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0日发(作者:陆磊)
课程分析:刘亮程的《寒风吹彻》是一篇抒情散文寒冬时,“我”在光线暗淡的屋内围抱火炉,回想一些人与事,从一次寒夜的经历、一个冻死的陌生人、在冬天死去的亲人和年迈的艰难地抵御着冬天寒冷的母亲,直至黑夜完全降临作者用质朴的语言,交错的叙述结构,叙写了原生态的生命特征以及卑微生活者的无可奈何文章始终是在双重涵义上使用“雪”、“冬天”和“寒冷”这些字眼,这些既是对真实情境的描绘,也蕴涵了叙述者随着年龄增长而对生命中的冷漠、孤单、衰老等的体验
学情分析:所教班的学生, 语文基础较好,逻辑推理分析能力及鉴赏能力较强上课较为积极活跃,课堂气氛较好学生学习第一、第二单元课文后,已经对生命有一定的了解、对生活有一定的理解与感悟,但本文语言比较含蓄,对生命的感悟又独树一帜,所以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去感受一种不曾经历的生活与生命的冷峻与严酷,让学生知道在生命的寒风吹彻中支付温暖并获取温暖的重要意义,让学生知道面对艰难要自强不息
设计理念: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以“诱导学生思维”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并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贯彻“自觉创情境,始终含情意;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探索的资料,研究获本质;三维促发展,反馈终达标”的思想坚持下面三个基本原则:(1)为实现学生主体地位而设计;(2)完整地体现学生的体验性、探究性学习过程;(3)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懂得本文在叙述中使用时空交错结构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品味文章质朴而隽永的语言特色
3、德育目标: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体验人间真情温暖,面对艰难能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媒体设计: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插入一些感人至深的情景图片、文字资料和播放背景音乐,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感性认识,并利用PowerPoint制作板书以加大课堂密度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
2、体验人间真情温暖,面对艰难能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教学方法:
情景法 讨论法 鉴赏法 点拨法 诱思探究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学校网络资源收集课文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经历
2、再读课文,理顺散文的行文思路和结构特点
3、摘取课文中意味隽永的语句,从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角度进行语言的赏析和品味
4、置疑,可以就课文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或是不理解之处进行提问
学生查阅获取了相关资料;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能较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主题;并能用练笔本写下读完这篇文章后的初步感受
[点评]高中学生已具备简单电脑知识,通过自己动手上网查资料能锻炼他们“动手做”的能力;高中生也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阅读来整体把握文学作品
二、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
教师:看完图片,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1:原来一些人的生活是如此艰辛、残酷我们的生活太幸福了,应该要好好珍惜
学生2:第三幅图片给我的震撼最大,老人年纪那么大,但是还要为生活奔波,背那么重的东西,她的腰都被压垮了
学生3:生命的脆弱和无奈
学生4:尽管他们生活很艰难,但他们还是能顽强的生存下去
教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是的,也许我们是生活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平时还有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老师的爱护、同学的帮助,可能真的无法体会原来生活还有这样残酷的一面,生命还有这么一些不能承受之重,这些重量压垮我们,摧残我们,蹂躏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寒风吹彻》就是描述那遥远地方艰难的生存处境,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生活,去品味那弱小而又卑微的个体在残酷的生命历程中的不由自主和无可奈何
[点评]配以感人至深的图片解释说明,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以情激情
三、自主探究:
多媒体展示:“你读完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你读完这篇文章后有什么疑惑”让学生结合文本及预习情况进行思考,然后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好,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1:透过这篇文章,我感到作者的无奈、缺乏温暖,好像生活没有希望,作者比较悲观、消极
学生2:作者对冬天的感觉是有变化的,而且作者对冬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越来越深刻
学生3: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言辞,语言显得平实,但不平淡,有很多句子读起来很有意思,还用到了一些修辞方法
学生4:文章里有一句话很有哲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是的,困难与挫折,先是从肉体上对人进行摧残,接着再对人的精神进行摧残,而后直到摧垮一个人的斗志,夺去一个人的生命
学生5:有一些句子不理解,比如“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这里的“冬天”应该不是单指自然界的冬天,那还指什么?
学生6:这篇文章写得有些混乱、有些夹杂不清,时间顺序难以把握
学生7:文章有一句话“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为什么“我”的父亲没有安慰“我”,反而还有点责备“我”,为什么“我”不把腿冻坏的事告诉父亲?
学生8:“她说:你姑妈死掉了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为什么“我”的母亲对姑妈的死如此冷漠?
教师:同学们都谈了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和疑惑,谈的很深入、很到位,看来同学们预习得很好刚才有同学提到一些疑问,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来深层学习
[点评]新课标突出教学过程中要还学生以广阔的学习时空,突出学生自主体验探究,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这一环节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去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化探究
四、文本探究:
教师:刚才有同学提到这篇文章写得有些混乱,时间顺序难以把握同学们如何理解
学生1:这篇文章主要用了插叙的手法
学生2:这篇文章是以30岁的“我”作为叙述的起点,衔接了不同的人生阶段
学生3:衔接了“十四岁的我”,“现在的我”,与“我”“隔着三十岁的人生距离”的姑妈和母亲几个不同的人生阶段
教师:好,同学们已经理清了顺序,全文的时间线索交错跳跃、突断组接以“现在的我”追述14岁的“我”,用了许多“许多年以后……”之类的预序句式,构成一种“过去将来时”的叙事时序,在生命的不同时段中不断跳跃、闪回并用姑妈和母亲的人生经历作比照,有意识地造成叙事时间的颠倒错乱
教师:请同学们进行文本探究,找出散文中不同人生阶段的“我”对于冬的描写以及寄托了“我”怎么样的思考
(学生进行文本探究)
学生1:十四岁以前的“我”这阶段对冬的描写是:“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学生2:这时“我”对于冬天没有半点畏惧、害怕,相反是充满了兴奋和好奇,初生牛犊不怕虎
学生3:十四岁的“我”这阶段对冬的描写有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三、十四段,“我”第一尝到了冬天的严寒,还冻坏了一条腿
学生4:“那种夜晚天再冷也不觉得因为寒风在吹好几个人,同村的、邻村的、认识和不认识的好几架牛车在这条夜路上抵挡着寒冷”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对冬的思考是:寒冷对于孤独的人威胁更大
教师:很好,这几位同学都能准确回答出来前面有同学提出疑问:为什么“我”的父亲没有安慰“我”,反而还有点责备“我”,为什么“我”不把腿冻坏的事告诉父亲?哪位同学可以解决的?
