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文言文详细注释、翻译和名家赏析

更新时间:2024-01-17 16:31:26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17日发(作者:耿乐)

《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人。宋末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元兵攻宋,宦官董宋臣劝理宗迁都,朝臣不敢说话,时任礼部郎官的文天祥力主抗敌,上书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并提出防御之策,但未被采纳,他便弃官归家。后来担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等地方官。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逼愈急。文天祥拿出全部家产充当军费,在赣州组织军队,前往保卫南宋首都临安,被任命知平江府(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文天祥临行时,上书请斩亲元的兵部尚书吕师孟以振作士气,并提出分天下为四镇(四个战略区)合力抗元的策略,都没有结果。德祐二年(1276)正月,命文天祥知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担负保卫京师的责任。不久,元军攻占临安城北的高(一作“皋”)亭山。正月二十日,文天祥被派往元营议和,元军扣留了他,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市)途中,到镇江脱身逃回温州,辅佐端宗赵昰(xià)力图恢复,继续抵抗南下的元军。1278年12月,在广东省海丰县的五岭坡战败被俘。元将张弘范逼文天祥写信招降驻守厓山(宋军的最后一个据点)的张世杰,他写了自己的诗作《过零丁洋》给他。诗的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他对劝降者的回答,也是他舍生卫国的赤胆忠心的写照。文天祥被解往大都时,先后两次自杀、绝食不死,元世祖忽必烈百计劝降,他始终坚贞不屈,最后于1282年12月9日从容就义。

文天祥的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20卷。

【解题】

本文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有删节。《指南录》,是文天祥的诗集。他用诗记述出使北营与敌抗争的情况和南归途中的艰险历程。“指南”,比喻象磁针那样永远指向南方,绝不改变,借以表达作者冒死奔向南宋决不向来自北方的元军屈服的思想感情。他的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扬子江》),就道出了《指南录》取名的意义所在。

序,文体名称,亦称“叙”。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写在正文之后的叫后序,也叫跋。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有作者自己写的,大都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指南录后序》属于这一种。

【注评】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 德祐:宋恭帝赵显年号。德祐二年,即公元1276年。二月,据考证,当是“正月”之误。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予:我,作者自称。除:授给官职,意即免去旧职任新职。右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大臣。枢密使:枢密院长官,掌管国家兵权的大臣。都督诸路军马:官名,全国军队的统帅。都督,统帅的意思。路,当时的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在的“省”。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时:当时。北兵:指元兵。全文都以“北”代“元”,有不承认元的政权之意。迫:逼近。修门:本是战国时楚国国都郢的城门,这里借指南宋国都临安的城门。迁:迁都。不及:来不及。施:施行。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缙绅、大夫、士:大小官员。缙绅:本义指古代官宦的装束,后来用作官宦的代称。缙,同“搢”,插;绅,官服的大带,合起来是说把“笏”(又叫朝板,臣见君时拿着它记事)插在腰带中。萃:聚集。左丞相(xiàng):指吴坚。莫:没有谁,无指代词。所出:名词性“所”字短语,意思是“出于哪里”。〇点出时间,简介元军兵临城下、南宋朝廷束手无策的政治背景。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会:副词,适逢。使辙:使者的车马,这里借代使者。辙,车轮碾压留下的痕迹,这里指车。交驰:你来我往,形容宋、元两方使者来往频繁,反映军事外交斗争的剧烈。当国者:名词性“者”字短语,意即“主持国家政事的人”,如丞相。一行,去一趟。纾祸:解除祸患。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此:指代上文“北兵已迫修门外„„莫知计所出”两句所说的情况。得:能够。爱:顾惜。〇为国忘身,是挺身出使和此后冒死南逃的思想基础。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意:料想。可,能愿动词,可以。以,介词,用。口舌:借指言语。动:感动,说服。也:表陈述语气的助词,可不译。〇出使目的之一,是想说服元军退兵。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初:以前。追叙以前有关的事,常用“初”字开头。奉使:奉命出使的人,即使者。留北者:名词性“者”字短语,意即“被扣留在元军的(使者)”。觇:暗中察看。而:连词,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补述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来”,或不译出。〇出使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敌情,以便寻求救国之策。 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辞:辞去。相印:丞相的印信,借指丞相职务。不拜:不受官,不就职。翌日:第二天。以:以(凭)„„身份。资政殿学士:官名,掌管皇帝文书,备皇帝顾问。〇点明出使日期。

记叙在国事危急的情况下,挺身出使元营及其目的。

初至北营,抗辞慷慷,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抗辞:坚强不屈地陈辞。上下:指元军大小首领。颇:副词,很。遽:副词,立刻。轻:轻视。〇写出作者义正辞严的神态,挫了敌人的气焰,捍卫了国家民族的尊严。与上文“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及“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相应。以上为第一层。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吕师孟,南宋兵部尚书,德祐元年十二月出使元营,求向元称侄纳币,以成和议,元军不许。文天祥曾上书请斩吕以振士气。构恶:结怨。 贾余庆献谄于后, 文天祥辞相印后,贾余庆任右丞相。文天祥被元军扣留期间,贾余庆等令学士起草皇帝诏书,要天下州郡都归附元朝,并开列土地清册,向元朝投降,因此说他“献谄于后”。献谄: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羁縻:扣留,软禁。遂:便。〇记被元军扣留的原因,揭露汉奸卖国的罪行,表达自己与国家共命运的感受。 予自度(duï)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度:揣度,估量。脱:脱身。则:就,表顺承关系的连词。直前:径直走上前。前:走上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诟:责骂。虏帅:指元军统帅、元丞相伯颜。伯颜原先说定事情办完便让文天祥回去,结果只放回卖国求降的南宋使臣,却软禁了文天祥。因此文天祥骂他“失信”。虏:我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可译为“敌”。 数(sh?)吕帅孟叔侄为逆。

数:列举罪行,揭露罪恶。吕帅孟的叔父吕文焕,本是镇守襄阳的主将,投降元朝,并引元军南下,吕帅孟作内应。文天祥骂伯颜失信时,吕文焕从旁劝解。文天祥怒斥吕文焕叔侄叛逆误国,罪当诛杀。为逆:做叛逆(之臣)。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但:只。顾:考虑。利害:指个人的安危。〇诟虏帅,以卫国家尊严;数逆贼,以抒爱国义愤,都是“不得爱身”的表现。一“诟”一“数”,见其理直气壮、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貌:表面上,名词用作状语。则:却,表转折关系。 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二贵酋:指元军将领蒙古岱(也写作“忙古歹”)和索多(也写作“唆都”)。酋,本指部落的首领,这里指元军高级官员。馆伴:负责接待使者的人。则:却,表转折关系。以:用。而:连词,“而”的前一部分表条件或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可译为“因而”。矣:了,表事物的既成状态,同时有加强语气的作用。〇“貌敬”,是为了诱降;“愤怒”,是怒恨他不肯投降。进一步说明不得归宋的原因,与上文“予羁縻不得还” 相呼应。以上为第二层。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未几:不久。德祐二年二月初六日,右丞相贾余庆等出发去大都向元主请降。以:以(凭)„„身份。祈请使:南宋求和的专使。诣:前往;到„„去。北:这里指元的大都。 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北:指元军。并:一同。而:却,但,表示前后两部分在语义上是逆转的。之:的,定语的标志。目:列。 予分(fân)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分当:理当。分,名分,这里用作状语,意即“按名分(说)”,可意译为“按理”。引决:自杀;引刀自裁。以:与“而”相当,“以”的前一部分表示后面动作行为的方式的状态,可不译出。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昔人:指南霁云。唐朝安禄山作乱时,张巡与南霁云等死守睢阳城(今河南省商丘县),战败被俘,敌人劝降,没有一个答应,只有南霁云没作声,张巡大声招呼道:“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终于一同就义。将:想要;打算。以:介词,这里表示动作行为所

赖以实现的手段,“以”后省宾语“之”(代“隐忍以行”),以之:借此。〇被逼北行时以南霁云的名言激励自己。下文所记,都是“将以有为也”的实际斗争。以上为第三层。

记叙在北营的斗争情况和被扣留以及被逼北行的原因,说明忍辱而行的意图。

至京口,得间(jiàn)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间,约以连兵大举。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间:机会;空子。奔:逃奔。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县。具:完全。以„„告:把„„告诉。告:这里指写信告知。虚实:实际情况。东西二间:指淮东制置使李庭芝,淮西制置使夏贵。古时称统兵出征的将军叫“阃”。恭帝降元后,李庭芝仍苦守扬州,后兵败被元军杀害。夏贵这时已降元,文天祥不知道。“约”后省兼语“之”(代“东西二阃”)。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中兴:指恢复宋朝的国威。庶几(jī):也许。表示希望又不能肯定希望一定能实现的语气。此,代“连兵大举”。〇表现中兴有望的喜悦心情,与上文“归而求救国之策”相应。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维扬:扬州,淮东制置司驻地。帅:指李庭芝。文天祥到真州时,扬州谣传元派一个丞相来真州劝降。李庭芝信以为真,命真州安抚使苗再成杀文天祥。苗不忍杀他,将他骗出城外,拿出李庭芝的命令给他看,把他关在城外。文天祥去扬州想跟李庭芝说明情况,走到城下,听守门人说制置司正下令捉拿文丞相,他只得逃走。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 变姓名:文天祥为躲避追捕,改姓名为刘洙,改籍贯为清江。诡:形容词用作动词,诡密不使人发现,可译为“隐蔽”。 草行露宿, 草、露:都是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在草野里”,“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jì)相出没(mî)于长淮间。 骑:骑兵。相出没:(彼此)互相出现或隐没,不让碰在一块。长淮:指当时的淮东路一带(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于:在。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穷:处境困窘。无聊:无依靠。追购:悬赏追捕。迥:远。号(háo)呼:大声呼喊。靡及:达不到。〇记情况的复杂多变,处境的极端困窘,表现因失去中兴机会而不胜痛苦的思想感情。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 已而:不久。避渚洲:避开长江中的沙洲,因沙洲被元军占领。北海:长江口以北海面。 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扬子江:即长江。苏州洋:长江入海口以南的海面。展转:亦作“辗转”,曲折地经过许多地方。四明:今浙江省宁波市。天台:今浙江省天台县。以:连词,这里表示结果,可译为“才”。至于:到;到达。永嘉:今浙省温州市。〇简述由水路逃回永嘉的过程。

记叙在京口脱逃展转到达永嘉的艰苦历程。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呜呼:叹词,表极度悲痛的感情,可译为“啊”或“唉”。及于死者:名词性短语,意即“面临死亡的情况”。其:有(依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矣:了。〇高度概括了出使北营至逃回永嘉的艰险历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过渡自然。以上为第一层。 诋大酋当死; 诋大酋:骂元军统帅伯颜,指上文“诟虏帅失信”事。当:该当,会。从这一句起,以下十八句的主语“予”都因承前省略。〇一“死”。 骂逆贼当死; 指上文“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事。 〇二“死”。 将贵酋处(ch?)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 贵酋:指上文名为“馆伴”的蒙古岱和索多。处:在一起生活。争曲直:争辩谁是谁非。〇三“死”。以上记在北营与敌人和逆贼所作的斗争。“诟”“骂”“争”,反映蔑视强暴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三个“当”字,反映邪恶势力的凶残。 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jī)自刭死; 去:离开。备:防。不测:意外。几:副词几乎;差点儿。自刭:割脖子自杀。〇四“死”。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物色:搜寻。为„„所:被动句式。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从鱼腹:葬身鱼腹,指投水自杀。从,这里作“送进”解。文天祥等从京口乘船向真州逃奔,到七里江,元军巡逻兵想上船盘查,碰上潮退,巡船无法驶近文天祥等乘的小船,幸而得免。〇五“死”。

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徬徨死; 逐:驱逐;赶走。之:这里代文天祥自己。“城门外”前省介词“于”(在),徬徨:犹疑不决。这一句指上文“维扬帅下逐容之令”苗再成把他骗到真州城外闭门不纳的事。〇六“死”。“徬徨”二字,反映当时走投无路的处境和忧虑苦闷的心情。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 如:往。瓜洲: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四十里。扬子桥:在扬州城南十五里。竟使:假如真的。哨:指元军哨兵。无不死:用双重否定,强调随时随地都有死的可能,反映情况的险恶。〇七“死”。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不由:不由己;不能自主。殆:几乎。例:类乎,等于。〇八“死”。

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 “坐”后省介词“于”(在)。其:它的,代“土围”。“落”后省介词“于”(到)。这句所说的情况是:文天祥等走到扬州城外,发现元军骑兵,便躲进小山上一座被战火烧毁的屋子里,因瓦椽都已没有,仅余土墙,做称“土围”。晚上,元军数千骑兵从土围后经过,“时门前马足与箭筒之声,历落在耳,只隔一墙。幸而风雨大作,北骑径去”。〇九“死”。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贾家庄:在扬州城北。贾家庄,名词作状语,意即“在贾家庄”。巡徼:军中担任巡察的人,这里指扬州宋军的巡徼。这句写的情况是:文天祥等晚上走到贾家庄,五个当地巡察官咆哮而来,挥刀要杀他们。行了贿,才免于难。陵迫:欺凌迫害。陵,同“凌”。为„„所:被动句式,〇十“死”。反映了宋军军官的腐败,凶恶。 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 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陷:“深没其中日陷”。意即“找不到出路”。这一句所说的情况是:文天祥等晚上从贾家庄奔往高邮途中,迷了路,又遇上大雾。一行人走散了,有的被北骑伤害,有的逃走,剩下的又无粮食。〇十一“死”。 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质明:天刚亮。质:正。“竹林中”前省介词“于”(在)。逻者:名词性“者”字短语,意即“巡逻的人”。无所逃:没有逃避的地方,无处逃避。动宾短语作“死”的状语。这一句所说的情况是:文天祥等迷路后,天刚亮,见元军骑兵赶来,便躲入路旁竹林中。不久,元军几十个骑兵绕竹林吆喝,三四次经过文天祥身边,没被发现。他们听说元军要烧竹林,便设法雇人送至高邮。〇十二“死”。 至高

