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孩子“顺其自然”的成长
一、什么才是孩子需要的“顺其自然”的成长?
顺其自然,本意为听之任之,不发挥人的积极主动性,纯粹只让其自身发展。引申
为:遵循自身的客观规律发展,不添加人为的干扰。在这里提到的“顺其自然”,用意绝
非是前者的“听之任之”,而是后者,更详细的表述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不要
施加主动干涉,保证其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孩子能顺应自己的发展规律成长。
那家长在孩子的成长当中到底怎样起作用呢?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唯一职责就是:
提供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一切可能的环境。而家长提供什么样的环境,孩子就会发展
成什么样子。就比方说,在一个没有音乐的环境,孩子觉不可能发展成音乐天才;而在
一个充满爱意和自由的环境,孩子也绝不可能发展为问题少年。
二、为什么要让孩子“顺其自然”的成长?
孩子一生下来就在不断的发展生命,创造自我,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通
过这些来完成自我在身体、心灵、精神上的构建。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正是创造力的基石,
科学家正是依靠这些,洞察着世界的万事万物,才有可能完成世界上许许多多伟大的壮
举。只可惜,很多孩子与生俱来的这些高贵品质,在大人施加的主动或被动的影响中不
断消亡,最终原本独一无二的孩子就此走向平庸。那么怎样才能保留住这些高贵品质?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说的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用在孩子教育上面应该
更合适不过了。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应该不妄为,对孩子的生命诉求不要动辄就横加
阻拦的“妄为”,让孩子真正拥有自由发展空间,来顺应自身的发展规律成长,这样才能
保留住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逐渐形成对事物的专注力、超强的学习能力,不怕困难,
自信、健康的心灵,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习惯,
最终成长为自信大方、善良勇敢、内心快乐、富有爱心的人。
三、家人怎样做,才能让孩子真正“顺其自然”的成长?
(一)“成长环境”中的重要事件应怎样关注:
1、环境和个人卫生。屋子弄乱、衣服弄脏这些没有安全隐患的事情可以完全放开自
由。屋子弄乱了,与孩子一起收拾,衣服脏了,让孩子参与一起洗干净,这样还能锻炼
孩子的良好卫生习惯和自理能力;
2、生活自理。自己吃饭:孩子自己动手吃饭会掉到桌子上、会抹的到处都是或者不
1
按大人的想法吃就加以阻挠,这样会得不偿失。孩子自己动手吃饭不只是填饱肚子、补
充营养,还通过自己动手的体验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记得有一次,我剥了一个猕猴
桃拿给儿子,他以为我要喂给他吃,他于是把头凑过来张嘴咬,我递到了他的手边,告
诉他自己拿着吃,他拿到手上时,脸上露出欣喜、满足和得意的笑容,我很感动,其实,
孩子的心愿很简单,就是能够获得自己动手发展自己的机会,而为此不惜与被其仰望的
大人进行抗争,这种发展自我的精神和那份执着难道不值得保护么?
