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手抄报内容简单三年级

更新时间:2023-12-02 10:39:51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日发(作者:胡杏儿)

端午手抄报内容简单三年级  端午节即将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在端午节肯定是要举行活动的,举行活动肯定是要有手抄报的,那么手抄报的内容选那些好呢?以下是由店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手抄报内容简单三年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手抄报内容简单三年级【一】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干,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端午手抄报内容简单三年级【二】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图解端午节日,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放假的节日:(五)端午节,放假一天(农历端午当日)??”据此,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需要。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  每逢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棕子、喝雄⻩酒、挂菖蒲、艾叶、有些地方还举行划⻰舟比赛??  关于端午节,有一个流传很干的故事。中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叫屈原。在公元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的那天,屈原在绝望、悲愤之下,投入旧罗江,当地的百姓闻讯后,⻢上划船去打捞,一直行止洞庭湖始终不⻅屈原的尸体。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就变成为⻰舟比赛。百姓又怕江河里的⻥吃掉屈原的身体,就纷纷从家里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根据以上故事来看,这些都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一种⻛俗习惯。我国还有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平时还要更多地去了解这些灿烂古代文化。中国有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由于我从小非常爱吃粽子,所以对“端午节”的印象非常深刻。  端午手抄报内容简单三年级【三】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传统节日之一。《⻛土记》云:“仲夏端午,端,初也。”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意思,后因“五”、“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便成了端午节,又名重五、重午。因“五”为阳数,又名端阳。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是我们中国十分隆重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前的旧习俗,直到现在人们还在过端午节,它是纪念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希望⻥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则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南方吴越⺠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端午习俗活动发端于南宋时期,至明清时达到鼎盛。据《嘉兴府志》记载: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重游烟雨楼,⻰舟竞渡掀起高潮。除了南湖群⻰⻜百舸争流的⻰舟竞渡外,⺠间还流行插“健符”、祭嫘祖、悬钟馗、跳钟馗舞、关帝画像、写“⺩”字、送百虫、吃粽子等,丰富多彩⺠俗活动形成嘉兴端午节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化⻛景线。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饮用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粽子最初是⺠间普通⻝品,吃粽子并不固定在端午,但是后来由于纪念屈原,才使得端午节吃粽子成为中华⺠族世代沿袭的习俗,也使得小小的粽子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古时每逢端阳,人必⻝粽。唐明皇曾御笔亲书“四时花意巧,九子粽争新”赞粽,诗人郑谷有“诸闹渔歌响,⻛和角粽香”之句誉粽,这说明当时上自朝廷,下至⺠间,⻝粽已是很普遍的事。吃粽子原本简单,但经这么咏唱,顿觉浓情异趣大增,意韵余味绵⻓。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传统⻝俗。全国各地的端午节粽子味道各异,但是大家公认的美味就是的“五芳斋”粽子。五芳斋号称“江南粽子大⺩”,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美、咸甜适中而著称。  端午节的粽子真是让人惊讶不已,芦苇的⻓叶,江南的糯米,还有蜜制的大枣。包制成一只只粽子,开水一煮,苇叶清爽的香气,糯米浓腻的粘香,还有蜜枣的甘甜,混在一起是怎样的享受啊。什么样的人会有如此的妙构,让千古的人们都为之沉醉。  小孩还要挂香囊的。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香囊内有朱砂、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  每到端午节来临前几天,大人们便会给孩子们准备各式各样的女红饰物,有各色彩线拧成的“花花绳”,有绣了“五毒”的肚兜儿,看的是五彩丝线做的“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据说戴了可以辟邪。伴随着这些形形色色,玲珑可爱的饰物的,是一个白娘子与许仙的美丽故事。孩子们喜欢上了多情善良的白娘子,生怕这样的“辟邪物”会将白娘子给“辟”了去。大人们总是解释说,白娘子是千年修炼,这些物件是降不住她的。大人们又拿了雄⻩酒要在孩子的耳朵上搽,许多孩子说啥也不肯涂雄⻩,他们知道白娘子最怕雄⻩了,他们真心喜欢那个“弃⻩冠携⻘妹佩剑云游……  赛⻰舟源于战国时楚人因舍不得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并驱散江中之⻥。其实,“⻰舟竞渡”早在战国初期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  后来,赛⻰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舟,兼有纪念近代女⺠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贵州苗族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则在泼水节赛⻰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包括台湾、香港,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舟竞赛活动。  在⺠俗文化领域,中国⺠众把端午节的⻰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因而端午节又称诗人节,把屈原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作品引以为⺠族的光荣。诗人节之倡设,实与整个社会有关。诗的社会固不必人人吟诗,个个度曲,旨在能明辨是非,能以诚相⻅,有良好的⻛尚。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五月古称“恶月”,空气闷热潮湿,蛇蚊出没频繁,阳光炽热,百毒⻬出。古人挂艾和菖蒲是有一定科学性的,端午节也就成了自古相传的“卫生节”。赏不尽人间⻄湖景色秀,春情荡漾在心头”的白娘子。真有点矛盾,这正是端午文化的丰富内涵。  端午手抄报内容简单三年级【四】  端午节的由来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熊 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但却屡遭排挤,怀⺩死后又因顷襄⺩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 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佳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品了。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盛唐时 期,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 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杨梅”的诗句 。  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 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习俗  1、悬钟馗像  2、挂艾叶菖蒲  3、赛⻰舟  4、吃粽子  5、饮雄⻩酒  6、游百病  7、佩香囊  端午节卫生习俗  ①采药。  ②沐兰汤。  ③饮蒲酒、雄⻩、朱砂酒,以酒洒喷。  ④采茶、制凉茶。  端午节谚语  1、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2、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  3、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  4、喝了雄⻩酒,百病远远丢。  5、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7、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本文发布于:2023-12-02 10:39: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623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屈原   粽子   中国   人们   文化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