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9日发(作者:祁开仁)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全词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之情,更寄托着作者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的情思。
全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接下去便写人,六个短句,共写了五个人。先写老两口,接下去以轻快的笔锋勾勒了大儿、二儿的劳动情景,最后是一个生动的农家小儿的特写镜头。作者以“溪”为线,一线穿珠,使一个个原本独立的画面浑然一体。全词虽然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整首词清新秀丽、朴素恬静,以白描的艺术手法,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构思精巧,语言浅显易懂,可供开发的文本资源非常丰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感受词作的意境美、语言美和内蕴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说一说,写一写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词人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重点:
1、 理解词语:醉、相媚好、无赖;通过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对课文熟读成诵。
2、学习作者以“溪”为线,一线穿珠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中“醉”字的丰富含意。
1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为后面理解词推波助澜。
二、 想象入景,品味词的意象美和语言美,为下文感悟诗情暗埋伏笔。
1、利用“画面”理解词意
古人说,诗中有画。读着一行行诗,我们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幅画。
①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教师相机点拨,理解诗句。利用插图和生动的语言体会画面(清新秀丽,朴素恬静)。
②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描述画面。(出示插图)教师点拨,理解词语“翁媪、相媚好”。
③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教师相机点拨,理解词语“锄豆”。体会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勤劳能干,孝顺懂事)。
④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描述画面。想象小儿卧在溪头,翘着腿儿,晃着脚丫,是那么的——(自由自在、悠闲自得、无拘无束)
三、 披文入情,感悟词的情感美。
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方式与方法,再次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1.古诗词三首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
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那时候写的。
“清平乐”是词牌名,“乐”读“yuè” “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着重纠正刚才学生读词中的错误。)
多音字正音:剥,bāo(口语),去掉外面的皮或壳,如“剥花生”
3
“剥皮”;bō(书面语),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剥落”“剥削”
亡赖,读作“wú lài”。
7.学写生字词。
重点指导:檐,左窄右宽,右边部分不要写错。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配了幅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3.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
了解诗与词的不同:
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又叫长短句。
这首词分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上阙中的“相媚好”和下阙中的“最喜”,让我们看到了农家温馨、祥和的生活状态。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
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
问题探究:“醉里”是说谁醉?为何而醉?
4
4.指名学生说,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
(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
2.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
3.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回家作业:回家把这首词背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清贫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亡赖
5
学科
课题名称
难点名称
语文 年级/册 四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第一单元 1、《清平乐.村居》
初步理解《清平乐·村居》诗意,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理解《清平乐.村居》的诗意,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由表及里,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本堂课抓住重点的字,如:“醉,卧”等,让学生体会到人物的情感,从而让在一旁作者感同身受。由此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对学生有难度。
难点分析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理解诗意。
2.通过让学生演一演,读一读等多种手段,让学生由表及里,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春天已经渐行渐远。让我们重温那首《春晓》好吗?大家准备好了吗?跟我一起来做。让我们在这明媚的阳光下展开自己的手脚吧!!短暂的肢体放松,现在就让我们回到课堂。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词村居,当你看到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了不起,看到汉字就能够让我们浮想联翩。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也一定会让你浮想联翩,他就是清平乐.村居。
导入
一、对比感受
1.说到村居,这让我想起高鼎的《村居》。同是村居他们有何不同?请同学们说一说。
2.此刻,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一遍这首词,请你读准字音。
3.请同学来读。对他的朗读,你觉得怎样?
4.此刻有了节奏,你是不是会读的更好呢?
5.教师示范读。听了他的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能给老师这个机会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的听,想象着你会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同学来说一说。
二、深入学习,品味体会
师:无论是媚,还是喜,更或是醉,我们已经沉醉其中。那咱们就不走了,跟这翁媪聊一聊。
1.读句子,理解“吴音,相媚好”等词的意思。
知识讲解
2.既然是相互夸赞,可能是____夸赞____?还可能是……他们都会夸赞些什么呢?
