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岳阳楼记语文赏析

更新时间:2023-12-18 19:07:56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18日发(作者:解杰)

沁园春雪

上片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作者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也正是中国的形象。“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此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了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作者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与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形成对比,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下片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一天下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1

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诗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学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中国。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象正“舞”向云宵,“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毛泽东才有此高招!诗人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毛泽东才有此妙词!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壮阔,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用“须”字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红装 2

素裹”相映成趣,显得特别娇艳明媚,所以尾句说“分外妖娆”。这完全是诗人通过主观相象将自然景色人格化了的写法。以这样的奇想为上片作结,遂使所写的雪的场面,具有一种不饰雕作的妍新之美。诗人就是这样把祖国山河的壮美、精神摄出了。能够通过客观感受将自然的形态艺术地描绘出来,这即是古人所说的得“题中之精蕴”。

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壮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岳阳楼记》复习纲要

一、常考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百废具兴 具:通“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托。

(二)重点注释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守:做州郡的长官

2. 越明年 越:到了 明年:第二年

3. 增其旧制 制:规模。

4.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托。 以:来 之:代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5. 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那 胜状:胜景,好景色。

6.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 横:广远 际涯:边。

7. 朝晖夕阴 晖:日光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的景象

9. 前人之述备也 备:详尽

10.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虽然这样,那么…… 极:尽,直到

11. 迁客骚人 迁客:降职远调的人 骚人:诗人

12. 若夫淫雨霏霏 若夫:像那 淫雨:连绵的雨 霏霏:雨雪繁密的样子

13. 连月不开 开:放晴

3

14. 日星隐曜 山岳潜行 曜:光辉 潜:隐没

15. 薄暮冥冥 薄:迫近

16. 去国怀乡 去:离开 国:国都

17. 忧谗畏讥 谗:谗言,说坏话 讥:批评指责

18. 春和景明 景:日光。

19. 波澜不惊 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20. 沙鸥翔集 翔:飞翔 集:鸟停息在树上

21. 而或长烟一空 或:有时 一:全 空:消散

22. 此乐何极 极: 穷尽。

23. 宠辱偕忘 宠:荣耀。 偕:一起。

24. 把酒临风 把:持、执 临:对着

25.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曾经 求:探求 仁人 :品德高尚的人仁人

26. 或异二者之为 或: “或许”“也许”的意思。 为:心理活动。

27.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因为

28.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朝廷 居庙堂之高:在朝廷做官

29. 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这,这样 进:在朝廷做官 退:不在朝廷做官

30.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在……之前 后:在……之后

31.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没有 归:归依

(三)词类活用

百废具兴 废:形容词作名词用,愿意为废弃,这里的意思是废弃的事。

北通巫峡 北:名词作状语,愿意为北面,文中的意思是往北

(四)一词多义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和:政通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空:浊浪排空 而或长烟一空

或: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通:北通巫峡 政通人和

一:而或长烟一空 一碧万顷

极:南极潇湘 感极而悲者矣

之:属予作文以记之 览物之情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

以: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胜:予观夫巴陵胜状 高处不胜寒

二、重点句子的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属予作文以记之。

译: 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下这件事。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4、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译: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5、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4

译: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的情怀,再抬眼望去,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到极点而十分悲伤了。(去,离开

6、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月光闪耀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壁。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译: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译:他们一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11、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译: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畅饮,真是喜气洋洋呀。(宠,荣耀;偕,一起)

三、文学常识

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岳阳楼与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3、出自本文的成语。

百废具兴 政通人和 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 浩浩汤汤

4、文章中心概括: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友人滕子京的劝勉和期望之情。

四、理解性默写

1. 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 写洞庭月夜美景的句子是“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3. 《岳阳楼记》中描写夜晚洞庭湖波光月影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4. 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 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7. 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8. 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9.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0. 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乐观旷达的胸襟面对生活,而不是患得患失,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

11. 《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现了“古仁人”在不同的处境中都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

五、问题探究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2、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

景色一: 天气阴冷(阴); 相关览物之情: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

景色二: 春光明媚(晴); 相关览物之情: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

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人议论,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突出全文的主旨。

4、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照应什么?

“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 “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

“进”照应 “居庙堂之高”,“退”照应 “处江湖之远”。

6、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

一方面表达对友人的劝勉之意,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

另一方面 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8、九百多年前,作者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曾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当今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的济世情怀,是一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高尚精神,在当今仍有很好的现实意义。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是还会面临许多困难,需要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居安思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立于国际强林之中。

9、距离范仲淹近千年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请简述你的看法?

示例:有心要具备“古仁人之心”。①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成败得失是人生常事,需要我们摆正心态、豁达面对,练就一颗平常心才能立于竞争前列。②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是还会面临许多困难,需要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居安思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立于国际强林之中。

10、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示例: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岳阳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

11、古人描写洞庭湖的诗句:

6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李白)

12、“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13、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什么人?这个句子所运用的句式,对表达作者的思想起什么作用?

