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论文[4篇]

更新时间:2024-01-13 15:24:24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13日发(作者:田君亮)

教育学原理论文[4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教育学原理论文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教育学原理论文第一篇

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与学生生活问题的思考

【摘 要】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体制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 和家长的观念存在偏差,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阻碍实施素质教 育。上至政府、下至普通百姓以及媒体,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呼声 愈来愈高。只有继续推进新课程改革,重建评估模式,加强教师培 训,提升素质,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减轻学生 过重的课业负担。

【关键词】学生 课业负担 应对探索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障碍,党和国家 对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也一直高度关注。

一、写作缘起

课业负担,似乎已经成为当今学生压力的代名词;似乎已经 1

成 为那些为学生伸张正义的焦点话题;似乎也已经成为间接批评当今 老师的有力证据。在承受不了巨大的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教育部门 也因此提出了推进课程改革,也因此,在《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 长期规划纲要》中“减负”一词频频出现。课业负担在当今社会已 经被默认是一座压在孩子头上的一座大山。

然而,对于课业负担产生的历史根源,课业负担出现的初衷,

没有太多的人一探究竟。课业负担一词已经被一棒子打死,没有太 多的人关注它的积极意义。更很少有人为它申“冤” 。只因为当今 社会太浮躁,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去思考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课 业负担太重,那就给孩子们不要布置作业。对于这样的认识,我们

保持沉默,表示无语。不想和他们争论什么,因为时间是无辜的。 老师常发现许多学生三更眠、五更起,疲于应付作业,运动和 各种锻炼的时间被挤占了,脸上的笑容不再常见。山东卫视曾有一 则公益广告“让每个学生轻松生活、快乐成长” ,背景就是一个学 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告诉我们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影响国家教育方 针的贯彻、素质教育的实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切实 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

无论是从辩证唯物主义还是从周易的角度,我们都知道任何一 件事情的发生都有正面和负面的意义,而我们在对待课业负担这个 问题的时候,怎么就像收了红包,做亏心事呢,说 2

胡话呢。我不否 认当今课业负担之重,但我绝对不能苟同取消一切家庭作业。 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

节假日游走于街市, 你会发现孩子们“三五成群” ,进进出出于 各种辅导班。周一至周五,早上你会发现大大小小的学生扛着或拉 着各式各样的书包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晚上你会发现祖国的花朵 借着灯光进行着光合作用,正在茁壮成长。青少年,好一个祖国的 未来。不知道有一天他会成长为参天大树一般,成为祖国的栋梁, 还是会像温室里的花朵,不经过风吹雨打都已凋零。究竟为何,孩 子们的成长需要付出如此代价?

1. 激烈竞争的社会

没有人能够否认当今社会竞争之激烈,更没有人否认弱者能够 享受高品位的生活。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你不能没有一技之

长,你不能不出人头地。几千年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是人 们亘古不变的家庭教育追求。然而社会的竞争总得有一些牺牲品, 难免殃及池鱼,不错,孩子们正在无辜的充当这一角色。竞争的思 想早已物化为孩子们各式各样的辅导班,

特长班。 家长们忙着上班, 孩子们也忙着上班。试想想,对于孩子来说,这还是单纯的培养孩 子学习习惯,培养孩子安排时间吗?孩子还有时间自己安排吗?这 能不是负担吗?孩子还有时间体验生活吗?竞争激烈的社会早已 将魔爪伸向 3

了孩子。

2.教育评价单一

在这样一个多元社会中,需要的人才更显得多元化。人才多元 化就要求教育目标多元化。这一切似乎都没有错,但是最根本的一 条评价方式的单一化限制了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没有老师不曾想因 材施教,因人施教。但是考试成绩就像一个裸奔的少女一样无耻的 出现在教育界。评价着每一位默默付出的老师,成绩不好,就否定 了一切教育成果。在教育界中,成绩评价成为王道。就因为这样的 评价存在,老师门刚开始的那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热情就这样被 无情的侵蚀着。终有一天,老师们开始讨厌了,开始对教育评价产 生了质疑与抵触。他们再也不会努力的拼搏了,他们懂得了养生之 道,

他们懂得了珍惜生命, 他们为了不去抹杀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 宁可做后勤工作。然而,部分老师没有看清当下教育的实事,每天 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就这样奋斗在教学一线上。为了带出成 绩,不惜一切代价,自己的命是自己的,学生的命也是自己的,大

