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3日发(作者:康成元)
论苏轼的婉约词
[石占德]
内容摘要:
文学史上婉约词的词作传统对苏轼的影响使其创作了大量的婉约词,但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对婉约词进行了重大的突破与革新,树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因此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苏轼婉约词:一 苏轼写婉约词有其历史必然性。我用以下四个观点为论据来证明:首先,纵观词的发展,从词的产生到北宋中期,基本上仍是婉约词一统天下。其次,从词本身来看,词最初并不是专供观览的案头文学,而是配合新兴乐曲演唱的歌词,所以词又有曲、曲子、曲子词之称。其三,从苏轼的经历和思想来看,他也有写作婉约词的情感基础。其四,就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来说,它们并不是水火不容相互排斥的。二 苏轼对婉约词的革新。(一)开拓了婉约词的题材、内容。1、描写农村题材的词。用[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为论据。2、 悼亡词。用《江城子》《西江月》两首词的内容、意境、构思分析,毛泽东的悼亡词与苏轼悼亡词比较为依据。3 、咏物词中的柔美情怀,苏轼的咏物词使婉约词的气质和词品得到了提升。《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为论据。4、 苏轼词诉说了真挚的亲朋情感。以《沁园春》苏轼赴密州任旅途中寄子由的分析为据。5 、苏轼词展现了清新秀丽的水色山光。《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为论据。6、苏轼闺阁词中的少女情怀7、苏轼婉约词中的思乡情怀。例如:[醉落魄]离京口作(二)苏轼婉约词追求“以雅为美”。 1、
他的词婉约词洗脱了“脂粉气”,变得明丽净洁。以[洞仙歌]为例“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说明。2 、用语文雅也是苏轼婉约词刻意追求的。对[永遇乐]《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这首词的分析为论据。(三)苏轼的“婉约词”与他人之作也有明显的不同,同样显示出其鲜明的个性。第一:同样是写“婉约词”他突破了糜烂生活的低俗气味,词中流露出一种清新明丽之情。第二:他的婉约词不再多做缠绵悱恻的抒情,语气变的爽快利落,且时时做旷达之想。第三:词本来是常见的生活小景,但经词人加工提炼之后,却显得异常生动而富有情趣,极富有情趣,极富有艺术感染力,向来为人们传诵。第四:情感化和个性化的审美去向。 (四)苏轼婉约词蕴涵深刻的人生哲思。[蝶恋花]“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三 通过以上对苏轼婉约词粗浅的分
- 1 -
析,不难看出,不读苏轼的婉约词,难以窥见苏词的全貌,亦难以全面了解苏轼的思想和为人。苏轼凭着他的天才、学识和独特的气质、经历,对传统婉约词进行了大胆的刷新,他拓展了婉约词的题材,他变传统婉约词的"以俗为美"为"以雅为美",在技巧上他以诗为词,给传统婉约词注入了活力和生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苏轼的婉约词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名,确立了他在词史的大家地位。
关键词: 苏轼 ,婉约词 , 开拓, 题材, 以雅为美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他是古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历经磨难笑谈人生,思想自由,做人坦荡旷达,品格坚贞高洁。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他的诗,如天地奇观;他的词,横空出世,指出向上一路。他出生于寒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远大的志向和过人的才识。苏轼的一生三次在朝,时间都很短,三次到外地做官,共十九年;两次谪居,共十二年,历尽沉浮。他前后两次受到新党打击,中间又受到旧党派斥,耿直敢言使他成了党争的牺牲品。由于他仕途坎坷,倍尝了人世艰苦,但包揽了祖国山川,广泛地接触了人民,因此他创作大量的优秀作品。今存《东坡全集》,包括诗、词、文共一百一十卷。苏轼出入儒道,濡染佛禅,思想兼容并包,宏博复杂。他为人重操守,不以时迁,毁誉不计;一生热爱学问事业,中心乐之,自进不已。他能做到随缘自适,知足常乐;处逆境而不颓唐,处顺境而不淫逸。他有治世济民的政治抱负,但在北宋昏暗政治斗争中成了牺牲品。苏轼的一生,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一幕悲剧。
然而,苏轼作为一代文化伟人,并以苏东坡的文名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而我们论及中国文学史不能不提到他。苏轼在诗、词、文、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而他的词成就更大。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又。” 历来流行的说法认为苏轼词的风格是豪放,但事实上苏轼创作了大量的婉约蕴藉之作。今天我就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谈谈苏轼的婉约词。
- 2 -
第一节 苏轼写婉约词有其历史必然性。
