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音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更新时间:2024-01-18 10:47:35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18日发(作者:熊飞)

中国传统文化对流行音乐的影响

----从"中国风"音乐浅谈流行音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史学院 汉语言文学 07101班 12号 杨瑞

文化传播作为人类存在发展的表征与特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与工具。文化传播既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世界,人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传播。文化传播实际上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的的社会文化信息的交流互动过程。同时,文化的形成发展受到传播的影响,传播促成文化整合、文化增值、文化分层、文化变迁和文化积淀,传播对文化的影响是持续而深远的,更是广泛而普遍的。

由是,代表中国前沿时尚元素,代表大众文化取向的流行音乐,自然承担了寻找文化根基和促进文化传播的使命。并尝试打破长久以来的模仿瓶颈,将目光推向民族传统,带上浓浓的中国味道,贴上地道的中国标签,在国际化与传统间进行着探索,在全球化交流中展现独特的中国形象。使民族的音乐成为世界的音乐,使传统的民族文化成为年轻的大众文化。

流行音乐的文化走势是借助于商业传播渠道而发展的一种大众传播文化,不可避免的成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在消费时代,任何文化行为唯有在转化为沙工业兴味的消费中,实现对文化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才能被公众更多地关注与接受。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一样,流行音乐同样扮演了传承民族文化的角色。

那么,流行音乐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比如对爱国主义、民族情怀、传统伦理道德、传统韵律诗词、古典文学意境和情调,以及古典音乐戏剧艺术的应用,其中很多因素都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这不仅仅促进了流行音乐形成与内容的繁荣,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运用,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歌曲中运用传统编曲与配乐奏响的中国诵吟,使用中国古典诗词与传统故事营造的中国氛围、借助文字韵律与传说典故编织的中国文化,诸多特点构建起典型的中国古典意象,典型的中国古典意境,或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古典情绪,我们把这种音乐风格称之为“中国风”歌曲。

“风”者,风光、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也。从先秦《诗经》“风”诗到汉代乐府“相和歌辞”,无不是闻其“声”而知其“风”。孔子云“诗言志,歌咏怀”,即在乐歌声中表达着一方水土、一方人情。同时,也折射出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积聚、焕发。我们从流行歌曲的内容关照,不难发现,当今华语乐坛越来越关注和渗入中国传统文化。歌词饱含民族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技巧,以怀旧人文背景与时代节奏结合,所产生的“中国风”歌曲,非常引人注目。接下来,我就从“中国风”歌曲入手,浅谈流行音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中国风音乐歌词对传统文化继承表现

(一)符号层面:古典意象的重现

符号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人们在传播的过程中,要想实现信息交流就必需借助符号来实现。符号主要有四个特点:指代性、约定性、社会共有性和发展性。其中社会公有性是符号在长期的使用中形成的社会性,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对某个符号形式、符号的指说对象,达成一致的看法和意见。在中国有许多

的符号是民族共有的。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在表达某种意蕴的时候常常会创造某种形象,即意象,它在主观之象与客观之象之中的结合。庄子就提出过“言,所以在言,得意而忘言”。它让作者把自己不可传达的抽象感情寄托在这些意象上,从而使作品产生浓厚的诗意。有些事物常常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已经使他们有了我们这个民族中特定的含义。方文山的中国风中多次出现这样的意象。如在《娘子》中有“娘子却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西边河口默默地等着我”,“落寞近乡情怯的我、相思寄红豆相思寄红豆、无能为力的在人海中漂泊”。“杨柳”和“红豆”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用来寄托相思的事物。《诗经·小雅·采薇》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也是家喻户晓的名句。这两个意象的使用将一个女子的相思之情巧妙地表达出来了。在《发如雪》中“繁华如三千东流水”,“东流水”常常用来形容某事的消逝,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歌词中运用了古诗词的意象之后也大大提高了歌词的文学内涵,使中国风在其他的歌曲中显得格外的耀眼,使现代的歌词有了更多诗的特征。为什么说使现代的歌词有了诗的特征?方文山认为,“至五四运动诗词彻底分家后,新诗基本上已经成为纯文学的一员,极少与旋律产生互动,歌词则完全依附着音乐的发展,词义不再讲究文学性”。于是诗与歌词开始有了明显的区别,乔羽在《歌词创作美学序》中谈了他们的差别:“音乐这种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严格的制约着它的歌词,这种文学体裁区别于任何其他文学体裁……因此它必须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而方文山的歌词由于这种特定的文化内涵意象的运用,以及待会提到的化用诗词等写法,使歌词比较的“深刻”、“隐约”、“曲折”、“文雅”,有了更多的诗的特质。

