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7日发(作者:冯天麒)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论文5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职业意识指的是人们对所进行的职业意识、意向乃至对进行的事业具有的主要观点。其体现出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评价、态度以及情感,成为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乃至执业行为的集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指的是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有的职业素质与风度[1]。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构成
(一)专业能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将自身具备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与相关专业知识,使用在旅游行业实际工作当中。专业能力需包括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知识灵活使用的能力。
(二)创业能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身为创业人员,在创业活动方面具有主导作用。在创业上持续尝试着成功与失败的,从而提升了自身的能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以本质方面而言则为社会实践,其通过创业行为为核心得以进行。
(三)人际沟通能力
人际沟通指的是旅游相应行业工作当中与他人产生的各类交往关系,而最重要的则为旅游者、同时产生的人际交流的关系。
二旅游类高职学校职业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知识层面具有差距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当前与旅游实际工作之间具有较低的相关度。在旅游类专业课程设定与教学内容中具有诸多问题,课程设定欠缺灵活性与前瞻性,并未依照旅游产业发展与产业构造升级所需,相关调整设定的专业课程,令课程体系并不完整,学生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与旅游专业人才的标准具有较大距离。教学内容依旧偏向于理论方面,并未凸显出主题课程,主要课程设定与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所需的差距较大。学生累计的知识不足,考取导游证比例较低,缺乏正确深刻的记忆能力与驾驭自如的语言表述能力[2]。
(二)技能层面存在距离
旅游行业的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涵盖到各个方面,并且与相关的旅游企业业务互动较多,具有较多的突发情况,且具有繁琐性、专业性的特征,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是刚刚毕业的旅游类高职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并不充分,不具备充足的工作经验,通常无法顺应企业环境与实际工作所需,无法在真正岗位中立即操作,企业也不会放任学生单独完成工作。
(三)人文素质层面具有距离
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担负着培养旅游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责,决定了旅游产业的素质,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可是当前大部分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更加关注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目标通常在于技能方面,较易形成注重技能、能力而忽略培养人文素质,令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较为单一,欠缺必备的人文素质与文化厚重感,一些毕业生对进行职业认知度不够充分,具有较高的离职率,时常出现跳槽的状况,企业会将学生视为不具备敬业精神与诚信。毕业人生进行实际工作的潜能与后劲不够充足,在交际方面以及语言、合作能力、创新发展方面严重不足。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方法
(一)在教学当中加强培养职业意识与服务意识
职业意识与服务意识应当在学生刚入学时就应着手培养,而非仅仅单一或几项相应课程可以完成。高职院校需将职业意识与服务意识融入到教学当中,应当从最初阶段开始进行,渗透在教学与实践的方方面面,将课程教育与职业意识、服务意识的培养相融合,让学生逐渐接受职业培养。如果仅设定职业意识与服务意识的训练课程,则会令学生感到乏味,并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所以,需要把职业意识与服务意识的培养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不但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与专业能力,还令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服务意识有所提升,如此才可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透过社会实践逐渐创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高职院校对于培养学生实训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几乎每项专业课程均设定了企业的实践课程,学生在企业中真正体会到工作环境以及操作流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学生在实践当中,更加直观的认识到所学的专业,对将会进行的职业具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在企业实践当中,学生的技能获得了提升,职业意识也更加深入。在学校的学习当中,学生对职业意识的了解尚处在认知方面,可是如果进入企业之后,则会了解到各个方面的提升。只有透过企业实践,才可以在工作当中更加注重细节,才能够令职业意识获得提升。
(三)高职院校需随时掌握市场所需的人才技能,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社会对人才所需方面愈发注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于旅游行业而言,服务意识是企业尤为注重的方面,人们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一
名优秀的员工会以客户角度出发,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所以,高职院校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应当加强职业意识的培养,老师需对市场、企业、社会的所需了解透彻,如此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核心竞争力方面不仅要具有较强的技能,还需具备优秀的职业意识,如此才可以在竞争环境中不断前行[3]。
(四)改良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团队,建立旅游职业意识
当前,双师型老师成为高职教育教学团队建设的重点,加大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成为当前社会乃至教育界的共同目标,这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而言,更加关键。创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老师定期锻炼的机会。专业老师在一定时间里则需派到企业的指定岗位进行锻炼,从而了解旅游企业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了解人才所需的方向,提高服务与管理的能力,以此传授给学生真正实用的知识。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均源自高等院校的硕士与博士生,其大部分是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毕业以后就步入了高职院校的课堂,并不具有较多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实践当中,高职院校需要尽可能聘请行业专家为学生进行授课。并且,还能够聘请一些已经毕业并从事旅游行业的学长进行交流会,和在校生进行从业交流,以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从而起到良好的执业医师培训效果。