苏轼在文学史上历来被看成是豪放词的开山祖师,被置于和“婉约派”对立的位置之上。这一传统的盖棺论定再加上人们习以为常的接受心理定势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束缚着人们对于苏轼词的认识,吴世昌先生在《有关苏词的若干问题》一文认为,苏轼词风根本不能用“豪放”来概括,此后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发表不同的意见看法。虽然问题本身至今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但苏轼一生创作了数量众多的婉约词却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吴世昌先生统计,苏轼一生共留下词作三百四十多首,其中提起苏轼的词,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像“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等等这类词句就会浮现在人们的脑海里。其实像这样典型的豪放词,仅有六七首而已,而婉约词在苏轼的作品中数量却相当多,因而我认为仅以“豪放派”定论苏轼是片面的。事实上,在那个时代,苏轼写出数量很多的婉约词是有其必然性的。
首先,纵观词的发展,从词的产生到北宋中期,基本上仍是婉约词一统天下。
敦煌曲子词取材比较广泛,其中有许多是吟咏男女之情的,但总体上以婉约词居多。 后蜀赵崇祚于广政三年编成《花间集》中的花间词大都极力描写女性的姿色、绮罗香泽之态及其生活情状,吟咏男女相思自苦,写花间酒下的伤感,并诉诸艳丽的词藻,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婉约词风初步确立起来。南唐时期婉约词婉转绸缪的基本风格并未发生改变。北宋建国初词的发展呈现出两种倾向,即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封建文人士大夫的“富贵词”和以柳永为代表的俗词,这两种倾向最终都是沿袭着婉约词的老路走下来的,可以说,从花间词到南唐词,再到晏殊、欧阳修以及柳永的词,婉约词的创作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并逐渐根深蒂固。一代大家的苏轼也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婉约词对他的影响。所以他一面浩气四塞“以诗为词”革新词体给词注入“士大夫”气写了一些横放杰出的豪放词,一面他又“以词还词”,完其本色,写了婉转绮丽的婉约词,在他的《东坡乐府》里写情奇艳绝丽,细腻温柔的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见在这一时期苏轼写出如此之多的婉约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次,从词本身来看,词最初并不是专供观览的案头文学,而是配合新兴乐曲演
- 3 -
唱的歌词,所以词又有曲、曲子、曲子词之称。基于词的这一特点,文人们通常在筵席之上即兴作词娱乐。《花间集》中的很多婉约词作就是在这种形之下产生的。苏轼作为封建士大夫,生活中筵席之上借词娱宾遣兴佐酒侑欢也自然是常有之事,这一点也应该是苏轼婉约词数量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从苏轼的经历和思想来看,他也有写作婉约词的情感基础。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平,由于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加之才华横溢,遭人妒忌,大半生一直处于新、旧两党的夹击和陷害之中,有时位极人臣,有时身陷囹圄。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云:心似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 舟,问吾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随波漂泊于生灭流转的人生苦海,郁郁不平之气不可能尽为豪情所掩,又常生活在江南佳丽之地,沐浴南方文化婉约清丽之风,在加之词人婚姻家庭之不幸对亡妻得苦思等,缅邈凄婉之词流于笔端也是人之常情。就思想来说,苏轼很杂兼有佛、道、儒,儒家的外在淑世与佛道内心化解人生苦难形成其“外儒内佛”的情感世界,也造就其复杂格性:浩然旷达有之,随缘淡泊有之,虚静孤独有之,风流潇洒有之,感伤细腻有之。格性的丰富,是他的词风多样:豪爽狂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秀淡逸者有之,奇艳绝丽者有之。从这两方面来看苏轼有婉约词也不足为怪。
其四,就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来说,它们并不是水火不容相互排斥的。苏轼豪放洒脱又情深义重,对宇宙人生万物感受极敏锐而见理极深透,因而他的有些词刚健含婀娜两种风格兼而有之。如:[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这首词咏物抒情颇多传统词的婉约风味,但也不失“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豪放。我认为今人说其豪放是从他遣词驰骋,意境超脱,扩大词境的总体倾向来说的,而其娴熟的还应是传统的婉约清丽词。
第二节 苏轼对婉约词的革新。
婉约言情的词作是当时词坛创作的主流,苏轼也在这个范围内进行创作,而且他还对婉约词进行了新的开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拓了婉约词的题材、内容。
苏轼对于词的题材的开拓、内容的扩大,在词的发展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苏轼
- 4 -
以前,婉约词的主流是“言情”,多写男欢女爱,读之让人筋骨酥软,所以词被认为是只能剪红刻翠的“艳科”或者旖旎温柔的“情语”。“艳科”、“情语”在词中成为最有势力的的题材,文人们在填词的时候 ,几乎完全排斥了较广阔的生活画面和比较重大严肃的内容,“妇人语”、“妮子态”是苏轼以前婉约词的主要内容。苏轼以其大量的婉约词作,对婉约词的题材、内容有了新的开拓。除了当时词人常以之入题的惜别、伤春、宴乐之外,农村生活、悼亡、咏物、山水风光,亲朋之情,爱慕之情,思乡之情在苏轼婉约词中都能找到。刘熙载在《艺概,词概》中评价苏词的特点时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1](p3690) 。苏轼对于婉约词的题材、内容开拓的范围很广。