除了选用有特定民族文化内涵的的意象,同时方文山也直接选用一些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事物、历史时间作为意象。《上海一九四三》中“泛黄的春联”、“依稀可见的岁岁平安”、“爷爷用楷书写了一个满”,极具旧社会普通人们的生活气息。在弘扬中国的中医、武术文化方面,方文山也是功不可没。在《双节棍》中出现了“少林”、“杨家将”、“金钟铁布衫”、“任督二脉”,如同在看一场武术表演。《本草纲目》有“华佗”、“中药”、“龟苓膏”、“云南白药”、“冬虫夏草”。让我们觉得这些歌词古典还因为里面有历史典故事件,比如《乱舞春秋》中开篇“那混乱的年代、朝廷太腐败、人祸惹天灾、东汉王朝在一夕之间崩坏、兴衰、九州地图被人们切割成三块、分开、读历史的兴衰”,用这几件事情表明中华民族历史的兴旺。王国维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方文山就是这样一个有高度历史责任感的词人。中国风的音乐在短短的时间之内能被人们所接受,还在于其民族特色的意象促成了“群体接受”的形成,使得它的接受涵括了社会上各个社会层次和年龄阶段的人。“群体接受”是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和共同关心的问题推动下,在一定的时代文学风尚、民族审美文化积淀和艺术惯例的影响下形成的。而民族的审美文化积淀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文学接受习惯和传统。接受者在接受之前就已经和作品在暗中达成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默契,因为有这种默契的存在,所以是某些作品为很多接受者接受提供了可能。从深层次上看制约着接受者的审美情趣和期望视野。这样也不难解释中国风为什么一出现就会受到欢迎,因为它与接受者的内心是契合的,释放了接受者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是前人所留、代代流传,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审美,它有极强的稳定性,所以同化一个民族的文化,

改变一个民族的心理特点是很难的。这点可以在希伯来民族上体现出来,在罗马帝国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分布在世界上的各个地方,但是至今他们仍然保留着自己民族独有的文化。中国人一向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中国风音乐用大众都能接受的通俗文化的形式与民族文化特质来结合,自然被人们所接受,迎合了一个民族的心理。同时,随着《百家讲坛》、“孔子学院”等一些宣扬要振兴民族文化的文化活动出现以及世界经济论坛、奥运会、世博会等世界性活动的举办,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多么优秀,而且希望世界也能了解。

(二)语言层面:古典诗词的化用

娱乐性是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所在。与诗歌不同的是,音乐必须具有时尚性的特点,今天我们可以写古体诗,但是如果完全使用古体古韵,幽幽的音调并不适合现代的生活。时尚必须满足求变求新心理,才能最大程度的吸引受众,最终成为一种风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每当人们情不自禁的吟诵起诗词时,心灵就会不知不觉的得到净化。在古代,诗词可以直接融入歌中,“唐人诗谱入乐者,初、盛王维为多;中、晚李益、白居易为多”。虽然现在也可以在许多的歌词中直接引入古代的诗词,但是像方文山这样化用的却很少。《东风破》中“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套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还有《发如雪》中:“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是谁打翻前世柜/惹尘埃是非/缘字诀/几番轮回/你锁眉/哭红颜唤不回/纵然青史已经成灰/我爱不灭/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发如雪》)里面有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而“三千”出自《红楼梦》第九十一回:“……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样化用诗词,为歌曲营造了一种凄美、忧伤的氛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而且在给人熟悉感的同时更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中国风的歌词与其他歌词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更倾向一种诗化的语言,让整个作品对于感情的态度严肃起来了,不再是娱乐消遣的态度。在其他的情歌强调口语化的时候,中国风的歌曲委婉而不失大气。整个歌词与其说是词,更像是一首诗。诗词的巧妙化用,避免了诗词的盲目堆砌,更避免了文言的艰涩,让人们可以以一种愉悦、审美的态度来接受。尽管时代已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开放了许多,但是中华民族依然习惯于含蓄的表达情感,比起现在赤裸裸的表达爱意的歌曲,人们更倾向于这样古朴的方式。