(五)创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凸显专业特点课程设定
(1)依照旅游行业的发展所需设定课程。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在课程设定方面需要具备较强的行业适应力,其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职业发展空间具有直接影响。能够依照国内外旅游服务资格准则的所需,打造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具有的职业意识乃至职业技能准则。依照工作岗位、工作准则、工作流程打造出当前高职旅游管理
专业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特点,把所有主要的专业课程有效结合,将学生所具有的职业意识与能力相结合,体现于平时的教学当中,确保课堂所传授的知识能够真正被运用,以此实现职业意识培养的目标。(2)以培养职业意识为中心,创建有效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造。通过当前在职业教育方面较为成功的西方国家的培养方式而言,课程在模块化设计方面可以展现出社会乃至行业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方法,较大提升了教学的适应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中适合学习基础、发展所需各有不同的学生。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定而言,需要融合旅游行业的人才所需,对旅游行业的就业岗位能力进行探究,分析培养与提高学生职业意识乃至职业能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共基础模块。学生透过学习这一模块,能够创建正确的世界观,具备稳固的基础文化知识。其次,职业基础模块。学生透过学习这一模块,能够初步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框架,有利于培养旅游服务正确的职业意识,建立较好的旅游服务心理。再次,专业技能模块。学生透过学习这一模块,可以把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未来就业于不同岗位的专业技能,包含了旅行社岗位服务技能、酒店岗位服务技能以及景点景区岗位服务的技能。最后,职业拓展模块。这是为了储备学生在职业发展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学校在平时的教学当中,需要在有限的学时中,确保旅游管理专业一切课程模块相互间的关联及作用,提高模块课程的目标性与运用性,加大学生对职业的适应能力乃至意识,开发学生的专业潜能、志向以及特长。
四结语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培养职业意识方面需要通过学校、老师、旅游企业等方面的帮助,透过长时间的培养,逐渐建立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变成旅游行业争相抢夺的人才。
第二篇: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与社会的相关性极高,社会的变化就可能导致旅游管理专业要求的变化,若不能及时发现这一变化并根据变化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调整,那么旅游管理人才的输出将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如今工学结合理念渐得人心的大背景下,以迎合这一大势为基础,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度改进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唯一出路。
1什么是工学结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是以工学结合理念为大背景,要想研究透彻工学结合理念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问题,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搞明白什么才是“工学结合”,这也是本文阐述的基础。工学结合就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最早体现“工学结合”这一新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有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教学方法和英国“证书模式”“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等,在奠定了这一教学理念基础的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1工学结合有着与其他教育模式不一样的特点
(1)将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培养都融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并且把三者调节到最佳状态,是切合我国教育实情的一种在“校企结合”基础上提出的全新的探索性的人才培养模式。(2)着重强化与企业共建合作型的实训基地、就业基地的政策,让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为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大空间和舞台,这无疑在传统的单向思维模式上有了不小突破。(3)以落实基础、强调人文素质培养、强调职业素质培养为主旨,把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到与理论传授和技能
培训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完成自身人格、知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2工学结合的目的
2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状中发现问题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力的一个有效手段,接下来我们将分析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期望空泛、没有实际意义。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都是输出人才,也就是说人才应该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少院校只是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忽视了人才培养中最关键的一点———理论结合实践———在这样一种错误的空泛、不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引导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路越来越崎岖。(2)如何提升教师整体水平还是一个难题。无论哪类专业,教师水平都是决定教学水平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管理也不例外。根据我国教育现状来看,旅游管理有关专业的教师大都来自其他稍有相关性的专业,对于旅游管理市场的把握度基本为零,所谓“专业教学”也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效用。(3)课程设计不科学,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旅游管理的特点是适用性强,关键在于如何应用理论知识;但纵观国内高校,大都延续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把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灌输理论知识上。(4)学生实践内容不能够达到实际需求。前面说到过,旅游管理专业的适用性强,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运用,也就是说实践课程很重要。但是,就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安排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实践单位单一,要么酒店,要么宾馆,并没有进行综合性实践培训;还有就是量不够,很多实践活动都是“走形式”。