1、描写农村题材的词 :[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麻叶层层菻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白杖青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以词写充满乡土芳香和生活气息的农村,是苏轼以前词人从未关注过的领域。在这组词中,苏轼以“使君元是此中人”的身份,多角度的描写了徐州乡村景色和农民百姓的生活情态。前四首词中,作者既写了农村小伙子见到大官惊恐又活泼的情状;也写了农村姑娘们那种好奇又怕羞的心理、动作和情态。既写了预庆丰收的祭神日子里人们的欢乐情趣;也写了缫丝妇女忙碌而欢声笑语的生活„„俨然一幅封建社会官民同乐的画卷。最后一首写作者巡视归去,仍陶醉在那美好的农村风光中,以致忘情的呼出“使君元是此中人”。像这样如此真切的描绘出农村的美好景色,如此众多的各类人物,接触到劳动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的词,在以前的婉约词中是绝无仅有的。
2、 悼亡词。夫妻之情在古人眼中是人伦的一项重要内涵,庄重而神圣。用词来抒发对妻子的情感,是苏轼的一大创举,《江城子》:
- 5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词前小序说:“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乙卯,苏轼知密州,年四十。十年以前,妻子王弗病逝。词人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这首词开篇便点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生与死之双方消息不通、音容渺茫。词人之所以将生死并提,其主要目的是强调生者的悲思,于是,便出现了“不思量,自难忘”的直接抒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王弗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词人连到坟前奠祭的机会也难以得到。死者“凄凉”,生者心伤。“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空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界限,词人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所以,只能乞诸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做好了铺垫。这样的曲笔描写,揉进了词人十年以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沧桑与身心的衰老。这三句是以想象中死者的反映,来衬托词人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和世事的巨大变化。下阕转入正题写梦境:“夜来幽梦忽还乡”。整首词真情郁勃、沉痛悲凉,这一句却悲中寓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幽梦”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仿佛新婚时,词人在王弗的身边,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荡漾着柔情蜜意。随即,词笔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对应“千里孤坟”二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结尾三句是梦醒以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安慰。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
当年妻子死后苏轼伤痛欲绝,从此不再续娶,伴着他仕途受挫,身边的侍妾也都纷纷离他而去,只有一位侍妾一直跟随着他,那就是朝云。无奈是造化弄人,红颜薄命,绍圣三年七月五日,朝云病死于惠州。上天待他真是不公,心爱的人一个个离他
- 6 -
而去,那份哀伤又能与谁人说,又有谁能了解?一首《西江月》挥笔而就,写的虽是梅花却又句句说的是已逝的朝云,那个不辞辛劳随着他跋山涉水却也毫无怨言的女子。“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说的是,那梅花虽是生于这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只因为它是“冰肌自有仙风”,虽有仙姿艳态却并不娇弱。如何的仙姿艳态?却道是“素面常嫌粉沅,洗妆不褪唇红”,美得清新,美得自然。这等美丽不由得让他想起那个同样美丽动人的朝云,她无须脂粉的装饰却别有一番风采。然而,“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王昌龄说“落落寞寞路不分,梦中唤作梨花云”。但苏轼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也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类的梦了。所谓的“晓”即是“朝”,“晓云”也就是“朝云”了。这一切都随着朝云的逝去而成为虚无的东西了。荡气回肠,作者怅然若失,阅者亦为之动容。
