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0日发(作者:穆林)
《寒风吹彻》资料
一、教学设计参考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课文题目为“寒风吹彻”,如果要你以这样一道题构思作文,你有哪些考虑?
—-关于“寒风”(虚与实两层含义);关于“吹彻”,广度和深度。
2。作者简介:刘亮程,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少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是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等。该书在19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二、学生自读课文
1。结合课后练习(“寒冷”的含义以及对“我们帮不了谁"的理解);
2.试用一句话概括你对这篇文章的感受、看法或评价
——预计答案:①冷、无奈、缺乏温暖、好像生活没有希望;②写得有些混乱,有些夹杂不清……
3.下面让我们研读文本,来印证你们的第一印象是否准确。
三、品读首段
1。“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
-—由雪之落将现在时与过去时作了链接,平朴的叙述给人一种沧桑感;平静中透露出些许淡然甚至麻木(自然界的冬天一年年地来临,“我”已经习以为常了)。
2.“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
--宣示了将要讲述的事情对于“我"这一生的重要性(潜台词是“落雪是重要的事",这就引起了悬念)。
四、初步把握主体部分和结尾部分(第2—43段)
1.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寒风。
2.一个雪落无声的寒冷的冬天,三十岁的“我”在干些什么?
-—“我"在这样一个雪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第2段)。
3。请思考:作者想到了哪些人和事?
——人:“我”、一个老人、姑妈和母亲。事:一次寒夜拉柴火的经历,一个陌生人冻死在寒夜,亲人们在冬天死去,年迈的母亲艰难地抵御着寒冷的冬天等.
4。“我”在文中共有几个不同的人生阶段?
——“十四岁以前的我”(第4段),“十四岁的我”(第6-16段),“现在的我”(这是叙述的起点).
5。有没有涉及“将来的我"“未来的我"呢?是如何展示的?
——通过姑妈、母亲的经历加以展示,可以说姑妈、母亲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正如作者在《冯四》中说的那样:“一个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来便明明白白摆在村里。当你十五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五十岁、七十岁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来;而当你八十岁时,那些四十岁、二十岁、十七岁的人们又演绎着你的全部过去。你不可能活出另一种样子——比他们更好或更差劲。"文章借助对姑妈、母亲的叙述,暗示“我"的未来仍会是“寒风吹彻";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受“寒风吹彻”,无法逃避。
第 1 页 共 4 页
《寒风吹彻》资料
6.结尾部分(第42、43段),呼应开头,总结“我”和亲人们的岁月在大雪中“被寒风吹彻”(由人生时段中的一小截去回视和遥想漫长的时段,其中不仅有“我",还有“我”的亲人们)。
7。小结:以“寒风”为线索,让它贯穿于包括“我”在内的相关人物命运的叙写中,在讲述关于“我”的人生经历与生活感悟时,时间线索交错跳跃、突断组接(参见第3段末句、第6段和第12段等)。
五、问题探究
1.明确不同人生阶段的“我”面对寒冬的表现和思索。学生先自我研读,再归纳:
(1)十四岁以前的“我”(第4段)
——“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对冬天充满了兴奋和好奇,有种初生牛犊似的勇敢和生命的热力.
(2)十四岁的“我”(第6-16段)
——①“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第8段)和“那种夜晚天再冷也不觉得"(第9段),“我”体味到“寒冷”对于孤独的个体具有更大的威胁.
②“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第11段),自从被冻坏一条腿后,“我"彻底认识了寒冷的厉害,从而也形成了对困难与挫折的深刻认识:一个人盲目地去对付巨大的困难与挫折,其实是作无谓牺牲;要懂得积蓄自己的力量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对于自己的终身伴侣要相濡以沫,要用全部的爱去温暖自己的亲人。
③“天快黑时……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做父亲的根本无暇顾及一个十四岁少年在寒风肆虐的荒漠独行中所体验到的凄楚和绝望,他给儿子的只是一句略带责备口气的询问。(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导致亲人之间都难以沟通和理解)
2.“寒冷”在文中(主体部分)有哪几层内涵?
——【师生协同归纳】(1)客观的自然气候的“温度低”(气候的寒冷使人的自然生存环境恶化);
(2)贫弱者社会生存环境恶劣,正如我们常说的“贫寒"(第25段“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等);
(3)心理、精神、灵魂意义上的寒冷:①似乎由于条件反射而形成的畏寒心理,以及由畏寒心理进而发展到对生命、人生的悲观,所谓对人生“心寒”(第28段写“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②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冷漠、隔膜,以及由此而生的无助感、无奈感。(比寒冷、贫穷更可怕的是人与人之间缺少温情、关怀,这是比自然之冬更严酷的精神之冬.)
3.小结:一方面,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物质的极度匮乏,使生命裸露于寒风的淫威下,无法抵御寒冷的摧残;另一方面,低劣的生存状态很大程度上驱散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使生命饱受冷漠和孤独的煎熬.(例如十四岁的孩子居然已学会了独自品味自己的伤痛;贫寒使亲人间的温情消遁于无形,年老多病的姑妈一直没有等到母亲带来的温暖。)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提出一些疑难点。
2。思考:其实“寒风”还包括什么?文题“寒风吹彻"中的“彻”字,作者是如何落实的?“寒风"的对立面是什么?