3如何在工学结合理念下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3.1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制
基于我国的一些传统观念和教育实情,我国在旅游管理培养过程中只是简单套入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没有明白新时代的旅游管理需要新一代人才的道理。如何做好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也许改进、完善当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制就是我们首要的任务。在新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在工作上的组织能力、实际操办能力、谋划决策协调能力、观察调研能力的培养,这些也是工学结合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2以创新性人才培养为核心开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活动
创新是进步的源泉,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行业,创新永远不会成为一个过时的词语,因为只有它才能够赶上社会不断变化、进步的趋势,才能够让人类不被历史吞没。培养人才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案,所以只有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我们才能够制定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案。高校中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因为只有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我们才能够培养出一批批旅游管理方面真正的人才,为社会输入有效的力量。(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眼光融入大数据的旅游中去。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如今以基本覆盖全球。如果我们在这样的条件下还把目光锁定在狭小的“旅游”观念中,那我们就显得有些鼠目寸光了;大数据时代就应该有大的世界观,把目标确立在“大旅游”“大市场”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如果仅仅是符合普通本科教学“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要求,那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是无法获得生存地位的,因为要把眼光融入大数据的旅游中去需要更多的技能———发掘内在因素、对商机的把握、不断前进、团结互利等———所以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我们也理所应当对这些能力和
技巧进行着重培养。(2)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差异性培养,突出个性化。根据世界当前形式,中国极有可能会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强国,这是机会也是挑战,因为我国在旅游管理方面的特色培养力度明显不够,还有不小的缺陷。要走向世界就必须先容纳世界,中国旅游管理要想向世界范围内进军就得将旅游人才培养融入世界经济的开放性、产品创新的个性化。怎样做呢这就要求有关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因为每个人的兴趣、天赋都不同,只有做到了差异性教学培养才能将他们内在潜质发挥到极致,最终达到人才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点才可能让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专业性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3)以运用能力为重心对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人员进行培养,确定相关学科的培养方案。工学结合的核心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提升能力”,要在工学结合理念下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就必须重视运用能力的培养,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融入实际运用当中去,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现不足,然后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能力。
3.3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能够有效提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效力
传统教学体制有一定优点,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果不能彻底解决好这些暴露的问题,我们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就会停滞不前,鲜有建树。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当然是对当前的教育体制进行深化改革。社会是不断变化的,要实现旅游管理运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不得不创新,不断发掘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形式和手段。根据我国具体教学情况,我们可以将比较单一的人才培养组织形式向多元化铺开,同时,允许教师和同学保持适度的教学、求学个性,让师生共同探索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老师、同学都保持了个性化,思想摆脱了教条化的束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才可能被创造。
3.4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上乘的师资水平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如果连教师的水平都没得到保证,那么再好的人才培养策略都只是一纸空文了,因为缺少了培养任务的良好执行者。当然,教师是“传道”的,如果自己都没有实践过“道”的内涵是不能轻易教授他人的,所以教师不仅仅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更多的应该要以身作则,多多投身到实践中去,把实践的体会与理论结合后才能更好地教好学生。所以,在高校的用人机制中不能够仅仅看重应聘者的学位学历,应该对他们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查,这样才能为人才培养做好基础工作。另外,在任教师也不能够懈怠,应该给他们多创造一些学习的机会,比如去国外高校视察、聘请权威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等。同时,学校自己组建高含金量的科研团队也是有必要的,因为有了自己的科研团队才能在旅游管理方面进行专业性研究,对老师、学生起到专业性培养和教学的作用。
4结论
工学结合已经是世界的潮流,要想将我国的旅游管理行业推广到世界范围内,我们必须以“工学结合”思想对旅游管理相关人才进行培养,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才是能够融入社会的精英分子。不管对于个人还是社会发展,在工学结合理念下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都有着重大意义,所以工学结合理念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也是意义非凡。通过上文累述,希望大家能够看清工学结合大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之路,做好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