在歌词的遣词造句上,方文山似乎要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大量的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修辞也是我国文学常用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在诗歌之中,特别是一些现代文学中已经不常用的,比如回环,析字等等,使歌词更加丰富生动,独具艺术魅力,感情更加的深刻。“情感漂泊漂泊/漂泊一世如我”(《黄金甲》),这一句运用了顶针的手法,增加了歌词的节奏感。在《菊花台》中,“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歌词后半部分的“秋心拆两半”合起来就是前面的“愁”字。诗歌在赏析的时候不仅有其内涵,而且还有其外在形式,即它的语言文字组合形式。这里析字的用法,在视觉上给人“画”了一副分离的场景,使其离愁之情不仅只作用于人的耳朵,而且还作用于眼睛。

中国风歌词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如“那薄如蝉翼的未来”,“那长城像五千年来待射的梦”等等。中国风歌词的比喻大多都是“人文化”的,孟宪爱在《汉语比喻和汉文化》中指出:“汉语的比喻的民族特色,首先表现在许多喻体本身是

汉文化的创造物,而并非是物理世界的一种客观存在物。”(5)在中国文学中常常出现杨柳、梅花、黄山、长江等等,它们常常以喻体的方式出现在作品之中,都是中国现实存在的传统的事物,这种人文化的比喻体现了一定的民族文化,民族价值观。在中国风的歌词中,这种人文化的比喻很多,如“陆羽泡的茶/像泼墨的山水画”(《爷爷泡的茶》),“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发如雪》)。

人们通常对事物都有一种猎奇的爱好,出现频率高的语言形式常常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改变语言出现的形式可以不断地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动机引发的,而动机则源于需要。按照他的这一观点,受众的行为作为一种兴趣,它也是源自需要的。如果这种需要一旦满足之后,这种需要即将减少或终止,对人们的行为就不再起积极作用了。中国风音乐中大量化用诗词和运用修辞手法不仅仅迎合了人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心理,更迎合了人们的求新、求异的心理。寻常的文字已经不能在带给人们更多的兴趣,化用的诗词、修辞的运用,给人们的在阅读的时候造成思维、理解的障碍,这样,将司空见惯的东西加以改变,使人们产生了新的审美价值,产生奇、趣的效果。对于创作者来说,如何在老百姓中产生影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一方面要求歌词创作者去满足现代生活中大众的情绪,另一方面用现代语态表现出来,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具备现代活力”。(6)方文山这样化用诗词,运用

大量修辞不仅适应了中华民族的特定心理结构,更增加了歌词的文化内涵,使其“熟而不俗”。

(三)、观念层面:古典意境的营造

一个民族的观念是形成是许多年积淀的结果,因此既是民族所独有的,也是不容易改变的。女子的忠贞、子女的孝顺、大夫的高尚品德都是中国优秀的文化思想。历史上有许多的作品反映了这些思想,像《列女传》、董永的故事。中国风音乐的歌词常通过一些小故事,传达出民族的传统观念,从而营造出一种古典意境。歌曲《娘子》讲的就是一位妇人每日折一支杨柳等着塞外的夫君回来。《发如雪》描述的是古代繁华长安城的一个凄美的别离的故事。思君、别离都是古典故事中常常用的“母题”,女子对爱情的坚贞、执着,对完美的爱情的追逐,一直是被中华民族的所歌颂的,这些故事都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美德,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具有“中国色彩”的古典意境。除了词人自己创作的故事之外,还有许多是故事新编,如陶喆《susan说》老歌新唱,将京剧《苏三起解》的流水快板改编成一曲“susan说”,叙述当代离愁,进而感怀苏三故事,并将“苏三”谐音为“susan”,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模糊,给人一种穿越时空,感情持久的感觉。中国的传统哲学讲究整体,即“天人合一”,它是最高的审美理想。诗要借助语言来表达诗人对生活、自然、人生的体验。这些事物具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特点。为了完成这一表达,诗人往往要借助意境的营造来将自己的感情传达。中国人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首先也是感受其意境。歌词作为诗歌的一种,中国风的歌词特别重视古典意境的营造。“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东风破》)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景而是从“情”开始,由情来构造意境。在开篇作者就营造了一种怀旧的哀伤之情,由一盏灯而想到过去。你要离开了,但是却是依依不舍,而那个人带着一种矛盾的心情:在门后等你走,又害怕你走。在你走后的那个晚上,我睡不着,只有用酒来感受温暖自己,忽听到东风破的曲调,

