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教案0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

更新时间:2024-01-08 01:26:59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8日发(作者:山涛)

一、教学内容

学习《三字经》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二、教学目的

1、通过讲解文本,让学生了解文本大意。

2、背诵文本,感悟文本。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小朋友还记得吗?

我们上节课讲了什么故事呢?(五子登科、岳飞教子、严是爱,松是害、不死即可、温公警枕、孙权劝学)

(2)学习理解内容

1、老师带读经文两遍、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理解经典原文

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琢:雕琢

义:做人做事的道理

【译文】玉石从矿山里开采出来,不经过打磨或雕刻就不能成为值钱的器皿。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人情、礼仪、道德,就不明白做人的道理。

为什么要持之以恒的对小孩子进行教育呢?因为“玉不琢,不成器”,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玉石产品的加工需要四步工序,前两步叫切磋,后两步叫琢磨。

从昆仑山采来一块石头以后,第一道工序就是“切”,从中间剖开,看看石头里面有没有玉,有多少玉。有的石头里面根本没有玉,有的只有星星点点的小玉,只能做戒指面。有的石头里面真有大玉,可以做成价值连城的工艺品。第二道工序是将石头中的玉磋出来,这种未经雕琢的原料玉石叫做“朴玉”。

接下来是按照朴玉的形状进行雕琢,或雕凿成玉佩首饰、杯盏盘碟、佛像神像等等,就叫“琢”。最后一道工序是磨光,就是磨。前两道工序一个人干不了,所以说是咱们俩切磋切磋;后两道工序可以自己干,因此说让我自己琢磨琢磨。

原料玉石不经过“切磋琢磨”的加工过程,就不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工艺品,人不接受教育、不认真学习,不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就不会做人。现代科学证明,越是高等动物,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动物学家研究发现,动物生下来就要向父母学习生存技能和捕食御敌的本领。

不同种类动物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同,动物智慧等级越低,其本能性反应越强,学习的时间就越短,越是高等动物学习时间越长。人类有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少儿期,加起来有十三年,这是基础教育阶段,人必须接受十三年的基础教育,才能在社会上独立。

即使是美玉,也要下功夫雕琢。我们常常听说有的孩子天资聪明,被人们誉为神童,但是很多神童长大后,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这是为什么呢?

【伤仲永】

有个小孩叫方仲永,出生在一个农人家庭。他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没有一个文化人。他长到5岁了,还从未见过笔墨纸砚是个什么模样。

可是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着向家里人要笔墨纸砚,说想写诗。他父亲感到十分惊讶,马上从邻居那里借来笔墨纸砚,方仲永拿起笔便写了4句诗,而且还给诗写了个题目。同乡的几个读书人知道了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来看,一致认为他写得不错。于是这件事很快传开了,知道的人不免个个称奇。

从此,方仲永家热闹起来,经常有人来家玩,有的当场出题要小仲永作诗。小仲永不论什么题目,他都能立刻成诗,而且内容深刻雅致,文采绚丽多姿,得到众人赞赏。

不久,方仲永的天生奇才传到了县里,引起了很大震动,人们都认为他是个神童。县里那些名流、富人,十分欣赏方仲永,连他父亲的地位也随着提高了不少。那些人对方仲永的父亲另眼相看,还经常拿钱帮助他。这样一来,方仲永的父亲便认为这是件有利可图的好事情,于是放弃了让方仲永上学读书的念头,而是每天带着方仲永轮流拜访县里的那些名流、富人,找机会表现方仲永的作诗天才,以博得那些人的夸赞和奖励。

这样一来,神童渐渐才思不济,久而久之,由于只一味凭着一点“天才”而没有后天的再学习,方仲永作诗每况愈下。到十二三岁时,作的诗比以前大为逊色,前来与他谈诗的人感到很是失望。到了二十岁时,他的才华已全部消失,跟一般人并无什么不同,人们都遗憾地摇着头,可惜一个天资聪颖的少年终于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铁杵磨成针》