第三篇:民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随着现代高校教育多元化发展的不断推进,民本高校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由于民本高校自身的特点,其专业教育与普通高校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民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民本高校的特点为立足点,与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及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对相关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选择,从而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进行更好的培养。本文就民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1不同类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区别
1.1独立学院培养模式
1.2公办院校培养模式
对于公办院校内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其最初创办都是作为其系科内的一个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通常也比较侧重于原本学科,大部分旅游专业不能够形成自身特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对理论课程教学都比较重视。该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大部分都具备比较雄厚的理论知识,然而其实践操作技能相对而言都比较弱。
1.3民办院校培养模式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民办院校主要包括两种,即企业投资与自筹资金。对于这两种办学模式而言,其旅游管理专业既具备自身劣势,同时也存在自身优势,其劣势就是民办高校教育存在欠缺,对人才培养也要求尽快看到效果,因此学生所学的知识必然不够全面,并且知识也不够系统化;其优势就是民办高校办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依据市场需求对自身培养方法随时进行调整,从而能够使自身特色得以较好地形成。
2民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特点分析
3民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缺乏完善的课程设置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在民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两者之间有很大差距存在,相关课程设置需进一步进行完善。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旅游行业发展速度比较快,然而课本知识的更新速度却比较慢,实践教学的进行必须要与理论知识相配套。对于相关理论知识而言,其主要依据课本,并且不断进行补充更新,而实践技能教学必须要对理论依据加以重视,并且通常情况下将行业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其所导致结果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之间有一定差距存在,并且和市场之间也有一定偏差存在。所以,当前在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方面仍有待于继续完善。
3.2学生的外语能力较低
随着现代社会旅游行业快速发展,当前其已经成为社会上的一个重要产业,旅游专业人才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所以,当前旅游业对相关专业人才有着越来越高的外语能力要求,然而从当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旅游专业人才外语能力大多都比较低,特别是小语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当前,旅游业内外语导游大多都是外语专业人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其所掌握的外语主要就是英语及日语,并且口语能力相对而言比较低,在实际交际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存在,而对于其他一些小语种知识,基本上都是空白。
3.3缺乏民办院校特色
对于民办院校而言,虽然其具备自身办学地位,然而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创办人员及领导均来自公办院校,并且没有相关经验,也就更加无法进行创新,在开始办学时不可避免地会依照公办院校办学模式进行。另外,当前民办院校办学时间相对而言比较短,很多院校内旅游管理专业仍在不
断探索,所以,在教学方面未表现出明显的民办院校特色,仍需进一步发展。
3.4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符合时展
目前,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很多民办院校已经越来越重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随着近几年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不断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程数量也得以不断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程度提升,但是对于不同企业而言,其自身特点不同,在实际操作方面其要求也存在一定差异,并且由于在时间上存在一定滞后性,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工作和校园内的实践技能训练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在毕业时可能与市场实际需求已经不相符,导致学生无法较好适应实际工作需求。
4民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4.1重视理论结合实际能力的培养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共同培养加强重视,对实践操作技能进一步强化,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首先,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应当加入实践课程。比如,在对“宾馆餐饮管”等课程中,可使理论结合实践,从而交叉进行,可实行一周理论一周实践的模式,也可选择边理论边实践模式。其次,集中进行实践训练。在计划教学周之内,可集中两周或者三周时间实行技能培养,或者可选择假期使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使其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最后,学科考察方式。在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过程中,可在学生学习的同时对其实践技能进行培养,这种方法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提高,使实践效果能够得以有效增强。
4.2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对于旅游行业而言,其大部分岗位均需要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交流,因此要求相关专业人才应当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不但要具备较高的中文语言能力,而且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外语语言能力。由于大部分学生均具备一定中文语言基础,加强中文语言能力训练并且使其提高相对而言也就比较容易,其中关键就是提高学生外语语言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小语种,要较好地掌握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设置教学课程方面,应当在外语课方面加大比例,尤其是应当适当增加外语口语课程,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进行锻炼,也可在集中实践过程中对学生口语进行强化训练。另外,可增加小语种课程,使学生进行选修,这样不但能够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同时对小语种人才培养也十分有利。
4.3选择多种方式联合办学