想起了从前在一起,想起分别的情景。整个词给人的感觉充满了古典意蕴的典雅,具有隐喻形象。而另一首歌《青花瓷》:“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烟雨蒙蒙是自然形成的,将天染成青色,给人回归自然的感觉,在这样的美景下,我在等着你,人为形成的炊烟慢慢的升起,说明别人一家人已经开始一起吃饭了,而我与你却被浩浩汤汤的江水所隔开。“烟雨”、“炊烟”纵横交错框定了乡间细雨的唯美场面,一种期待的痴情。两个歌词都是写的

离人的场面,而我们可以清楚的感觉到歌词中所描写的景物都有了哀伤,浓浓的雾气笼罩的是散不去的离愁。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意境一旦用好了,就使人回味无穷,不知不觉沉浸于其中。

二、中国风音乐使用的乐器,编曲以及戏剧的融入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

回眸2004年,发生在传统文化界一些事情令人关注:以古韵词曲的反复吟唱征服现代人的香港著名音乐人黄霑辞世,引起了国内乐坛的震动;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等人所创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火爆海峡两岸;“女子十二乐坊”手持古筝、琵琶和二胡等中国民族乐器,在日本和美国等海外市场制造神话……

这些事件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从编曲,乐器的使用等方面渗入流行音乐,并借力流行音乐使自己得到传播与弘扬。

(一)古典乐器

两千六百多年前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师襄和伯牙弹奏的琴曲感动了飞禽走兽;《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焚香奏琴,一曲“空城计”吓退了十万敌军;大观园里,林黛玉轻抚琴弦,诉说年少的多愁……千百年来,古琴一直作为中国士大夫高尚节操的象征,在“不焚香不沐浴不能演奏”等各种禁忌中,徘徊于文人墨客的身边。

如今,古典乐器走出书斋,走向大众,为各个阶层以及各个年龄段的人所接受。这些改变从一定程度上要感谢流行音乐对古典乐器的使用,正是因为流行文化快车的传播,使得古典乐器的古音古韵深受大众喜爱。而流行音乐中又要属中国风音乐对古典乐器的使用频率高,如此看来,除了歌词中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之外,古典乐器的使用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方面。

中国风音乐的代表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除复古曲风和诗词化歌词外,另一个文化元素就是广泛而精妙地使用民族乐器。二胡、笛子、琵琶、葫芦丝、古筝、箫等乐器演奏民族化的旋律,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一听到乐曲就会联想到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国味道。如《双节棍》使用了二胡, 《龙攀》使用了陕西大鼓,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青春,使渐显凋零的传统文化得到了自然有效传播。他的《东风破》运用二胡音乐作为结尾把这中国式的哀伤拉得很远很远,带到人们心灵的纯净之处,恰如其分地把那种哽咽悠长的思绪表现出来,仿佛一个月下独思的人,回忆起过去那令人怀念的美好时光,流露出现时的孤独与寂寞,中国古典唯美意境充分体现出来,古今结合的表现手法,使离优主题充满中国味道。

将中国传统乐器“大众化”并获得了巨大成功的,还有一群年轻的大陆女孩。她们手执古筝、琵琶和二胡等中国民族乐器,在日本和美国等海外市场制造神话。她们在日本推出的专辑《奇迹》数周内售出170万张;在美国发行的首张专辑《东方动力》连续11周获得美国唱片工业协会国际类销售排行榜冠军。这个名为“女子十二坊”的乐队拥有的巨大号召力,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乐队所应用的中国传统乐器二胡竟在日本卖得断档,而东京权威音乐杂志更是称这个乐队“扭转了中日文化的贸易平衡”。

(二)古旋律编曲

2004年辞世的香港著名音乐人黄霑被称为“香港流行文化的代表”。有评论指出,黄霑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将自己深厚的古文功底穿插应用到流行歌曲的创作中。黄霑一生创作的众多流行音乐流露出浓郁的中国文化味道,他创作的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主题歌“逐草四方,沙漠苍茫,哪惧雪霜扑面”等歌词被人们广泛传唱。