(难点突破)
3.请同学们用“____夸赞____”句式,小组合作在组内说一说,并做汇报。
4.听着翁夸媪,听着媪夸翁,我想媪的心里,翁的心里都是那么的甜。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变老,等到我老的哪儿也去不了,我依然是你手心里的宝……”他们彼此是对方为宝,这真是:执子之手,白头偕老,我们用最美的声音祝他们: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5.他们就这样彼此夸赞着,他们还会夸谁呢?请同学们以读着:“……”什么的句式再来说一说汇报。
6.大儿,二儿,一个能干,一个手巧,个个都是孝顺的孩子,不过他们呀----“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7.理解“卧”。换一换,体会作者用词的清准。曾有贾岛因诗句“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而推敲,拿捏不定而快走火入魔,成为一段传世佳话。而这“卧”字又何尝不是流传至今的经典。
6
既是经典,又怎能放过,我们一起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8.快让我们看看这孩子,看他的小脚丫,这小脚丫可以……还可以……这孩子真是-----可爱,无忧无虑。在看他的大眼睛,他看的(专心致志)这样的孩子翁媪,怎能不喜?就让我们把爱化进这句话里,一起来读:“最喜小儿无赖。七头卧剥莲蓬。”
9.小儿是多么的让人喜欢。他们都因何而喜呢?小组讨论完成。
10.汇报交流。
三、深入主题,升华情感。
师:人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喜。作者喜不喜,此时此刻,相信作者一定是内心充满了喜悦。但纵观作者这一生,我们在看辛弃疾!
课堂练习
1.作者生平介绍。
(难点巩固)
2.如果说翁媪是因为喜儿醉,那么我想此刻一定还有人也醉了。他因何而醉?因为这种恬淡的生活而陶醉。
小结
是啊,久经沙场的辛弃疾满眼看到的都是流离失所,看到的是生离死别,看到的是居无定所。然而,眼前的这份平静,安宁,祥和,不正是他苦苦追求的精神家园吗?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村居》。
学科
课题名称
难点名称
语文 年级/册 四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部编本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词的内容通俗易懂,重点引导学生放飞想象,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体会词人对温馨、平和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县城学生大部分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对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没有直观感受。
难点分析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1. 通过想象画面法,想象词中描写的画面
2.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村居的景美和人美
难点教学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7
一、导入词牌、词题,初识宋词。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和乡村生活有关的。(板书:词)
(2)读准词牌名字音。
①板书:清平乐·村居。
导入
②师指名读,相机正音:“乐”读“yuè”。
(3)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①师引导: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课件)
②师指导:那么“村居”是什么呢?“村居”就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板书:题)
(4)简介作者。
一、自主朗读,检查预习
1.生自由朗读,自学生字。
(1)师引导: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拿起课本,用洪亮的声音来读读这首词,圈出词中生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词读正确,读流利。
(2)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3.检查课文朗读。
二、 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引导想象画面,体会词境。
师引导: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引导了解词的意思,品味词境。
(1)师引导: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品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让我们一起再读课题。
(2)引导品味村居的“景美”。
(3)引导感受村居的“人美”。
师引导: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呢?给你印象最深的或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呢?
8
(4)引导想象说话。
(5)引导体会情感。
3.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师引导: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
示例:“醉”不仅仅指老两口喝醉了,还指陶醉。
(2)引导体会乡村生活的乐趣。
①师引导:是啊,老两口很陶醉。我们再来联系上下文,品味词中深意。从词的上阕中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
②预设: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
③师: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呵呵地陶醉其中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请把你的想法简要地写在纸上。
三、 拓展背景,体会情感
1.师过渡: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板书:心醉田园)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相信读了下面这段文字之后,你会深有感悟。(出示课件)
2.师:看了这段资料,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那么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
(1)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出示课件)
(2)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9
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醉里吴音相媚好
(1)师引导: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
示例:“醉”不仅仅指老两口喝醉了,还指陶醉。
(2)引导体会乡村生活的乐趣。
①师引导:是啊,老两口很陶醉。我们再来联系上下文,品味词中深意。从词的上阕中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②预设: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
③师: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呵呵地陶醉其中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请把你的想法简要地写在纸上。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指导朗读。谁来读读这句词?你能说说为什么最喜欢小儿吗?请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2)理解“亡赖”。你在生活中听说过“亡赖”这个词语吗?在这句词里,你觉得它是无赖的意思吗?再读读这句词,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亡赖”?(预设:卧)
(3).师:引导想象小儿“卧”的姿势。这里的卧,是趴着,脸朝下。大胆想象,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时还会有哪些姿势。
小结
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词的世界中尽情遨游,深切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10
本文发布于:2024-01-09 00:29: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672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