量的作业纷至沓来。可怜的学生成为考试这场没有硝烟战争中的战 士。

对于学生而言,何尝又不是呢?考试成绩成为学生能否升入高 一级学府唯一标准。每天早出,晚归,夜战的孩子们就为了能够进 入如高一级的学府,承受着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一门 4

门课程,一摞 摞作业,一次次考试,带给孩子们压力已于无形之中。课业负担再 也不能遵循之前的目的,遵循之前的轨道发展了。它已经异化了。 3. 师资力量

有这么一句话,会砍材,一把斧子足以;不会砍材,十把斧子

也是徒劳。在当今的评价体系下,部分老师为了成绩,孤注一掷。 由于自己教学能力一般,很多问题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讲透。导致 学生掌握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为了达到掌握的目标,就不故 一切向学生肆无忌惮的布置作业,妄图学生在做练习之中掌握知识 点。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多见。

4. 课业内容不平衡,课业结构不合理

有老师这样描述学生当前的生存状态:“他们有抱负,但是缺

乏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他们积极向上,但是缺乏与困难作斗争的 意志和毅力;他们渴望更多的爱,但是往往不注意关心别人,缺乏 同情心; 他们追求美好的生活, 但是往往不愿为之付出更多的劳动; 他们智力发展比较快,知识面也比较广,但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比较差;他们成人感确立比较早,但依赖心理仍然强” 。学生这样 的生存状态跟他们学习生活中失衡的课业结构有很大的关联。当前

学生知识性课业负担过重,实践性负担过轻。即学生在认知类课程 上承担的课业内容过多、负担过重,在实践操作类课程上承担的课 业内容过少。学校课程结构处于失衡状态,其突出表现为:重“主 课” (语数外) ,轻“副课” (体音美) ;重考试 5

科目,轻非考试科目, 在课业活动中学生记忆力的训练占据绝大多数,而思维力、想象力 培养的空间却微乎其微。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人,可在很多情况下基本都是智育挂帅,智育成了基础教育 的实质性目标,其他各育相比而言只是“附属品”而已。这样学生 的学习潜能无法得到较好的挖掘。而且“这种失衡的课业要素和课 业负担破坏了课业整体结构的科学性和和谐性 , 影响了学生合理 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构建 , 并最终阻碍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 展” 。学生学习生活中课业要素的不均衡、课业结构不合理对学生 身心成长来说就是一种沉重的课业压力,给他们的身心素质造成不 良影响。

5.规范办学背景下,没有改变应试教育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

现实。

某省教育厅“五严”规定,严格办学标准,规范办学行为,不

得超课时,节假日(含周末)不得组织学生补课,规定了学生的在 校时间。表面上看起来减少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但没有改变高考以 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这一事实,好的政策往往要被对策所侵 蚀。现在实行的自主招生考试和北大实行的“校长实名推荐制”不 也主要是看成绩吗?校长敢推荐“怪才”吗?

三、适当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现实意义

1.适当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6

美国学者萨穆尔曾说:“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为,收获

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习惯对人生

的成败有极大的影响。 即好习惯会使人活得更好、 更精彩、

更成功; 坏习惯往往会让成功变成失败。

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应该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业 余时间;应该能够主动地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应该在课余 时间安排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对学习有帮助的活动。但是在沉重的 课业负担下,他们的业余时间几乎全被作业剥夺了。良好习惯何以 养成?

2. 适当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

专家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意志健全、 行为协调以及反应适度、人际关系协调、心理活动符合年龄特征的 心理状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分数 至上压迫着学生的心灵,暗中潜滋学生不健康的思想。过重的课业 负担,必定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心理。厌烦和逆反,导致 了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对老师的教育嗤之以鼻,对人生和前途感到 迷惘,出现了很多与学生身份不相符的现象。因此出现了诸如“后 进生” “学困生” “问题学生”等名词。

过重的课业负担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体健康。整天埋头于

“题海” ,学生过早地戴上了近视眼镜,缺少锻炼,中学生的体 7

质 逐年下降。我留心观察学生,竟然发现有个班的学生上课全戴着眼 镜。做作业到深夜,严重影响了睡眠。有多少学校能让学生每天参 加“阳光锻炼”一小时?

