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8日发(作者:庄俊)
《马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重点)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难点)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全面的人才观。(重点)
【重难点突破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相信同学们对刘翔应该不陌生,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的世界冠军而一举成名,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彼时,与冠军共享盛誉的还有一个人,他就是刘翔的启蒙教练——孙海平。如果说刘翔是一匹千里马,那孙海平教练就是慧眼识马的伯乐。然而并不是每一匹千里马都能有幸遇到伯乐的,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韩愈笔下的千里马,它遭遇了什么呢?
二、忆海寻珍取精华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疏通了文意,熟读并试着背诵了课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在课下有没有努力。(指名2同学背诵课文)师及时评价并总结背诵情况。
让同学们拿出学案,自主完成【学习内容】的第一部分,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其余小组纠错(进行展示的小组分工明确,如有错误其他小组进行纠错,双倍计分)
师进行总结并进行评价。
2、先解释划线词语,再翻译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三、目标导学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重点)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难点)
3、树立正确、全面的人才观。(重点)
(生读目标。师:带着目标,让我们开始新课的学习)
四、集思广益探主旨
师:古代文学大家们表情达意是很含蓄的,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作者肯定不单是为了谈论马,那么他还有哪些深层的意思想要表达?让我们到课文中探寻答案吧!(幻灯片出示探究问题,师明确要求:先组内交流解决,推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
1、找出表现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的句子。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是怎样的呢?(请用课文原句回答)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2、千里马有什么特点?食马者是怎样对待千里马的?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明确:日行千里,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明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
4、三段文字的文末都用一个“也”字来作结,你能说出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吗?认真品读吧!
明确:无限痛惜 愤怒谴责 深刻嘲讽
第一段末“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末“也”--------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
第三段末“也”----------既有痛斥,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
5、文中“千里马”“伯乐”“食马者”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本文借“千里马”不遇 “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结合当时写作背景理
解。大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明确: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能发现、赏识、重用人才的人,食马者喻指不识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学生边回答老师边幻灯片出示,指出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托物寓意)
思想感情:本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表达了对愚昧昏庸的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以及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五、拓展交流话未来
师:我们通过以上几个问题,了解了韩愈写这篇《马说》的真实意图。韩愈的一生比较短暂,终年57岁,可是在他50岁之前一直不得志,可以说他几乎用尽一生的时间在等待自己命中的“伯乐”出现(引入下面的话题进行交流)
█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如果你是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会怎么做?
(同学们畅所欲言,精彩的发言进行鼓励。)
师总结:同学们发言很积极,也很精彩,的确,成功需要机遇,而机遇只会留给那些时刻准备着的人,所以在准备迎接机遇的日子里,我们要更加努力完善自己,只有如此,在机遇到来的时候我们才不至于手忙脚乱而错过它。
█ 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六、【过关斩将显身手】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或尽粟一石( ) 是马也( )
才美不外见( ) 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
(二)按原文填空。
1、千里马的特点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4、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
(三)文章通过巧妙的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四)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五)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师生共同讲评反馈)
七、课堂总结共升华:
师:韩愈《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其思想内容给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没有因自己的不平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自强不息,最终在50岁后相继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政治上也有了很大的作为。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这种锲而不舍,厚积薄发的精神力量。
【教学反思】
《马说》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文言文知识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储备量,但还需教师点拨指导。本文篇幅较短,语言精炼,但文中重点的字词句仍需要强化理解;文中作者以良马谓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应该加强引导学生对此的理解。
《马说》教学效果分析
同学们表现最好的是多数同学能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给同学们十多分钟的时间自由理解课文大意,大家基本上能做到与同学一道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只有极少部分同学坐在课堂上自己做自己的事。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主要还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可能与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激情有关,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习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和学生目标的培训教育,只有从根本上才能解决部分学生厌学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马说》 教材分析
《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寓意,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教学之前在网上搜索《马说》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找到《马说》的姊妹篇《龙说》,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马说》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重点)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难点)
3、树立正确、全面的人才观。(重点)
【知识链接】
《马说》写作背景介绍
韩愈幼年早孤,由嫂抚养。25岁考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长安曾3次上书宰相以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十年之久,最后怀着无限怨郁,离开长安。经此挫折后,他不得不到汴州依附宣武节度使董晋。董晋死后又去依附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但终是郁郁不得志。仕途如此坎坷,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难遇。坎坷的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现实基础。
【学习内容】
一、忆海寻珍取精华
先解释划线字词,然后翻译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二、集思广益探主旨
1、找出表现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的句子。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是怎样的呢? (请用课文原句回答)这说明了什么?
2、千里马有什么特点?食马者是怎样对待千里马的?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4、三段文字的文末都用一个“也”字来作结,结合文意,你能说出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吗?
5、文中“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喻指什么?本文借“千里马”不遇 “伯乐”的遭
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结合当时写作背景理解。)
三、拓展交流话未来
█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
█ 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四、过关斩将显身手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或尽粟一石( ) 是马也( )
才美不外见( ) 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
(二)按原文填空。
2、千里马的特点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原因是:
4、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
(三)文章通过巧妙的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四)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五)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后反思】
《马说》课后反思
我一直很喜欢讲文言文,因为简单,也因为即使在中考中,更多的是要求字词的解释和语句的翻译,因此更多的时候我所做的也仅仅如此.
前几天我讲了《马说》,依照惯例我在课前也同学们进行了翻译,对一些重要的字词进行了解释和辨析后,我提了个问题:你觉得作者对千里马和食马者的态度如何?为什么?你觉得作者分别把他们喻指了什么人?学生答出有才能的人和不会赏识人才的统治者后,我也简介了韩愈的人生经历,也便顺理成章的为他们归纳了一下:千里马喻指人才,食马者喻指不能知人善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忽略了对文章第三段中食马者形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的推敲以及“知人善任”的解释)此后学生在作业本和考卷上对食马者形象的分析就成为愚蠢无知的统治者或者是不能发现人才的人。虽然我在其后也多次重新补充分析,也让同学们重新探讨分析愚妄和愚蠢的差别,但依然还有学生会用错。
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而教师所要做的是在课堂45分钟内尽可能的把准确的要点传达给学生,而这种传达不应该是“灌”,而是基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细节理解,关键句周到分析后自然得出的结论,否则效果就不好。而我恰恰因为是篇古文而忽视了这点,扮演了拔苗助长的角色,其结果可想而知。古文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力求全面、到位。
《马说》课标分析
教学过程中我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和学习观。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引自《语文课程标准》);深入挖掘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能就身边的问题出谋划策。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想去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形成师生共同帮助、共同发展的课堂。通过有效地“教”与“学”,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提高其人文修养,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本文发布于:2024-01-08 20:19: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670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