答:“斯人”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人(或古仁人)。句子运用的感叹和反问句式,强烈表达了作者渴望与“斯人”同道的理想和愿望。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和期望之情。

《岳阳楼记》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通,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湖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些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已经描述得很详尽了。然而,(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湘,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聚会在这里,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在那阴雨连绵不断,接连几个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冲向天中,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歪斜,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在这种情况下)登上这座楼来,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谗言伤害,害怕被人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必将)感慨尽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来临),湖面平静,天光和水色上下相接,碧绿的湖水一望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在天空),时而栖集(在小岛)。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芷草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绿。有时湖面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微风起时)湖面上波动的月光闪耀着金色,(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璧玉。渔夫的歌声也响起来了,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遗忘了,端起酒杯,面对着清风畅饮,真是喜气洋洋呀!

唉!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替君主担忧。这样看来,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享乐”吧!唉!没有这样的人,我将和谁同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分析

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7

主题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一提起岳阳楼,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阳楼记》, 想到其中表明范仲淹宽阔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会赞颂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可以说,人们把太多的目光和关注给了范仲淹,而很少会有人想到功不可没的滕子京。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后世影响

影响力洞穿史册,成为延绵千年的治国理念之一,政事通达、人心和顺成为后代无数治国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后世有“居官警语”云:“善为治者,贵运轶民之隐,达民之情。”“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阂。”“上下之交”而不“隔阂”,其核心就是个“通”字,揭示了“政通人和”的关键所在。

问题研究

1、作者在此提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更高的理想境界?

答: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虽然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2、作者的旷达胸襟与政治抱负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

3、“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是进亦忧,退亦忧”这句话中,“进”是指什么?“退”是指什么?

“进”是指“居庙堂之高”即“在朝廷做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即“不在朝廷做官”。

5、这段话中所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议论。作用:点明主旨,抒发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6、“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以及对滕子京遭贬谪的慰勉。

7、如何理解“进亦忧,退亦忧”一句?

答:“进亦忧”照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照应“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表达了古仁人不念自己的处境,而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文中的作用:。请再写出一句你从课外读到的与此意思相似的诗句或名句。

答:作用:体现本文主旨。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位卑未敢忘忧国。

9、作者巧妙地用两个设问句来逐层深入地阐明论点。第一个设问句先从反面说,后从正面说,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得出“是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句,将文章推向高潮,从而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的修辞:对偶。

11、“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之情”为什么不同?

答:他们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产生或喜或悲的感情(或“以物喜,以己悲”

12、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⑴对滕子京的劝勉和规谏。⑵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1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答;“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的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用自己的话概括“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并指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8

答:第一种:远离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诽谤和讽刺的悲伤。第二种:胸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辱偕忘的喜悦。目的: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15、本文共五个自然段,其中叙事的是第1段,写景、抒情的是2、3、4第段,议论的是第5段。

16、出自本文的成语:百废具兴 、政通人和、心旷神怡。

文章第二段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题目,此外还有什么作用?

答:“衔”和“吞”把远山长江与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同时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景

17、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因己而悲”的感情; 一种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因物而喜”的感情。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8、概括各段的大意:①交代作记的缘由。②描写洞庭湖远景,生发议论,引出两种情景。③——④、描写阴晴两种天气的景色极其感受。⑤、阐述古仁人之心,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

19、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看法或理解。

答:范仲淹的这句话体现了忧君思想,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20、文章略写巴陵胜状,详写览物之情,试简述其原因。

答:写景不是本文的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21、“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区别在哪?

答: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2、本文的议论点明了作者的“忧乐”观,这种“忧”“乐”与前文“迁客骚人”的“悲”“喜”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不一致。作者的忧乐观是以天下为基础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迁客骚人的悲和喜是以自己的得失和外物的好坏为前提,是以物喜,以己悲。

23、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地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答: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2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体会。

答:任选其一即可。谈体会既要联系全文,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如选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来谈;选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来谈;选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政治报负及民族责任感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25、“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骚人”是什么意思?根据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举出曾到过岳阳楼的“迁客骚人”之作。

答: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7、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答:①能。这说的是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只要发挥心灵力量,砥砺意志,就可以养成平常心境。面对考试的失败,以平常心待之,便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不能。这是一种需要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作为中学生,心灵尚需砥砺,战胜外在的力量不易。担心 9

考试失败是学生普遍的心态,便是这个道理。 ▲

艺术手法

就艺术而论,《岳阳楼记》也是一篇优秀的文章。

第一,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没有意思。范仲淹就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另说他的一套。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是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别出心裁,让人佩服。

第二,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三,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力。

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10

本文发布于:2023-12-18 19:07: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642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作者   诗人   历史   仁人   议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