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呼兰河传》读后感(通用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
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
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
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
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简要的内容是这样的: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
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
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
的,尽管填坑并不难。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
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
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
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
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
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
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
小团圆媳妇······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
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不
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
度予以理解。当然,最值得重视的是这部作品的独特的艺术个性。茅盾对此有一
个整体的把握,堪称精当。“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
有意义。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
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
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
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
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书中有我喜欢的景色,情节。我爱《呼兰河转》。
《呼兰河传》读后感2
看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呼兰河传》讲了萧红
小时候和祖父的故事,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华丽,但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人和事同
样动人。
萧红的童年是愉悦的,正因有了一个疼爱她的祖父。祖父带着他在菜园里,
摘黄瓜、浇水,给她点灯笼,让萧红玩得不亦乐乎。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祖父给
萧红点灯笼了,萧红在房间中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个陈旧的、落满灰尘的灯笼,
祖父细心地把灯笼擦拭干净,点上蜡烛,给萧红玩,直到坏了为止,但祖父依然
笑眯眯的。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是祖父却有着惊人的耐心和宽容。首先,
萧红翻箱倒柜,家里必须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长见了都要大骂。其次,萧红
找到了一个破旧的灯笼,一般的家长必须没有耐心擦干净,点上蜡烛给孩子玩。
更重要的是萧红把灯笼打坏了,祖父没有把她臭骂一顿,居然还笑眯眯的。正正
因有了这样一位慈祥的祖父,萧红才有了一个愉悦的童年。
萧红的童年是愉悦的,正因有了一个不平凡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作恶
多端的大泥坑,这泥坑经常弄翻马车,淹死人、牲畜,还阻挡了许多人的前进道
路。有了这个泥坑,村里里顿时热闹非凡,翻了马车抬马车,人掉下去了救人,
挡住了人从旁边的墙上方爬过去。没有一个人觉得累,更没有一个人要把这个“无
恶不作”的泥坑填平。我想,假如填平了这个坑,村子就恢复了冷清,变得寂寞,
大家没事可干,失去了抬车的乐趣……当然了,这个泥坑也给村里人带来了“福
利”,当牲畜淹死的时候,许多人都去抢猪肉吃,杀猪的捡了回去,就会以半价
卖出去。在艰苦的乡村生活中,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辉。
萧红的童年是愉悦的,正因有了许多人陪她玩耍。冯歪嘴子啊,她们家的厨
师啊,都是她的“寻乐工具”,团圆媳妇只有十几岁,她很乐意陪着萧红玩,乐
此不疲,但她最终命运多舛。
咱们再也体验不到萧红的童年生活了,但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人性的至纯至
美,仍然使我的内心暖暖的。
读了《呼兰河传》,读了一个凄美的故事,读出了童年的珍重。
《呼兰河传》读后感3
放假了,我开始迷上了阅读;这不仅是在读别人的故事,而是在体会、欣赏。
最使我记忆犹新的莫过于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呼兰河传》,这本书是作者记
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镇单调的美丽,也介绍了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它透彻体
现着作者巨大的文化,含量与生命的厚度。
打开书卷,默默的欣赏作者赋予着小镇的情感。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
灰白的画面将我带到那暗淡无味并不繁华的小城。在那里,春夏秋冬,一年四季
周而复始,到处都是寂寞。没有色彩的绚丽,没有活力的人生,整个村庄都笼罩
在灰暗中。在这里,因为人们的无知愚昧,发生着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都在
等待幸运的光临。同时也有死亡的号召,我读后与作者相同,不知该对他们是同
情还是憎恨……
看完第一章,其中有一个情景令我感到悲愤,在那个小镇的一个大泥坑,七
尺来深,就因为它。淹死过猪,闷死过猫,将很多家畜给害死,人们说拆墙、种
树,但为什么不把大坑填上,是因为天意如此,让这里有一个大坑我们就该顺应
天意!
