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诗作《离骚》读后感700字8篇
屈原诗作《离骚》读后感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迷上了屈原的诗,因为他的诗歌中总透露出他对祖
国的热爱之情,读他的诗歌,让我受益匪浅。
最近,读了屈原的《离骚》,让我感受到他沉甸甸的文字里,浸满的是他奔腾
不息热血。
“路曼曼其悠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三闾大夫的低吟浅唱又一次穿透历史
的迷雾,在寂静的夜里无数次响起。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
侯的日子已永远过去了,为何你还不放弃,依旧支撑着心中不灭的信念?你大可
以拂袖驾一匹白马而去,从此隐忧匠心世外桃源,与造化同游,那将会是何等的
逍遥与自由!为何你还要一次次苦苦劝谏,徒劳无功,却到头来害了自己,为的
是什么?是肩膀上的重任一次又一次的激励和催促吗?是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吗?还
是青年时的济世之志呢?我只知道“心念楚国,系心怀王”是你肩膀背负的重担。
所以你的名字深深刻在了丹青竹简上,深烙在华夏文明史上,鲜活了千年。让我
们看到了你心中熊熊燃烧的爱国火焰。
你的肩膀上扛着历史的重量,在汨罗江畔,你徘徊了那么久、那么久。你的肩
膀上背着民族的尊严,在我们心中优游,并且永远、永远……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你对国家衰亡的悲痛之音。大丈夫,为
了祖国,还是满眼热泪,不会有人嘲笑你,我们只会为你而感到自豪。虽然无法
让楚国兴旺,但你用生命向我们诠释了一切。你的声声哀吟仍在汨罗江回响,响
遏行云,我相信,它永远不会消失,因为这是爱国之情的种子。
你忧国忧民,是天下士人的榜样,你肩负了楚国的存亡,人民的忧苦,是永远
的神话。
你肩负了“入世”的梦,你肩负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你肩负起了
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你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你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你将挚意
挥洒成行文流水的文字。你的爱国之情已融入我们的血液!
屈原诗作《离骚》读后感2
1 / 8
开学不久,我们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离骚》,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
抖动。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
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
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
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
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然而,时间一
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
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
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
将复修吾初服。”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
而,他最终回来了。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离开
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是否有过急流勇退
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
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
他有信念,然而无法成功。失望、痛心,在这个时候达到了极致。徘徊着,只
有一束束美丽的香花,可以略减他的痛苦和失落。
换一个角度来想,如果屈原能够顺从一些,或者能够注重一下与那些小人的交
往方法,或许就能免于灾难。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样的人,做不出那样的事情。
他是宁折不弯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圆通,而是鬼鬼祟祟、违背原则。他是一
个坚定的人,但因为他只注重自己的坚定信念,所以只能一事无成。
既然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就只能逃避。在流放的路上,他开始吟诗作赋。
历经千年以后,再读他的作品,不知道该做何感想。他是幸运的,他写出的诗
篇流传千古;但他又是不幸的,终其一生,他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
读了《离骚》,我陷入了沉思,幸福是什么样子的?幸福,也许不只是流芳百
世、升官发财。幸福,就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屈原诗作《离骚》读后感3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离骚》作为《楚辞》的源头,
读来总有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穿过千年历史的帷帐,去触摸那汨罗江畔带露的
文字,任蒹葭苍苍结成溯流的兰舟,踏向那久违的圣地。
岁月太长,时光空隔,《楚辞》在流光溢彩的今天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这样的解读太艰辛,它不是都市丽人们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孙子兵法》一般可
以成为商战的法宝,它是一个孤独而干净的灵魂,期待着那些沐浴而歌的心灵,
去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
太史公在《史记》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
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志
洁高雅,萋萋芳华,屈原低吟浅唱,走在楚国的衰亡之路上。
满腹才气,一身抱负,屈原自信地笑了。那喜悦的场景在江边重沓,意气风发
的少年才俊们踏上了不归的仕途。当才华遭遇潜存的规则,当傲骨碾成了尘埃与
粉末,当真情换就了生存的筹码,还有谁能把憔悴的枯颜赌向那不可挽回的时代。
借用了林妹妹的话:“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他走得那样决绝,
不给自己任何余地。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是他冥冥中的谶语——执著的信念
永不改变——即使是死亡。
屈原溺水,生一世,竟是为了这一瞬。千年的流水载着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
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他,生于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处,以惊世之才破空而出;他,
誓为国学的守望者,开拓着新文化的方向。一部《人间词话》撼天动地。王国维,
静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卧水而眠——不是与一切告别,是灵魂
对空明境界的奔赴。
历史反复回旋,汨罗江的诀别,一袭白衣,两身倒影,铸成《离骚》风华绝代。
屈原诗作《离骚》读后感4
3 / 8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
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读好《离骚》
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
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也许,冰冷的文字背
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
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
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
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
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然而,时间一
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
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
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
复修吾初服。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
他最终回来了。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离开并非
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
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
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
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
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屈原诗作《离骚》读后感5
4 / 8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所作“离骚”是现存第一篇宏伟壮丽
的抒情长诗。诗人思想的灿烂光芒闪耀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屈原在二十六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
势趋富强,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经过这一系列的政治实践,认清了
楚国的发展前途,在于富强与独立,这就是他所谓的美政。他希望楚国能够沿着
这条理想的道路走下去,达到最终的强大。
屈原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但现实世界的黑暗使他只得把自己不能实现的“存
君兴国”的美政理想寄咏于诗。美政理想的崇高目标是实现大一统,诗中所描述
的上下求索,四方神游的所在,几乎包括神话传说中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土和广大
空间,这正是作者向往一统天下的形象表现。
同时他又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余既滋兰于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
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他设想一个圣君贤陈相结合的政治局面“曰两美其必
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已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张仪以重
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了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
他对混沌的政治局面加以斥责,不顾遭到更严峻的迫害。“亦与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
前圣之所厚”。而转念一想,,又何必死呢。不如“及行迷之未远”,“退将修
复吾初服”。但屈原毕竟是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无法面对混浊不堪的局势退而
独善其身。朝廷中没有同道之人,就连自己最贴心的女伴也劝自己明哲保身。现
实中他是如此孤独,无处申诉内心的忧愁和痛苦,无奈之下,“就重华而陈词”。
他的心绪仍不见平静,他仍旧一再抽泣,“沾余襟之浪浪”。这泪是一个充满理
想抱负的男人在理想破灭之时,在失意、悲痛、被世界遗弃之时流下的泪水。“念
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泪又拭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了楚国建国、辉
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怒吼的滔滔江水。
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咽。
历史并不为一个悲愤文人的死而有所改变,但屈原在满怀绝望投江的刹那,心
中是否有一丝解脱,是否闪现过一丝希望的火光呢?