毛泽东的悼亡词与苏轼悼亡词比较。苏轼在妻子王氏死后十年,他写下了那首令人绝倒的《江城子》。毛泽东亦是如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于豪放之气中看到他用词上所表现出的女性式的感觉。这在本质上是与婉约派有共同之处的。毛泽东自称兴趣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这表现在他对豪放词家深情的同时,还对柳永词、李清照词都很酷爱。对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点点圈圈的手迹。在创作实践中,他曾沉痛地写下“我失骄杨君失柳”的诗句(《蝶恋花 答李淑一》)。在《贺新郎 挥手从兹去》这仅见的一首抒写离别、歌咏爱情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决然不像一般论客所说的铁石心肠,他尽如常人,也有悲欢离合,也有哀婉愁苦,也有凄清感伤。当老战友罗荣桓病逝的噩耗传来时,他沉痛地发出了“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的浩然长叹。但只要细细品味苏轼与毛泽东的这类词,我们不难看出,即使在这类词中,毛泽东仍不失为大手笔。与杨开慧离别,“汽笛一声肠已断”,真个要“挥手从兹去了”,但接着笔锋一转,“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铮铮之语,并满怀憧憬,“重比翼,和云翥”。这就把热情和挚爱升华到如许这般的宇宙人生境界,结晶于改天换日的伟大事业中去了,而不会为凄凄惨惨戚戚所陷溺。这便是伟人同于常人又高于常人之处。但苏轼在这类词作中只能发出“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肠断之语了。
3 、咏物词中的柔美情怀,苏轼的咏物词使婉约词的气质和词品得到了提升。如《卜算子》:
- 7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得幽深清绝,每个意象都凸现幽寒的气氛,全词笼罩了一层浓厚的孤独与感伤。上半闋写寓居定慧院时的寂静情况。漏断人静,月挂疏桐之时,仿佛有个“幽人”独自往来,如同孤鸿之影。这个“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苏轼自指。下半闋承接上文专写孤鸿之影,说它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的心情与处境的写照,用比兴之法,借孤鸿自托,正是足以表达其“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首词的艺术是很高妙的,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作者的情绪,但无一句写到自己,正是“羚羊挂角,无际可求”。黄庭坚评此词说:“语义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2].(P53)
4、 苏轼词诉说了真挚的亲朋情感。苏轼一生兄弟情笃,苏辙是他在词中已经抒发思念之情的一个对象。《沁园春》是苏轼赴密州任旅途中寄子由之作,词云: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词人要求调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任职,获同意以后赴密州任。一路风尘仆仆,为的就是早日见到弟弟。所以,词人在“灯青”“鸡号”之时便晨起早行,披寒冒霜。旅途寂寥漫长,唯有回想“往事”、思念子由方能消磨时光。词人以西晋陆机、陆云兄弟二人自比,可见当年名满京城、踌躇满志之情景。兄弟二人都有“致君尧舜”的宏伟志向,也有挥毫万字的才气,并有“此事何难”的信心。只不过不得所用,只能“优游卒岁,且斗尊前”。再如[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云:
簌簌无风花自坠,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路尽河西人转舵,系览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 8 -
李公择名常,是东坡的老朋友了。东坡通判杭州时,公择知湖州,为“六客”之会的东道主。嗣后东坡由密州调知河中府(后改知徐州),神宗熙宁十年(1077)正月经过济南,李公择时知齐州(治所在济南),又相见,留月余始去。次年(元丰元年,1078)公择调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治所在寿春(今安徽寿县),遂南行,寒食日至徐州见东坡,相与宴饮唱酬,复“论事到深夜”。东坡诗集有徐州《送李公择》诗,中云“比年两见之,宾主更献酬”,又云“颇尝见使君(东坡自指),有客如此不?欲别不忍言,惨惨集百尤”。施元之注:“公择与东坡,皆以论新法摈黜远外,意好最厚。”词当与诗同时作。以东坡此时间诗,亦可参知词情。
词首句“簌簌无风花自坠”,写暮春花谢,是送公择时光景。《顾随文集·东坡词说》评为“发端高妙”,又精细地剖析道:“夫写春而写暮春,写花而写落花,诗人弄笔,成千累万,老苏于此,有甚奇特?就参他第一句“簌簌无风花自坠”,“簌簌”字,“自”字,真将落花情理写出,再不为后人留些儿地步。尤妙在无风,便觉落花之落,乃是舒徐悠扬,不同于风雨中之飘零狼藉。及至“坠”字,落花乃遂安闲自在地脚跟点地了也。”此句妙处诚如所言。接以“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至此点出园林寂寞,人亦寂寞,感慨渐出。正巧今送李公择亦逢此时。花木的荣瘁与朋侪的聚散,都是无可奈何的事,但一时俱至,为人情所不能堪罢了。“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可以想见,两人在“寂寞园林”之中对坐话别,有“相对无言”的时刻,这才分心领略到落日照坐之有情,青山横云之变态来。上片主写暮春,却并非不露惜别之情,“照坐”之“坐”,明明点出是在话别,未曾冷落题中的“别”字也。
下片写送别。“路尽河西人转舵”:“路尽”,属送者,在岸上;“转舵”,属行者,在舟中;“河回”二字居中,相关前后。河道弯曲,船一转舵,不复望见;岸上人亦送到河曲处为止,故云“路尽”。不是岸上之路至此尽头了,是送行之路可尽于此。“系览渔村,月暗孤灯火”,想像行舟今夜泊处情景:渔村冷落,又是想像行人必是中宵不寐,独对孤灯,为下文之“君思我”先点一笔。夜宿舟中,唯有暗月孤灯相伴。著此两句,便见作者对行人神驰心系之情。末句“我思君处君思我”,采用回文,倒是一奇。这一句有恳切浓至的情思为之撑腰,故不虚浮,无文字游戏的弱点。
可见苏轼送别友人、怀念友人的词作充满着真情实意。《临江仙》说:“慿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能够充分体会友人登程独行的孤寂与凄苦的心境。