最使我难以接受的是那个美丽的团圆媳妇小姑娘,可爱、善良的小姑娘,十
二岁就卖到别人家的家里做童养媳。她受尽欺凌!婆婆的打骂,外人的误会,只
是认为婆婆对媳妇的管教。刚刚开始活泼、开朗、健康的花季少年,没多久就匆
匆去世了。而让亲人伤心的并不是她的去世,而是他们做了一个赔本的买卖。
在旧社会中,有多少像团圆媳妇那样,等待接受生命中的折磨。就因为旧观
念,旧思想,我庆幸现代的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睿智,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
未来,也没有了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与祖父在那座大花园
里充满快乐。而我忆起我的童年,是温馨的,童年在每个人心里,如诗、如酒、
如画,我们可以自由玩耍,没有烦恼,没有争论,相比之下我们是幸福的。所以
我更可以体会出萧红在离开香港后对故乡的深刻怀念,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自己
童年的过往,这里没有优美的故事,而处处是令人心动的故事。
《呼兰河传》读后感4
清晨,当太阳从美丽的东方升起时,我为自己泡了一杯清茶,将其置于写字
台上,嫩嫩的茶芽散发出清香味,蔓延在我的小屋内,我顿时感到格外神清气爽。
看《呼兰河传》时,轻轻呷上一口,似乎每个细胞都舒展了。随着这清醇的浓香,
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本漫溢人间情的书。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轮回。灰色的天空,
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萧红的童年生活是灰色的。
故事中的村庄乌云蔽日,无半点阳光,在这里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
的一场又一场灾难。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
一个又一个悲剧的发生。让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去评论,那个更值得我痛恨,哪个
更值得我同情……其中__的第一章中所说东二街上有个大泥坑,人、家畜,无论
是睛天还是雨天都会受到伤害,为什么没有人把土坑填平呢?因为人们认为这坑
是上帝赐予这小镇的。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啊!他们的脑海中只是顺从天命,
真是他们的悲哀!”萧红在__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
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
当童养媳!
刚来时那样活泼、健康,一个人孤单的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尽心尽力地
做事,可动不动就有人打骂她。在人们的眼中,婆婆打她是让她更加听话。
可团圆媳妇没有多久便匆匆离开了人世,而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
而是她婆婆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亏本的买卖。与其说团
圆媳妇是被吓死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死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
这个城市,在这个旧中国的土地上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那个年
代,团圆媳妇这样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
以挽救的。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美好生
活,没有男女不平等!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寂寞又快乐的,她快乐的
________是后院的大花园。在花园里作者与祖父一起玩耍、干活,童年充满了乐
趣。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现在的我和朋友一起踏青,感受无限温暖的春光,在烈
日炎炎的盛夏,到江湖河海戏水,在秋高气爽的秋天,几个伙伴一起去郊游,爬
山,采下几片枫叶夹入书中,作为秋天最好的纪念;在飘雪的冬天,在雪地上打
雪球、堆雪人。对比而言,我的童年比萧红更美好,所以我更应该珍惜幸福生活,
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为国家效力!
《呼兰河传》读后感5
一年一度的暑假又来了,在开头这几天,看了萧红姐姐的《呼兰河传》,这
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全书共七章,描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
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第
一章: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
第二章:民俗民风: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第三章:写与祖父的快乐生活。
第四章:荒凉的家、荒凉的园子。第五章: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之死。第六章:
我家的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一个光棍,他古怪的性格。第七章:邻居“磨官冯
歪嘴子”的苦难生活,卑微的活着。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描写童年时的爱玩的花园: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
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
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
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
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特别喜欢
这一段,几翻就翻到,快背得出来了,童话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
写得多么好!