3. 适当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利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

曾有一位老师对我说:“现在的学生已经不会思考了, 让他看书 都不知道怎么看。 ”学生平时应付惯了。古希腊有位哲人说过:“头 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很多 学生在课业负担的重压下,成了只会盛装知识的容器,不会思考, 更不会创新。 在人人学习、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教育必须创新, 要注重培养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 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 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而过重的课业负担,恰恰扼杀了学 生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适当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势在必行。

四、适当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应对措施

1. 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重建教育考核评估模式,继

续推进课程改革

教学行政部门及学校要明确办学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 书呆子。考核学校、教师看重教学质量是对的,但教 8

学质量不仅是

成绩的高低,更要看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对学 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能流于形式。这就要把转变教育观念的改革提 到重要日程上,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评价一个人、一所学校。 继续推进课程改革, 开发校本课程, 锻炼学生的社会综合实践能力, 同时将现有教材中的难、繁及过时的内容删除,明确知识点的教学 目标,让学生能满怀信心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 同时, 教学行政部门要坚决执行国家制订的课程安排, 严格执行教 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是解决中小学教学弊端的突破口,经常检查学校 的课时是否开足,是否存在违规现象,并加大处罚力度。

2.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注重有效教学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原因是教师的素质问题。要减轻学生 负担, 必须从理论到实践两个层面对教师进行培训,

强调有效教学。 理论上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认真反思总结,并以此指导自己的 教学实践。实践中,要求教师严格遵守“五严”规定,认真贯彻落 实“五认真” ,实行最优化教学方法,要进一步探索适合学情的教 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 式,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要注重学生的思想 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合作精神及创新精神 的培养。

3.大力宣传、加强职业教育,缓解就业压力

9

我国的职教较落后,企业的发展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缺少高级 技工。学生考大学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考大学是为了就业,

为了通过独木桥,分数是必需的。学生的负担和升学就业有关,加 强职业培训,扩大就业是减轻学生负担的一个潜在途径。因此,必 须宣传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方针,提高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 认识,尤其是提高学生和家长的认识,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 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氛围。

4.开放学生生活世界

自由的缺失使教育仅仅成为一种强制的规训,从而在根本上堵 塞了教化, 也使得教育不再以培养精神人格为目的。

因为缺少自由, 人们就无法去寻找正确的生活目的,人们的心灵就永不会被激活起 来,个人精神的活跃水平就会被严重抑制。因此,缺乏教育自由将 给个人的健全发展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拥有宽松的学习时空,是学 生获得自主发展的前提条件。如今,日益膨胀的班级规模,导致学 生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日益狭窄;理想化、高标准的教学要求, 使学生无暇顾及个人独特潜能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繁重的学习任 务,频繁、过度的考试测验,使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变得沉

重而压抑。对学生的过度管制和约束,往往束缚学生的主动精神, 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想满足 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要开放学生的 10

生活世界,拓展 学生的学习时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内容。

近十年来,小学生的书包,从单肩背到双肩背,再到拉杆箱,

变换了三代,儿童拖着拉杆箱上学成为一道风景线。事实上,在我 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经衍生其它很多问题。

因此, 《纲要》强调要使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学 生能够生动活泼地成长。因此,我们需要客观、冷静地分析当前学 生过重课业负担存在的形式,理性看待适度课业负担的价值和过重 课业负担的危害,提出可行性的措施,并且有保障的不折不扣的实 施,力保“减负”措施落到实处,真正地为孩子争取到一片合理的 天空。

参考文献

[1]谢利民 . 我国半个世纪“减负”的历史回溯与思考[j ].

集美 大学学报, 2005(3)

[2]王永红、 黄志鹏 . 基础教育改革的利益主体及其利益分析 [j ]. 当代教育科学, 2006(4)

教育学原理论文第二篇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评价学生

——关于数学课评价学生的几点思考与尝试

11

单位:黑龙江省商务学校

姓名:段建峰

班级:2009级教育硕士

院系:数学科学学院

专业:数学教育

学号:52009057

电话:136****0877

E-mail:*****************关于数学课评价学生的几点思考与尝试

崔老师,您好~我是中职学校的一名数学教师。参加工作已有6年了,作为教师该怎样全面的、客观的评价学生,是我一直在关注、思考的问题。下面我谈谈在这方面的个人体会,请您给予指导。

现在的中职学生,整体上看文化水平较低,这在数学学科中 12

表现尤为突出。大多数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没学好,对学习缺乏自信心,厌学、怕学,不少学生跟我说他们从小学开始数学就不及格。面对这样的学生,要想搞好中职数学教学,让他们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顺利完成其专业课程的学习,若教师还是以传统的评价体系对现在的中职生的数学学习成绩进行终结性评价的话,是不可能搞得好中职数学的教学工作的。因此就急需教师找出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

一、我校的评价学生方式

我们学校最初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是把学生的学期成绩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的平时分,就是针对学生课堂上的回答问题、完成作业等情况,教师进行打分,这部分占学期总成绩的30%;另一部分就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70%。由于期末考试成绩占的比重很大,就决定了学生这一学期学习成绩的高低。而我们学生的基础差,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个班级一大半的学生数学考试不及格,开学补考的现象发生。