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 制府:制置司衙门。檄:征召或声讨的文书,这里指通缉令。以:因为。捕系:逮捕。这句所说的情况指李庭芝通令各府县捕捉文天祥的事。〇十三“死”。 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 行:这里指航行。城子河:在高邮县境内。哨:这里指元军的巡逻船。相后先:敌前我后,或敌后我前,避免与敌船同行。邂逅:意外相遇。“城子河”“乱尸中”前都省略介词“于”(在)。这句所说的情况是:先一天,宋元两军交战。文天祥等走到城子河时,看到积尸盈野,河中流尸无数。上下约二十里水面,没有间断。文天祥诗句“一日经行白骨堆”,说的就是这里的情况。〇十四“死”这一句反映了文又祥等处境的难险和宋元两军战斗的激烈。 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 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如:往。高沙:在高邮县西南。无辜死:冤枉死去。辜:罪。〇十五“死”。 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 道:取道,名词用作动词。海安、如皋:今江苏省海安县、如皋县。凡:总计。寇:指土匪。其间:这一带。“其间”前省介词“于”(在)。无日:没有哪一天。而:顺承连词,可不译。可:可能。“无„„非„„”,用双重否定,甚言死的危险时时存在。〇十六“死”。见作者随时有死于元军、土匪之手的险恶遭遇和当地人民所受的深重灾难。

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通州:今江苏南通市。不纳:不接受,这里指不准进城。文天祥等到达通州,通州守官杨师亮因接到李庭芝捉拿文天祥的通令,城门上锁。元军追兵迫近,文天祥等仓皇逃避。〇十七“死”。以上反映从京口脱逃以后,在元军追捕、制府通缉、巡官逞凶、土匪肆虐的情况下死里逃生的苦难经历。 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以:用,可意译为“乘”。涉:渡。鲸波:巨浪。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而:顺承连词,可不译。固:本来;早已。付之度外:与“置之度外”同义,把它放在考虑的范围之外,意即不考虑。之:它,代“死”。“度外”前省介词“于”(在)。矣:啦;了。表陈述兼感叹的语气。〇十八“死”。既见其乘小船航行海上的艰险,又表现了作者为寻救国之策舍身忘死的大无畏精神,是前述十七“死”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升华。以上十八“死”是本段首句的具体内容,为第二层。 呜呼!死生,昼夜事也, 死,是迟早发生的事。死生,偏义复词,意思指“死”。昼夜,白天和晚上,引申为早晚,这里作迟早解。也:表判断语气。不必译出。

死而死矣; 而:顺承连词,可译为“就”。矣:表决断语气,可译为“吧”。〇写作者对待“死”的态度,表现了视死如归的精神。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而:可是;然而。境界:境地;处境。层见(xiàn)错出:不断地交错出现。见:通“现”。错:错杂。所堪:名词性“所”字短语,意即“能忍受得了的”。〇议论又深一层说明所历境界的危恶比死还难以忍受。“层见错出”四字,极言危恶境地出现的次数多,情况极其复杂,是对上一层内容的高度概况。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痛定思痛:痛苦的事情过去之后,回想当初的痛苦。何如;怎么样,用以询问情况。〇抒发写此序时所引起的更为沉痛的心情,因此时国事益不可收拾,故将满腔悲愤凝聚在此八字之中。以上为第三层。

以极其沉痛的心情追忆脱逃南归途中濒临死地的种种险境,表现作者既臵生死于度外,又为“中兴”而顽强斗争的精神。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间:副词,间或;有时候。以:用。所遭:名词性“所”字短语,意为“遇到的境况”,可译为“遭遇”。〇点明诗的创作背景,诗是“非人世所堪”的“境界危恶”的真实记录。“患难”二字概括了二、三、四段的内容。“患难”——“诗”,将上下文自然衔接起来, 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它的,表领属关系,代“诗”。本:稿本。废:弃,丢掉。〇“不忍废”,有“痛定思痛”之意。 道中手自钞录: 手自:亲手。钞:同“抄”。 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 使:出使。留:扣留。北关外:指临安城北元军驻地高亭山。“北关外”前省介词“于”(在)。〇与上段“诋大酋当死”以下三句相应。 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 发:出发。“北关外”前省介词“于”(从),历:经过。吴门:今江苏省苏州市。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瓜洲:一作“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县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与京口隔江相对。复还:又回到。〇与第二段“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等句相应。 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 脱:脱逃。“京口”前省介词“于”(从)。〇与上段“去京口,……”以下十句相应。 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三山:福州的别称。〇与上段“以小舟涉鲸波……”句相应。以上说明编定“诗”的卷次的依据,处处与上文相照应。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将;打算。藏之于家:把它藏在家里。于:在。使:让。来者:名词性“者”字短语,意即“后来的人”。之:它,两个“之”都代“诗”。悲:了解、同情。焉:啊,表感叹语气。〇记编辑、保存诗集的用意。末句既慨叹自己空有报国之心,未能酬救国之志,又殷切期望后人能顾念他的壮志,完成他的未竟之业。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是年:这一年。改元:改年号。景炎:宋端宗年号(1276——1278)。一二七六年三月,宋恭帝降元,五月赵星(端宗)在福州即位。序:本义是次第,引申为按次第排列,这里指编定诗的卷次。其:他的,代作者自己。

简述编辑诗集的情况和目的,点明诗集的名称。

【译文】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当时北兵已逼近国都城门外,(不论)迎战、守城或迁都,都已来不及施行了。大小官员聚

集在左丞相府里,谁都拿不出办法来。适逢(双方)使者车辆来往频繁,北军邀请主持朝政的人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是可以解除祸患的。国家大事到了这个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料想元人也还可以用语言去打动。先前,(我们的)使者往来,没有被扣留在北边的,我更想察看一下北边的情况,以便回来谋求救国的策略。于是辞去丞相的职务,没有就任,第二天,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元军)。

刚到元军兵营时,我坚强不屈地陈辞,慷慨激昂,上下都很惊动,元人也不敢马上就轻视我国。不幸的是先有吕师孟与我结怨,后有贾余庆向敌献媚,我被扣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我自己估计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责骂敌军统帅不讲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叛国投敌(的罪状)。我只想求死,不再考虑个人安危。元人虽然表面上尊敬我,实际上却很生气。两个大头目名义上是招待使臣的,夜晚却用兵包围我的住房,因而我就不能回来了。不久,贾余庆等人以祈请使的身份到敌人京都去;敌人强迫我一同前往,但不把我算在使臣之列。我按理应当自杀,可还是忍耐着一道走了。 (正如)前人所说:“想要借此有所作为啊!”到达京口,得到机会逃到了真州,就把北军的虚实完全告诉了淮东淮西两位边防统帅,约他们联合兵力大举反攻北军。国家复兴的机会,或许就在此一举了。 (在真州)停留了两天,驻守扬州的淮东统帅下了“逐客令”。迫不得已,我改换了姓名,把踪迹隐蔽起来,在草野中行走,在露天下歇宿,每天同元军骑兵在长淮一带互相出没。穷困饥饿,没有依靠,悬赏追捕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呼天喊地,它们也听不到。后来得到了船,避开(北军占领的)江中小洲,出了北海,然后渡过扬子江,进入苏州洋,辗转经过四明、天台,才到达永嘉。

唉!我到达死的边缘不知有多少次了!骂元军统帅会被处死,骂叛国贼会被处死;与元军的大头目相处二十天,争辩是非,多次会被处死;逃离京口,带着匕首以防意外,几乎自杀而死;经过元军舰队游弋的十多里水面,被巡逻船搜寻,几乎葬身鱼腹而死;在真州被赶出城门外,几乎因走投无路而死;前往扬州,经过瓜州扬子桥,假使遇上(元军)哨兵,没有不死的;在扬州城下,进退不能自主,几乎等于送死;坐在桂公塘土围中,(元军)几千骑兵经过它的门口,几乎落到敌人手里而死;在贾家庄,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辱逼迫而死;晚上奔往高邮,迷了路,几乎陷于困境而死;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兵,(前来)巡逻的骑兵有好几十个,几乎没法逃脱而死;到了高邮,制置司衙门(捉拿我的)公文下达了,几乎被逮捕而死;在城子河航行时,在乱尸中穿行,(我们的)小船与元军的巡逻船或前或后,几乎遭遇敌人而死;到了海陵,前往高沙,常常担心冤枉死掉;经过海安、如皋,共计三百里路,元军与土匪在这一带往来,(我)没有一天不可能死去;到了通州,几乎因为不被接纳而死;乘小船渡过惊涛骇浪,出于没有别的办法,(那时对)死的问题,早就不把它放在心上了!唉!死,是迟早会发生的事情,死就死吧;可是境地那样危急险恶,(而且)不断地交错出现,真不是人间所能忍受的。痛苦平定下来以后,再追想当初的痛苦,这是怎样的痛苦啊!

我在患难中,有时用诗记述遭遇的事情,现在保留着那些诗稿舍不得丢掉。在路上亲手抄录:(把)出使北营,到拘留在北关外这段时间的诗,作为一卷;从北关外出发,经过吴门、毗陵,渡江到瓜洲,再回到京口这段时间的诗,作为一卷;从京口脱逃,奔赴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这段时间的诗,作为一卷;从海路到永嘉再来到三山这段时间的诗,作为一卷。打算把它收藏在家中,让后来的人读到它,了解同情我的心志啊。

这一年夏季五月,改年号为景炎,庐陵文天祥编了自己的诗(集),(诗集)名叫《指南录》。

【简析】

南宋末年,激烈的民族矛盾激发了许多人的爱国感情,写出了一些爱国主义的作品。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它记叙了作者出使元营与敌抗争的情况及脱逃南归的艰险经历,表达了作者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万死不辞的爱国主义精神。本文和《指南录》中的一些诗为人们广泛传诵,多少年来成为许多爱国志士坚持斗争的思想武器。

本文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记叙、说明、抒情相结合。就全篇看,第一部分(1—3自然段)侧重记叙,第三部分(5——6自然段)以说明为主,第二部分则突出抒情。事实上三者往往融为一体,很难截然分开,而三者结合的方式又不一样。有的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如第二自然段记叙“初至北营”“予羁縻不得还”及“被驱北往”三个阶段不同形式的斗争之后,接着写“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这两句反映了作者矛盾的心情:既想以一死报国,又想以有生之年继续求救国之策。“昔人云:‘将以有为也’”一句,包含的思想感情尤为复杂:有对含笑就义的“昔人”南霁云的缅怀,有对自己的策励,有中兴宋王朝的热望,也有为此而忍辱含垢的沉痛,并且说明了“隐忍以行”的原因。有时在叙事的前后,都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如第二部分开头的“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结尾的“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等,都直接抒发了百感交集的情思。而这种情思又是因追忆南奔途中“非人世所堪”的艰险

遭遇引发出来的。中间记叙的种种面临死地的情景,是这种情思赖以产生的基础。两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三自然段的“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杨帅下逐客之令。„„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这几句,记叙的是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同时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二、语言丰富多彩

1.句式多变。全篇以散行为主,适当运用了排比与对偶。如第二部分,除了开头结尾为散行句,中间连用了18个排比句,每句长短不一,有五字的,六字的,最长的22字,各句的结构也不相同,但每一句都勾勒出一幅场景,反映一番斗争,倾注作者一捧血泪,将“层见错出”的危恶境界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生动地表达出作者“痛定思痛”时复杂而强烈的感情。第三自然段的“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革行露宿,日与北骑出没于长淮间”,其中第二、三两句为对偶,第四句虽属散行,但又当句成对,配上前面另一个三字句,后面一个长句,使句式错落有致,既适应了表达内容的需要,又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2.用词准确多样,特别是动词。篇中表行踪的动词,共用了约20个,其中有表离开某地的,如“去(京口)”;有表前往某地的,如“如(扬州)”,“(夜)趋(高邮)”;有表到达某地的,如“至(海陵)”,“来(三山)”;有表经由某处的,如“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如皋)”“历(吴门毗陵)”;有表现地理条件、交通工具特点的,如“渡(长江)”,“涉(鲸波)”。即是同一个“行”字,具体含义也有区别:有表“走一趟”之意的,如“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的“行”;有表“前往”之意的,如“予以资政殿学士行”的“行”;有表“航行”之意的,如“行城子河”的“行”。再如“出入(乱尸中)”、“(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等,不仅表明行踪,还反映了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作者一行为逃出险境的用心之苦。特别是“奔真州”的“奔”字,具有多种表意作用:表现了作者一行的行色匆遽,反映了情况的危急,而作者因逃出魔掌而产生的脱网之鱼的喜悦与担心元军追捕而不无惊弓之鸟的余悸,以及由这种忧喜交织而产生的忐忑不安的心情,也都可以从中领会得出。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间,会意字,本写作“閒”,“间”是后起字。“閒”金文作“”,从门月,门有缝隙,月光就照进来了。“间”的本义是门的隙缝,读jiàn。《史记·管晏列传》:“妻从门间而窥其夫。”“门间”就是“门缝”,用的是本义。引申为一般的“缝隙”,《疱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句用这一引申义。由“缝隙”又引申为“机会”、“空子”,本文“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句用这一引申义。缝隙可以插入东西,故又引申为“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用这一引申义。缝隙使两者不相连,故又引申为空间上的“间隔”和时间上的“间或”,本文“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句用“间或”义。由缝隙又引申为“嫌隙”,用作动词则为“挑拨离间”,《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句用这一引申义。挑拨是在暗中进行的,故又引申为“悄悄地”、“偷偷地”,《陈涉起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句用这一引申义。从缝隙又引申为“抄近路”、“抄小路”,《鸿门宴》“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句用这一引申义。以上诸义,都读jiàn。门隙是在两扇门之间的,因而“间”又有“中间”之义,这个意思读jiān,本文“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北与寇往来其间”两句用此义。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这句中“可”,“以”不是一个词,“可”是助动词,相当于“可以”,“以”是介词,“以口舌”是介宾短语作“动”的状语。“可以口舌动”,意思是“可以用言辞打动”。