如果童年的花园和爷爷带给了她许多的快乐,那么和她差不多年龄的小团圆
媳妇那一章节,让人看得透不过气来!让人悲哀!12岁,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
本该在父母面前撒娇,却千里迢迢到这里当童养媳,因为活泼,不像媳妇,所以
受到婆婆的打,叫她变得更懂事更听话,这打持续一个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
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
回。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这样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
矩!后来女孩子给他们折磨得快发疯了,他们就听跳大神的话请人给她洗热水澡,
滚水,昏过去用冷水浇醒再洗,洗了三回,就这样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
悲!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
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推荐大家有空读一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6
之所以买这本书,完全是看了两部关于萧红的电影,一个是汤唯主演的《黄
金时代》,一个是宋佳主演的《萧红》。因为是为了纪念萧红诞辰百年而拍摄,
所以这两个影片时间很近。两部电影虽然很像,但是没什么可比性,对于个人而
言总之都不错。讲的都是萧红同一时期的故事。所以我才对萧红产生了一点点的
兴趣,百度了一下,便买了这本书。不是为了书而买,而是为了一个人,一个谈
不上喜欢又有一点点好奇的一个人。
这本书分两个部分,前部分是《生死场》看得很仔细,里面有几处描写挺有
趣,一会我会把原句写在下面。那个年代对我来说只能去想像了。主要讲了一些
农村里的人民平庸的一些生活,一面受地主压迫,一面为了生存而奔波。没什么
人生意义,但没有意义的人生正好是那个时候人们生活的真实体现。后来日本人
来到了这片土地,便像恶魔一样破坏这片土地,破害这片土地上穷苦的人
们。。。。。。
“菜田里一个小孩慢慢的踱走,在草帽的盖伏下,像是一棵大形菌类。”
“菜田的边道,小小的地盘,绣着野菜。”
还有胡风对《生死场》读后感里的一句:
“蚁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
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粮食,养出畜类,勤勤劳劳的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
脚的暴君的威力下面。”
《生死场》读后有一种沉重感,不是因为那些人的痛苦而沉重,而是因为这
些都是事实,是中国历史不可掩盖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就是《呼兰河传》。很遗憾,我看得不够认真,一点也不夸张,我
几乎是囫囵吞枣的把后半部分看完了。原因是我不喜欢!对不起,我不是不礼貌,
就像菜品众口难调一样,小说也是这样。我没说它不好,只是我不喜欢,只是我
想说真话。我想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情也许不好,或者是那时她的身体
就已经不好了。就像是一个老妇人在生病或老了的时候讲述一些过去的事情一
样,有点繁琐,有点罗嗦。一章可以用一个段落就行了,可她却用了好几页纸面;
一个段落用一句就可以代替了,可是她又前前后后用不同的字组成句子,来表达
同一个意思。好像前三章都在讲的是一个事,哦不,前三章根本没有讲事,只是
描写了小小的一个村子。后来就是讲述一个女孩的少年时代,很多人说这是萧红
的自传,可是我无所谓了。最后我再说一下,我必须承认我就是目光短浅,读小
说时只顾一时的痛快。我一点也不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只是不和我这个小斯的胃
口而已。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自传式的长篇小说,描述她幼年记忆中故乡呼兰
河城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小说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环境和小镇概貌,像画
卷式的展开镇上主要的大街、胡同、店铺,以及人们相应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
活”;第二章写承载人们精神寄托的民间风俗,比如跳大神、常秧歌、放河灯、
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第三、四章写作者小时候家里的后院景象以及
与祖父的短暂生活;第五章一向到结尾分别写了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有二伯、冯
歪嘴子几个人物的故事。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
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
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的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
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有着心智未开的居民和乡村应有的纯
净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开篇严冬笼罩下的北方
自然景象,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卖馒头的老头在冰雪天叫卖,不留意跌倒,馒
头从箱子里滚了出来,有人趁此机会捡馒头离开,老头爬起来见馒头不对数,只
是看着那人的背影哀叹:“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人们总
是埋怨天气,不埋怨人。
作者极力想表现孩童眼中未知而灿烂的世界,她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刻骨
的忧伤,笔下的人物和风景无不带着一种忧郁的美.她这样写请神的鼓声:"那鼓
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
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
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的难舍."而她眼里秋天的后园是
这样一番景象:"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了不少的蜻
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
凉寂寞."