后来随着国家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口号,学校不论专业课,还是基础课方面都加入了技能考试环节。也就是把学生的学期成绩分成三个环节: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技能考试,占学期总成绩的50%,并且技能不合格,最后的学期总成绩就不合格。学生的平时成绩占20%,期末卷面成绩所占比例大幅下降,占30%。这种学生的评价方式虽然在政策上响应了国家 13

的号召,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的学期成绩单上,技能考试全部都是高分,期末的卷面考试大部分都是不及格,学期成绩却都是合格。也就是说那些平时不学习的学生虽然卷面考试不及格,但是教师通过技能考试把学期成绩提上来了。这种方式不但没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助长了学生不学习也能及格不良风气。这种评价方式得出的结论明显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符,失去了评价的客观公正性,也就是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这两种评价方式都有它自己的缺点,所以我自己也常思考、探索、寻求一个

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我对数学评价的思考

(一)深入了解,客观评价

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是对教师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坚决地摒弃那种对学生评价的随意性。见到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是一些捕风捉影的事,就随口肯定或否定一通,不加分析、主观臆断,这样就会造成评价的失准、失误,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丧失评价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以教育学生为基本的动机,采用正确、准确、有效的评价方式,达到学生受到教育的目的。

(二)适当的激励学生

在一些学生的“做”与“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与客观标准 14

有一些差距或较大的差距的情况,在经过努力后,还不能有明显的进步, 这时极易产生“追求疲劳”,自信心减弱,自尊心“麻木”。教师应适当地采用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鼓励他们不断的上进的评价方式,合理地运用鼓励性评价,如果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要及时地给予肯定性的评价,这种评价要适当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

(三)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像传统教育的那种以学生某一件事或者某一段时间的表现,轻率地断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评价方式。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充分意识到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切忌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应坚信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注意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地加以肯定,运用评价的导向性,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前进目标,萌生“经自己的努力也能行”信念。在评价标准的掌握上,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三、我对数学评价的设计

我觉得对于我们中职学校,与其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如把重点放在评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程度上面。也就是说,“重过程、轻结果”。因为,中职学校学生的基础非常薄弱,心理也非常脆弱,对数学有着天生般的畏惧。所以只看成绩是不行的,相对于个人来讲,还要看 15

他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是否用心、态度是否端正等。

我到外地学习、培训的时候,和其他人交流发现,有的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引入了学生成长记录、学生数学日记等方法,效果很不错。很值得去借鉴。

所以我把对学生的评价在原来的基础上,就是学生课堂表现模块、学生平时作业模块、学生技能考核模块、学生期末考核模块,又增加了学生成长记录模块、学生数学日记模块。

在这两个模块上,我是这样做的:

1、学生成长记录模块

我在第一堂数学课会告诫学生自制成长记录袋(有条件的学生可用电脑自制电子版的成长记录袋),并且说明袋中所装的内容,明确期末教师要回收记录袋并且根据袋中内容打分等。袋中一般是装学生个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遇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疑难问题及这一问题解题的思路及方法;学生学习相关章节的一些心得体会;学生对一些典型题目增减部分条件后的研究;学生巧解某些题目的方法;学生自己最满意的那些作业;平时遇到的某道习题出彩的解法;班上同学间争论最激烈某一数学问题;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学生本人给老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等等,这部分占学期成绩的15%。

2、学生数学日记模块

引导学生平日里记下数学日记,教育学生数学日记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学生自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 16

失败,客观地反映出学生自己学习数学的历程。教师可一周收一次学生的数学日记,并且通过阅读这些学生的数学日记,及时了解学生关于数学学习方面的思想动态,不断修正教学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此反复,期末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数学日记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评价。这部分同样占学期成绩的15%。

这种评价方式,既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外,还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勤于探索的精神,还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有自尊、有信心地进行学习。在我所教的几个班级里,通过尝试这种评价方式后,效果还算不错,很多学生的学习劲头、学习态度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崔老师,我知道我在评价学生方面的思考和尝试方面,一定还存在着缺点或者是不足,希望您给予批评和指导。谢谢~另外,因为我的评价方式还是处于

尝试阶段,所以没有什么特殊的案例,请您谅解。最后,祝您,工作顺利,身体

健康~

教育学原理论文第三篇

教师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的角色转换

17

摘要:教师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传统教育中还是现在进行信息化教育中,都少不了教师这个角色。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师的角色以及教师的任务也在发生改变,本文通过分析教师在传统教育中的角色特点和信息化教育中的角色特点,找出传统教育教师角色特点的不足,随教育改革,教师也要进行改变。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传统教师;教育改革;新型教师

