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语言特色分析

更新时间:2024-01-11 12:46:41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11日发(作者:陶复初)

龙源期刊网

《撒哈拉的故事》语言特色分析

作者:李敏魁

来源:《牡丹》2019年第17期

《撒哈拉的故事》是台湾女作家三毛的成名作、代表作,在潇洒自如、幽默深情的叙述中体现了三毛的人生智慧和现世洒脱心态,弥散着浓郁的异国风情和独特的文学语言艺术魅力。作品语言以通俗易懂、自然清新的白话文为主,外加典故和诗句,以明快的节奏、幽默的风格,构成了雅俗共赏的语言特色。

一、节奏明快、自然清新的语言

在语音上,多用民间通俗的叠音词。叠音是指音节的重叠。使用叠音词可以加深读者对描述事物的印象,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感。三毛在作品中常用的叠音词有三种。

一是AA式。描写的事物简单活泼,富有韵律美。例如,《白手起家》中,描写“我没有厌沙漠,我只是在习惯它的过程里受到了小小的挫折”,“小小”一词生动地表达了三毛的乐观、豁达和坚强;“我笑笑点点头,下了楼飞奔我甜甜的小白屋去”中的“笑笑”“点点”,描写动词的叠音连用,读起来节奏明快,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三毛喜悦之情。“甜甜”一词很好地表达了三毛对沙漠中牧场小屋的喜

爱之情。

二是ABB式。“砖块接缝地方的干水泥就赤裸裸地挂在那儿”,将“赤裸”重叠成“赤裸裸”巧妙地使用了拟人手法,使得干水泥更具形象性。三毛看到破房的落寞情感也渲染出来。

三是AABB式。“打开水龙头,流出来几滴浓浓绿绿的液体,没有一滴水”中的“浓浓绿绿”,浓绿变成叠音后,更加突出了色彩感和音乐感,表现更加有张力,缺水的事实更加触目惊心。

在语音上,三毛擅长运用富有立体感的拟声词。拟声词可以直观地唤起读者听觉想象,使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逼真、声情并茂,如写“枪弹咔哒上了膛”“梯子上不时有啪啪的湿块落下来”“我一面跑一面咯咯笑个不停”等。大量的拟声词,让形象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

多使用短语,整体让人感觉语言明快且流畅。三毛散文语言大多较简短,句子成分比较简单,以四五个字为主,超过10字以上的句子较少,同时往往用人物对话和独白的形式进行有效表达。这种表达方便阅读,表意明朗。例如,三毛因为家中缺少绿意,便冒险和荷西去总督家的珍贵花园里偷花草。原文写道,“快,塞在塑胶袋里,快,还要那一棵大的爬藤的”“泥土也要,快丢进来”,此类短语对话无形中营造了短促、紧张的氛围,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本文发布于:2024-01-11 12:46: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705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三毛   叠音   语言   表达   富有   拟声词   描写   事物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