第一,民办本科院校可与国外联合进行办学。在旅游管理专业实际教学过程中,在设置课程时可结合国外教学目标,特别是对于教学计划中的相关外语国家。在国内教学过程中重视对理论及实践进行培养,在国外留学期间可重点对外语加强训练。第二,可选择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学校可与旅游企业进行联合,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景区的现有条件进行利用,从而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进行锻炼,同时应当对行业动态进行了解,对教学内容随时进行调整,此外,也可依据联合企业特点,对企业所需相关人才直接进行培养,从而使企业人才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也能够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4.4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当前社会上旅游行业不断发展,对相关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一线服务人员,要求其必须具备吃苦耐劳
精神以及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当前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没有接受过磨炼,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后对于角色转变无法很好地适应。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之外,对学生素质教育同样应当加强重视,应当开设一些必要的基础公共课程,比如《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另外,在对学生进行培养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灌输思想道德修养理念,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应当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敢于面对失败,使其在失败之后能够重新振作,从而对其不怕失败的精神进行培养。
5结语
在当前民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民办学习特点有个清楚的认识,并且要充分了解民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有效地培养,对培养学生理论能力结合实践能力加强重视,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选择多种模式实现联合办学,通过这些方式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地培养,从而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实践能力均得到有效提高,促进学生进一步良好发展。
第四篇: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新常态下,旅游产业所具备的综合性带动作用,已经使旅游产业成为引擎产业,在引领消费方式理念发展和引导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家“十三五”建设发展时期,旅游产业将进入有一个发展黄金期,具有综合素质强、国际化水平高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将成为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撑。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旅游产业高标准的用人制度、旅游行业的社会偏见现象以及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等多方面的原因,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
“潜流失”现象较为普遍,主要体现在有业不就、转行就业或者是跳槽频繁。这些原因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高等教育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造成旅游管理专业人力资源严重浪费。当前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大部分区域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旅游产业对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大,培养适应新常态下旅游产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迫在眉睫。因此,创新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一)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概念
应用型人才主要体现的一个核心就是应用型,也就是专业人才按照市场需求,将自身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产业规律认识转化为社会实践,为实际生产和社会发展提供转化应用和服务应用任务的实践能力强、操作熟练的人才类型。因此,旅游管理应用人才可以归纳为:具有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优秀的旅游管理实践能力和优良的旅游职业道德,技能为旅游产业发展服务,又能在旅游产业发展改革中进行创新服务和升级创造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指从事高技术或应用性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高等教育的培养类型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主要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应用人才可以概括为技能人才、技术人才和工程人才。当然,学术型和应用型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存在、互为支撑,其主要不同之处是在于社会人才需求方向和人才自身承担的社会职能。
(三)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质
众所周知,旅游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购物消费等各个方面,这也就说明旅游产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维度、综合性的。一方面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应该具备执业需求的深厚人文素养。另一方面需要有职业发展所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和国际性的精神气质,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准确
根据当前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抵御分布来看,旅游管理专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内陆省会城市以及旅游发到地区等设立的大学中,从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大致可以把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从事旅游管理的高级人才,二是旅游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两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层次都没有,但是跨度相对较大,定位不够清晰。从旅游管理类专业开设的课程中,不难发现管理类课程成了主流中心课程,对毕业生形成误导,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眼高手低,不能符合市场需求。同时,高校的培养目标大同小异,缺乏特色针对性,目标泛化,不能有效为地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服务。
(二)专业建设不完善