“草行露宿”之类

本文中名词作状语的例子颇多,列举说明于下。

①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分”,本分,作状语,表依据,按本分。

②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草”、“露”作状语表处所,在草野里,在露天下。“日”,时间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北虽貌敬,实则愤怒。——“貌”,外表,表面,名词,作状语,表对人的态度,表面上。

《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熊江平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古人认为是传注孔子的《春秋》的。它的作者,《史记》说是比孔子稍后的鲁国太史左丘明。《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按照鲁国先后l 2个国君在位的年代编年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4年。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过程中,各诸侯国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情况,以及一些代表人物活动的事迹,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左传》又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它善于叙事,能把历史的真实性、倾向的鲜明性和表达的形象性结合起来,通过叙写具体的人物活动去展现历史画面,并富有故事性。它叙写战争尤为出色,总是围绕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写。《左传》还善于在叙事中写人,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左传》的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尤其是外交辞令,十分委婉,富有情趣。《左传》的这些叙事方法、人物刻画技巧和精美纯熟的语言,都为后世史传文学和小说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有着深远的影响。

【解题】

水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前630)。文章记叙了晋、秦围郑,郑大夫烛之武说退秦兵的故事。晋文公在僖公二十八年(前632)的城濮之战中,战胜了楚国,确立了霸主地位。两年后,他又联合秦国包围了郑国国都。这既是为了维护其霸主地位,也是为了报私怨。原来晋文公为公子时,因家难出逃,路经郑国,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后来在城濮之战中,郑国又出兵援助楚国。郑文公两次结怨于晋文公,所以遭到晋、秦国郑的报复。当时晋、秦强大,郑国弱小,不足与敌。在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郑国老臣烛之武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出城,潜入秦营,利用秦、晋之间的潜在矛盾,对秦穆公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情理,终于使秦穆公欣然巡兵,并派兵帮助郑国防晋。而晋文公也不得不撤兵,郑国因此转危为安。本文重点记述了烛之武说退秦兵的经过,言辞曲折折委婉,巧妙生动,是一篇记述外交辞令的好文章。

“退秦师”,使秦国军队撤退。“退”是使动用法。

【注评】

晋侯、秦伯围郑, 晋侯:指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晋属侯爵,故称晋侯。秦伯:指秦穆公,也是五霸之一。秦属伯爵,故称秦伯。 以其无礼于晋, 以:因为,连词。其:指郑国,代词。无礼于晋:对晋国礼。指晋公为公予时,逃亡经郑,郑文公不以礼相待。于:对,介词。 且贰于楚也。 且:并且,连词。贰:从属二主。贰于楚:在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交代围郑“理由”,实际上是晋文公为了报私怨和维护共霸主地位,以强凌弱。 晋军函陵,秦军氾(fàn)南。 军:动词,驻军。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新郑县北。氾:水名,此指东氾水,早已干涸,故道在今河南中牟县南。函陵、氾南相距很近,均为郑地,在郑国国都(即今新郑)附近。○秦、晋分开驻军,有隙可乘,为烛之武夜缒出城、潜入秦营伏笔。

第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事情的缘起,交代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的原因和地点。由于两个原因都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秦国能够退兵作了铺垫。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佚之狐:郑国大夫。于:对,介词。郑伯:指郑文公。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假如,连词。使:派遣。烛之武:郑国大夫。见:会见。秦君:指秦穆公。 师必退。” 师:军队,这里指秦、晋两国的军队。○佚之狐已看出秦、晋之间有隙可乘,并了解烛之武可当此重任。 公从之。 公:指郑文公。从:听从,接受。之:代词,指代佚之狐的建议。 辞曰: 辞:推辞。这里承前省略主语“烛之武”。 “臣之壮也, 之: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这个主谓结构成为句子的主语,翻译时,不必译出。壮:壮年。 犹不如人; 犹:尚且,副词。不如人:谦词,意思是才智不如别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无能:不能。为:做。也已:句尾语气词连用,重点在“已”,作用相当于“矣”。○暗示没有及早重用他。虽然有点牢骚,但话说得很委婉。可见他是个会说话的人。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 公:指郑文公。用:重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可译“您”。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指示代词,指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寡人:国君自称,谦词,意思是“寡德之人”。过:过错。 然郑亡, 然:然而,连词。 子亦有不利焉!” 焉:句尾语气词,呀。○郑文公先自作检讨,再说明利害,情、词恳切,令人感动。 许之。 句前省略主语“烛之武”。许:答应。之:代词,指郑文公的派遣这件事。

第二段,记叙了烛之武接受说秦任务的经过,表现了他在国难当头时,能捐弃私怨,以大局为重,为国效劳的爱国精神。

以上两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简叙了晋、秦围郑和烛之武受命说秦的经过。

夜缒(zhui)而出。 句前省略主语“烛之武”。缒:用绳吊着重东西往下放,这里指用绳子缚住烛之武从城墙上送下来。出:出城。○夜间用绳子吊下,孤身出城,是怕晋国知道。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既:已经,副词。○先承认郑国处在危亡境地,把郑国放到一边。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敢:表敬副词,含有“冒昧地”的意思。以:拿,介词,后边省略宾语代词“之”,指代“亡郑”这件事。烦:麻烦。执事:手下办事人员,这是客气话,实指秦穆公本人。这是委婉的外交辞令。这句字面意思是说: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办事人员,(不敢让您亲自动手。)直说就是:那就请您灭亡郑国吧。 越国以鄙远, 越过一个国家而把远处地方作为边邑。以:表示目的的连词,作用同“而”。鄙:边境城邑,这里作动词用,是“作为边邑”的意思。远:远处,形容词作名词用。当时三国的地理位置,秦在西,郑在东,晋在两国之间,所以说秦灭郑是“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其:代词,指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再就秦国利益而言,先说灭郑对秦无益。 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怎么,疑问代词,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反问。焉用:怎么能用。以:表示结果的连词,可译为“来”或“去”。陪:增加(土地)。邻:指晋国。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增强实力。薄:削弱实力。○再说灭郑对秦有害。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舍郑:放弃(灭亡)郑国。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所省略的“之”指代郑国,意思是“把它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郑在秦东,所以这样说。 行李之往来, 行李:指出使的人。之:结构助词,用在分句的主谓之间,表示语意未完。 共(gōng)其乏困, 共:同“供”,供应。其:代词,指代使者。乏困:行而无资叫乏,居而无食叫困,这里指使者在外所缺少的资粮。 君亦无所害。 无所害:没有什么害处。“所”字结构“所害”在这里作宾语。○三说不灭郑对秦有益。 且君尝为(wãi)晋君赐矣, 且:况且,连词,尝:曾经。为:给予,动词,带双宾语“晋君”和“赐”。晋君:指晋惠公。赐:恩惠。这句是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为君事。 许君焦、瑕,许:许诺。焦、瑕:晋国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这句承前省略了主语“晋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回国)。设:设置。版:打土墙用的夹版,这里指版筑的土墙。设版:没置土墙,就是修筑防御工事。朝、夕:用作时间状语,极言时间之短。焉:于是,在那里,兼词,代词兼语气词,这是指晋惠公回国前,曾答应割让焦、瑕作为报答,但回国后就不承认许诺了。 君之所知也。 这是一个承上文作结的判断句,省略了主语“此”。○四说晋背信弃义不可靠。 夫晋何厌之有? 夫:那,表示远指的

指示代词。厌:满足。何厌之有:是宾语前前置句式,即“有何厌”的意思。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助词。 既东封郑,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东面。封:疆界,这里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 又欲肆其西封, 肆:放肆,这里指极力扩张。封:这里是名词。 若不阙(quē)秦, 阙:通“缺”,亏损,这里是使动用法。阙秦:使秦国亏损土地。 将焉取之? 焉:疑问代词作状语,从哪里。之:代词,代土地。○五说晋贪得无厌,在东灭郑后必将西取秦地。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以:表示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唯:希望。图:考虑。之:代词,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前说“亡郑以陪邻”,此说“阙秦以利晋”,处处为秦着想,说得透彻明快,使秦穆公茅塞顿开。 秦伯说(yuâ), 说:同“悦”,悦服。 与郑人盟。 盟:订立盟约。 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 杞子等三人是秦国大夫。戍:驻扎,防守。之:代词,代郑国。乃:就,副词。还:指回秦国。○秦穆公不但接受了烛之武的意见,而且还与郑国结盟,并派兵协助郑国防御晋另进攻。烛之武出色地完成了“说秦”的任务。

第三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记叙了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经过。

先说灭郑于秦无益而有害,舍郑于秦有益而无害,再以事实说明晋贪得无厌,必将“阙秦”,层层逼进,处处为秦着想,言辞委婉动听,终于说退了秦兵。这是文章的主要部分。

子犯请击之, 子犯:晋国大夫,晋文公的舅父,即狐偃。击:追击。之:代词,代秦军。 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 公:晋文公。微:如果没有,带有假设语气的否定副词。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夫:指示代词,那。不及此:不能到今天这个地位,指不能成为晋国的国君。晋文公为公子时因家难在外逃亡十九年,是秦穆公派兵送他回国,才当上国君。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凭借,依靠,动词。敝:损害。这句话的意思是:过去依靠过人家的力量,现在反而伤害他,不仁道。 失其所与,不知(zhì); 其:代词,这里代自己。所与:所结交的,即同盟者。与:结交。知:同“智”,聪明。 以乱易整,不武。 以:用,介词。乱:冲突,混乱,指晋秦打起仗来的局面。易:代替。整:整齐,联合。指晋秦和发同盟状态。武:英武。 吾其还也。” 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成“还是”。 亦去之。 去:离开。之:代词,代郑国。○晋秦联盟瓦解,秦郑反结联盟,此时晋已不可能战胜秦郑联盟,不得不撤兵。但晋文公的话却说得冠冕堂皇,不愧为春秋一霸。

第四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晋不得已而撤军,郑国解了围,交代了事情的结局。

【译文】

晋侯文公和秦穆公联军包围了郑国的国都,因为郑伯文公曾经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对晋国有二心而同楚国亲近。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郑文公说:“国家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秘密地)去见秦国的国君,(两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他派遣烛之武。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文公说:“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国家)有急难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郑文公的派遣。

在夜里,(烛之武)用绳子拴着身子从城墙上下来,出了城,见到秦穆公,说:“秦、晋联军包围了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益,那就麻烦您去灭亡郑国吧。(但是,灭郑之后,秦要)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自己的边界,您知道这是很难做到的。(郑国只会成为晋国的土地,)怎么能用灭亡郑国来加强您的邻国呢?邻国的实力雄厚就是您的实力削弱啊!如果放弃灭郑,把它作为秦国东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往来这里,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旅资食宿,这对您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了,(晋君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两个地方;(可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秦的)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有什么叫它满足呢?已经在东边要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要肆意扩腱它的边的边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来加强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的严重性)!”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心悦诚服,他和郑国结了盟,还派杞子、逢孙、杨孙(带兵协助郑国)防守,才回国。

(晋国的)子犯请求(晋文公派兵)追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这个地位。过去依靠人家的力量,现在伤害人家,不仁道;失掉自己的同盟者,不明智;以冲突混乱代替联合整齐,不英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军)也离开了郑国。

【简析】

本文是《左传》中一篇记述外交辞令的名作。它记叙了公元前630年,晋、秦围郑,郑大夫烛之武说退秦兵,解除国难的经过;表现了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临危受命,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及其勇敢机智、善于辞令的外交才能。

本文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

1.巧妙的外交辞令。

本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兵为重点,详细地记叙了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经过。晋、秦围郑所借的理由,本与秦无关,而秦、晋之间又存在着矛盾。烛之武就是利用这个矛盾说退秦兵的。但他的说辞非常巧妙。在他说服秦穆公的过程中,紧紧抓住秦、晋之间的矛盾,就亡郑和舍郑究对谁有利这个问题,处处从秦的利害上立言,反复陈述己见:先说亡郑对秦无益,再说亡郑对秦有害,三说舍郑对秦有益,四举事例说明晋曾负秦,五说晋得郑后必将“阙秦”。由于烛之武说得有理有据,而且层层深入,委婉透彻,所以秦穆公心悦诚服,不但撤兵,而且与郑结盟,还派兵助郑防晋。这段说辞,准确而委婉,曲折而尽情,确实精彩。