作者笔下的人物有着凄哀的命运,原本天真活拨的小团圆媳妇被婆家狠心的
折磨致死,而围观的人都抱着猎奇的心态,从未有人对她抱以同情和拯救的念头;
有二伯一个人孤独的生活着,害怕死后没有人为他送行,成为孤魂野鬼;冯歪嘴好
不容易成了家,而媳妇却早早的离去,剩下他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
《呼兰河传》读后感8
一天买了本《呼兰河传》,到家就读了起来。其实初读《呼兰河传》,我并
不怎样喜欢,耐着性子看了一遍,随手就丢到一旁了。当我重新翻那本《呼兰河
传》,细细品味,才发觉得它的精彩。
灰色的基调,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这就是作者笔下的小城呼兰河,它
并不繁华。在那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和腐败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
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杯具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
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__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就让我感慨万分:在东二道街上有六七尺深
的大泥坑,人们和家畜常常会遭受到灾难。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
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多么愚昧的人们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
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__中一向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杯具埋下
了伏笔。__中的小团圆媳妇刚来胡家的时候只有十二岁,正因长得较高,怕别人
说她谎报年龄,便说是十四岁,但尽管如此,人们还说她有意隐瞒。她"黑乎乎
的、笑呵呵的",人们便说她大大咧咧,一点没有媳妇的样貌。不久她的婆婆时
常整夜整夜地打她,说是能够让她更懂事听话;还认为她身上有病有鬼,于是用
尽了各种迷信法:请"云游"抽贴、请人来跳大神、甚至把她放在水中煮……最终,
小团圆媳妇被无辜地折磨死了。
我真正感受到情绪欢快起来是在祖父出场后。从作者——一个四五岁的眼光
来看这个世界,一切都陌生而新奇。年幼的"我",整日随祖父在后园尽情玩耍。
锄草、抓蝴蝶、吃烤鸭、缸帽遮雨……皆描述得妙趣横生,意兴盎然。这一幕幕,
作者都用诙谐幽默充满童趣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竟不自觉地我拿自我的童
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在我看来,读了《呼兰河传》,觉得作者的童年是美丽而
又寂寞的,更感受到自我童年的愉悦与幸运。
读这本书时,愉悦伴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
腐败与黑暗,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但,这是无法逃避的历史,让咱们了解
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好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后感9
我喜欢图书馆,享受在书海中穿梭的感觉,也喜欢在宁静的下午独自一人看
书。记得有人说过:能读书的人是幸福的。因为《呼兰河传》的陪伴,我是幸福
而充实的。
书中的小村庄一年似乎都笼罩在萧条又黯淡的气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复。
时间像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毫无目的的向前运行着,在灰色的循环中不断带走
人和事。小村庄里的人封建,迂腐,这算不算时代遗留的悲哀?面对书中终年碌
碌无为的他们,我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
旧社会的悲剧太多,远不是我们能想象的。团圆媳妇就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
子。她是一个童养媳,但却只有十二岁。十二岁的年纪,本该在家人的呵护下,
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她却以一个童养媳的身份,过早地操持起了家务。就算
她任劳任怨的干活,也要遭到婆婆无情的打骂。终于,她不堪重负,在生命之花
还未来得及绽放时,匆匆的离开了人世间。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来,这是一个
买卖,赔本的买卖而已——只有而已。悲剧看多了,心也就麻木了。——这也许
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面前,我看到的只是一
个灰色的年代。动荡时期人们再善良,也总抛不开老封建的思想。因为这些百害
而无一利的思想,人们让一起又一起的悲剧发生。可笑的是,他们宁可信天信地,
信神信鬼,也不愿相信事实。
呼可以当时中国的旧照,缩影。人们以为人死后,会到阴间里去。亲人们就
得做这么一套:阴间里怕是会饿着,会冻着,会累着。就得为他们烧纸钱,烧纸
衣,烧纸车。人们请龙王,人们供香,人们烧纸,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
去而死去。呼兰河更像一幅写真照,人们也是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
封建,萧红用她的笔,划出了一个喧闹而寂寞的世界。
不得不说,萧红是一个好作家,她用诉说的方式,讲述了一件又一件尘封已
久的老事。但在她的笔下,她的童年是快乐的,和快乐如影随形的,却是寂寞。
童年的天堂是那个大花园,花园里有她和她的祖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个人的
童年,其实都是一个隔绝了世俗,战争,烦恼的纯净花园。每个人的花园都有属
于自己的回忆。它是午夜花园——那个易碎的梦。在夜晚十二点,准时消失,取
而代之的是青春的忧伤,成人后的迷惘。
《呼兰河传》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回忆录。作者在回忆往事。而
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前几天我有幸读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呼
兰河传》是一部回忆、自传性小说。萧红以他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东北边陲
小镇呼兰城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
而不艳的奇葩。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这样评价过《呼兰河传》:“要点不在《呼