3、说话、走路:如果是孩子在不断成长,那就不用太担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
展规律,不可能所有的小孩都一样,发展早的孩子不一定都是天才,发展慢一点的孩子
也不一定就有问题,家长要有耐心、要在提供环境锻炼的前提下再耐心的等待一下。
4、磕碰和摔倒:要分轻重,要绝对保证不要高处坠落,如果是自己走路摔倒了,或
划破点皮,真的不用大惊小怪、如果因此限制孩子的自由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5、安全及自救:孩子应尽早知道相关的生活常识和安全以及自救知识,防范和自救
双管齐下,为生命赢得更多机会,在这方面家长不要吝啬语言。
6、学习:应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注重知识面拓宽,淡化分数高低观点,
引导学以致用。如果能准确的应用所学的知识到日常生活中,才是最大的成功;“做到老、
学到老”,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并保持与其相对应的行为。
7、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家长带好头,平时要与孩子一起打球或做一些体育运动,
周末安排户外运动,让孩子养成运动的良好习惯。
8、补习班或特长班:充分了解孩子在音乐、美术以及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兴趣和爱
好,如果孩子要去学,那就支持,不愿意绝不勉强。
9、游戏:电脑游戏可以打,但是要有节制,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如:运
动、摄影、音乐、街舞、绘画等,避免孩子只专注电脑游戏一种娱乐。
10、人生目标:引导孩子不断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达到什么样的人生状
态,并分析用什么方法和途径能达到,再将目标分解和细化成具体行动。
11、出国:充分了解孩子对出国留学、工作等的认识和看法,在让孩子充分了解相
关国家的方方面面事情以后,让孩子作出自己的选择。
12、大学:利用放假出去旅游的机会,带孩子到各地有名的大学去游览,并向他介
界上有许多许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也有许多许多钱买不来的东西。君子爱财,取之有
道,不能以丢失那些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去换得钱,或者说想要得到钱不能不择手段。钱
只是等价交换的介质,有时也被看做是成功的标志,但绝对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志,赚钱
也不是最终的人生目标,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和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些才是真正的
成功。
(二)“环境自洁”及改善空间:
1、对待孩子要平等、尊重:
“对一个人最大的好就是给与这个人足够的尊重”。这里提到的人,不仅指成人,也
应该包括小孩。
小孩因为不知道或还不具备某些能力,而经常做不好事情,但这些不能成为大人不
尊重他的理由。“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人格和尊严,应该得到尊重。谁敢站出来说
小孩就没有人格和尊严?说这话的人,无论是出于什么立场,可以肯定的是对小孩一点
都不了解。小孩虽然不知道什么是人格、什么是尊严,什么叫不被尊重,但他也有好恶、
也有喜怒哀乐,面对与妈妈的分离他会难过得大哭,被大声的训斥他也同样会感到委屈,
甚至伤心的抽噎,你笑着肯定他时,他也会露出开心的笑,这些都是人格和自尊的情感
体现。其实小孩的情感更敏感更脆弱,更容易受到伤害,更需要小心谨慎的对待,换句
俗语:小孩孩没定性,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左右。而当你用抢和呵斥等粗暴的行为和
语言来制止他的行为的时候,这无疑伤害了他的情感。其实,大人还忽视了小孩子另一
个超强的能力——模仿能力,小孩子还没有形成可以选择性模仿的是非观,他对于周围
的一切吸引是全盘吸收的,你对他粗暴,他也学会了粗暴,你的粗暴行为成了孩子的行
为模板,你愿意让孩子行为粗暴吗,而且还是拜你所赐。你用不尊重的方式对待他,他
也学会了不尊重。科学实验证明一个行为被连续重复21天将形成习惯,连续重复90天
将形成品格。如果一个人一旦习惯了不被尊重且不尊重别人,他如何能成长为一个有好
品格的人?这值得深思。
的方式制止孩子的行为那将是避免不了的了,而且这个不尊重也一定是自始至终伴随孩
子成长的,因为在孩子成长的各阶段都有家长认为不适合做的事情。孩子渐渐长大,此
时孩子的自尊心和性格已基本形成,想独立的心里越来越强,伴随着叛逆心理也会越来
强,这时候家长一旦与孩子起冲突,孩子动辄就可能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孩子如此叛
逆,家长伤透了心,却不知道原因出在哪里,其实是家长一直以来对孩子的限制和不自
由逼孩子走上了这条路。
为了让孩子能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家长应尽量做到:更加关注孩子是不是自
由,是不是快乐,是不是得到尊重;同时也应常常自省:有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影
响到孩子的自由发展?是否抓住了儿童成长的敏感期、为孩子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环境?