2.简练的叙事方法。

本文记叙晋、秦围郑的起因和地点,郑文公接受伙之狐的建议派遣烛之武的经过,烛之武说服秦穆公撤兵,晋文公主动撤兵,整个事件还是比较复杂的。但本文除第一自然段5句是记事外,其余三个自然段主要是记言,事的词句很少。记事的语言虽很简括,却完整地交代了事件的全过程,把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局,记载得清清楚楚。这种简练的文笔是值得学习的。

3.鲜明的人物性格。

本文通过烛之武的言论和行动,把烛之武刻画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但郑文公要派遣他说秦时,他虽然因未曾被重用有意见,但当郑文公说明国,家危急的时候,他能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临危受命,接受派遣。而且,他是在被包围的情况下,只身一人“夜缒而出”的,这是非常危险的。这些都表现了他的可贵的爱国精神。另外,从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兵的那一段说中,可以看出他不卑不亢、机智勇敢和善于辞令的外交才能。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秦伯说”的“说”,一般都注为“同‘悦’,喜悦,高兴”。“‘_悦’”是对的;但把“悦”解释为“喜悦、高兴”就欠妥了。“悦”有“喜悦”和“悦服”两个义项。细揣“秦伯说”的文意:秦伯听了烛之武的话后,虽有“喜悦”之情,但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意见,应解为“悦服”。《尔雅·释诂》:①“悦,乐也。”②“悦,服也。”郭璞注:“谓喜而服从。”“喜而服从”就是“悦服”。

东道主

“东道主”一词源于本文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句,本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为郑国在秦国的东边,可以随时供应秦国使者的旅资和食宿,所以称“东道主”。后来称寄居之家的主人为“东道主”,也称用酒食请客的人为“东道主”,称请客为“做东”“做东道”。

行李

“行李之往来”中“行李”一词,杜预注:“使人也”,即外交使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李,假借为理,实为吏。”所以“行李”又作“行理”。

《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行李就是古代经常出使聘问、接待宾客的外交官员。后来引申为“行旅”,即出门走远路的人。现在则把出门时所带的农符、铺盖等物称为行李。

《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熊江平

【作者介绍】

魏徵(580~643),唐初大臣,杰出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河北省馆陶县)人,一说为巨鹿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县西)人。少时孤贫落拓,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掌管书檄。李密败后降唐。后又被窦建德俘虏,任起居舍人。建德败亡,入唐任太子洗(xǐ)马,成为李建成心腹。建成被杀后,太宗即位,重其才,擢为谏议大夫。历任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加封光禄大夫郑国公,最后官至太子太师。卒谥“文贞”。他在历史上以直言敢谏著称,前后陈谏200余事,反复以隋亡为鉴戒提醒太宗,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为“贞观(guàn)之治”作出了贡献。死时,太宗大悲,亲自为他制碑文,并亲自手书。还曾慨叹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徽殁,朕亡一镜矣!”魏徵的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其著作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及《魏郑公文集》《魏郑公诗集》,还主编有《群书治要》。

【解题】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题目和个别字句从旧选本。本文写于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作者任门下侍中(宰相之一)时,是这一年所上四篇疏中的一篇。

唐初鉴于隋炀帝覆灭的历史教训,采取了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一面适当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一面减轻赋役,与人民休养生息。到贞观年间,达到了所谓太平盛世,逐渐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向前发展的有数高峰之一。唐太宗在取得了巨大政绩以后,逐渐骄傲自满起来,他曾在群臣面前公开炫耀自己:“武胜于古”,“文胜于古”,“怀远胜古”。于是渐渐改变了过去的勤俭作风,生活日趋奢靡,不断追求珍奇异物,修建豪华宫殿,并积极对外用兵,有使“贞观之治”的成果全部丧失的危险。鉴于这种情况,在大家一味歌颂升平盛世之时,魏徵连续向太宗上疏,陈述自己的观点。太宗阅后,非常感激他,说:“得公之谏,

朕知过矣。”从此,下令改革政治,使唐代又出现了较长时期的繁荣。谏:下对上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疏:奏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文体。

【注评】

臣闻求木之长者, 木之长:[主语·之·谓语]的句式作“求”的宾语。木:树,树木。长:高,生长得高。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形成[主语·之·谓语]的句式。“之”可不译出。者:语气词,下两个“者”同。 必固其根本; 固:使„„稳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根本:即根,同义词连用,本,根。○比喻一。 欲流之远者, 流之远:[主语·之·谓语]句式作“欲”的宾语。流:河流。远:流得长远。 必浚(jùn)其泉源; 浚:疏通。○比喻二。 思国之安者, 国之安:国家安定。主谓短语作“思”的宾语。 必积其德义。 其:指代君主。德义:道德仁义。○开篇以常见之物,常识之理设喻,把抽象深奥的治国之道,说明具体形象,深入浅出。以上为一层,从正面设喻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这是全文论述的出发点。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却,表转折,下两句的“而”同。○比喻三。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比喻四。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 下愚:最愚蠢。这是自谦之词。 知其不可, 其:它,指代“源不深”等三句的内容。 而况于明哲乎? 而况:连词性结构,相当于“何况”。于:对,介词。明哲:明智的人。形容词用为名词。○又连设二喻,从反面证明“德义”对于“国安”的重要。作者先言“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表明这个道理属于一般常识,无容争辩;然后用一反诘,不仅文情跌宕有致,而且强调了此疏的针对性,以引起太宗的重视。以上为二层,从反面设喻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主持,掌握。神器:指帝位。重:重权。 居域中之大, 域:指天地间。大:最高的地位。《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从帝王所处的地位,见“积其德义”的重要。 不念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处在平安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危险。 戒奢以俭, 禁止奢侈,崇尚节俭。戒:禁止。以:连词。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斯:这,指代上句的内容。伐:砍断。○如果做不到这点,就会走向反面;“积其德义”只是一句空话,欲“国之安”亦不可能。文章借助比喻,从正反两面层层深入,步步推导,归结出全文主旨。以上为三层,提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中心论点。

这一段,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指出人

君执掌国家重权,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凡百元首, 凡:所有的。元首:指帝王。○用“凡”这一统括之词,从范围上强调没有例外,含蓄而委婉地暗示唐太宗也在其内,足以引起其注意。 承

天景命, 承受上天的大命。景:大。 善始者实繁, 善始者:创业时做得很好的。“者”字短语作主语。实:确实,副词。繁:多。 克终者盖寡。 克终者:能紧持到底的。克,能。“者”字短语作主语。盖:大概,副词,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寡:少。○以上为一层,总结历史经验,指出历代帝王善始者众、善终者寡的规律。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岂:难道,副词。之:两个都指代天下。○紧承上文所述历史事实进行反诘,表示并不是治理国家非常困难的缘故,解除太宗可能产生的疑问。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盖:(是)因为,副词,用以引出下文的说明解释。在殷忧:处在深重忧患中的时候。殷,深。竭诚:竭尽诚意。以:连词。下:在下位的人。○指出“在殷忧”故能“竭诚以待下”,这是“善始者实繁”的原因。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既:已经,副词。得志:达到目的。纵情:使气任性。傲物:对人傲慢。物,与“我”相对,指自己以外的人。○指出“既得志”故“纵情以傲物”,这是“克终者盖寡”的原因。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则:那么,连词。胡越:指彼此隔绝的两方。胡,古代北方的民族。越,春秋时国名,在南方。为一体:结成一个整体。○指出“竭诚”能使君臣百姓,上下团结一心,故易于取得天下。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比喻至亲。行路:路人,彼此没有关系、互不关心的人。○指出“傲物”致使至亲疏远,君臣百姓离心离德,故难于保守天下。一正一反,利害迥异,两两对比,道理明显。 虽董之以严刑, 虽:即使。董:监督。以:用,介词。 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震恐,慑服。威怒:威势和怒责。怒,谴责。 终苟免而不怀仁, 终:最后,结果。苟免:苟且地免除刑罚。而:却,但是。怀仁:怀念(君王的)仁德。 貌恭而不心服。 貌:外表。○对“纵情以傲物”的危害补足一笔。以上为二层,对比分析历代帝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根本原因。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尚书·康诰》有“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可畏惟人”:就是可畏惟民。“民”字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惟,副词,用来帮助判断。○进一步指出由于“纵情以傲物”所引起的人怨是可怕的。 载舟覆舟, 载舟:喻人民拥护君主。覆舟:喻人民推翻君主。《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所宜深慎。 这是应当深切警惕的。判断句。省主语“此”;“所宜深慎”是“所”字短语作谓语。○与“取之易守之难”的反问呼应,再从人民的力量和作用方面说明人怨的危险性,劝谏太宗必须“深慎”。以上为三层,指出人民如果有怨,乃是最大的危险,应当警惕。

这一段,通过对历代帝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原因的分析,说明要想保守天下,必须“竭诚以待下”而不可“纵情以傲物”的道理。是对中心论点的进一步论证,亦为下段“十思”张本。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诚:果真,如果,连词。可欲:值得贪图的东西。语出《老子》:“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则:就,连词,以下各句中的“则”同。知足:语出《老子》:“知足不辱。”自戒:警戒自己。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有作:有所建造。作,指宫室的修建。知止:知道适可而止。语出《老子》:“知止不殆。”安人:即安民,使人民安定。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一思二思,言要克制嗜欲,不要大兴土木。实际上是要减轻人民的负担,取得民心;只有“安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高

危:(君位)高而危险。谦冲:谦虚。冲,谦和,与“谦”同义。自牧:自我加强道德修养。牧,养。这里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满溢:指骄傲自满。下百川:居于百川的下游。下,居处„„之下,语出《老子》:“江海所以能为百谷(河流)王者,以其善下之。”○三思四思,言要谦恭自卑,不要志骄意满。实际上是要“竭诚以待下”,以免君臣解体,离心离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乐:喜欢。盘游:游乐忘返。盘,盘桓,有流连忘返之意。三驱以为度:以三驱为度。“三驱”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三驱,古代天子诸侯一年中田猎三次。“无事则岁三田。”(《礼记·王制》)度,限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慎始而敬终:自始至终要谨慎。慎始,慎于始。敬终,敬于终。敬,慎重,与“慎”同义。○五思六思,言要始终谨慎,不要盘游懈怠。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壅蔽:耳目被堵塞和遮蔽。虚心:使心虚,等于说敞开胸怀。纳下:采纳臣下的意见。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 谗邪:谗言和邪恶的人。正身:使自身端正。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黜恶:斥退邪恶的人。黜,除去。○七思八思,言要虚心纳谏,不为谗邪壅蔽。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恩所加:(有)恩赏加给人。所,指代加恩的对象。喜:指偏爱。谬赏:不恰当地给与奖赏。谬,错误。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罚所及:(有)刑罚加给人。及,达到,这里是“加给”的意思。所,指代加给刑罚的对象。滥刑:滥用刑罚。○九思十思,言要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以上十“思”,阐明了帝王在国事、生活、做人各个方面应该具有的态度,它既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具体化,也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 总此十思, 总:全面,这里用为动词,全面做到的意思。 宏兹九德, 宏:扩大,发扬。兹:这,代词。九德:九种道德。见《尚书·皋陶(yáo)谟》,就是:“宽(宽弘)而栗(庄严),柔(和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治理,即有治民的才能)而敬(谨敬),扰(和顺)而毅(果敢),直(正直)而温(温和),简(简易,宽大疏略)而廉(有廉隅,品行方正有节操),刚(刚断,刚而能断)而塞(充实,不失于空虚),强(无所屈挠)而义(行动合乎道义)。 “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能:有才能的人。 择善而从之, 善:指好的意见。○言能做到“十思”,就能“宏兹九德”,选贤任能,虚心采纳臣下的正确意见。与上文“竭诚以待下”照应,是“善始”“克终”的重要保证。 则智者尽其谋, 则:那么,连词。智者:聪明的人。尽其谋:竭尽他们的智谋。 勇者竭其力, 勇者:勇武的人。 仁者播其惠, 仁者:仁义的人。播其惠:广施他们的恩惠。 信者效其忠; 信者:诚实的人。效:贡献。 文武并用, 文武:指文官武将。并:一起,同时,副词。用:有作为,发挥作用。 垂拱而治。 《尚书·武成》:“垂拱而天下治。”垂拱,垂衣拱手,古代形容无为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代:代理。百司:百官。职役:职务和差使。○言人君“积其德义”,臣民必怀其德,所有的人都会以其所长,为人君尽忠效力,从而达到国治民安的目的。

这一段,明确提出人君必须做到“十思”,才能达到“垂拱而治”的目的。这是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的具体措施的阐述。

【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长得高大,必须培固它的根部;要求河水流得长远,必须疏通它的源泉;要想国家安定,必须积蓄他的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长远,根部不稳固却希望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仁义不深厚却希望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蠢,也知道它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人君掌握着帝位的重权,处于天下最高的地位,(如果)不想到处在平安的环境中要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危险,要禁止奢侈崇尚节俭,这也就像砍断树根却要求树木茂盛,堵塞源泉却要求河水流得长远一样。

(从前)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创业时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难吗?这是因为:他们处在深重忧患中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群众,已经达到目的就使气任性对人傲慢;竭尽诚意待人,那么彼此隔绝的胡、越也会结成一个整体,对人傲慢,那么骨肉之亲也会变成互不关心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他们,用威势和怒责去慑服他们,结果人们也只会苟且地免除刑罚而不怀念(君王的)仁德,外表恭敬而内心不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人民对于君主,就像水对于船一样,)水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当深切警惕的。

如果能够见到值得贪图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就想到要知道适可而止来使人民安定;考虑到君位高而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自己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河大海居于百川的下游(才能成就自己的深广);喜欢游乐忘返,就想到(古代君主打猎)以一年田猎三次为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自始至终要谨慎;忧虑耳目被堵塞和遮蔽,就想到要敞开胸怀来采纳臣下的意见;害怕谗言邪恶的人(为害),就想到端正自己并斥退邪恶的人;有恩赏加给人,就想到不要由于偏爱而奖赏不当;有刑罚加给人,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恼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思,发扬九德,提拔有才能的人任用他,择取好的意见采纳遵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武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义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贡献他们的忠心。文官武将一齐发挥作用,君主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哪里一定要劳神苦思,自己去代理百官的职务和差使呢?