在倡导生态旅游、文明旅游的新常态下,当前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相对较为单一,不能使专业设置于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按照专业分类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隶属于管理学中的工商管理,没有下属专业细化,相对较为粗放。高职专业相对细化,但在实际办学中,高校也仅仅是在相关课程基础上设置了导游、景区规划、酒店管理等方向。同时,旅游管理专业普遍缺乏院校特色,大部分高校照搬国家的人才培养大纲,培养方式
几乎相同,培养目标和规格摆脱不了框架束缚,造成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化”。
(三)师资队伍不协调
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普遍要求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然而本科阶段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课普遍是基础知识性学习,教师在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又相对较为狭窄,也更偏向自然科学专业,使得大部分高校“因师设课”,更偏重于教授理论知识。大部分教师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几乎没有旅游管理行业的相关经验,授课方式和授课质量存在较大局限性。旅游管理专业普遍缺乏拥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不能满足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四)就业前景不清晰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大部分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追踪做的不到位、在校期间对学生的就业前景分析和就业方向指导不到位,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没有形成完整有效的专业职业认识和应用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毕业追踪不到位引起的连锁反应是人才培养计划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人才培养质量也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导致毕业生不能满足需求。旅游产业用人单位对旅游管理毕业生的重视程度也相应下降,应用人才的流失率也逐渐增长,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三、加强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强化课程规划设计
(二)注重个性教学模式,不断改善教学方式
教学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基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一是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新常态下,科学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充分服务于课堂教学,可以通过立体化、多样化的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特别是微课的推广普及,可以实现现代化教学,促进学生主动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作用的发挥。二是要优化教学方法。人才需求是多样的,教学手段是多样的,也就要求教学方法也要求教育者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优势核心竞争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符合人才培养需求和市场需求。
(三)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能力培养,也要重视学生实践性、应用性和操作性能力培养。一是要丰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应该为旅游管理人才的认识实现螺旋式上升过程,构建迎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二是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要坚持特色性、专业性和多样性的创建原则,与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从培养目标出发,建立多层次、多元化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促进理论知识实现实践应用能力转化,形成立体化、混合性的实践教学模式。三要夯实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要通过校企校地合作,不断优化实训基地建设,扩大实训基地行业渠道和范围,着重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和运用能力。
(四)优化考核评价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考核方式和完备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要实现评价主体、内容和方式
的有机结合,让用人单位、学校和师生共同参与到评价中,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评价方法,最终实现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要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着力提升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打造精英式教学团队,从而使教师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好育人服务。
第五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定位有偏差
旅游管理属于系统性较强、涉及面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教育培训初步建立起涵盖中等职业学校、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和门类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是现在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最终培养的高素质、会求知、能创新的人才较少,难以满足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旅游业发展障碍重重。所以应用性比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重点应该围绕社会对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进行。与高职高专相比,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强调一定的基础教育,强调一定的后续发展,包括向研究生深造发展[3]。在我国教育力度不断加大的过程中,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泛、实践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才能更好的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改革,最终促进创新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4]。
(二)课程体系不健全
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整体性、前瞻性和特色,课程体系的设置重点不突出,导致各个院校所开设的旅游课程相似度偏高,
有些课程内容重复率高,有些课程开设顺序不合理,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与高职高专等院校的课程内容差异较小,未能突出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而且课程体系均偏向管理,不注重生态和规划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旅游市场2022年以前将至少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长[5],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旅游接待国和位居全世界第四位的国际客源国[6]。旅游行业是一个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其不仅包括酒店、旅行社、景区等传统旅游单位,还包括旅游规划和策划部门以及会展、旅游信息技术、旅游地产等新兴的相关行业和部门,并涉及航空、铁路等交通部门[7]。人类的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的干扰作用不断加强。这就要求人类,特别是旅游者、经营者和管理者都要具备生态素养,并能够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去平衡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三)实践教学单一