5 / 8
屈原诗作《离骚》读后感6
离骚,中国历史上最瑰丽的抒情长诗,作者屈原用他在幻想空间中奇丽独特的
思想,印刻出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质。
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诗人身上流淌着的古帝颛顼高阳的赤子热血。全诗感慨
出自己的生平不凡、才华横溢,却不受楚怀王之重用,悲愤之情使他作下此诗。
批判楚怀王昏庸多变,贵族仗势欺人。可他的心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卓清涟
而不妖,身处乱世仍一片冰心在玉壶,冰雪心智从未因损毁。他后悔步入官场,
宁愿退隐清幽宁静之乡野,用白芷青兰衬托出了他的尚丽情操。屈原身处的.环
境皆是奸臣恶势,红尘世间纷扰多,忧愁烦恼如行云流水般聚集,这便是生活五
味杂陈。从古至今,为了皇权官位耗尽心力,却终已两败具伤而终,可他们从不
放弃梦魇中贪婪荒谬的欲念,反成傀儡,他们却浑然不知大千世界,万物之灵的
美轮美奂。
看看历代,哪届皇朝不如那残酷无情的海,就和这个社会一样,海水的肆虐猖
狂何曾怜悯你一丝一毫,他们庞大却吝啬到不愿施舍任何机遇。古今中外,无论
何地,渺小之人,手无缚鸡之力之人,文文懦懦循规蹈矩之人……总会被折磨摧
残的容颜尽毁,体无完肤。用浮华的装饰润色自己的外表,它却仍然无动于衷,
只有自己的强大才能使它永恒地包容下你。一个又一个人在社会强大的负荷下,
崩溃,忧悒,成为一枚一枚空虚的棋子,任人摆布,宰割。如青烟般的薄雾在世
间萦绕,人们却纠结着权利利益的战争,而头破血流,却也在所不惜。恰恰事事
黑白颠倒,只顾自作乐,对黎民的生死置之不理,看成轻于鸿毛之性命,楚怀王
终败也。屈原对国之一片丹心,无人晓之,奸臣踏之,心以绝之,终究投江自尽,
了结残生。朝廷之上,官场阿谀奉承的套路便已成为生存之路,只有与其同流合
污才方可获一线生机。这些在屈原的心中早己清楚明了,却偏偏逆而行之,只为
留下清誉。
岁寒,方知松柏之后凋也。真是此理!
屈原诗作《离骚》读后感7
品鲁迅之作,感慨万千;读冰心散文,细腻委婉;然而,屈原诗歌,给人留下的
却是无限激情与对祖国的忠诚!
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
6 / 8
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的确如此,第
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果然,大约一看后,
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没有华丽的
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
“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
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
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
诗篇的屈原。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
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
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
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屈原诗作《离骚》读后感8
《离骚》是屈原的文化作品,这首具有浓浓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屈原作
品中最具代表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佳作。其所以用离骚为诗名,司马迁说,离
骚即离忧。东汉大诗人王逸说,它含有离别忧愁的意思,因此后人常用骚赋代指
屈原的作品。
《离骚》大约可分十二章,依次从追求家世、姓名由来,历数上古君主为政得
失,申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斗争中遭受到的迫害,以及对社会政治黑暗
的揭露和批判,对幻想中美政理念的阐述等等。此文写于何时,司马迁用“屈原
放逐,乃赋离骚”八个字加以说明,即屈原放逐到江北时,他是在内心充满着爱
国激情和忧国忧民情况下写成的。
从整个诗体上看,又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诗人对往事的回顾,主要述写了家世出身、政治抱负、忠而被疏后
的痛苦和坚持理想的执着追求;
7 / 8
第二部分,以女媭之劝和远行为契机,写下了自己先后经历过的重华之证,帝
阍之拒,求女之败,描绘了个人一生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艰辛及理想破灭后的残
酷现实;
第三部分,抒写了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没有放弃的精神,他曾问卜求巫,并听
二者建议,决计远行时对故国乡土的强烈眷恋,不忍离开的矛盾心理,以对比或
对物述说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政治改新的要求和追求美政的执着。
通过哀君主之昏庸,怒党人之卑劣,而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坚持正义不
与奸邪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和九死未诲的斗争精神,故后人评曰:“可与日月争
光也”。
8 / 8
本文发布于:2023-11-23 05:50: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598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