【简析】

《谏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规劝唐太宗在“贞观之治”取得成就以后,仍要牢记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善始”“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

《旧唐书》曾赞扬魏徵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他还曾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太子。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讽读这篇奏疏,用来规戒自己。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到了今天,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现实意义。

这篇奏疏,在写作上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以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的情况,指出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能“竭诚以待下”,必然使“骨肉为行路”,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奏疏从头至尾,多用骈偶,或相对为文,或排比论述,辞工文畅,音律和谐,铿锵成韵,读来如觉连珠滚动。气势雄健有力。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这句中的“文武”指文臣武将,不能理解为“文治武功”。“文武”承上文“智者”“勇者”“仁者”“信者”而言,都是指人说的。联系下文看也是如此,下文说皇帝不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也是由于文臣武将各尽其职。“用”本是“使用”“任用”的意思,引申为“有作为”,即发挥作用的意思。句子译出来是:文臣武将一齐发挥作用,国君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

人教社中语室 熊江平

[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父亲任太史令多年,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天文、历法、诸子等无所不通,司马迁少年时代在父亲的指导下专心学习,后来又向著名学者孔安国学习《尚书》,向董仲舒学习《春秋》,受到良好的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寻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写《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担任太史令,4年之后开始撰写《史记》。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辨解,触怒了汉武帝,被下狱,受宫刑。他极度愤懑,但为了著史,忍辱生活。出狱后曾任中书令(皇帝身边掌握机要的宦官),仍努力写史。公元前92年左右,司马迁完成了526,500字,130篇的不朽巨著《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他留下的著作,除《史记》外,还有《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

[解题]

本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lìn)相如列传》。原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等人的合传。这是原传的第一大部分。战国后期是封建割据,诸侯纷争最严重的时期。赵国处在四战之地,尤其是西邻强秦的威胁最大。本篇记叙廉颇、蔺相如在这种历史情况下,西抗强秦,为赵国的安全和尊严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写了他们二人为维护赵国的利益,彼此搞好团结的事迹。列传,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例,用来记叙帝王、诸侯以外的历史人物的事迹。

[注评]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文言里判断旬的典型格式,“者”用在主语后边表提顿,“也”用在谓语后边表判断。○先介绍廉颇。 赵惠文王十六年, 即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战国后期赵国的国君。 廉颇为赵将,伐齐, 为:做,担任。伐:攻打。大破之,取阳晋,阳晋:本卫邑,后

属齐,在今山东省郓(yùn)城县西。○战功显赫。 拜为上卿, 拜:古时授予官职叫“拜”。这里用于被动意义,是“被任命”的意思。上卿:战国时代最高的官阶。○地位极尊。 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介词,凭,靠。闻:闻名,出名。○威名远扬。

蔺相如者,赵人也。 ○次介绍相如。平凡得很。“赵人”与“良将刀相对,一贵一贱,对比鲜明。 为赵宦(huàn)者令缪(miào)贤舍人。 宦者令:官名,宦官的头领。令,长官。舍人:门客。战国时,贵族家里常养着一些门客。○地位低微。“舍人”与“上卿”相对,一尊一卑,十分鲜明。

概略介绍廉、蔺身世。即点明题意,引出人物,总领全文,天为后文写廉、蔺矛盾伏下引线。

赵惠文王时, ○点明时间。 得楚和氏璧(bì)。 和氏璧:楚国人卞(biàn)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而成璧。壁,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 秦昭王闻之, 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则,公元前30年~前251年在位。之:代词,指代赵惠文王得楚和氏壁一事。 使人遗(wâi)赵王书, 遗:送给。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以:介词,用。易:交换。○以城易壁,纯属骗局。交代故事起因。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诸:各位,众。谋:计议,商量。 欲予秦, 予:给。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白白地受骗。徒:副词,白白地。见:助动词,用于动词前表被动。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即:就。患:担忧。秦兵之来:主谓短语作“患力的宾语,“之”用在短语的主谓间取消短语的独立性。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得。求:寻找。可使报秦者: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使。派遣。报,答复。○进退两难,一筹莫展,揭示秦赵矛盾尖锐及赵之大臣畏秦之甚。为相如出场铺垫。

宦者令缪贤日:“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臣。古人表示卑谦的自称。○“可使”二字,如奇峰突起。 王问:“何以知之?” 何以:凭什么。介宾短语作状语,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以“问黟带出下文,补叙前情,从侧面勾画蔺的轮廓。 对曰: 对: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臣尝有罪, 尝:副词,曾经。 窃计欲亡走燕。 窃计:私下打算。窃,表示谦敬的副词。亡:逃亡。走:跑,此处有投奔之意。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止:阻止。 ‘君何以知燕王?’ 君:对人的敬称。知:了解。○发问令人深思。 臣语(yǔ)日, 语:告诉。 臣尝从大(dài)王与燕王会境上, 大王:对国君的尊称。

燕王私握臣手曰, 私:秘密地,暗暗地‘愿结友’,结友:交朋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只看现象。 相如谓臣日:‘夫(fú)赵强而蒸弱, 夫:助词,用在全旬之首,表示要阐发议论的语气。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而君幸于赵王, 而:表顺承。幸于赵王:被赵王宠爱。 故燕王欲结于君。 故。连词,因此,所以。结于君:同您结交。○透过现象,视其实质。 今君乃亡赵走燕, 乃:副词,却。亡赵。从赵国逃亡。走燕:跑到燕国去。“赵”和“燕”都是补语。○与“幸于赵王”对照,处境迥异。 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 其势。作状语,照那种形势看来。 而束君归赵矣。 束:捆绑。归:送回。○看发展,预见后果,不堪设想。 君不如肉袒(tǎn)伏斧质请罪, 肉袒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服罪请求就刑。肉袒,脱去上衣,露出肩膊。斧质: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斧,铡刀。质,同“锧”,铁砧(zhēn),刑具的底座。则幸得脱矣。则:连词,就。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幸,副词,侥幸。脱,免罪,免祸。○与“欲亡走燕”对比鲜明。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幸:这个“幸”是表敬副词,不需对译。○果是好计,预见何其正确。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 以为:认为。其人:那个人。其,指示代词,那。“其人勇士”是个判断旬形式的主谓短语。○“勇”、“智”二字,贯彻全篇。 宜可使。” 宜:应该。○极力推荐,可担重任。

以上一段插叙,先声夺人,初显其智勇双全,才识不凡。下分三个场面对蔺相如进行正面刻画。

于是王召见, ○紧承上文“可使”。 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寡人:意谓寡德之人,为古代帝王、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可予不(fǒu)?” 不:同“否”。 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许:答应。○审时度势,结论明确肯定。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nài)何?” 奈何:怎么办。 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曲:理曲,理亏。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 比较这两个对策。均,权衡,比较。之,这,代词。 宁许以负秦曲。 宁:宁可,宁肯,副词。负秦曲:使秦负曲。负,担负,承担。○权衡利弊,明快决断。与上文群臣谋而不决,形成鲜明对照。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 必:副词,果真。○与前文“未得”相应。 臣愿奉璧往使。 奉:两手捧着。往使:前往出使。○自告奋勇,挺身而出,敢担重任,胆识过人。与前文群臣畏秦之甚亦对照鲜明。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请:表敬副词。完璧归赵:把璧完

整地送回赵国。完,完整,此处有原封不动的意思。○果敢坚决,显示蔺相如的智勇,也暗示其入秦必有一场激烈斗争,并为“完璧归赵”的结局设伏。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于是:承接连词。遂:副词就。西: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奉璧使秦。过渡,收结上文,开启下文。

以上写相如对策和接受出使。是“完璧归赵”故事的第一个场面。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章台:台观名,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故城西南角。章台不是正式接见外宾的地方。在此接见相如,表示对赵国使者的轻视。 相如奉璧奏秦王。 奏:进献,呈献。○献璧过程一笔带过。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以:连词,连接“传”和“示”两个动词,表顺接,可不译。示:给„„看。美人:指妃嫔。左右:指身边的侍从人员。 左右皆呼万岁。 万岁:永远存在之意,臣下对君主的祝贺之辞。○自以为骗局得逞,故如此得意忘形。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 偿:酬报。“赵城”是双宾语。 乃前曰: 乃:副词,就,表动作先后相承。前:上前,动词。 “璧有瑕xiá), 瑕:玉上的斑点,疵病。 请指示王。” 指示王:指出来给王看。“指”、“示”是两个词,和现代汉语里作为一个词的“指示”不同。 王授璧。 授:交给。○当机立断,巧设托辞,从容收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 因:连词,于是,表承接上文。却:后退。倚柱,怒发上冲冠,因愤怒而竖起的头发向上冲动了帽子。○如山洪暴发,飓风骤起,以极度夸张之笔,将蔺相如大义凛然、怒不可遏的神态写得栩栩如生。 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xī)召群臣议, 悉:全部。 皆曰:‘秦贪,负其强 负:凭借,倚仗。其:它的。 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托辞委婉,揭暴其奸诈阴谋。 议不欲予秦璧。 予:给予。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布衣之交: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布衣,平民,古代平民只穿麻布、葛布,因以代指平民。尚:副词,尚且。 况大国乎? 况:连词,何况。○旁敲侧击,刺其言而无信。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且:连词,而且。表意思上的更进一层。逆强秦之欢:触伤强大秦国对我们的感情。逆,违背,触犯。欢,欢心。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乃:副词,就。斋戒:古人在祭祀或举行隆重典礼之前,必须沐浴更衣,独宿,清心洁身,以表示虔诚庄敬,称为斋戒。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拜送书:叩头跪拜,送出国书。书,指答复秦国的信。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陈说赵王送璧礼仪之隆重,态度之友好,心意之真诚,娓娓动听。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修敬:表示敬意。修:整饰,此处有“加强”之意。○为下文指责秦的轻慢无礼作反衬,也为设缓兵之计做好准备。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guàn), 列观:一般的宫殿(不是正殿),指章台。观,建筑物的一种。礼节甚倨(jù),倨:傲慢。 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之:代词,

指代璧。以:连词,可译为“来”。○处处与赵的“敬重”对照,慨然以严词相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yì), 邑:泛指一般城市。 故臣复取璧。 复:副词,又。○直截了当戳穿骗局,明收回宝璧有理。 大王必欲急臣, 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急臣”,使臣急,可译为“逼迫我”。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俱:一同,一起。○表示决心同归于尽,严正不可侵凌。

相如持其璧睨(nì)柱, 其:他的。睨:斜视。欲以击柱。以:介词,把。后省宾语“之”。○看穿秦王贪璧而恐璧破之心,故作破璧之态,进行胁迫,智勇可见。“睨”字颇传其神。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其:他,指代蔺相如。乃:副词,就。辞谢:婉言道歉。 固请, 坚决请求相如不要以璧击柱。固:副词,坚决。○见其窘迫之状,果为相如智勇所屈。 召有司案图, 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官吏为“有司”。案图:察看地图。案,同“按”,审察。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从此以往:从这里(数)过去。都:城。○装模作样,图上偿城,仍是骗局。

相如度(duï)秦王特以诈佯(yáng)为予赵城, 度:估计。特:副词,仅仅,只不过。以诈:用欺骗手段。佯:假装。实不可得。○心有成算,不存侥幸之心,不为假相所骗。 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共传:共同传诵,即公认之意。 赵王恐,不敢不献。 ○迎合其“大国之威”的虚荣心理。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以此作为进逼秦王之由。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 宜:副词,应该。 设九宾于廷, 九宾:也称九仪,古时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依次传呼,接引来宾上殿。宾:同“傧”,赞礼官。 臣乃敢上壁。” 乃:才。○回应前文,极似郑重其事,实为争取时间,智设缓兵之计。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 终:副词,终究,到底。强:使用强力,作状语。 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zhuán)舍。 遂:副词,便,就。舍:安置住宿,动词。广成传舍:宾馆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即宾馆。○秦王强忍一时之气,想再行哄骗。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决:副词,必定。负:违背。 乃使其从者衣(yì)褐(hâ), 衣褐:穿着粗布衣服。意思是说化装成老百姓。衣:穿,动词。 怀其鐾, 怀:怀藏,动词。其:那。 从径道亡, 径道:便道,小路。亡:逃跑。 归璧于赵。 归璧:使璧归,把璧送回。归,使动用法。○思虑细致,施计周密,智勇亦见。照应前文“臣请完璧归赵”旬。