学生5:可能是他们生活太贫穷了,文章说“用一天半夜时间才能拉回一车柴禾”,生活太艰难了,生活的压力太大了,所以父亲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关心、安慰“我”,他只关注如何活下去而“我”也很明白家里的这种情况,为了不添麻烦,“我”宁愿独自品味自己的伤痛
教师:对,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做父亲的根本无暇顾及一个14岁少年在寒风肆虐的荒漠独行中所体验到的凄楚和绝望,他给予儿子的只是一句略带责备口气的询问
学生6:三十岁时,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生命的冬天,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冬天留给“我”的伤痛记忆是永远不能再被温暖的
学生7:这里说的“生命的冬天”应该是指人的生老病死,死亡谁也逃不过
教师:作者在《冯四》中说:“一个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来便明明白白摆在村里当你十五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五十岁、七十岁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来;而当你八十岁时,那些四十岁、二十岁、十七岁的人们又演绎着你的全部过去你不可能活出另一种样
子——比他们更好或更差劲”从这里可以看出与“我”“隔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的姑妈和母亲是暗示着“我”的未来的,姑妈和母亲的命运怎么样啊?
学生8:陌生人冻死,姑妈在冬天死去了,母亲已经年迈了,还要艰难地抵御着冬天的寒冷
学生9:“隔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面对残酷的生命,“我”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教师:对,生命冷峻、沉重甚至残酷面对如此凝重生命也只有忍受和无奈有同学问为什么“我”的母亲对姑妈的死如此冷漠,谁来回答?
学生10:母亲因为自己要照顾一家老小,要照顾五六个未成年的儿女,对于姑妈的死,母亲是不应负责任的人们在生活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已经习惯了冷漠,眼睁睁地看着亲人离去,连痛苦也没有了
教师:对通过文本探究,同学们对文章有了深入了理解,还应好好把握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语言质朴而隽永,修辞手法以拟人见长
[点评]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文本意义的规定性,注重对文本的研读只有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文本研读,才能培养学生自主的读书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一环节能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充分体验文本,做出自主的解读
五、讨论交流
多媒体显示:全文以“冬天、寒风”贯穿始终,你认为它在文中有哪几层内涵?
教师: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碰撞思维的火花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代表1:首先应该指自然界的冬天,这样的冬天异常寒冷,寒风吹彻;还应该指生存环境的极度恶劣和物质的极度缺乏
学生小组代表2: 还应该指生命的冬天,在一个生命之冬,人总要面临衰老、死亡,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人是无力回天的
学生小组代表3:还应指缺少人与人的温情,使生命饱受冷漠和孤独的煎熬
教师:对,自然之冬、生存之冬、生命之冬、精神之冬
多媒体显示:面对寒风吹彻我们能怎么样呢?
学生小组代表1:有同学说这篇文章很悲观,好像生活没有希望,我不同意,其实“我”意识到了情感的重要性,寒风吹彻下更应关爱和温暖
学生小组代表2:是,关爱和温暖可以给人以力量和勇气
教师:关爱、温暖,尽管不能赶走冬天,但至少可以驱走冬天的严寒同学们有没有亲身经历或听闻过这样的事例啊
学生1:曾经在天桥看到一对盲眼的老夫妇,靠乞讨为生,两人有东西吃时,尽管很饿,但总是你让我,我让你,有了关爱,他们看起来很幸福
学生2:看过一幅图片,也是两夫妇,男的拉一辆装了很多东西的三轮车,女的只有一条腿,但为了帮男的仍在努力推车
多媒体显示,教师用深情的语言讲述刘霆的故事:
播放音乐:韦唯的《爱的奉献》
教师、学生齐唱:这是心的呼唤 这是爱的奉献 这是人间的春风 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这是生命的源泉 再没有心的沙漠 再没有爱的荒原 死神也望而却步 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教师:是啊,关爱是生命的阳光 ;关爱是成长的雨露请不要吝啬你的关爱,或许它可以把别人从精神之冬中拯救出来
多媒体显示:除了别人给予的关爱和温暖,我们更应怎么样?
学生1: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从自己入手,不能放弃,要自强不息,要激流勇进
学生2: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越是困难越是要坚强,永不言败,永不妥协
教师:对,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洪站辉曾经说过:苦难的经历并不是我们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奋斗才是最重要的贫穷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关键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贫穷,改变自己的劣势,这才是最重要的
[点评]重视文本,超越文本;立足课堂,超越课堂;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
六、拓展阅读:
多媒体显示:
许多作家把时光耗费在写作上,都没时间好好去生活写了大半辈子,不知道身边在发生什么所以我向往这样的写作者:历经沧桑,什么都干不动时回到家里,铺开纸,拿起笔只是到了那时,剩下的生命还够不够写成一本? ——刘亮程
教师:刘亮程被称为九十年代最后一位散文家,其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请同学们登陆网址,进行课后阅读,并写读书笔记
本文发布于:2024-01-10 16:03: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694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