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7日发(作者:范秉哲)
高考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宋史纪事本末·学校科举之制》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祜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九十八》)
文本二:
仁宗庆历四年三月乙亥,诏天下州县立学。时范仲淹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宋祁等奏:“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饬矣。先策论,则文词者留心于治乱矣;简程式,则阅博者得以驰骋矣;问大义,则执经者不专于记诵矣。”帝从之。至是乃诏曰:“今朕建学选才,以尊大夫之行;更制革敝,以尽学者之才。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夏四月壬子,....判国子监王拱辰等言:“汉太学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学舍亦千二百间,今取才养士之法盛矣,而国子监才二百楹,制度狭小,不足以容。”诏以锡庆院为.太学,置内舍生二百人。五月壬申、帝至太学谒孔子。故事,止肃揖,帝特再拜。赐直讲孙复五品服。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训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瑗上书请兴武学,其略曰:“顷岁吴育已建议兴武学,但官非其人,不久而废。今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注《孙子》,大明深义。若使尧臣等兼莅武学,每日令讲《论语》,使知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吴,使知制胜御敌之术。选有智略者二三百人教习之,则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臣已撰成《武学规矩》一卷,进呈。”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学校科举之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
B.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
C.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
D.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
1
其法著/为令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试”唐宋时称“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B.“名实”的意思是“名义和实际”,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的“名实”意思相同。
C.“宿学”是指学识渊博、修养深厚的学者,与《劝学》中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君子”意思相同。
D.“制”的意思是“规模”,与《项脊轩志》中的“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的“制”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对此持不同意见。
B.宋祁等人提出,最便于学生修身正己的做法是使学生在乡里受到学校教育,由州县考察他们的操行。
C.为尊师重教,仁宗下诏以锡庆院为太学,在谒拜孔子时行再拜之礼,并赐太学直讲孙复五品官服。
D.湖州胡瑷上书仁宗请求兴办武学,并指出先前吴育已有建议,但因选用官员不当而废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
译文:
(2)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
译文:
14.苏辙针对“欲改科举,别为新格”一事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解析】
10.B
11.D(“其制稍异于前”的“制”的意思是“形制,规制”。)
12.A(“王安石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错,张冠李戴,应为“司马光”。)
13.(1)求学的人一定要致力于提高道德修养和学习知识,不要错过求学的时机。(评分参考:共4分,译出“其”“务”“修”“失”各1分;意思对即可)
(2)(胡瑗)用自身做表率,即使盛夏酷暑,一定身穿公服坐于堂上,严肃
2
师生的礼仪。(评分参考:共4分,译出“以身率先”“虽”“公服”“严”各1分;意思对即可)
14.①时间仓促,不宜立新的条例。
②经义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
③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共3分,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宣仁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革除弊政。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没有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研究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松容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只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来等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
文本二:
宋仁宗(赵祯)庆历四年三月乙亥日,诏令天下州县设立学校。当时范仲淹想要恢复古制,鼓励学习,多次进言兴办学校。宋祁等人上奏:“教育不立足于学校,文士不在乡里进行考察,便不能查验名实。有关部门如果只局限于以诗文声律取士的规定标准,学者只专心于记述背诵,就不能真正选拔出人才。参考各家的学说,选择便利于当今的,莫如使学生都在乡里受到学校的教育,然后由州县考察他们的操行,这样学生便修身正己了。先进行策论,这样善于文词的便留心于治乱;简化科举程式,这样学识渊博的便可驰骋议论;试问大义,这样学经书的不专门从事记述背诵。”仁宗听从了这一建议。至此下诏说:“现在我兴建学校选拔人才,来尊崇士大夫的操行;变更制度革除弊端,来让求学的人尽展才能。求学的人一定要致力于提高道德修养和学习知识,不要错过求学的时机。令州县都设立学校,由本道使者选派部属官作为教授,如人员不足,从乡里选择饱学有道德成就的人来充任。学生在学校学习三百日,才允许参加秋试。”这年夏四月壬子日,判国子监王拱辰等人上奏:“汉代太学一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代学校也有一千二百间。现今取才养士之法空前盛大,而国子监才二百间,空间狭小,不足以容纳生徒。”于是诏令把锡庆院作为太学,容纳内舍生二百人。夏五月壬申日,仁宗至太学谒拜孔子。按惯例,皇帝谒拜孔子只是恭敬地拱手行礼而已,仁宗特意拜了两次。赐太学直讲孙复五品官服。当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培训人才有方法,科条细密完备,(胡瑗)用自身做表率,即使盛夏酷暑,也一定身穿公服坐在堂上,严肃师生的礼仪,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弟一般,学生们也像是对待自己的父亲和兄长一般地信任和爱戴老师,跟从他学习的人常常数以百计。当时正崇尚词赋,唯独湖州的学校设立经义治事斋,来促进实学。至此,兴办太学,诏令到湖州取法,并著为法令格式,推行全国。胡瑗上书请兴办武学,大略说:“近年吴育已建议兴办武学,但选用官员不当,不久而废止。现在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给《孙子兵法》作批注,深明兵法大义。如使梅尧臣等人兼临武学,每天让他们讲解《论语》,使学生懂得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子》《吴子》等兵法,使学生懂得制胜御敌的方法。选择二三百有智慧谋略的人来教练他们,这样在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臣已撰写《武学规矩》一卷,进呈圣上。”
3
本文发布于:2024-01-07 03:44: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648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