二、旅游生态学的诞生
旅游生态学是由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旅游活动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学问题而诞生的学科。作为生态学和旅游学相交叉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大众旅游业的日益鼎盛,旅游业已不再是一种“无烟”产业,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9]。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一级学科从89个增加至110个,生态学从生物学中分离出来,成为国家一级学科,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10]。因为,生态学是解决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方法。人类的旅游活动大部分以旅游地自然资源为空间载体开展而来。由于近些年旅游地的快速开发,旅游业发展在追求巨大利益的同时,相应的问题也开始涌现出来,如各种资源环境问题、旅游产业运行欠佳等。因此,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
关注[9]。开展旅游地生态学研究,对提升旅游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大效益与优化旅游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三、旅游生态学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旅游生态学是生态学在旅游业中的具体应用,属于应用生态学的范畴,偏向管理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可指导旅游活动者在使旅游目的地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的同时,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协调发展的一门应用科学[11]。目前,旅游生态学课程已成为大多数高校生态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如在华南农业大学,旅游生态学课程已成为生态学专业生态旅游与规划教学模块的核心课程[4]。说明农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更应该重视旅游生态学这门课程。通过对该课程在学科中的地位进行分析,结合旅游管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旅游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期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完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社会急需的旅游业应用技术型人才。
(一)旅游生态学的应用
(二)旅游业发展趋势
中国旅游业发展近三十年来,正面临一个整体转型问题。从目前旅游业发展趋势来看,生态旅游是许多地区及企业转变的方向,如生态旅游区增加、自然保护区申报数量增加、绿色客房增加及旅行社推出的一系列生态旅游线等均预示了生态旅游市场的扩大及其发展的态势。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具备旅游生态学基础的人才需求。虽然我国现在已经有些农业及林业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中增加了生态旅游方面相关的课程,甚至有些院校已经培养了生态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但高素质、会求知、能创新的人才的比例仍然较低,不能满足实际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12]。因此,为了满足旅游业发展趋势,相关的院校应当加强生态学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具备生态旅游知识的人才。
(三)学习旅游生态学的意义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首先开设《旅游生态学》课程将对全国范围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生态旅游者的培养和生态旅游者的成熟可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生态旅游者培养的研究,从政府角度、生态旅游区经营管理者角度和当地居民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措施来培养生态旅游消费者。那么高等院校作为生态旅游者主要的培养单位,将《旅游生态学》课程加入课程体系,把相关专业学生培养成具备旅游生态学基础知识的旅游管理人才或了解生态旅游的相关人士,那么,不论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是不是旅游行业,他们都将对我们共同拥有的唯一的家园地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将体现在具备旅游生态学相关知识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身上,他们将是培养生态旅游者的关键力量或自身成为生态旅游者,并有利于促进生态旅游者的成熟。旅游专业毕业生如在旅游行业内从业,他们将有助于培养生态旅游者,特别是在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单位内从业的人员。因为他们具备《旅游生态学》基础知识,懂得生态旅游区应该如何进行生态经营、管理及旅游区的旅游者应该从事怎样的生态活动等等。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会采取相应的生态管理措施的同时,使消费者行为生态化,促进旅游生态系统的稳定可持续发展。由于历年来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仍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到20%。大部分毕业生虽然不再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他们并不是与旅游不再相关。一方面,他们会成为旅游者,对于接收过旅游生态学知识的现代的旅游消费者而言,更有机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另一
方面,因为他们学习过生态旅游知识,在与身边的人接触的时候,他们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人,这个影响过程也就是对生态旅游者的培养过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旅游生态学诞生的原因,我们可知旅游生态学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那么无论是否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是否从事旅游相关行业,他们的生活当中也离不开旅游,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内容。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旅游生态学》课程具有实际的影响和意义,掌握旅游生态学知识,理解生态旅游内涵,将有利于生态旅游者的培养,进而有利于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旅游生态学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发布于:2024-01-07 22:21: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658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