一、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从古至今从来没停止过,从人类产生以来,就开始有了

教育,无论是口口相传,还是师徒学艺,最后传承的都是文化,最后留下的都是知识。我国教育发展到现今的阶段,相比古代而言,那是有了飞天的进步,从古代不成形的文化传承,发展到现在的正规教育,教育不再是一种文化传递,更是一种社会事业,是一种培养后代的事业。教育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基础工程,需要国家的巨额投入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工程没有搞好,就培养不出有信仰、有道德、有理想且身心健康的人才,没有人才何谈民族振兴、何来国家富强。教育所输送的人才不仅关系到国家其它投入的产出效果与效率,也是社会资源和国家潜力的核心成分,一个国家亏 18

待了教育就是主动放弃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可以说,中国近六十多年来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当今国家与社会的面貌,即国家的信仰与国格、社会的道德与秩序、民族的个性与未来。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它的意义可想而知。我国现在世界发展的

前列,当然教育的发展也不能落后,随着互联网、即时通信、移动终端、大数据、云计算、微博、慕课(MOOC)、微课等因子使得当今社会已步入一个多元化时 代,它们正在改变着目前的教学理念与学习方式。随着时代的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也要发生改变,教育的信息化开始发展,而教育方式改变的主体就是教师,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灵魂人物。没有了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切断,没有了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就会有距离感。所以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传统教学中的教师

(一)、教师的角色特点

在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教师就承担着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重任。传统的学校教育基本特点是相对封闭状态下的编班授课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布置家 19

庭作业,学生在寝室、在家做练习、做作业,复习知识,相对正在求知的学生而言,教师处于对知识的垄断地位。传统教师作为课程学习的主导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理解和贮备知识,学习技能,学会学习,提升认识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传统教师起着主导性作用,教师是课程学习

的中心。所以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知识的绝对权威来源、知识的传授者存在

着的。这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又称为教师“主演式”教

学模式。

这种教师“主演式”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教师教学的六个方面来体现。(1)

角色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他们是知识的传授者,他

们讲台的主人,是课堂的主角。(2)学生观:在这种教师“主演式”的教学中,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负责监督学生的学习,给学生进行整齐划一的教学。

(3)教学观:在这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课上讲解加上学生课后作

业巩固进行学习,以老师讲解和学生笔记为主,主要是授 20

之以鱼的教学模式。(4)

技术观:传统教育中,辅助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就是课本以及一些简单的教具。

(5)资源观:传统教育中,教学资源的主要来源就是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师也

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6)评价观:教师的评价是以学生的考试分

数为标准,分数高自然代表着受教育良好。传统教育中通过这六个方面来进行教

学,也是教师“主演式”教学的典型模式。

(二)、传统教师角色受到的挑战

1、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教师“主演式”教学模式,教师把课堂当成展现自我才华的地方,把学生当

成知识的附庸,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这种角色扮演偏离了新课

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程改革要求教

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把自身定位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

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新课改实践中,很多学校根据 21

自身特点,制定了以学

生为主体的课改方针,但大部分学校都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改变教师在课堂

的主体地位,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程改革以政策标准的形式,向“主演”

式”教师提出了挑战。

2、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在知识大爆炸的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人们获取知识的便利性,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元化,如可汗学院、MOOC 学院、网易公开课、教育网站

学科微视频,学习论坛等等。这就弱化了“主演”教师知识传授的功能,突出了

教师引导和答疑的功能。

3、教育个性化的挑战

“主演”教师采取标准化的教育,统一的培养模式、教材、教学方法、评价

标准,追求学生整齐划一地发展,其结果是湮灭了学生的个性。21 世纪是一个

不断创新的社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

新人才

22

的培养需要实行个性教育,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不仅使学生全

面发展,而且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体差异健康成长。

这是对“主演”教师角色无言的挑战。

4.学习理念更新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入,人们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

化。西门斯(George Siemens)提出了联通主义学习理念,认为学习不再是知识

内化的个人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

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即,联通学习理念直接否定“学生是知识的容

器”,提出“学习是建立连接”,在这种理论下,“主演”教师所具备的功能被

大大削弱,它呼吁教师应成为信息海洋中的“导航者”与“引导者”。另外,移

动学习(M-Learning)、云学习、泛在学习、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等诸多学习方