值得注意的是,黄霑的代表作---电影《笑傲江湖》主题歌《沧海一声笑》的歌词完全以古代汉语写成,而主旋律就是中国古代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古韵词曲的反复吟唱征服了在现代白话文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的去世,成为中国流行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

周杰伦的《东风破》一曲采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旋法进行旋律创作作品由此产生了一种在当代流行歌曲中独具特色的水墨山水般的悠远意境。

从这些优秀的作品可以看出,对古调古韵的运用,不仅是传统文化借力流行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也是流行音乐标新立异并获得成功的一种竞争方式。

(三)中国风音乐中戏剧的融入

戏剧逐步淡出了年轻人的舞台,这对传统文化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当下的年轻人热衷于外来文化,而流行音乐与本土戏剧的融合正好从某些方面减少这一损失。纵观乐坛,京剧、昆曲、粤剧等都有与流行音乐融合的迹象,比较流行的有王力宏的《花田错》、《在梅边》,周杰伦的《霍元甲》,陶喆的《Susan说》等等。

我们先来看看陶喆的中国风作品《苏三说》。词作者借用了古代典故,将《苏三起解》的这段戏,展开描述了戏曲细节,整曲将现代和古代作了细微的联系,虽说这种联系没有太大的关联性,但那些古今人物的情感,对真爱追求的执著,相互间还是有联系的,歌曲立意在此。加上歌手陶喆本人的歌唱技巧也很出色,内敛而不张扬,很自然地将花腔带出来,而不是刻意地用花腔去套歌曲。《苏三说》这首歌曲,在以前叫R&B改唱,现在我们给它一个正名——中国风。原因在于它和古文化的联系,词作者巧妙的古今联系,配上精彩绝伦的一段花腔,让整首歌曲富有立体感。

王力宏《花田错》的前身是一出京剧,但它的中国味并不及《心中的日月》,只是从品质上来讲,我想很多人大概听不出来花田错这首歌用了9种乐器, 也听不出来这首歌的假音,转音,高音,长音的唱法是很困难的。花田错不像以往的中国风歌曲,只是多加些中国的乐器作曲,及歌词比较有中国诗词的味道而已 这首歌连唱歌的技巧都根据曲风来变化,R&B唱腔,京剧唱腔,蓝调唱腔,Rep唱腔都融合在这张专辑中,以往中国乐器歌词是主角,但这首歌却是唱腔变成主角。

三、中国风音乐风靡的原因

流行文化总是喜新厌旧、求奇求变的。历经了近三年R&B 歌曲的狂轰滥炸之后( 甚至还应包括更早就流入我国的日、韩舞曲) , 听众的忍耐虽然还未达到极限, 但对市场反馈非常敏感的周杰伦们已经捕捉到些许抱怨的声音了。变化势在必行, 惟一的问题是: 方向? 2003 年, 周杰伦首先给出了答案———“中国风”。周杰伦本人并没有在当时就明确地提出“中国风”的概念, 但他的专辑《叶惠美》中的《东风破》却足以称得上是对“中国风”概念的完整表述了。他后来的作品《发如雪》《千里之外》《菊花台》, 以及王力宏的《花田错》、陶喆的《苏三说》、后弦的《西厢》等一批作品的问世, 使“中国风”迅速占领市场, 形成一股新的流行势力。中国风音乐之所以流行的原因,我下面从社会文化背景、听

众审美情趣以及创作者观念的转变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风”成为R&B 音乐在中国乐坛的一个新品种并受到欢迎, 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原因:一方面, 主流文化阶层虽然无奈何于流行音乐市场的疲软,

但对大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却丝毫没有放松过, 政府行为、舆论导向、民间自发都有加大文化建设力度的举措。文化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便是对本民族固有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 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搜集发掘“原生态”民族音乐等等事例无不体现出政府文化部门对民族文化的重视。