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的‘不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
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
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的生活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在作者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一个寂寞
的世界。书中的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人们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叫魂啊,
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的人是萧红那个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自力
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往往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人们的生
活除了迷信还是迷信,如给人看病时请跳大神,嫁女儿时需得先看了生日,若是
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还有些扎彩铺是为死人而准备的。人
死了,灵魂就要到地狱里去。地狱里边怕是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没有马骑,
于是,活着的人就要为他做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
怪不得成里穷人都说“活着还没有死了好”之类的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呼
兰河封建思想的受害者成为全中国的写照。
当然故事中有好的人,不好的人,故事中的事也有好的事,不好的事,他们
事后的结果,又分好的结果、坏的结果……
自从读过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人最关键的是要继续生存下去,另外,还
要有一种自由,就像故事的主人公一样,快乐的生活,每天天亮就起床,天黑就
睡觉,就像小猴在森林里玩耍,就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这是什么?是自由,其
实,也是一种享受。同时,我也悟出了许多道理,例如:不能今天推明天,明天
推后天的做事;做事要有一定的规则和计划;自由,是一个人的最大的需求和需
要。从小,父母就应放任我们,不要做什么事都要经过家长的同意才肯做。
爱读书,既可以哺育你的灵魂,增长你的智识,开阔你的视野,还可以增强、
提升你的写作能力。你所喜爱的一本书就像一个朋友,一位老师、一个温暖的家
庭。
我们以一种宽广的胸怀召唤一份真情,一份温暖。让震撼心灵的华彩美文,
滋养我们的精神、生命于灵魂。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呼兰河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从前那后花
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听说有二伯死了······”
——前序
读作家萧红的传记《呼兰河》,就像走进一部孤寂惆怅的史诗。
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的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站在寂寞的香港土
地上,用凄婉的笔调将满腔思乡之情寄寓在对呼兰河这座小城的真实记叙中。
凄苦可谓是小说的主情调。萧红在小说中写到的小团圆媳妇、王大姐是民国
时期千千万万劳苦妇女的代表,她们的悲惨结局深深勾起我对特定时代的女性命
运的思考。争取婚姻自由在村民的眼中甚至具有“犯罪”的性质,换言之,女性
就如一枚弃棋,如一个玩偶任人摆布。如老胡家的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初到老胡
家时成天乐呵呵的,甩着一条长辫子,可是当她的婆婆给她下马威时,左邻右舍
都表示赞赏,连有二伯都说:“介年头是啥年头,团圆媳妇都不像个团圆媳妇”。
于是这可怜的姑娘受尽折磨,被用鞭子抽昏、用烙铁烙脚心,打了一个多月,又
被“跳大神”“用开水洗澡”“猪肉黄连”等治病手段冠冕堂皇地害死。小团圆
媳妇令人悲悯的命运将呼兰河小城中人心的麻木、迂腐、迷信、丑陋暴露的淋漓
尽致,人们的良知深受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毒害,既可怜又可悲。
在凄苦的黑暗社会中,到底还是有一丝光明和希望的。正如萧红慈爱宽容的
祖父给她人生带来的温暖和关爱一样。“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
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尽管残酷的现实给作家的
童年生活留下不可抹去的烙印,可我坚信,每当她回忆起儿时与祖父相依相伴的
美好时光,就会从中获得温暖和力量。
作家萧红一生都切身体会着身为封建时代女性的凄苦和悲惨,她经历过四段
婚姻,在十个城市中徘徊流亡,尽管她英年早逝,但她的孤独矜持、坚强刚毅,
在现代文学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
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后序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著名作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
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
的确,我也是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完成对整本书的阅读的。而这种沉重之感,
在读第五章时尤为明显。
小团圆媳妇是这__中主要描绘的人物之一,是一个在旧社会农村中的一个较
为典型的童养媳形象。而这个小团圆媳妇,就像在乡村田间自由生长而出的野葵
一般,十分健康,快乐,阳光,开朗。这个长得如同十五六岁大的十一二岁女孩
儿,却被难以阻挡的恶习和愚昧无知的人们慢慢折磨至死。这个由生到死的过程
可以说是非常残忍并且极其荒诞的。由拧大腿、刺手指到吊在大梁上用皮鞭子抽
打,由用烧红的烙铁烙脚心到跳大神,在乡亲们给的偏方中,由扎一个谷草人到
南大坑去烧了到扎彩人,烧替身,由画花脸到吃全毛的鸡,由吃用瓦片焙成的黄
连猪肉到吃李永春的药铺子里半疯子的厨子给随口说的药方,从被大仙建议出马
到让道人抽帖儿。
这些都还不够,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还逼着她再盛满滚烫的热水的大缸中洗
澡,还要她当众脱衣服。当她被抬进缸中,被滚烫的开水烫得撕心裂肺地喊叫,
却被人们按住动弹不得后,还有人喊着:“有热水浇哇!用热水浇哇!”真是深
感世态炎凉和人们麻木、愚昧、病态的心理,一群看客和刽子手!