以上写相如一上秦廷,获得初步胜利,是他同秦王展开激烈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接引,延请。○前倨后恭,希望得璧。 相如至, ○璧已归赵,空手前来。 谓秦王日:“秦自缪(mù)公以来二十余君,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五霸之一。缪:同“穆”。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坚明约束者:坚守信约的人。“坚”、“明”都作动词用,坚守、恪守之意。约束:盟约,誓约,名词。○先发制人,数落其历代祖宗言而无信——确凿的历史依据。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诚:副词,实在。见欺于王:被大王所欺骗。见„„于„„,表被动的格式。负:辜负,对不起。○揭露其欺骗阴谋——充足的现实理由。 故令人持璧归,间(jiàn)至赵矣。 间:问道,偏僻的小路。名词用作状语,从小路。○持璧而归有理。 且秦强而赵弱, ○“且”字一转,另作文章。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一介之使:一个使者。介:相当于“个”,含有轻贱、微小的意味。 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以:介词,凭。岂:副词,难道,哪里。○相激之辞,在情在理;反诘之旬,理直气壮。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当诛:应当处死。臣请就汤镬(huï)。就汤镬:受汤镬之刑。汤镬:烹刑,古代酷刑之一,用滚汤(开水)烹煮犯死罪的人。就:接近赴。镬:无足大鼎(大锅)。○视死如归,不畏强暴。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唯:语气助词,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的语气。孰:同“熟”,仔细。○提议秦王深思,暗示杀使者并非上策。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xī)。 嘻:苦笑声,这里用作动词,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大出意料,啼笑皆非,其狼狈窘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且对描绘相如形象收反衬之效。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或:有的人,代词。引相如去:拉着相如离开朝堂去处死。引,牵,拉。去:离开。 秦王因曰: 因:连词,于是,就。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介词,后省宾语“此”。趁此,就此。厚遇之:优厚地款待他。遇,招待。 使归赵。 使(之)归赵。兼语省。○权衡利弊,只好顺水推舟。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yã)?” 岂:难道,哪里。以:介词,因。邪:同“耶”,吗。 卒廷见相如, 卒:终于。廷见:在朝廷上接见。廷,名词用作状语。 毕礼而归之。 毕礼:完成接见的礼节。归之:让他回去,“归”属使动用法。○貌似宽怀大度,实有难言苦衷。点明相如出使秦国胜利而归。

以上写相如二上秦廷,面斥秦王,全胜而归,是他同秦国君臣展开激烈斗争的第二个回合。

相如既归, 既:副词,已经。 赵王以为贤大夫, 以为:以(之)为,认为(他)是。以,动词,认为。兼语省。贤大夫:贤明的大夫。 使不辱于诸侯, 使:出使。不辱于诸侯:不蒙受诸侯国的侮辱。 拜相如为上大夫。 上大夫:官名,大夫中的最高官阶,地位仅次子卿。

秦亦不以城予赵, ○以城易璧,本是骗局。 赵亦终不予秦壁。 ○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打击了强秦的气焰。回应前夕“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句。

以上。是“完璧归赵”故事的结局。

写相如出使至秦,不辱使命,完璧归赵的故事。表现了他智勇双全,不畏强暴的性格和卓越的外交才能。

其后秦伐赵, 其后:那以后,指完璧归赵之后,即赵惠文王十八年,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1)。 拔石城。 拔:攻下。石城:在今河南省林县西南。○“其后”二字,承上启下,点明时间,揭示前后两件事的内在联系。行文紧凑。 明年复攻赵, 明年:第二年。复:副词,又。杀二万人。○杀人掠地,连续进攻,骄横一时,不可一世。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 使使者:派遣使者。 欲与王为好, 为好:联欢。 会于西河外渑(miǎn)池。 西河:在今陕西省渭南地区一带,地处黄河以西,这一段黄河古称“西河”,地因此得名。西河在函谷关以西,也就是关中。渑池在函谷关以东,所以称为“西河外”。渑池,在今河南省渑池县。○居心叵测,名为“为好”,实是借武力开畏外交攻势,乘两次伐赵获胜之余威,以胁迫其投降,不从战而胜之。赵要与会抗争,委实相当困难。以上写渑池会的特定历史背景及其实质。下分会前、会上、会后三个层次展开故事,情节。 赵王畏秦,欲毋(wù)行。 毋:否定副词,不。○处于战败国地位,不敢赴会,足见形势险恶之极。 廉颇蔺相如计曰: 计:商量,谋划。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示:表示,显得。且:连词,表并列关系,而且。○互相团结,共商国策,维护国家尊严,决不屈服示弱,见识卓越。 赵王遂行。 遂:副词,于是,就。相如从。 廉颤送至境, ○从者是外交老手,与会准备殊死斗争;送者是坚强军事后盾,严阵以待,做好战斗准备。二人思虑周密,安排妥善。 与王诀(juã)曰: 诀:告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此处有准备不再相

见的彦味,因为赵王与会,很可能会遭到秦王的暗算。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道里:路程。会遇之礼:指秦赵两君见面会谈的礼节。 还,不过三十日。 过:超过。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则:连词,那么,就。请:表敬副词,相当于“请允许我”。 以绝秦望。 绝秦望:断绝秦国以扣留赵王进行要挟的念头。○从最坏处着想,做好充分准备,以粉碎秦“挟王图赵”的阴谋,见二人公忠体国,深谋远虑。 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过渡。收上文,启下文。以上写会前计议。

秦王饮酒酣(hān), 酣:酣畅,痛决。○面对战败者,得意之情油然而生。一个“酣”字,用得精妙无比,将其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描摹毕肖。 曰:“寡人窃闻赵王好(hào)音, 好音:喜欢音乐。 请奏瑟。” 奏瑟(sâ):弹瑟。奏:弹奏。瑟,形状象琴,身较琴长大,通常配用25弦。○倚仗强势,乘着酒兴,蓄意进行侮辱。 赵王鼓瑟。 鼓:弹奏,动词。 秦御史前书曰: 御史:战国时掌管图籍、记载国家大事的史官。前:用作动词,上前。书:写。 “某年月日, 某:此处指代失传或不明确说出的时间。 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故意写入史册,还用一“令”字,俨然以征服者自居,侮辱更为明目张胆。“为好”之实质,昭然若揭。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善为秦声:擅长演奏秦地的乐曲。 请奉盆缻(fǒu)秦王, 意谓请允许我献盆缻给秦王。亦即请秦王击盆缻为乐。奉:献。缻:同“缶”,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歌唱时,常敲盆缻作为节拍。以相娱乐。”○以牙还牙,进行反击。 秦王怒,不许。 ○恃强而怒。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前:上前。进:进献。因:介词,趁(势)。请:请求。○不畏其怒,进一步相逼。 秦王不肯击缻。 ○有恃无恐。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请:表敬副词,无需对译。得:助动词,可以,能够。以颈血溅大王:拿我头颈里的血溅在大王的身上,意谓要同秦王拼命。发出严重警告,态度强硬,勇不可挡,威势慑人。再逼进一步。 左右欲刃相如, 刃:刀锋,用如动词,用刀杀。 相如张目叱(chī)之, 张目:瞪大眼睛。叱:大声呵斥。○舍生忘死,威武不屈,睥睨强权,气概豪迈。 左右皆靡(mí)。 靡:倒退。○反衬相如之勇。 于是秦王不怿(yì), 怿:高兴。 为一击缻。 替赵王敲了一下缻。为:介词,后省宾语“之”。○紧紧相逼之下,不得不“一击”,终为相如大勇所屈。赵反击胜利。至此,秦王之外强中干,色厉内荏,而又无可奈何之情状,灼然可见。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顾:回头。○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大长弱赵之志气,大灭强秦之威风。 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为秦王寿:给秦王献礼祝寿。寿,向人进酒或献礼,同时表示祝人长寿。○恃强讹诈,无理挑衅,波澜又起,声势吓人。 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成阳为赵王寿。” 咸阳:秦国的都城,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大智大勇,力挽狂澜。以上写赴会时的斗争。

秦王竟酒, 竟酒:终席,酒筵完毕。竟,本义为奏乐完毕,引申为完,此处为结束、终止之意。 终不能加胜于赵。 加胜于赵:直译是“把胜利加在赵国身上”,即胜过赵国,占赵国的上风。○秦恃强胁迫,不战而胜的如意算盘,被蔺彻底挫败。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盛设兵:大规模部署军队。盛,多。作状语。○一面在外交上作殊死斗争,一面以武力作坚强后盾;与前文廉颇送赵王至境相呼应。 秦不敢动。 ○秦会后不敢出兵犯赵,揭示廉、蔺团结合作的胜利,突出了中心思想,又为后文“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作了伏笔。以上写斗争胜利,会后结局。

写渑池之会,相如迫使秦王击缻的故事,挫败了秦王恃强胁赵的阴谋,表现了他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勇敢。

既罢, 指渑池之会结束以后。既:已经。罢,完毕。 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以:因为,连词,连接分句。拜为上卿:拜(他)为上卿。兼语省略。右: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论功行赏,官阶再次擢升,由卑而尊,由贱而贵,地位大变,并特别点明“位在廉颇之右”,以此交代了矛盾的根由和故事的起因。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野战:在原野作战。野,名词作状语,而:表转折,可是。徒以口舌为劳:只凭言辞立下功劳。口舌,指言辞。徒:副词,只。以:介词,凭。 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 而:表转折,却,可是。且:连词,表进一层,而且,再说。素贱人:本来是卑贱的人,指相如出身于宦者令的舍人。素,副词,向来,本来。 吾羞,不忍为之下!” 忍:容忍,甘心。为之下:替他当下手。这是双宾语结构。○居功自骄,唯我独尊,计较名位,气量狭窄,因忌恨而愤愤不平。 宣言曰: 宣言:扬言。 “我见相如,必辱之。” ○意气争胜,不顾一切,使关系紧张,团结垂危,矛盾尖锐,一触即发。 相如闻,不肯与会。 与会:即与之会,同他会面。介词“与”后省宾语。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称病:推托有病。 不欲与廉颇争列。 争列:争位次的上下。列,位次。 已而相如出, 已而:副词,过了些时候。 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nì)。 引车避匿:调转车子,回避不见。避匿,躲避,此指避道,别路。○一再避让,同与秦之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恰成鲜明对比,见其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宽人的高怀雅量。以上写廉颇争胜,相如退让。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jiàn): 相与:一齐,共同。谏:下对上的直言劝说。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所以„„者:“所”字短语,„„的原因。

去:离开。亲戚:秦汉以前指父母,兄弟等:事:侍奉。 徒慕君之高义也。 徒:副词,只,不过。高义:高尚的品德。 今君与廉颇同列, 同列:同位,职位相同。廉、蔺同为上卿,所以称“同列”。 廉君宣恶言,而看畏匿之,恐惧殊甚。 宣:宣扬,散布。殊甚:太过分。殊,很,极。甚,过分。 且庸人尚羞之, 且:助词,与下面的“况”相应。庸人尚羞之: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羞之,以之为羞。羞,属意动用法。之,指相如竭力躲避廉颇的做法。 况于将相乎! 况于:用法同“况”。臣等不肖(xiào),不肖:无能,不才,不中用。 请辞去。” ○以“庸人”与“将相”对举,更显其“高义”;以舍人之一般见识,烘衬出相如胸怀之博大。 蔺相如固止之, 固:副词,坚决。 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公:对人的敬称。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强调谓语的作用。孰与秦王: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孰与:动词性结构,相当于“与„„相比哪个„„”、“与„„比起来怎么样”。○明知故问,循循善诱。 曰:“不若也。” 不若:不如,不及。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夫:句首语助词。廷,名词用作状语,在朝廷上。相如虽驽(nú),驽:劣马,比喻才能低劣。 独畏廉将军哉? 独:岂,难道,副词,表示反诘语气。○可见忍让不是由于畏惧。反诘有力,令人深思。 顾吾念之, 顾:连词,只是,不过。表示轻微的转折。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加兵:施加武力,即进攻。于:对。○“顾”。字意转一面,揭示“两人”团结合作之重要。与前文“秦不敢动”句相应。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其势:作状语,在那种形势下。不俱生:不能都活下来,是说必有一死。○互相火并,后果不堪设想,揭示“两人”分裂内讧之危害。设喻切贴,寓意深刻。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为此:作这样的退让。以:由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把国家的急事放在前头,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头。先、后,都用如动词。○结语点出其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襟怀,直接说明了避让的原因,也揭示出斗胆斗秦、大智大勇的思想基础?以及后来廉颇能勇于改过的根本原因,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思想。以上写相如深明大义,劝说舍人。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意谓解衣露膊,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负,背着。荆,灌木名,古代常用它的枝条做成刑杖。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介词,通过,经由。宾客:指门客。谢:道歉,请罪。○翻然醒悟,公开认错,勇于改过,老将憨厚坦率的本色,委实可爱。 曰:“鄙贱之人, 鄙贱:鄙陋卑贱。鄙,粗俗,见识浅薄。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将军:当时的上卿职兼将相,故对相如也称将军。宽之:宽容我。“之”在对话中指代说话者自己。至此:到这样的地步。○一是自谦自责,一是赞美备至;短短数语,情真意切。

卒相与欢,为刎(wǔn)颈之交。 卒:副词,终于。为:成为。刎颈之交:誓同生死的朋友。刎颈:割。脖子。指彼此为对方牺牲。○前隙尽释,言归于好。作者不胜庆幸和赞颂之情,寄寓于字里行间。以上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交欢。

写廉颇争胜,相如退让,最后促成将相交欢的故事,表现了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译文】