- 9 -
《南乡子》说:“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借“山上塔”抒发自己拳拳情谊,婉转情深。《浣溪沙》说:“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对友人的牵挂之情洋溢于言表。
5 、苏轼词展现了清新秀丽的水色山光。苏轼咏杭州美景的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篇已经脍炙人口。在词中也有出色的描写,《虞美人》说: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词上片没有直接写景,而是通过叙述、议论侧面烘托。柳永以“东南形胜”描述杭州,苏轼一开篇也肯定杭州湖山美冠东南,以至友人陶醉其间,流连忘返。下片转入景色的具体描摹。充分展现了杭州城富丽繁华和秀美。
6、苏轼闺阁词中的少女情怀
苏轼的词是立体的,多样的。虽然苏轼是豪放派词的最出色的代言人,但他的词中温婉含情之作如果论其数量来说,比豪放风格的词更多。由此可见,苏轼是一个很性情的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使他的一些作品辞情蕴藉,韵味深厚,充满了低回、沉吟,但也妩媚的婉约风格。这样的词风在他描写闺阁之情的作品里更为突出。
《阮郎归·初夏》的上片从听觉入手描写出夏日之静,又以声响状环境之寂,下片却从视觉落笔写动态之美,展示出大自然的生机,整首词表现了初夏时节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的闺阁生活。作者善于抓住细微的心理感受并在无形中将客观环境的细微变化加以对比,通过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并在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单纯、天真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词中的少女形象,与一般闺情词中疏慵倦怠、孤闷愁苦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充满了美好清新的勃勃生机和青春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读着此词,让人极易想起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两首词都描写的是妙龄少女在夏日里的情怀,只是前者放情于闺阁中,后者荡情于荷墉里,其婉约之风情渗透于词的每一个文字里,让人回味心醉而忘情。
像这样的闺情诗,在苏词中有不少。比如《贺新郎·乳并飞华屋》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籁籁。”写出闺中人惜花伤春,对花落泪,从而表现闺女孤独、抑郁的情怀,《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中“墙里佳人笑”。
- 10 -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苏轼这首《蝶恋花》就是一首柔情似水的纯爱情词。它毫无掩饰地写出了一个男子的单相思。作者在这里描写的相思之情是赤裸裸的,热乎乎的,可也是健康的,朴素的,就像爱情本身那么健康,就像生活本身那么朴素。
7、苏轼婉约词中的思乡情怀。例如:[醉落魄]离京口作云: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这首词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冬,苏轼正在杭州通判任上。他经常来往于镇江(即京口)、丹阳、常州一带,公务繁忙,四处奔波,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不是袭上心头。这首词以朴素的语言、自然的笔调,含蓄地表现了酒醉醒后思乡的心境,显得很有特色。
(二)苏轼婉约词追求“以雅为美”。
1、 他的词婉约词洗脱了“脂粉气”,变得明丽净洁。无庸讳言,作为传统的封建士大夫,苏轼也有一些劝酒持觞之类的无聊应酬之作,但是苏轼的多数婉约词已经完全与传统婉约词的侧艳媚俗绝缘,显得清新真挚、严肃正经,和花间词的“以艳为美”、柳永词的“以俗为美”相比,苏轼的婉约词总体上呈现出“以雅为美”的特点。以[洞仙歌]为例: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敧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这首词所写的是最艳不过的男女情事,但苏轼却于旧的题材中推陈出新,创造出了新的美学境界。[洞仙歌]所写的乃是五代后蜀国主孟昶与他的宠妃花蕊夫人深夜纳凉的一段艳事,但此词所写的情事已和后蜀国主孟昶的风流艳史大异其趣。词中帝妃并肩携手,月下乘凉,花蕊夫人这一形象在水殿风满、夜深人静的背景下,更是显得
- 11 -
高雅脱俗。词作语言淡雅,皇家气派,脂粉香味都淡化到了极限。[3](pp4883-4884) 如此绮艳之情事,经过作者的重塑,已变得超尘脱俗,洗尽铅华。格调之高雅,已不可与花间词人笔下的艳词同日而语。
他写的婉约词就单说写一些为歌妓代言之词,免不了雕红刻翠,悲欢离合。但这类词亦与他人之作颇有区别:一是他对这些歌妓没有被轻傅侮弄的口吻,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怜悯同情,写出了被社会制度所歪曲的真实情感;二是他没有鄙亵庸俗的情调,纤巧浓艳的描写,而是温雅蕴藉,落落大方,不失其正。极深婉之思而不细碎,不以只字片言取胜,而以整篇构成鲜明形象取得突出的效果。例如《行香子》中写到“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表达的是一种对歌妓的眷怀之情。