2、应该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拥有100%自由的环境:
限制孩子的自由表现最突出的恐怕要数孩子还是0—3岁的婴儿阶段,在这个时期家
长有理直气壮的理由,那就是他还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做不好。不管婴儿能懂多少社会
大道理,但是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婴儿最懂的就是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发展自
操作一回,这要比简单的阻止更有效果,因为你越是阻止,孩子的好奇心越强,你也只
能阻止你看到的一次或几次,你总有看不到的时候,一旦孩子觉得没人限制他了,他就
会继续以前不被允许的探索,就有可能发生触电或被烫伤的危险。而当你告诉他危险在
哪里,怎样回避危险,孩子将学会如何自我保护。孩子洗澡时,经常发现他一边玩水一
边喝,为此我告诉他很多遍:“水脏,不可以喝”,并将放在嘴边的水拿开,这种方式只
是制止了他当时的行为,可是过一会他又喝,为此我也很烦恼,有一次我突然想到:孩
子指着牙膏告诉我说:“害,害”。我马上告诉孩子:“这水不能喝,有害!”他马上就停
止了自己喝水的动作,并重复说:“害,害”!以后几天都没再发现他喝洗澡水了。
孩子拥有的自由应与环境中的安全风险做一个平衡,不要因为过度保护,让孩子形
成脆弱的性格。经常听到有的老人家在谈论自己带孩子的经验时,常常把孩子没有磕碰
到当做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孩子在还没走稳的时候,难免不会摔跤,如果说这位老
人说的是事实的话,那可想而知,这个孩子的自由活动应该受到多大的限制。孩子站不
稳或走不稳而发生了磕碰,并不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最多是疼一小会,用得到这
样的保护么?很多家长觉得特别爱自己的孩子,总是希望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是如意的事,
而对于本属于成长不可或缺的不如意事件,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过滤掉。殊不知,剥夺
孩子亲身经历这些小挫折的作法,不但剥夺了孩子获得体验的乐趣,而且容易让孩子形
成脆弱的性格,就连磕碰这样的小挫折都没经历过的话,不知道遇到大的挫折的时候,
孩子还能承受得住么?挫折教育其实就是从让孩子自己面对小的挫折开始!
而当孩子逐渐长大,我们就应该设立一些规则,并严格执行这些规则,在这些规矩
的范围内你是自由的,但如果触犯了这些规矩,对不起,行为将被制止,没有讨价还价
的余地。家庭规则参考《爱和自由》一书,具体内容如下:
a、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
b、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有;
c、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
不生病,教育是父母的事”。老人对孩子的教育主动退居二线的心里,导致的直接后果就
是过分溺爱,甚至没有原则,更可气的是时不时当当孩子的庇护伞,给父母的教育人为
设臵很多障碍。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无疑对孩子的成长教育负有巨大责任,
父母如何才能不辱使命呢?那就是在家庭中形成一个教育的统一战线,就是要把家庭成
员都拉进来,当然也包括在一起生活的老人。先坐下来充分商讨,把教育孩子的观点统
一一下,制定出教育规则,这是整个家庭在教育孩子上遵循的唯一标准,需要家庭成员
共同遵守和执行。具体做法上要刚柔并济,有唱红脸的,有唱白脸的,如果孩子违反了
规则,有一个人要站出来制止,这时孩子肯定会不高兴或者耍赖,等孩子平静下来时,
就要有另一个人去安慰孩子,并征得孩子对家长教育行为的理解。家长当孩子的庇护伞
的作法不可以有,如果教育观点或作法不一致或欠妥,家长事后私下里进行沟通。
在日常生活当中,家庭成员之间免不了要起冲突和摩擦,如何正确处理就显得尤为
重要。沟通很重要。沟通要有技巧,要心平气和的进行,不要用吵架的方式促成沟通的
事实。吵架,无论谁更有道理,谁占了上风,从孩子角度来讲,没有赢家!家庭不和睦,
孩子受到的伤害最大。家庭和睦才是形成家庭教育统一战线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孩子教
育的最好环境。所以,不管是无理取闹,还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都不应该、更不要用
吵架来解决问题。
4、大人要改变凡是只从自身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习惯
很多大人都是在被限制中成长起来的,在他们的潜意识之中早就埋下了处理孩子问
题的这些方法,那就是不暇思索的以限制孩子自由的方式看护孩子。在大人的眼中孩子
拿着饭不往嘴里吃,而往桌子上倒,这是在“霍霍人”,在给大人添麻烦。孩子还很小,
他考虑的没有那么多,他只是在听从自己生命的召唤,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感知事物、认
识事物,进而发展自己。如果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这些事情其实是应该得到原谅甚
至是鼓励的。如果总是以尽量少给大人添麻烦的角度考虑问题,不知道孩子还有多少自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09:16: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612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