可见,一个人光有先天的智慧而不注重后天的学习是不行的,不注意接受新知识,到头来只会落在别人后面。

师小结: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磨加工。本课的学习就是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地经验积累和学习,才能让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明白了这一点以后,《三字经》就告诉我们,你应该怎么开始着手学习。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你应该特别注意哪些东西。

《三字经》接下来讲的是: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三个方面,亲师友,亲近良师益友;习礼仪,学习应对,学习礼貌,懂规矩。《三字经》告诉我们,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来开始一个孩子的学习。

②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为:作为

【译文】做儿女的,在年纪还小的时候,就应该亲近、尊敬老师和友人,学习各种礼仪规范。

【为什么亲师友】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能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除了有良师以外,又该怎么去结交朋友?怎么能够找到益友?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古人极其重视,极其强调朋友的重要性。儒家的学说一向认为朋友是建立在一种共同的理想基础上,共同的道德追求的基础上,共同的人格基础上的一种友好关系。这种友好关系是超越血缘的。

【割席断交】

管宁和华歆xīn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俩整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相处得很和谐。

有一次,他俩一块儿去劳动,在菜地里锄草。两个人努力干着活,顾不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锄好了一大片。

只见管宁抬起锄头,一锄下去,碰到了一个硬东西。管宁好生奇怪,将锄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过来。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个黄澄澄的东西闪闪发光。定睛一看,原来是块黄金,他就自言自语地说:我当是什么硬东西呢,原来是锭金子。接着,他继续锄草。

什么?金子!在不远处的华歆听到这话,不由得心里一动,赶紧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块捧在手里仔细端详。

管宁见状,一边挥舞着手里的锄头干活,一边责备华歆说:钱财应该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获得的,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的。

华歆听了,口里说这个道理我也懂,手里却还捧着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么也舍不得放下。后来,他被管宁的目光盯得实在受不了,才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可是心里还在惦记金子,干活也没有先前努力了,还不住地唉声叹气。管宁见华歆这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

又有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腾起来,一片鼓乐之声,中间夹杂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看热闹吵吵嚷嚷的声音。于是,管宁和华歆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是一位达官显贵乘车从这里经过,一大队随从佩带着武器,穿着统一的服装前呼后拥地保卫着车子,威风凛凛。再看那车饰更是豪华:车身雕刻着精巧美丽的图案,车帘是用五彩绸缎制成的,四周装饰着金线,车顶还镶了一大块翡翠,显得富贵逼人。

管宁对这些毫不在意,又回到原处捧起书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对外面的喧闹充耳不闻,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华歆却不是这样,他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

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跟着人群,尾随车队细看。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叹惋和失望。等到华歆回来以后,管宁就拿出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而坚持地宣布: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

朋友相交,需要志趣相投;发现朋友的缺点,需要智慧;和朋友割席断交需要的则是勇气。与其明知交错了朋友,有心断了来往,却又顾及面子,最终把自己置于两难的境地,还不如像管宁一样割席断交。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

除了尊师择友,我们的古人还非常重视礼仪,把这三项内容看成是儿童必备的启蒙教育。《三字经》告诉我们,孩子从学习的一开始就应该学习礼仪。

【孔子教徒有方】

孔子曾教过一个很没有礼貌的学生。孔子让他去招待客人,他却在院子里做别的事情;客人还没坐,他却坐了下来;到了吃饭的时候,客人还没入座,他已经抢先端起了碗。孔子严肃地批评了他:“你跟客人抢座位、争着说话,真没有礼貌!你还是出去一会儿吧!去把隔壁的刘先生请过来,要注意礼貌。”客人们都不能理解:“为什么叫一个不懂礼仪的学生去呢?”