2 、用语文雅也是苏轼婉约词刻意追求的。柳永作词,以俗为美。他的词作中多用市井口语,使词重新回到了民间,因而深为民众所激赏,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中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永词”,即是指这一点。 [1](p1162) 但柳永词因过于从俗而流于浮艳、鄙俚,因而也降低了词的格调。苏轼对此曾表示过不满。如苏轼的[永遇乐]《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通过此词可见苏轼在用语方面的文雅。针对柳永词的俗,苏轼在这首词中使用了“以诗为词”的手法,即把诗的语言、句法引入词中。全词巧妙化用唐人许多诗句,显得及其婉美、雅致。例如“思量却是,无情有思”,用老杜“落絮游丝亦有情”。“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即唐人诗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几回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即唐人诗:“时人有酒送张八,惟我无酒送张八。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皆夺胎换骨。苏轼作词用语香软的樊篱,不同以往那些只言闺情琐事的词曲,有种读来清新自然,不假雕饰,浑然天成的美感。虽也婉约却不俗不艳。就个人而言,我还
- 12 -
是较为喜欢居士的《水龙吟》一句“似花还似非花”令人回味无穷。魏庆之称赞章质夫的杨花词是“曲尽杨花之妙处”,而我认为,居士这首咏杨花的词绝不逊色且别有新意。虽然写的都是杨花,但是苏轼的《水龙吟》虚实结合,把无情的花写成有思的人,“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全篇不胜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所说,苏词是“和韵而似原唱”。下阕的“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后人评价甚高。春色也可分得么?居士真是奇思妙想!宋初词人叶清臣也曾说“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苏轼这一句则更妙。杨花飘落,化作尘土,或随流水漂去,花尽难觅,春归无迹。杨花的归宿与词人满腔惜春之情完美地融合为一体,末一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全篇生辉。是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总收上文,干净利索,令人回味无穷。有眼前的流水想起思妇的泪:由思妇的泪珠想起空中飘落的片片杨花。有道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似是非是,如刘熙载所言“盖不离不即也”!回顾篇首,一句“似花还似非花”令人欣然有悟,妙趣横生!这正是苏轼的高明之处,也独有他才能作出如此佳作!
(三)苏轼的“婉约词”与他人之作有明显的不同,显示出其鲜明的个性。
第一:同样是写“婉约词”他突破了糜烂生活的低俗气味,词中流露出一种清新明丽之情。如一首《贺新郎》为例。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年,晚凉新浴。手弄生绢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锈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侬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来,有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这首词是为莺妓秀兰而作,而据陈浩《耆旧继闻》卷二载,苏轼以词写自己侍妾榴花的。但由于苏轼写得超尘绝俗,品格特好,南宋人便认定其另有寄托。明胡仔说“东坡此词,冠绝古今,托意高远,宁为一娼而发邪?”的确词中将这位女子写得清丽、高洁、孤傲,并以“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的石榴话相比,为人们的联想提供了基础,的确为后来的词之寄托开了先路。苏轼喜爱这一类冰清玉洁的女子,所以,进入苏轼审美视野的都是经过苏轼的审美筛选或艺术加工的。词的上片写一个女子的困守深闺,高洁绝尘,因意中人远离他乡,故异常孤寂抑郁,下片描写石榴花,情态逼真。榴花娇艳,与美人相似;不与“浮花浪蕊”为伍而在初夏盛开,其高洁孤独也与美人相似。因此,次在最后将咏物与写人巧妙的结合再一起,“又恐被西风惊绿”,“共粉泪,两簌簌”清人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东坡《贺新郎》当
- 13 -
筵命笔冠绝一时”,显然这是对东坡婉约词的肯定。
第二:他的婉约词不再多做缠绵悱恻的抒情,语气变的爽快利落,且时时做旷达之想。他的多数婉约词已经完全与传统婉约词的恻艳媚俗绝缘,更显得清新真挚严肃正经。起以前的婉约言情词,往往沉湎于一己的痛苦,越陷越深难以自拔,晏几道和秦观被称作“古之伤心人”就在这方面表现的格外突出。苏轼生性豪迈,在现实生活中倔强刚强,没有什么磨难能击倒他,他写相思别离的婉约词,因此也与他人的一味沉沦不同,《蝶恋花》说: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作于“花褪残红青杏小”之暮春季节,这本来是一个“枝上柳绵吹又少”之花落花飞令人伤感的季节,如果作者的心境不佳就容易被凄苦悲秋的情绪所缠绵,词中“天涯”、“行人”云云,可见苏轼当时也正处在失意的旅途当中。但是,词人没有因此自怜自伤不已,而是以开阔的心胸,倔强的意志去对待自然界季节的更换与人世间的风雨变幻。“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为奔走流离而痛苦?何必为春去花落而伤心?只要你对生活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以豁达的胸襟去接受一切,你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苏轼生平不就是如此实践吗?下行写“墙外行人”偶尔听到“墙里佳人”一面,也不能传递自己的多情,而感到有些懊恼,这一段生活小插曲也可以说明词人对生活的浓厚兴趣,并没有为春归、离别、远行等愁苦所纠缠。结尾的懊恼也不是沉重的,而为画面平添了一份乐趣。清人王士祯说“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传统的“缘情绮靡”的艳词被苏轼写得如此豁达开朗,真正前无古人。
