩子方面,帮其学,不如导其趣,励其志。所以,一得空闲,他就主动带着儿子出门,观赏名胜,游山玩水,还一起到球场跑步打球,在游戏中观察孩子的人生志趣和思维方式。他特别重视利用古今中外的科技发明故事来开发儿子的智力:对着桌上放的钟表,给他讲解指南针原理;过年放爆竹时,就给他讲述火药发明的故事;还将旧报纸标题剪成一个字一个字的片片,形象地说明毕昇是如何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这些有趣的科学知识激起了小学森极大的好奇心,使他从小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香山枫叶红了一年又一年,燕山大雪下了一年又一年。1923年的秋天,天高气爽,12岁的钱学森跨进了北师大附中的大门。这所学校的校风良好,老师们的教学观念开放,教学方法先进灵活,不搞满堂灌,不搞题海战术,学生们学得轻松愉快。少年钱学森在这里整整度过了六年,附中给他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他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我们在附中读书时,思想上没有压力。我们没有受苦,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本。我们看了很多书,但从不死读书,而是真正理解书。考试一般都能得70多分,拔尖同学得80多分。我那个班上,考试不及格的只有一个同学。那是由于他家庭父母不和,他思想很苦闷,没有心思读书。”“中学六年,这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
1929年夏,钱学森考入了仰慕已久的上海交通大学。
在上海交大期间,钱学森刻苦攻读。他对待学问一丝不苟的态度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一次水力学考试中,钱学森正确完成了全部试题,老师给了他100分。试卷发下来,他发现有一个不起眼的笔误(在运算过程中将“Ns” 写成了“N”),他立即举手指出自己的错误,并把试卷交给老师。交大当时判卷打分非常严格,教师为这一小错扣了他四分。于是这份96分的水力学考卷被任课的全悫教授保存了40多年,直至1980年钱学森回母校看望老师时,金教授才将考卷取出捐赠学校档案馆。
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大毕业,赴美国留学。第二年,他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航天系,一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
1936年,钱学森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师从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3年后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其间,在应用力学领域,他与冯·卡门合作对飞机金属薄壳结构非线性理论进行的研究,解决了簿壳结构理论的重大难题;在空气动力学领域,他对发展高速航空器相关的空气流动理论做出重要贡献;他还是物理力学这一学科的创始者。在1946年首先将稀簿气体的化学、物理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到1949年,钱学森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物理学界权威之一。
钱学森在美国奋斗12年,功成名就,声誉远播,但丰厚的生活待遇,优越的科研条件并没有留住他的心。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决定回国,其实,早在交大读书时,就与同学戴中孚说过:“现在中国政局混乱,我要到美国学技术,学成之后一定回来为祖国效力。”
为了回归祖国,钱学森受到了美国当局的无理迫害,经历了整整五个年头。
五年变相的软禁生活虽然漫长,但对有着坚强意志和非凡毅力的钱学森来说已不算什么,他们夫妇俩顽强地熬过来了。
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曾气急败坏地说:“钱学森知道得太多了,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无论如何不能让他走!”他竟丧心病狂地叫嚷:“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绝不让他离开美国!” 钱学森对此却一无所知。经过钱学森的长期抗争和中国政府高层领导的积极争取,美国当局不得不批准了钱学森的回国申请。
1955年10月8日上午,钱学森终于踏上了罗湖桥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56年2月7日,钱学森怀着对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在周总理的鼓励下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意见书,提出了我国发展火箭、导弹和航空航天技术的组织草案、发展计划与具体步骤,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家迅速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的研究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委以钱学森重任,紧张热烈地开始了中国火箭、导弹和航空航天事业的建设工作。
血汗结硕果,令世界瞩目的日子来临了!1966年10月27日,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诞生,美国用了13年,而我国只用了2年。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呼啸升空。这颗卫星向全世界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本文发布于:2024-01-18 23:10: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793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