孔子说:“刘先生很有教养,他多接触应该能从刘先生那里学到一些待人处世的礼仪。”

后来,在孔子的细心教导下,这个学生变得又谦虚又懂礼仪了。

③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香:黄香,东汉时的孝子

席:炕席,卧具。

执:做到

【译文】黄香不过九岁,就能为父亲在夏天扇凉卧具、被褥,在冬天温暖卧具、被褥。孝顺自己的父母,是为人子女应该做到的。

【黄香温席】

【挨杖伤老】

汉朝时,有个叫韩伯愈的人,他是一位孝子,他的母亲对他教育很严格,稍有点过失就用拐杖打他。无论母亲打得多重,他毫无怨言。一次,母亲又打他,他竟然哭了,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韩伯愈答道;“以前打我,我都能感觉到疼痛,而今天你打我的时候我却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的身体不如以前了,所以禁不住哭泣了。”

【涤亲溺器】

黄庭坚,宋朝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在那时候已经是朝廷大员,已经是很大的官了,而且文名很盛,他不仅是个大官,还是个大文人,地位很高,声誉卓著,家里当然是奴仆成群了,有的是佣人。那黄庭坚为什么还要刷便桶呢?原来黄庭坚的妈妈那个时候还在,但是年事已高,所以为了方便,老夫人就在卧房里安放了一个便盆,而黄庭坚不管公务有多忙,母亲的这个便桶一定是他亲自去刷,这样坚持了很长时间,一直到老夫人去世。好多人当时看着以后,觉得有点看不过,黄先生已经是国家栋梁,国家重臣,名望那么高,这些事情完全可以叫奴仆去干,虽说是老夫人的便桶。可黄庭坚的回答是:孝顺父母是人的本分,就像忠于君长,是臣子的本分一样,这和我的别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呢?就是我孝顺我的母亲,和我的官位,和我的名分有什么关系呢?孝敬父母是因为子女对父母

养育之恩的感恩,这里面难道有什么高贵和贫贱之分吗?

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古往今来,孝敬父母是每个做儿女的应尽的本分。当我们面对长辈时要尽孝道,那么对于我们的同辈,又应该怎么做呢?

④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融:孔融,东汉著名文学家

让:谦让

弟:同“悌”,指弟弟敬爱兄长

【译文】东汉的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较大的梨让给哥哥吃。孔融敬爱兄长的美德是我们从小就应该知道、应该学习的。

【孔融让犁】

【七步诗】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他非常聪明,歌文章写得又多又好,深受曹操的喜爱。虽然曹操的长子曹丕也是非常有才能的人,但是比曹植略逊一筹,所以曹丕很嫉妒曹植。

曹操死后,曹丕做了皇帝,但是他还是对于曹植的存在耿耿于怀,想要将他除之而后快。有一天曹植来拜见哥哥。曹丕一见他就没好气地说:“我和你虽然是亲兄弟,但是从礼义上来说,是君臣。以后可不许你仗着自己的才学,不讲君臣的礼节啊!”曹植低着头,小心地回答:“是!”曹丞又说:“父亲在世的时候,就经常夸奖你的文才,你的那些诗歌文章是不是请别人代作的?”曹植回答说:“我从来没有请人代作过,都是我自己作的。”曹丕板着面孔说:“好!现在我叫你作一首诗。你在殿上走七步,七步走完了,就必须把诗作出来。如果你

作出来了,免你一死,但是如果你走了七步,诗还没有作成,就要重重的治你的罪!”

曹植虽然知道曹丕想借故害他,但也只能答应,于是他回答道:“请出个题目吧!”曹丕想了想,就对曹植道:“我和你是兄弟,就用‘兄弟’二字做题目。可是,诗里面不许带有‘兄弟’这两个字儿!”

曹植略加思索,回了一声:“是。”就在金峦殿上走起步来,走一步,念一句,七步还没走完,诗就作出来了。曹植一边迈步一边念道:“煮豆燃豆真,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念完诗之后,大臣都叹服曹植的文才,曹丕也没法治曹植的罪。就将曹植贬东滴西,使他时时处于恐惧不安之中,最后曹植只活到四十一岁便离世了。

本文发布于:2024-01-08 01:26: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660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习   朋友   应该   没有   时候   礼仪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