第三:词本来是常见的生活小景,但经词人加工提炼之后,却显得异常生动而富有情趣,极富有情趣,极富有艺术感染力,向来为人们传诵。苏轼又是画家,通过词中情物的描绘,达到物境与情境的水乳交融,如果说上一首《蝶恋花》是在抒情的时候对景物的描绘只是略加描绘的话,那他的一首《鹧鸪天》对景物的描绘可谓入木三分。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藻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有的浮生一日凉。本词以白描的手法,描写黄州夏天雨后农村的美丽景色。乡村远景、近景、动态、静态、以及在此美景中“徐步”的人的视觉、听觉、嗅觉、感觉,都非常鲜明准确优美自然,不见斧痕之凿。以开头两句写了林、竹、山、墙、蝉、草、塘七种景物,并且对多种景物都贯以不同的特点,形象生动,一幅农村画面便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跃然纸上,更是体现
- 14 -
了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第四:情感化和个性化的审美去向。苏轼以前咏物词大都是非我化型的,以柳永张先、晏殊、欧阳修为代表。他们的咏物词,所咏之物与创作主体之间处于间离状态,词中只见物象、物态,而没有自我的情感、生命,所咏之物仅止于咏物而已,并没有将生命、人格、精神注入。到苏轼的咏物词已经开始呈现出情感化和个性化的倾向。所谓“情感化”是指作者在表现自然时,已注入了情感生命,将无知物变成了友情物。而“个性化”是指词人在咏物时,将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情思感受、人格精神注入对象物中,使对象物具有主体自我的个性色彩,物即我,我即物,物我难分。例如苏轼的咏杨花《水龙吟》作者赋予了扬花思妇的生命、情感。杨花即不脱离它原有的形式特征,同时有具有了思妇的女性情感。单从词来看,既可以说是作者在借杨花咏思妇,也可以说是借思妇写杨花。杨花与思妇的情感水乳般的交融在一起,无情无思的杨花已被情感化了、生命化了。咏鸿名作《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是苏轼咏物词中个性化的典型。
(四)苏轼婉约词蕴涵深刻的人生哲思。
从晚唐到五代到柳永,词人们创作出了许多感人挚深的一流婉约词作。这类词可谓“以情感人”,却往往较少理性思考。苏轼的一些婉约词则与这些词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与苏轼一生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苏轼生于四川眉山,从小“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奋历有当世志”。[4](p1411) 二十二岁中进士,二十六岁又中制科优如三等。青年时代的苏轼仕途上可谓一帆风顺。然而,接下来的政治生涯,只能用“坎坷”概括,四十四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更是一贬再贬。苏轼的遭际使他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因而在他的婉约词作中常常表现出对于人生和社会的较为深沉的思考。以他那首向来被奉为婉约正宗的[蝶恋花]为例: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此词是苏轼晚年贬官惠州所作。词作通过一位青年伤春、惜春之情,寄托了作者不为朝廷所理解的复杂痛苦的心情,同时也寓含了作者对于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 15 -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一方面写作者长期遭受政治打击以致青春耗尽的深重悲哀,另一方面又表明作者身处逆境却始终坚持理想积极向往未来的乐观态度。接下来,在“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二句中,既有作者不被当朝者理解无从实现人生抱负的悲哀,又从哲理角度阐明:人生的政治理想并不是单纯凭主观的积极追求就能够实现,而是常常因为客观的严酷而毕生壮志难酬。在人生垂暮,政治失意的晚年,苏轼能以如此理智的态度看待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的挫折,这在以前的婉约词中是很少见的。
再如《永遇乐》: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⑽,为余浩叹。苏轼由燕子楼生发出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和感慨。发生在楼中悲欢交织的爱情故事,有道不完的要眇情,写不完的凄迷境,但苏轼只十三个字便说尽了,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其感慨超越了自我,推及了人生和宇宙。词人的词思还在驰聘,他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这是词人思考人生的结晶。词人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致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感情镣铐,精神获得了解放。尺幅中竟蕴含了如此深广的喟叹,沉挚之思,浩瀚之气,令人玩索不尽。物我一境,情与境谐。梦断盼盼之情黯黯,望断故园之情惘惘,词人悟得古今同梦,使情为理化,从情之缠绕中获得解放,变得超旷放达,喜怒哀乐乃至荣辱毁誉,全然无意留存于心间,见出格高韵胜。故此词虽和婉淡丽而不失其高旷清雄,议论洒脱而不流于枯燥寡味。词中论及的人生哲理,无疑是受了佛老思想的影响。词人在对外部世界的追求中接连失败,于是便转向对内心世界的探寻。在这样的情况下,借景抒怀难免有些超尘绝俗之念,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第三节、苏轼的婉约词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名,确立了他在词史的大家地位。