式的出现,也动摇了“主演”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

23

三、教育改革后的教师

(一)、教育的变革

新课程改革中,教育最主要的变化就是教育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显著特

征主要为教育与技术特征的统一。就教育信息化技术层面来看,其具备了信息化

技术的诸多优势条件,例如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由此,其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便捷的教学手段,

以及应运而生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无一例外的为教学带了极大的便利。②同时,

从教育层面来审视教育信息化,其主要表现为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

性化、教学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等,其具备的优

势积极而主动的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信息化教学不仅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还予以学生个性化的学

习。因为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使得学生自学的程度得以

24

提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与自身的特点来自主的安排学习。在信息化

教学课堂中,由于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得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即向协作性学习模

式转化,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对于学习任务的理解与掌握是予以在学生之间及学

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式共同努力的结果。因为在信息技术使得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呈现扩大的趋势,由于这种差异使得学生之间的交流趋向于共同协作,刁一能取

长补短,才一能取得学习任务的问题的完满解决。由此可见,在信息化课堂教学

中学生的学习的交互性与协作性日益增强,并且,这种协作性是存在于交互性之

中的。

(二)、教育变革后的教师角色

鉴于传统教师所面临的困境,“主演”教师角色需要向“导演”教师角色转

换。“导演”教师是信息化教育的“主角”,是基础教育改革中唯一的一个具有

理性思考的成年人,因此他本身被赋予以下几个特征,只有具备这些本质特征,

25

才能完成“导演”角色赋予的使命。

1、“教练”

从教师功能来看,教师不能作为“选手”替学生跑完人生的跑道,他应是教

会学生训练方法的教练,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作为教

练,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答疑者和引导者,应善于发现不

同“运动员”的特长并给予差异化的培养。第一,引导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

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第二,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

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第三,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知己”

从师生关系来看,教师应成为学生的知己,就像导演和演员那样亦师亦友的

好朋友。这是因为第一,在信息化教学中,需要师生以平等的地位互相交流;第

二,多元化的知识获取途径使教师的权利和权威有所分化;第三,网络使更多学

26

生沉迷于“人-机”交往之中,缺乏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交流,需要教师以一颗

真诚的心去与学生交流,才能更好地了解学情。鉴于以上原因,教师成为学生的

知己,能够改进师生关系,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有利于

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

3“.技工”

从教育信息技术来看,教师应该成为教学微视频制作、多媒体应用的“技工”。

教学微视频是教育信息化成功推进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微视频,就无法保

证学生课前学习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教育的信息化。而教学微视频录制的重担

就落在学科教师的肩上,这就要求学科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至少一款视频录制的软

件,如 OutStart Trainer 、Camtasia Stuio、Jing、Knovio、Prent 等等。

高质量的微视频对学科教师的要求,除了较高的录课水平之外,还有视频的剪辑、

除噪、配音等加工和处理技巧。另外,学科教师还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技巧。

27

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是不折不扣的 IT 技工。

4、“学者”

从教学资源的来源看,教师应该成为追求自身不断进步的“学者”。原因有

二:第一,学生除了观看指定微视频进行课前学习之外,还会通过互联网、贴吧、

微博等,加深相关知识点的印象,从而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很

多教师曾遭遇被问倒的尴尬局面。这就要求教师跟随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深造,走

在学生的前面,才能保证不被学生问倒,从而保持“为师”的尊严和威信。第二,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一日不学,便会落伍”的学习型社会,作为教师更应该保持

与时俱进,为学生做好“勤奋好学”的榜样,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职责,也是

教师应该履行的义务。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传统教学中知

识的权威变成了教学的引导者,学生的助手,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与学生

的地位平等。教师的角色逐渐适应了教育的改革,这位教 28

育改革的继续前行奠定

了重要的基础。

(二)、新型教师角色实现路径

“导演”教师的本质特征要求教师从以“教”为主的主角意识切换到到以“导”

为主的配角意识,并且要求教师完成“导演”应具备的教育技术修养,从中找到

乐趣,减缓职业倦怠。只有树立角色转换的意识,把“导演”作为自己发展的目

标,才能奠定翻转课堂教师角色转换的坚实基础。那么,教师怎样才能从“主演”

成功转型为“导演”呢?笔者试图从教师观念更新、信息技术素养、终身学习、

与师生“对话”升级三个方面探讨其实现路径。

1.观念更新:实现教师角色转换的“基”