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带兵攻打齐国,把齐国打得大败,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凭着勇气在各诸侯国中出了名。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领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到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和大将军廉颇等众大臣商议:想把璧给秦国,秦国的城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受欺骗;想要不给,又担心秦兵来攻打。对策没有确定,想找个能派遣去答复秦国的人,也还没有得到。

宦官头领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凭什么知道他可以?”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了罪,私下打算逃亡投奔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劝阻我说:‘您凭什么了解燕王?’我告诉他说,我曾跟大王隹边境上同燕王相会,燕王背地里握着我的手说,‘希望我们交个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想到那里去。相如对我说:‘赵国强大,燕国弱小,而您又被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同您结交。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奔到燕国去,燕国害怕赵国,在这种形势下必然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啦。您不如赤膊伏在斧质上请求治罪,就侥幸能够免罪了’。我听从了他的计策,大王也就赦免了我。因此,我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于是赵王召见,问蔺相如说:“秦王用十五座城请求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相如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不可不答应。”赵王说:“如果拿了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相如说:“秦国拿城来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在赵国;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把城给赵国,理亏在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

应,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可以派谁去秦国呢?”相如说:“大王如果硬是没有适当的人,我愿意捧着璧前往出使,城划入了赵国。璧就留在秦国;城没有划入赵国,我一定把璧完整地送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相如捧着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相如,相如捧着璧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璧传递给嫔妃和身边侍从们观看,大家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意思把城酬报赵国;于是上前说:“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还绐他,相如于是拿着璧后退几步站着,靠着廷柱,愤怒得头发直竖,冲动了帽子,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璧,派人送信到赵王那里,赵王把众大臣全都召来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婪,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来求璧,酬报的城恐怕不能得到。’大家商议不打算把璧给秦国。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交往,尚且互不欺骗,何况大国之间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触伤强大秦国的感情,不可以。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叫我捧着璧,在朝堂上行叩拜大礼,送出国书。为什么这样呢?为的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望,表示我们的敬意啊。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了璧,把它传递给嫔妃来戏弄我。我看到大王没有意思酬报赵王城邑,所以我又取回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同璧一齐在柱子上撞碎!”

相如拿着他的璧,斜视着柱子,要把璧向柱子上撞。秦王担心他撞破了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这样,并召来管版图的官员察看地图,指明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给与赵国。

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是使用欺诈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上不能得到,于是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该斋戒五天,在朝堂上设九宾的礼仪,我才敢献上璧。”秦王估计情况,终究不能强抢,便答应斋戒五天,安排相如住在广成宾馆。

相如估计秦王即使斋戒了,也必定会违背信约,不把城酬报赵国,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布便衣,怀里藏着那块璧,从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引见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缪公以来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一个坚守信约的。

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因此派人拿着璧回去,已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者到赵国,赵国就立刻捧着璧送来了。现在凭着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敢留着璧来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滚汤烹煮的极刑。希望大王与大臣们仔细商量这事!”

秦王和众大臣面面相觑地苦笑着。左右的侍从有的要拉相如离开(去处死),秦王于是就说:“现在杀了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会断绝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负我们秦国吗?”终于,在朝堂上接见相如,完成了接见的礼节,送他回国去。

相如回国之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能不被诸侯侮辱,便任命相如做上大夫。

秦国也不把城给赵国,赵国也终归不给秦国和氏璧。

那以后,秦国攻打赵国,攻下了石城。第二年又进攻赵国,杀了两万人。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想要与赵王联欢,在西河之外的渑池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打算不去。廉颇与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就显得赵国软弱而且怯懦。”赵王于是就走了,相如跟从着。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告别说:“大王这一去,估计路上的行程以及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过了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他,就和秦王在渑池相会。

秦王喝酒喝到高兴的时候,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爱音乐,请弹弹瑟吧。”赵王弹了瑟。秦国的御史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相会饮酒,命令赵王弹瑟。”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上盆缶给秦王,以此来互相娱乐。”秦王很生气,不答应,于是相如走上前去献上缶,就势跪下请求秦王敲打。秦王不肯敲缶。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相如能够把脖颈里的鲜血溅在大王身上!刀秦王的侍从想要用刀杀相如,相如瞪着眼睛呵斥左右侍从们倒退下去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给他敲了一下缶。相如回头召唤赵国的御史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给赵王敲缶。”秦国的众大臣

嚷道:“请让我们拿赵国的十五座城给秦王献礼祝寿!”蔺相如也说:“请让我拿秦国的咸阳给赵王献礼祝寿!”

秦王直到酒宴完毕,始终不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也大规模地部署军队来防备秦国,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之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因为相如功劳大,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可是蔺相如只凭口舌立了点功,位次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替他做下手!”他扬言说:“我碰见相如,一定要海辱他一番!”相如听了,不肯同他会面。每当上朝时,常常推托有病,不想同廉颇争位次的上下。过了些时候,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就调转车头回避。

于是相如的门客一齐劝谏说:“我们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只是由于仰慕您的崇高品德啊。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恶言恶语,您却害怕他躲着他,恐惧得太过分了。即使平庸的人,尚且对此感到羞耻,何况将相呢?我们不中用,请让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道:“你们看廉将军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都说:“廉将军不如秦王。”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可我相如却在朝堂上呵斥他,侮辱他的群臣。相如虽然愚劣无能,难道单怕廉将军吗?只是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出兵攻打赵国,只是因为赵国有我们两个人在啊。现在如果两只老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把私人的仇怨放在后头啊。”

廉颇听到这话,便打着赤膊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府上赔罪,说:“我这个鄙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竟到这等地步啊!”

终于彼此和好,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简析】

本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三个历史故事,着力刻画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和他深明大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忠于赵国,勇于改过的可贵精神。赵国由于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关系和睦,内部团结紧密,在很长一段时期,秦国始终不黧出兵侵吞赵国。这说明内部的团结,对于一个国家的巩固和安全是多么重要。

本文节选的是廉颇、蔺相如的合传,但主要是在写蔺相如,对廉颇则写得比较简路。作者在写蔺相如这个主要人物时,则以高屋建瓴之势,从其一生的全部经历中,精心选择最具有代表性、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三个典型事件,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从不同侧面集中笔力着意加以描述,无论写他出使前在是否予秦璧的决策上,和在出使时与秦国君臣激烈斗争而又能完壁归赵的事情上,或者写他在主张赵王赴渑池之会而又能在赴会时辱秦君臣,维护赵国的尊严上,无处不表现出他的大智大勇,尤其是写他在处理与廉颇的矛盾中,能忍辱退让,维护团结,更表现了他“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德和远见卓识。作者写蔺相如在这三大事件中,无处不施以浓墨重彩,进行精心细致地刻画,使其形象鲜明,个性十分突出。然而在写蔺相如时,却又无处不有廉颇这个人物的影子,处处都显示出他的作用,这样就既能做到主次分明,又能全面兼顾。如写蔺相如在秦廷上的斗争,他使人怀璧归赵,秦国君臣因中计而盛怒,却不敢加害于蔺相如,这是因为赵国有“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之所以敢于侮辱秦国君臣,针锋相对地斗争,秦国做为战胜国而不能在会上加胜于战败的赵国,它的恃强胁迫赵王的如意算盘被蔺相如挫败之后,也不敢轻举妄动,这主要是因为有廉颇送赵王和相如于边境,并盛设兵以待秦,来作为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的强大军事后盾。在廉、蔺矛盾中,虽然主要是写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有远见的高贵品德,但对廉颇能勇于改过,深明大义的美德也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写廉颇,在全篇中文字虽然不多,但由于选材典型,处理得当,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

另外,本文对材料的选择与组织也颇具特色。作者所选写的这三个事件,它们又各具首尾,各具中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秦、赵矛盾与廉、蔺地位的变化及其冲突的发生、解决为线索,以廉、蔺交欢为落脚点,依次写来,环环相套,丝丝入扣,互为因果,又组合成一个大故事,完整而统一,没有半点斧凿的痕迹,由此可见文章结构紧密严谨,和作者巧妙组织材料的匠心。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请,基本的意思是“请求”。如: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请”作“请求”讲时,具体的用法和表达的意思有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请”后面带动词时,表达的意思有两种:

一种意思是请人做某事,可译为“请求”。这和现代汉语里的用法相同。如:

③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另一种意思是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可译为“请允许我”、“请让我”。这种用法是文言里所特有的,现代汉语里已不这么用,要多加注意。如:

④璧有瑕,请指示王。(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⑤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

⑥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请让我奉献盆缻给秦王)

“请”后面带名词时,除了“请求”的基本意思外,有时还包含着某种具体的动作行为,表示“请求„„”,译成现代汉语时可根据它和所带名词宾语的意义上的联系补充另一动词。如:

⑦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请罪:请求惩治罪过。)

⑧为民请命。(请命:请求保全生命)

“请”又虚化为表敬副词,表示说话人对对方的敬意。可不译出,或仍用“请”字。如:

⑨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⑩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引,会意字。《说文》:“引,开弓也,从弓|(gǔn)。”“引”字由“弓”和“|”组成,“|”指箭。箭在弦上,“开弓”是它的本义。本文中“引”出现三次,用的都是它的引申义。开弓一定要拉弦,由此引申为“牵引”、“拉”,“左右或欲引相如去”一句,“引”用这一引申义。开弓要把箭导向前方。由此引申为“导引”,“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一句,“引”用这一引申义,意思是由赞礼官导引与秦王会见,可译为“引见”。开弓要把弦向后拉,由此引申为“后退”,“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一句,“引”用这一弓|串义,“引车”,把车子凋转过来往后退,可译为“调转车子”。

“因”用作虚词时,有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本文中出现的用法有以下各例。

1.连词,承上旬表顺承,可译为“就”、“于是”、“因此”等。如:

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忽立,„„(相如于是拿着璧退后几步站着。)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日:„„(秦王就说)

③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就跪下来请求秦王。)

2.介词。(一)表经由,可译为“通过”。(例④)(二)表依凭,可译为“趁着”。(例⑤)

④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宾客:通过宾客的引进。)

⑤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因:趁此机会。“因”用作介词时其宾语有时省略,这句是“因”省宾语的例子。)

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①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②

这两句中都有“拜为上卿”,但表达的意思各不相同。句①,主语是“廉颇”,“拜”用于被动意义。句意是“廉颇被拜为上卿”。这是个被动句。但句中没有用表被动的词,古汉语语法上称“拜”的这种被动意义叫傲“意念上的被动”。句②,主语没有出现,从文意看,“拜为上卿”的主语是“赵王”。因此这句的意思是“(赵王)拜(相如)为上卿”。这是个兼语式的句子,兼语“相如”(或代词“之”)省略。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这是一个复句,它的两个分旬都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前一分句:“之”是指示代词,意思是“这”,作“二策”的定语。句意是“衡量这两种对策”。

后一分句:“负秦曲”是双宾语结构,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双宾语。对动词和近宾与远宾的关系分别加以分析,就可以看出,动词和远宾之间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负曲”,意思是“承担理亏的责任”。而动词和近宾之间则是使动关系,“负秦”,意思是“使秦负”,即“使秦国承担”。因此,这一分旬译出来是“宁可答应来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这种包含使动关系的双宾语结构,叫做“使动双宾语”。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这个复旬包含三个分句。三个分句都有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第一分句:这是一个判断句。文言里的判断句不用判断词,它的谓语是由名词或名词短语充当的。这一分句由名词短语“贱人”充当谓语。名词或名词短语既然充当了判断旬的谓语,它们就也可以受副词的修饰。“素”是副词,作状语修饰谓语“贱人”。这一分句译出来是:而且相如本来是个卑贱的人。

第二分句:“羞”是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在“吾羞”这一分句中,宾语省略了,补充上宾语就是“吾羞之”,“之”指代上文所说“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这种情况。“羞之”,以之为羞,认为自己位次低于蔺相如是羞耻。这一分句译得简捷些,就是“我感到羞耻”,译文的“感到”是根据意动用法译出来的。

第三分句:先明词义。“为”,动词,做。“下”,用为名词,下级,下手。对“为之下”有两种分析法。

第一种分析法;把“为之下”看成双宾语结构。“为”和远宾“下”之间是一般的动宾关系,“为下”,做下手。“为”和近宾“之”之间是为动关系。“为之”,为(wãi)