三次被烫,三次昏迷,可见这群看客并没有太多的同情来给这个可怜的小团
圆媳妇。当她昏迷六七天后,她的辫子也被婆婆剪掉,并且还要“休妻”。这样
一个纯朴、机灵的乡村女孩儿就这么被折磨而死在了半夜。
当一个人的生命不由自己做主,并让人随意践踏残害的时候,那么人世间还
有良知可言吗?她所遭受到的不幸不是命运带给她的,而是由于她所处的时代环
境和周围愚昧人群给她造成的。这个“苦娃”短暂而脆弱的生命正印证了萧红所
做的那句话:“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在那个年代里小团圆媳妇的遭遇在人们看起来是司空见惯的,他们的无知残害了
小团圆媳妇,与其说她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她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
挥之不去,躲之不及。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原名张迺莹。全书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初,
发生在一座被封闭的小城————呼兰河城中一段悲惨的故事。
《呼兰河传》中描写了许多人物。而我最喜欢"祖父"这个人物。祖父是个身
材很高大,很健壮的人,手里总是喜欢拿着个长手杖。祖父是个非常慈祥、和蔼
可亲,脾气又好的人,当他遇到孩子时会经常和孩子们开开玩笑。他每次笑得都
跟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似的。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就像我的家人一样。
而且,祖父还很会"做饭"。呼兰河城有一口井,不管猪、鸭……掉到井里,
祖父总是如获至宝一样把它们捞上来,为挨饿的萧红做上一顿美味佳肴。祖父把
它们裹上黄泥,用火一烤,再加点盐和葱,香喷喷的"大餐"就做好了。祖父一边
看着萧红狼吞虎咽的吃着,一边关心的让萧红慢点吃,别噎着。每次萧红都能吃
得饱饱的。每看到这个情节总让人感到满满的亲切感。因此,祖父成为全书中我
最喜欢的人。
说完了最喜欢的人,再来说说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小团
圆之死"。
小团圆,她是胡家用8块钱买来的童养媳,她原本是个梳着两个大辫子,性
格开朗、人又漂亮的2岁女孩。但来到胡家后经常被残忍的"婆婆"毒打,小团圆
身体越来越差,变得非常虚弱,终于小团圆病倒在床上,面色发黄。可恶的婆婆
为了让她活下来,用了各种歪门邪道的方法去"救"她。比如,用"跳大神"的方法
非但没能救活小团圆,反而小团圆差点被烫死。又比如,用"抽贴"的方法既浪费
钱财又耽误了治疗时间。最后她还是在痛苦中死去了。虽然小团圆无法掌握自己
人生的悲惨身世让人叹息,但残忍又无知的婆婆更可恶。
读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感受。世界上有些人内心是邪恶的,总会为了自己
一时的爽快,而不惜毁掉别人的一生。但世界上也有更多像祖父一样的人,他们
善良,向世人传递着快乐。
这本书也让我懂得了更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会好好珍惜它。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在这个暑假,带着对于作家萧红的一种神秘感,带着对于《呼兰河传》的一
种新鲜感,我翻开《呼兰河传》。
萧红用着细腻的笔触,平静的话语将我领进了1940年的东北,一个没落的
村庄。我随着这个生活在呼兰河小镇的小姑娘萧红,慢慢体会了呼兰河的生活。
小姑娘萧红有个欢乐而又有些寂寞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她,祖父和后院,
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抓蝴蝶,蚂蚱,蜻蜓,慈祥而犹有童心
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她和祖父一起生活,一起劳动,清早在床上学舌似的
念老祖父口授的唐诗;白天缠着老祖父讲那些已经听厌了的故事活看看那左邻右
舍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晚上甜蜜地躺在祖父的怀里熟睡去。她和老祖父一起
“种田”,一起“收果”,“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应该就是这个
样子吧。
在这座大花园里,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勾起了小时候我快乐的童年,