第一,“低姿态”,甘作服务员,为学生学习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提供自

主学习、协作、交流的空间和机会,。从课堂上的“圣人”变为“服务员”这种

观念的革新,是翻转课堂顺利推进的基础,也是“导演”教师成功“变身”的内

在而具有前提意义的条件。

29

第二,确立新的目标观念,将“为分数而教”转变到“为发展而教”,追求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给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自身才能的均等机遇和平等权利,

开发全体学生的潜能。

第三,重塑学生观,摒弃“学生是被动的客体、知识的容器”的观念,把学

生视作积极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的探究者。观念是行动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观念的

更新才使得教师角色转换有了可能。

2.信息技术素养:实现教师角色转换的助力

第一,具备教学微视频制作的技能,能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和所教学生的特

点,设计出知识最优呈现方式,以便学生愿意看、也看得懂教学微视频。

第二,熟练应用翻转课堂中追踪学生课前观看微视频、作业进阶情况的软件

分析系统,懂得如何通过网络平台(如论坛、微博、博客等)和即时通信平台(飞

信、QQ、微信、易信等)与同学们互动,并通过平台的应用,把握学生的学习情

况,加深师生感情。

30

第三,具备多媒体教学技能,熟练应用投影仪、幻灯、展示台、录像、广播

电影、电子白板等教学设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灵活

多样的教学方法。第四,具备信息的搜索和筛选能力,为学生在信息海洋中导航。

信息技术素养的养成,提升了教师素质,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助翻转课堂一臂

之力。

3.终身学习:实现教师角色转换的保障

第一,在学科素养上,做到系统地把握学科“知识图谱”,明晰学科知识点,

深度把握学科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时充电,尽量减少被学生问倒的尴尬局

面。

第二,在学习内容上,积极学习或关注与时代息息相关的教育信息技术、现

代科技知识、教育改革趋势、新课程要求、学习者特征变化、经典教育论著等。

第三,在学习习惯上,拥有主动学习和不断探索的习惯,为学生树立乐于学

习、勤于学习、擅长学习的榜样,并帮助学生养成勤奋好 31

学的好习惯。教师终身

学习,及时自我发展,时时处处走在学生前端,满足学生个性化“挑剔”的要求,

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杨晓萍,王 立,刁铁军,鞠铁柱,牛海燕,潘 玲.M OOC

环境下高校教师角色

分类与转换.高等农业教育,2015.03.

于天贞.从“主演”到“导演”:基础教育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转换及其路径.

教师教育,2015.05.

容超贤 ,陈美珠,关丽婵, 何玉红.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中国医疗前

沿,2008.10.

陈培瑞.时代呼唤教师进行新的角色定位. 教育发展研究,2002,(10)

教育学原理论文第四篇

教育学原理论文

32

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主要有哪些弊端?近年来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课程改革呈现出哪些趋势?

--教育学原理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08级日语2班张逦

摘要:中小学课程改革是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多样化、课程综合化等问题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中小学课程目标体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关键字:中小学;课程改革;科学素养;多样化;综合化;目标体系

一、传统课程的主要弊端

1.学科中心,知识本位在我国,比较典型的课程定义是:”课程即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与安排。”这里所讲的”教学内容”只是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主要是指书本的知识内容。”进程与安排”不过是人们制定的”教学计划”,而”教学计划”无非是事先规定好的学科(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进度、课时、评价等。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由”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等学科组成。从改 33

革开放以来,传统课程体系如同生态系统那样经历过一系列演变,这种演变的方向基本上由高考指挥棒确定。一些与高考相关的学科强有力地排挤另外一些学科;语数外等学科为了适应高考,列入考纲的部分大大膨胀,不考的部分严重萎缩。在传统课程模式下,课堂教学”以学科为中心”。这种课程体制适应于一个相对封闭保守的世界,其优点是可以把有限的几门知识基础打得非常扎实。然而,这一优势的变本加厉,却造成了知识的僵化。在传统课程中,学生接受的是一个个封闭的学科体系,但应用时就难以摆脱知识割裂,难以融会贯通。例如:老师不值的作业考察的只是本科相关的知识,很少

与其他科目相联系,且布置很多作业,导致学生没有更多时间探讨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2.重视结论,忽视过程在传统课程中,学生通过灌输,可原原本本地接受一个精心构筑的学科知识体系,教学过程只灌输前人研究的成果,即现成的结论;学生通过模仿和操练,解决的是该学科的创造程度较低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少介绍学者的研究过程,很少介绍他们遭受的挫折、失误与机遇,很少留出足够篇幅批判伪科学,很难体现学生”能动、自主、有创造性”的学习。”传统课程至少抛弃了两件最有价值的东西:一个是相对于科研成果的科研过程,另一个是科研的主体--人本身。”例如:老师给出的问题往往只引导 34

