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4日发(作者:臧吟蕉)
含冬字的古诗
1、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2、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3、冬天下今宵促发展,年上开明日短。(董思恭《守岁》)
4、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
5、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学海。(陶渊明《四时》)
6、隆冬到来时,百花亦已绝? (陈毅《梅》)
7、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回。(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懦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9、无人知晓将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11、邯郸驿里可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身为极易《冬至夜思塞》)
关于古诗的写作格式:
其实汉字的象形性并使古典诗歌富有形象性,比如说,美国诗人庞德指出,汉字的“春”就是“太阳低伏在草木茁壮成长的枝干之下”,因此,由汉字共同组成的诗句,就像是一组组活动的图画,并使读者能够彻底摆脱语音语法而轻易步入诗人描写的境界。
其中汉字对中国诗歌的形式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1。句子的.整齐
在古典诗歌中,除了词和曲以外,多数是句子长短整齐的,如《诗经》基本上是四言,《楚辞》大体上是六言加上“兮”字,古体诗和近代诗大多数是五言或七言。比如:
和佛氏睢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诗经·关睢》)
2。平仄和对仗
平、仄是汉语声调的两大类。在近代诗和词、曲中,用字的平仄存有相当严苛的规定,在一些边线上,必须用平声字,在另一些边线上,必须用仄声字。比如说:
洒篁留密节,著抑送长条。
(韩愈:《春雪》)
对仗指的是一联诗中,在上下句相同位置上的字要属于同一类,如“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东”和“西”,“圃”和“园”,“青梅”和“绿草”,“发”和“开”,各自相对。
3。词藻和句法
因为每一个汉字基本上都是一个兼具形音义的独立单位,而且很多汉字是一字多义的,字与字之间粘合的关系多种多样,所以,这种粘合而成的诗歌中的词藻,就显得异常复杂多样。例如,在“风”字后面再加一字,可以构成很多词语:风姿、风物、风雷、风霜、风鬟等。
在句法方面,由于汉语的特点(例如缺少形态、结构有效率等等),以及汉字的独立性,在古典诗歌中,常常发生把两个汉字拆下,或者把某些汉字从后面安远至前面的情形。典型的诗句就是杜甫的“香稻鸽余鹦鹉粒,碧梧栖旧凤凰枝”,正常的句法应当就是“鹦鹉鸽余香稻粒,凤凰栖旧碧梧枝”。
本文发布于:2024-01-14 17:52: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746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