通过以上对苏轼婉约词粗浅的分析,不难看出,不读苏轼的婉约词,难以窥见苏词的全貌,亦难以全面了解苏轼的思想和为人。、翻阅《东坡乐府》,我们不难发现,在350多首苏词中,数量最多的还是婉约词。这些婉约词同样达到了很高水平,且在多方面有所创新。因此,婉约也是苏词风格中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苏轼的婉约词,佳作甚多,上文以述。苏轼对传统的婉约词风颇有革新。这主要表现为他革除了传统
- 16 -
婉约词中的脂粉气、富贵气,摆脱了温柔香软、矫揉造作、镂红剪翠甚至淫靡放荡的风习,所作婉约词皆思想纯正、感情真挚、格调健康、意境清丽,给人以面貌全新的
感受。正如陈廷焯所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私情耳”(《白雨斋词话》)。同时苏轼的婉约词在写作技巧上更趋于成熟完美,富于变化,把很多作诗的手法运用于填词中。他善于兴寄,“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刘熙载《艺概·词曲概》),因而能高出人表。这从上述数例即可看出。前人称苏轼“一洗绮罗看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显然不只体现在其开创豪放,旷达词风上,而且体现在对婉约词风的革新上。苏轼对婉约词风的革新,是其全面革新词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难看出,苏轼于婉约词的创造和婉约词风的革新,同样倾注了巨大精力,达到了很高造诣,取得了辉煌成就。其高标独步,不惟超越前人,而且后世“周,秦诸人所不能到”(张炎《词源》)因此,苏轼的婉约词完全可以与其豪放词鼎足而立,婉约(经其革新)亦自是苏词不容忽视的一大风格特征。其实前人对此早有评论。而今天有些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对此有所忽略,完全是由于我们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教学与研究的片面性给他们造成的思维误区或盲点所致,必须予以矫正。
综上所述,苏轼不仅以其豪放词作开一代新风,同时其婉约新词亦相当出色,颇多超诣神品。其词风一日豪放,二日婉约,也就是说苏词风格以豪婉双全,刚柔兼备,既有惊涛拍岸的巨响,更有孤鸿超然的高唱,又有杜鹃啼血的悲鸣;如天风海雨,气势雄旷,如青山碧水,秀色宜人,从而呈现出多样化的全新的风貌。我们既要看到其豪放词的开创意义,也不能忽略其婉约词风的革新成就。苏轼凭着他的天才、学识和独特的气质、经历,对传统婉约词进行了大胆的刷新,他拓展了婉约词的题材,他变传统婉约词的“以俗为美”为“以雅为美”,在技巧上他以诗为词,给传统婉约词注入了活力和生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苏轼的婉约词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名,确立了他在词史的大家地位。
后记:这次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首先要感谢指导老师赵建新,在论文写作中,他及时给予指导斧正,再这里我表示深深的谢意。为顺利完成论文,我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实际经验,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所学和所能。但其中还一定有很多缺点和问题,欢迎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 17 -
注 释:
[1] 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P3690
[2] 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六《跋东坡乐府》 P53
[3] 《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7. P4883-4884
[4] 宋.苏辙.栾城集(曾枣庄.马德富点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P1411
参考文献:
[1] 艾治平.婉约词派的流变[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2] 赵晓兰.宋人雅词原论[M].成都:巴蜀书社,1999.
[3] 张兵.宋词浅说[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0.
[4] 王兆鹏.唐宋词史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5] 惠淇源.婉约词[M].长沙: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
[6] 吴世昌.有关苏词的若干问题[J].文学遗产,1983.2.
[7] 曹枣庄.苏轼的婉约词[J].文学评论,1981.5.
[8] 陈迩东著《苏轼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2月出版)
[9]唐圭璋、缪铖、叶嘉莹等撰写《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0]罗宗强、陈洪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0.
- 18 -
本文发布于:2024-01-13 05:14: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726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