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9日发(作者:萧明祥)
《乡土情结》教案
一、教材分析:
《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园之思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充满着感情,蕴含着理性的散文,它声情并茂,立意高远,从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话题中,破译出了炎黄子孙们的故园情结、乡土情结和民族情结,诠释出了中国人特有的心理感悟和价值取向,让读者心为之动,情为之摇。现代散文大家中,有人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之美,有人擅长景物之中寄寓感情,也有人擅长叙事之中说理,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柯灵先生的《乡土情结》则是亦情亦理,情与理有机融合,和谐而统一。从哲学意义上说,情是人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理是事物运动遵循的法则,也就是一般规律。《乡土情结》所表现的是人的思乡怀旧,依恋乡土,将生命植根于乡土的殷殷之情。在作者眼里,故乡的那方土地总是让人那样地“魂牵梦萦”,那样地依赖和守望。《乡土情结》中的物象是具有特定意义的,它契合着文章表达乡土之情、乡土之思的需要。文章巧妙运用古典诗文,展示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特质,构成了《乡土情结》表现艺术的又一个性特色。恰如其分地运用古诗文,烘托渲染情境、意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既是文章表达的手段,更是作家古文学养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意图。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进一步感悟散文的抒情气息。
(二)过程与方法
1.深入朗读体会。
2.研究性学习,探讨本文大量引用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
3.探讨阅读散文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培养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探讨本文大量引用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
三、教学方法:研读法:自主学习,反复研读,思考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情结”一词如何解释?哪位同学给大家做个解释?(提问一至三名学生)
明确: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可见,“情结”是一种感情。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位世纪文化老人对故乡的“情结”——《乡土情结》。这位世纪文化老人是柯灵,我们熟悉一下作者。
2、补充介绍作者: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作家。建国前的主要作品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建国后的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乡土情结》选自《中国当代散文经典》。
(二)检查预习:
1、让学生先交流预习感受及见解,重点是“导学案”上的内容,然后教师分别让多名学生说说自己预习的情况。
(三)互动探究、精讲点拨:
1、总体把握文本:在第一次阅读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应该划分为几个部分,并总结各个部分的大意。(提问三个到四个同学)
明确:全文共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
第二部分(第2—6段):按人生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 现及升华。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段):从人的成长角度写乡土情结的由来。(形成)
第二层(第3—5段):叙述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并说明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是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最为强烈。(发展)
第三层(第6段):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表现及升华)
第三部分(第7段):归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作者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鼓励在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2、思考探究:
⑴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这些“眼”关系到文章的结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可以给全篇的写作方法和风格定基调。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这篇课文的“眼”在哪一段?
明确:第一段,该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同学们找的很确切,请看第一段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多处引用古诗。引用古诗的作用:引导读者想象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提问、回答)
⑵作者说“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有说“童年的烙印,像春蚕,….像文身…”请同学们默读一下第二段,思考: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明确: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⑶“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它往往在人们远离故乡时表现的更为强烈。”课文从第三段开始叙述人们离家。同学们浏览一下第三、四段,思考:总共写了离家的几中情形?离家后可能的境遇有哪些?(在课文中找出句子并概括)
明确:两种情形: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多数人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了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可能: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分得意。
⑷在写离家境域的时候文章引用了韦庄、孟浩然、项羽的诗文,请说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引用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⑸默读第五段,第五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战争、放逐等灾难。
写战争、放逐等灾难,似乎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上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⑹提到爱国情怀,那么课文在什么地方还能表现出爱国情怀?(第六段)
课文第六段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之情结,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和空间的阻隔而褪色。
⑺同学们齐读一下第七段,思考这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归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作者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揭示了新时代“乡土情结”的内涵:人不必为家所累,但又要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有心灵的归宿。
3、小结:
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作这篇散文的,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因此,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再加上香港回归这一特殊的背景,作者从家到国展开联想就十分自然了。作品叙古写今,纵横捭阖,元气淋漓,文中征引了大量的诗文、史料和典故,不仅说明了乡土情结的久远、普遍,根深蒂固,而且还通过它们营造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感人。
艺术特色
⑴由情真而情深。
⑵熔文、白和书、口于一炉。(教参P122-P123)提倡雕琢而无痕迹,刻意求工而又显天然。如写自己
数十年的沉浮、甘苦与艰险:象牙塔、十字街、青云路、地狱门、相隔一层纸。
(四)作业:
1.课后查找资料,把课文中引用的诗词填充完整并理解、背诵。
2.写一段短文:
在家门前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援成一株不忘的牵牛,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缝。
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等待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去穿;家园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家园如一柄永新的伞,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上;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去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五)板书设计
乡土情结 点出话题 乡土情结的来源 离家的集中情形都有乡土情结 安土重迁是民族的传统 总结全文、点名主旨
七、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有几位同学把前面文章的话语与自己的思考相结合并且引到了评点内容里。如:即便鹏举鸿飞,鱼游濠水也只是在家的影子里徘徊;无家漂泊的流浪汉啊,什么时候你这颗兰花才能扎下根,什么时候你这秋蓬才能觅得栖息之所?以上都化用了《乡土情结》里的句子。学生参与意识浓厚,踊跃发表自己对同学,对文本的见解。
另外就是文本研习本身大概是教师的长处,然而却是学生的短处。因为文中巨象和抽象的交相融合,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所以如果一节课的大多数时间都是用来思考,教师应该唤起学生的知识回忆,以便他们能够自觉地用前面学过的内容来思考当前的内容。这大概也是新教材编写者在每个专题各版块之间设有梯度的原因之一。
本文发布于:2024-01-09 03:10: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673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