学生回答一个正确答案,很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出其他合情理的答案。

3.学生的负担日趋增重。教学追求美感、学习追求乐趣,但是,在现在看来似乎很难达到这个目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断接受和掌握着科学文化知识,但是,学习本身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绝大部分学生是靠各种各样的学习动机支撑着自己的学习,可见,学习其实不是那么容易产生乐趣的,只能是学习过程的一些成就感来激发自己的乐趣。加上现在学习的任务重,学生更是带着很大压力参加学习,。大部分学生没有办法调节那么大的压力,学习就变成了痛苦的,令人无法接受的过程,那么最终只能酿成各种各样的悲剧。

例如:近年来因为学习压力过重导致学生抑郁自杀的不在少数,给家庭,学校,社会都带来巨大损失和悲痛。

二.针对以上问题,近年来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如下

1、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最近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人发展,反对权威主义和精英主义,要求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全面的发展。这种着眼于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使学校的课程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表现出以下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35

第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第三,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第四,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

第五,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六,强调国际意识的培训。

2、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

伴随着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逐步走向融合之势,课程文化也开始摆脱原有视野的局限,跨入到了新的视界中去,于是,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便确立了。科学人文性,就是以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的人文精神来规范、统领科学,从而实现科学与人文彼此关照、相互包容,最终达到二者协调统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浑然一体的关系。

、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3

学校课程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确立一种新的课程生态观,是当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关系到对世纪教育的成败与人类自身的命运。生活即课程,意味着课程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既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意味着学校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意味着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意味着科学、道德和艺术现实地、具体地统一。

36

4、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设计出来的课程如何付诸于实践,是课程发展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已有的课程实践来看,课程的实施有以下几种取向:得过且过、忠实,相互调适和缔造。

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在课程政策的改革实践中,各国一般都致力于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之间寻找适合本国情况的立足点。一方面,过去强调地方和学校分权的

国家,现在开始注重确立国家课程标准。例如,美国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制的国家,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要求,各个州都有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但到了1989年,这种局面开始被打破。另一方面,过去强调中央集权的国家,现在开始注重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权力。随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实施,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

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

三、课程改革呈现出的趋势如下:

1、强调课程的人性化

实践表明:课程呈现方式并非一定要刻板、单一、乏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事实上,课程的呈现若能做到生动活泼而有趣,让学生有”寓教于乐”的感觉而乐于学习,更有利于学 37

习的顺利进行。否则,尽管课程编订有实用价值,但过于生涩艰深,则不易引起学习动机,难达到课程的预期目标。如日本、南朝鲜等国均以”快乐的学校”、”欢欣的教室”、”宽裕的课程”为其教育改革的前提。美国所提倡的所谓”个别处方学习”,则是强调依据学生个别的起点差异,设计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按自己的实际进行个别化的学习,之后,通过对学生进行个别诊断,再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补救性质的教学活动,这种形式反复进行,最终达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目标。

2、力求课程的生活化

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这是近年来课程发展的另一主调。随着社会的变迁,信息爆炸及知识技术的迅速推陈出新,传统的靠背诵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为了适应快速的变迁,人们在学校除了学得基本知识外,更需要有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各种生活挑战及工作所需的能力。

3、注重课程的整合化

课程的整合化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它要求每一阶段的学校(小学初中、高中)或每一年级的教育课程一贯性的纵的配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衔接上的不良,也要求同一阶段同年级各科课程内容的横的联系,

使课程的架构周延完整,对内容难易多寡相称合理,对学 38

生的整体学习能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同时,随着文理科相互渗透日益深入,边缘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也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注重通才教育,使学生具备文理科知识学习的基本能力。

4、采行课程的弹性化

所谓课程的弹性化是针对以往课程的单一化与僵化的缺失而提出来的。它主张课程的实施要留有伸缩余地,使教师和学生有自主教学的机会。事实上,以一种僵化刻板的课程实施于所有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身上,是不科学的,同时也是行不通的,这有违教育原理,因此,”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是今天各国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在此原则下,欧美出现了所谓”变通学校”、”开放学校”、”自由学校”和”教育公园”等具有弹性的教育环境设施,此类学校在学制、课表及课程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强的伸缩性,在教学方式和学业成绩评定方面也采取多元化标准,以便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具体措施如下:

1.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9

3.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学的课与程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4.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6.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7.为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傅道春著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7期

40

本文发布于:2024-01-13 15:24: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731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学习   教师   教育   课程   发展   评价   教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