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的中秋诗歌与人生感悟

更新时间:2024-01-10 02:16:21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10日发(作者:尤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的中秋诗歌与人生感悟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宋代文坛的领物。他一生经历了多次宦海沉浮,曾任过杭州、密州、湖州等地的知府,也曾被贬到黄州、惠州、儋州等偏远之地。他在仕途上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困顿,但他却以豁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用他的诗词散文书画表达了自己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感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节所作,当时他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这一年是他与弟弟苏辙分别后的第七个年头,两兄弟因为仕途上的原因而难得相见。中秋之夜,苏轼与友人欢饮达旦,大醉之后,抬头望见天上一轮皎洁的明月,便想起了远方的亲友,特别是弟弟苏辙,于是挥毫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共有二十句,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主要写词人对月亮的赞美和想象,下阙主要写词人对亲友的思念和祝愿。词人以月起兴,以酒助兴,以风为媒,以舞为乐,把自己与月亮对话,把自己与天地相连。词人问月亮:“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表达了他对天上月宫的向往和好奇。但他又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他对天上寒冷孤寂的担忧和畏惧。

词人转过朱阁,低过绮户(雕花窗户),看见月光照在无眠之人身上,便问月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达了他对月亮在离别之夜特别圆满的不解和埋怨。但他又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表达了他对自然规律和人生变化的理解和认同。最后他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他对远方亲友的深切祝福和美好愿望。

这首词语言优美流畅,意境幽深高远,情感真挚深切。它既展现了词人豪放不羁、博学多才、风趣幽默、旷达超脱的性格魅力,也展现了词人孤独寂寞、思念亲友、感慨人生、怀抱天下的情感丰富。它既融合了古代神话传说中对月亮的想象和赞美,也融合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反思和观照。它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中秋节日赏月怀人的习俗和情感,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博爱包容、求同存异、永恒不变的理想和价值。

你们对这个故事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本文发布于:2024-01-10 02:16: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686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词人   人生   月亮   表达   亲友   思念   赞美   看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