另一方面, 这一时期, 我国在一系列国际重大事件上的良好表现( 收回香港、澳门主权, 成功申奥, 顺利加入WTO, 国际体育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等) 、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国际政治影响力加强、综合国力的不断壮大也使中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空前高涨, 民族凝聚力大大加强。这样的社会形势使大众在面对来自欧美文化工业产品所裹夹着的西方意识形态冲击时, 能够以一种较为理性、自主的心态处之。具体到流行音乐来说就是既能够欣赏时尚、新潮的R&B、Hip- Hop 音乐, 又不会对其文化内涵完全认同。一种希望听到本民族熟悉亲切的声音, 而这种声音又要符合当下人们追求时尚、动感审美趣味的心理趋势日渐形成。当这种心理需求在以周杰伦为代表的一批R&B 歌手的“中国风”作品中得到回应, 甚至得到满足时, 新的流行热潮便不可阻挡。

(二)听众审美趣味的改变

中国风音乐如此流行,取决于听众的大力追捧,对以往细腻婉转的唱风厌倦的听众,审美趣味随之改变。而中国风音乐对听众的吸引力在于:

1、歌曲旋律采用中国音乐传统曲调谱写而成,即熟悉又新奇, 编配中也经常加入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 这对青少年听众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太有个性了, 流行音乐居然可以这样! ”, 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出人意料的、充满挑战性的搭配造成了很大的听觉冲击。

2、歌词多用文白兼杂写成, 融入古诗词、民间传说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指向的歌词, 使歌曲具有一种古朴典雅的美学意味。“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在梅边落花似雪纷纷绵绵谁人怜/在柳边风吹悬念生生死死随人愿/千年的等待滋味酸酸楚楚两人怨/牡丹亭上我眷恋日日年年未停歇”, 这样的歌词不但文学性较之早先歌曲中的世俗语汇高很多, 其中委婉、隽永的情意绵绵也与许多歌曲中男女情爱的赤裸表达大异其趣。

3、民族音调的采用、民族乐器的使用、具有古文化意蕴的歌词的融入, 使歌曲呈现出一派中华文明的气象。将来自西方的文化中国化、民族化, 与中国人民近年来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不断上升的总的心理趋势是合拍的, 与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民族情感是吻合的, 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众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 有意识或下意识的抵触心理。

(三)创作者创作观念的改变

周杰伦和方文山把中国民族音乐同来源于美国的R&B 音乐这两个看似截然对立、难以协调的文化样式加以融合,本身就是一件极富挑战性的创作尝试, 创作者进行这样的尝试时颇有些试验、游戏、把玩的意味。周杰伦的试验无疑是成功的, 无论从商业还是艺术角度来评判,《东风破》都是近年来流行乐坛的一首佳作, 今天的流行音乐界也大多倾向于认为《东风破》是第一首名副其实的“中国风”歌曲。

《东风破》的突破是创作者将新潮的创作理念转化为艺术作品而实现的, 创作

者对新的艺术风格的追求在其创作动力中占据了相当的成分, 当《东风破》试验成功后, 大批音乐人跟风模仿, 其动力的主要来源恐怕多是商业利益的驱动了。就是在这种创作观念的转变中,流行乐坛中才得以出现这么多的中国风作品,使得中国风音乐成为这一时代音乐作品中的佼佼者。

在中国风音乐和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大众更易与流行音乐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民族文化共鸣加之明星偶像的诠释,既丰富了大众审美文化的传播,又在一词一曲、一吟一唱中完成了对受众,尤其是年轻人的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在这个“传播”时代,“中国风”音乐的传播与流行体现了所谓的“视觉文化传播”特点-----现代文化传播依附于现代电子视听文化媒介种群。中国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实际也是对电子媒介传播文化的依附。流行音乐寻求异质性、创新化的产品,追求受众接纳;文化传播寻求特殊性、区别化的内容途径,追求文化传承发展。文化传播是音乐流行的最优路径,流行音乐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搭建起传统文化因素与流行音乐风潮在内容、路径与受众等领域的文化传播平台,使流行音乐在其发展传播过程中充分享受社会文化的认同。

总之流行音乐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流行音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独辟蹊径。传播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中国风音乐使中国传统文化跨越时间、空间,冲垮各式各样的社会藩篱,打破不同程度的封闭型社会文化接受体系,从内容、路径与受众等层面,全方位地实现了文化传播这一“无形巨掣”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每一代人都有继承和发扬的责任。流行音乐属于通俗文化,在传承民族文化的深度上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候,也要担当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本文发布于:2024-01-18 10:47: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786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中国   传统   民族   传播   音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