第二教时
一、继续探究有关问题
1。其实,“寒风”还指人生之冬。(注意第12段、第40段等。如“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自然之冬再严寒,还是可以抗拒的,如多加棉衣保暖,多吃脂类储存能量,多烤火或用暖气取
第 2 页 共 4 页
《寒风吹彻》资料
暖,随着条件改善,寒冷越来越不可怕了;可作为人自身,也像大自然一样,存在一个生命之冬,人总要面临衰老、死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是无力回天的.)
2。“寒风吹彻”中的“彻"字是如何落实的?
—-深度上:寒风彻骨彻髓,在摧毁程度上逼向生命极致(生命的终点即死亡),且时间上延伸颇长。对于“我”来说,从十四岁到三十岁,甚至是今后“其余的岁月”,寒风不正是向着人生的纵深吹去吗?(第3段“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广度上:寒风几乎吹彻所有处境穷窘的人,“我”、路人、姑妈、爷爷奶奶、母亲……(当然,“彻”既指肉体上的,更指精神上的。)
3.“寒风”的对立面是什么?面对无所不在的“寒风”(“寒冷”),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温暖和关爱(至少是对温暖和关爱的向往)。
4.你觉得文章是在强调生命的脆弱、人生的悲观而没有暖意吗?
——不是的。刘亮程在《寒风吹彻中,我们还有春天的梦》里写道:“雪把大地和俗世的一切覆盖,冰天雪地中,人和天地同寒冷共洁净。文学,就在为我们的精神,创造一种绝处逢生。寒风吹彻中,我们还有春天的梦.”文章中至少有对温暖的向往(第43段说“烤热着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此外,第3段写“我劈好足够烧半个月的柴火”,第18段写“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第38段写“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还提到作者想象天热的时候,母亲带领孩子过河去看望姑妈的情景,也反映了作者对充满温情的生活的向往(第31段)。可以说,作者借助独特的“寒风”体验,透视生命,同情自己,关怀他人,既抒写着彻骨的生命寒意,又平静地表达着悲悯情怀,富有人性的光辉。(教师谈自己的感悟:任何人都走不出生命的冬天,但每个人都可以走出精神的冬天!)
二、学生质疑,教师再提示一些疑难词句
(1)“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屋里光线暗淡”(第2段)——这几句写出了“我"生活境况是如此贫穷困窘,吃的是几片馍馍,就的是一小碟咸菜,生活用具是木凳,住的是低矮的土屋.
(2)“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第3段)——指人到中老年时,总要回忆往事,感悟人生,总结一生或半辈子切肤的经验教训。
(3)“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第17段)——困难与挫折先是从肉体上对人进行摧残,接着再对人的精神进行摧残,直到摧垮一个人的斗志,夺去一个人的生命.
(4)“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春天”(第31段)——“春天”象征着幸福、人生中的顺境等。
三、讨论课后练习
第26段中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对此该怎么理解?
—-“我们帮不了谁”的说法看似绝对,如果联系具体语境,或许能够较贴近地理解作者这样说的实际意思。面对无处不在的寒风(寒冷),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变得相当困难,于是“孤独地过冬"成为必然。生存境遇的恶劣,使许多贫寒者自顾不暇,遑论助人?
——作者未必有以下意思,但读者未必不可会此意:从特定意义上说,任何人的人生之舟和生命之舵,只有靠自己把握;你心中的季节是春夏还是秋冬,只有靠自己去描绘。你必须独立地面对,孤独地承受,默默地隐忍,悄悄地积聚.从这一角度看,“我们帮不了谁”实在不过是强调人应该自立自强自救,世上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
第 3 页 共 4 页
《寒风吹彻》资料
二、阅读理解
1.第一自然段写“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如何理解第十二段中“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的含意?
3。“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一句中,母亲和姑妈期盼的“春天"的内涵有何异同?
4.文章最后一句话说:“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深意?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5。结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谈谈文中的“冬天”有什么深层含义。
《寒风吹彻》参考答案
1.衬托手法。以“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衬托路人“透心的寒冷”.
2。这句话用“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形象地表明她的生命已经不再有亮丽的色彩和充满生命力的希望。
3.同:“春天”都指美好幸福的生活。异:两个人的“春天”又有区别,各自期盼的幸福并不一样。姑妈主要是希望周围有亲人陪伴,母亲则希望儿女能健康成长。
4.意在表明世间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命运,都会被“寒风吹彻”。这是作者对生命脆弱、无法挽留的慨叹。
5。文中的“冬天"有双关义,它既指季节上的冬天,也指生命的“冬天”--生命中无情的寒冷与凄凉。
三、作者简介
刘亮程,1962年出生,新疆沙湾县人。他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一个人的村庄》首版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第 4 页 共 4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1-10 15:59: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694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