之为(wãi),给他做。整个分句译出来是“不甘心给他做下手”。这种包含为动关系的双宾语结构,叫做“为动双宾语”。

第二种分析法:不看成双宾语。把“之”看成物主代词,解为“他的”,作“下”的定语。整个分旬译出来是“不甘心做他的下手”。

《项脊轩志》赏析

熊江平

【作者介绍】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著有《震川先生集》。

【解题】本文选自《震川文集》,有删节。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市)的项脊泾(jīng)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含有追念祖先之意。轩,指小室。志,就是“记”的意思。本文分正文和补记两部分,分别是作者18岁和30岁前后写的。文章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把真挚的感情寄寓于琐事的叙述之中,生动感人,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注评】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旧日的,原来的。○着一“旧”字,文章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 室仅方丈, 仅:只。方丈:一丈见方。 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ân)漉(lù), 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 雨泽下注, 雨泽:雨水。泽,雨露。下:往下,向下,作“注”的状语。注:灌注。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无可置者:没有可以安置(书案)的地方。 又北向, 北向:朝北。 不能得日, 得日:得到阳光。 日过午已昏。 ○写修葺前的狭小、漏雨和昏暗,为修葺后的明亮、幽雅作反衬。 余稍为修葺(qì), 我稍微做些修补。修茸:修补。葺,本义是用茅草覆盖屋顶,引申为修理房屋。 使不上漏。 “使”后省兼语“之”。上漏:从上面漏水。上,作状语。 前辟(pì)四窗。 辟:开辟。 垣(yuán)墙周庭, 垣墙: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垣,也是“墙”的意思。周庭:围绕庭院。周,动词,围绕。 以当南日, 以:介词,用。其后省宾语“之”。南日:从南面射来的日光。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日影:日光。洞然:明亮的样子。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 栏楯:栏干。楯,栏干的横木。 亦遂增胜。 亦遂:也就。两个副词连用。胜:光彩,美观。○写修葺后之不漏、不暗,且增花木之胜,为下文写读书轩中的情趣作铺垫。 借书满架,偃(yān)仰啸(xiào)歌, 偃仰:安居,指生活悠然自得。啸歌:长啸、吟唱。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冥然兀(wù)坐, 冥然:静默的样子。兀坐:端坐。 万籁(lài)有声; 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也泛指一般的声响。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 食:名词,食物。 人至不去。三五之夜, 阴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斑驳:错杂。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珊珊:同“姗姗”,本形容女子行走时缓慢从容,这里形容树影婆娑摇曳的样子。○写读书轩中自得其乐的情景。摄取庭前小鸟啄食、月夜风移桂影两个生动的镜头来表现项脊轩的清静幽雅,充满诗情画意。

记项脊轩及庭院的幽美环境,表现了作者读书轩中自得其乐的情怀,抒写了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切之感。这段从“喜”字立意。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可喜:可喜之事。“可悲”类同。○这一句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枢纽。“可喜”承上,“可悲”启下。上文写“可喜”之事,只是对后文的衬垫,以下写“可悲”之事,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先是, 先于是,这以前。是:代词,这。 庭中通南北为一。 通南北:南北相通。为一:成为一体。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 迨:介词,等到。诸父:伯父、叔父。异爨:各自做饭,指分家。爨,烧火做饭。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往往:到处,作状语。 东犬西吠, 东犬:东家的狗。西吠:对着西家叫。西,作状语,向西。 客逾庖(páo)而宴, 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庖:厨房。这是说分家后居住零乱,所以客人到这家去赴席要经过那家的厨房。 鸡栖于厅。 这是写分家后的混乱现象。厅堂为大家公有,所以各家都让鸡栖息在客厅里。 庭中始为篱, 始:副词,起初。为篱:扎上篱笆。 已为墙, 已:副词,然后,以后。 凡再变矣。 凡:副词,总共。再变:变两次。○写庭中由“通南北为一”演变到叔伯分家后庭院的凌乱反常和筑墙隔离,见出归氏大家庭的崩溃,此可悲者一。 家有老妪(yù), 妪:妇人,多指老妇。 尝居于此。 尝:曾经。此:指项脊轩。 妪,先大母婢(bì)也, 先大母:已故的祖母。先,对已去世的长辈的尊称。大母,祖母。婢:婢女,丫环。 乳二世, 给两代人喂过奶。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先妣(bǐ)抚之甚厚。 先妣:已故的母亲。抚:看待。○由老妪引出母亲和祖母。 室西连于中闺, 于:同。中闺:内室。 先妣尝一至。 一至:来过一次。 妪每谓余曰: 每:副词,经常,不止一次地。 “某所,而母立于兹。” 某所:每个地方。所,名词,处所。而:同“尔”,你。立于兹:站在这儿。兹,代词,此。○极平凡的叙述中表达出最亲切的怀念。 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 姊:姐姐。 呱呱(gū)而泣, 呱呱:婴儿的哭声。 娘以指叩门扉(fēi)曰: 以:介词,用。叩:敲。门扉:门扇。 ‘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板:门板,即指门。相为:副词性结构,同“相与”,互相,彼此。○细节传神。一叩一问,充分表现出慈母的舐犊深情。而老妪之相为应答,也于平淡的叙述中表现出逼真的情景,使人如闻其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由老妪对女主人的回忆,触动作者幼年失母之苦情,此可悲者二。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束发:指十五岁时。古代男孩到了十五岁就束发为髻(jì),算是成童,因而以“束发”作为成童的代称。 一日,大母过余曰: 过:探视,看望。 “吾儿,久不见若影, 若影:你的踪影。若,代词,你。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何:疑问代词,作状语,为什么,怎么。竟日:终日,整天。竟,终。大类:很像。 比去, 等到离去时。比:介词,等到。 以手阖(hã)门, 阖:关闭。 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 久不效:长久没有收到成效。意思是长期来没有人因读书而考中科举做官。 儿之成,则可待乎!” 成:成就。则:连词,表转折,却,倒是。 顷之, 一会儿。“之”字作为词缀附在时间副词后面,没有实在意义。下文“久之”的“之”用法同。 持一象笏(hù)至, 象笏:象牙做的手板。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有事可记在上面备忘。 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太常公: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chǎng)在宣德年间做过太常寺卿。宣德:明宣宗朱瞻基年号。执此以朝:拿着这个象笏朝见

皇帝。以,连词。 他日汝当用之!” 他日:别的日子,指以后。他,旁指代词,别的,另外的。○写祖母的三句话,既有怜爱,又有赞许,既有期待,又有鼓励,具体生动地表现了一个老祖母疼爱孙儿的丰富的感情。而“以手阖门”和“自语”,又以平凡的日常动作把老祖母写得神态毕现。 瞻顾遗迹, 遗迹:过去的事情留下来的痕迹,如祖母站过的地方、用手关过的门扇、交给自己的象笏等。 如在昨日,令人长号(háo)不自禁(jīn)。 长号不自禁:忍不住放声大哭。○追念祖母赠以象笏之事,隐含长辈遗训迄今未酬的慨叹,此可悲者三。

写项脊轩周围环境的变迁,追忆有关人事,抒发了对大家庭离析的感慨和对母亲、祖母的深切怀念之情。这段从“悲”字立意。

轩东故尝为厨, 故:副词,以前。为:是。 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 扃:关闭。牖:窗户。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以:介词,凭。○本极平常事,作者娓娓道来,却表现出了浓厚的情韵。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能够不被焚毁。得:能够。焚:意念上的被动,被焚毁。 殆有神护者。 殆: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也许。者:语气词。

回到项脊轩本身,补叙自己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轩凡四遭火得不焚的事,显出项脊轩的屡历劫数,是“悲”的补充。

余既为此志, 既:副词,已经。从这句以下,是作者在相隔十多年以后所作的补记。 后五年,吾妻来归。 来归:嫁到我家来。旧时女子出嫁叫“归”。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 从:介词,向。 或凭几学书。 凭几:伏在几案旁。学书:学写字。○以轻描淡写之笔,形象地勾勒出了少年夫妻相依相伴、耳鬓厮磨的情状。 吾妻归宁, 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述诸小妹语曰: 这是妻子探望父母回来时转述小妹们的话。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且:提起连词,那末。○问话传神,童稚娇憨之态可掬。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把“室坏”与“妻死”互相联系地写出,有无限哀伤。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 卧病:因病卧床。“病”是“卧”的补语。无聊:(精神上)无所寄托。聊,依赖,寄托。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乃:副词,于是,就。复:副词,再,又。 其制稍异于前。 其:它的。制:格局,样式。于:同。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自后:从此以后。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所手植:亲手种植的。 今已亭亭如盖矣。 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盖。○结尾抒物在人亡的感叹,情意缠绵深永。

补写轩中可喜可悲之事,追忆夫妻间生活琐事,抒发了怀念亡妻的真挚感情。

【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房间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已有百来年的老屋子,灰尘泥土(从瓦缝墙隙中)往下漏,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得日光,过了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它不从上面漏水。前面开四扇窗子,围绕庭院砌上垣墙,用来当着南面射来的阳光,阳光反射过来,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木兰、桂树、竹子和其他树木,先前的栏杆,也就增添了光彩。借来各种书籍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有时又)静静地端坐着,室外什么声音都有,庭院的台阶上却静悄悄的,小鸟时常来啄食物,人来到了也不飞开。十五的夜晚,皎洁的月光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清风吹来,树影晃动,婆娑摇曳,十分可爱。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这以前,庭院中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叔们分了家,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院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起初扎上篱笆,然后又砌成墙,一共变了两次了。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房间里住过。这老婆婆是先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待她很好。房间的西边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的母亲在这里站过。”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门板说:‘孩子感到冷呢?(还是)想吃呢?’我从门外跟她互相回答。”话没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哭起来。我从成童之年起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望我,说:“我的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身影,怎么整天不声不响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去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道:“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收到成效,这孩子的成就倒是可以等待到了!”一会儿,她又拿着一块象牙手板来到屋里,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它朝见皇帝的。以后你会用到它。"看到过去的事情留下来的痕迹,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使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面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都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户住在轩中,时间长了,能够凭脚步声辨别人。项脊轩共计四次遭到火灾,能够不被焚毁,也许有神灵在保护着它吧。

我已经写了这篇志,过后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古代的事情,或者伏在几案旁学写字。我的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后)转述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呀?”那以后六年,我的妻子死了,这房间坏了也没有整修。那以后两年,我长期因病卧床,(精神上)无所寄托,于是派人再次修补南阁子,它的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从此以后我大多在外边,不常(在这里)居住。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在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直立着像伞盖一样了。

【简析】归有光的叙事抒情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平淡自然的笔调记叙日常生活小事,运用追叙、回忆、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等方式,从琐屑事件的叙

述中抒写出真切的感情,从平淡情景的描绘中表现出悠远的意趣。这一特点在《项脊轩志》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本文以项脊轩的前后变化为线索,写出一系列家庭琐事,表现了作者对家道衰落的惋惜心情和对死去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也表现了作者年青时刻苦读书、怡然自得的乐趣。

文章所记的一切,都紧扣项脊轩来写,而以“悲”“喜”作为贯串全文的意脉。第一段写项脊轩经过修葺和美化环境之后的幽雅可爱和自己在轩中“偃仰啸歌”、自得其乐的情景,是从“喜”字立意,也反衬下文所叙项脊轩环境遭到破坏之可悲,引出对往事的无限追怀。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叙父辈分家,完整的庭院被分隔得杂乱不堪,项脊轩不再是一个读书的幽雅所在。第二层以抚育两代人的老妪作为联结,围绕项脊轩回忆母亲与祖母遗事,抒发自己怀念亲人的凄侧之情。这段从“悲”字立意。第三段写“轩凡四遭火”的变故,虽“得不焚”,亦足见项脊轩命运之乖蹇。这是“悲”的内容的进一步补充。补记的一段,写项脊轩后来又发生的变化,重点追叙与亡妻共同生活的情趣,抒发沉痛的悼亡之情,进一步增添了悲凉的气氛。由于文章自始至终贯串着悲、喜的感情变化,又有项脊轩作为全文的轴心,所以一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结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散而神不散。

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的语言、行动和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从不同的角度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情态各别。对母亲,写她听到女儿呱呱而泣时以指叩扉的动作和“儿寒乎?欲食乎?”的问话,突现了慈母对儿女衣食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对祖母,写她的“吾儿,久不见若影„„”的爱怜的言辞和离去时的喃喃自语和“以手阖扉”的动作等,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了老祖母对孙儿的疼爱和期待。对妻子,写她的“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简洁地表现了少年夫妇相依相爱的情状;写她归宁回来时转述小妹们的充满稚气的问话,不但传神地表现了小妹们的娇憨之态,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夫妻依依情话的场面。总之,作者对于各个人物,都能分别抓住他们的特征,用寥寥几笔描绘出他们的音容笑貌和真挚的感情,富于生活情趣,并从中表达出自己对亲人一往情深的怀念。

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作者在文中也流露出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和功名未就时的忧愤之情,这是应该正确地加以分析的。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扃,形声字,从户,冋声。《说文》:“扃,外闭之关也。”字义是自外关闭门户用的门闩,所以用“户”作形旁表意。引申为关闭之意,课文中“余扃牖而居”的“扃”,用的是引申义。“扃”的声旁字“冋”,读音和“扃”完全

一致,都读jiōng。常用的用“冋”作声旁的字还有“迥”(迥然不同)和“炯”(炯炯有神),这两个字都读上声。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冋”写成“同”或“回”。

而、若、汝

这三个字都可用作第二人称代词,本文中都有用例。如: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吾儿,久不见若影。

③他日汝当用之。

古汉语里第二人称代词,常用的还有“尔”“乃”。如:

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先妣尝一至。

轩凡四遭火。

凡再变矣。

通过这三个句子,可以掌握古汉语里动量的表示法。动量就是动作行为的数量。古汉语表示动量,一般是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如“一至”和“四遭火”。译成现代汉语,要补充量词,如“一至”是“来过一次”,“四遭火”是“遭受火灾四次”。

又:古汉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两次时,动词前面不用数词“二”,而用副词“再”。如“再变”,意思是“变了两次。"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这是一个主谓谓语句。主语是“此”,谓语是“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这个主谓短语。直译出来是:这块手板,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它去朝见皇帝。稍加变化,可以译成一个判断句: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朝见皇帝的。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是个判断句,主语“此”(代枇杷树)省略,谓语是名词性短语“吾妻死之年所手植”,这个名词性短语的主体是“所手植”这一“所”

本文发布于:2024-01-17 16:31: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784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相如   秦国   没有   作者   表示   名词   郑国   动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