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是一首诗,一
幅画,是一曲歌,一阵风。童年里,我们自由自在的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
三月桃花连十里,我们在春风的吹拂下放风筝;六月荷花满池塘,我们在游泳池
里享受水的清凉;八月丹桂满枝黄,我们在深秋品尝美味的瓜果;十二月梅花雪
里藏,我们在雪中享受晶莹的世界。相比萧红的童年生活,我们不知幸福了多少,
幸运了多少,我们还是十分怀念童年,这让我想起了萧红更加怀念童年的原因,
写下了《呼兰河传》。虽然没有多少优美的情节,但处处都是故事。
读到小团圆媳妇去世的时候,我心理很难过,很纠结,很愤愤不平。小团圆
媳妇才12岁呀,她的年龄比我们还小,还是一个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年龄,
却被过早的嫁了出去。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
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
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一朵还
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此夭折了。小团圆媳妇她没能变得“更听话、更懂事”
就去世了,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我隐
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生活态度造成的。在小团圆媳妇的遭遇里,我们很同
情,怜惜她,我们为她叫屈,憎恨她的婆婆,从头到尾,愉悦陪着沉痛,我偷窥
到了旧社会一角的腐败。
萧红的《呼兰河传》,幽默,讽刺,带着一种甜甜的美。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喃喃自语般平静的叙述将我们领进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
村庄。整个村子里面,到处都是萧杀,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整个村落就像
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那么多交替出现的人物,我甚至
都来不及辨认出哪个是我应当同情的,哪个又是我该鄙夷的……呼兰河人遵循着
一种“屏息低头,毫不轻举妄动,两眼下视黄泉,看天就是傲慢,满脸死相,说
话就放肆”(鲁迅语)的生活规则。偏偏小团圆媳妇正是这种极度卑琐低下的生活
方式的背叛者。她本性天真、善良、活泼,走到哪儿永远都挂满了笑容,打破了
呼兰人所遵循的生活陋习。因为她“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因为她
“太大方了”,“一点也不知羞”,所以她被人们认为是“团圆媳妇不像一个团
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的这些行为,只不过是一个正常人正常的欲求和需要,但在这个
人性扭曲的世界里,这些都是不允许的,在这种非人的环境中,她的本性始终被
压抑着,她希望尽情展示自己的本性,不愿像其他人那样屈服,过着卑琐低下的
生活,所以她感到苦闷。她的苦闷、沉默被认为是一种病,她的婆婆按照习俗请
了大神并按大神的指示把她扔进开水缸之中,用开水烫。这个“奇闻盛举”招来
了很多的看客。这些人还七手八脚帮忙,直到黑乎乎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死了。”
其实,小团圆媳妇的悲剧是必然发生的。首先,在这个畸形的环境之中,她
的善良、活泼的本性使她成为一个越轨者。如果她不想向这个环境屈服,那么她
必然遭到扼杀。其次,这个环境产生了杀害小团圆媳妇的凶手——呼兰河的人们。
呼兰河的人们,他们也是可怜人。他们是无知的,是愚昧的,是保守的,是腐朽
的。尽管他们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愚昧的善良比单纯的恶毒更可怕,恶毒令人
憎恨,愚昧的善良则不同,它其实是恶毒的一个分支,只是挂上了“善良”的头
街,因为愚昧无知,所以总是被人们谅解。正因为人们对它的纵容,它才会一次
又一次地变相地“杀人”。他们的畸形变态心理无以发泄,而小团圆媳妇的离经
叛道正好成为他们排泄无聊的工具。人的健康成长被阻碍,人的心灵残缺不全,
心理扭曲,于是成就了小团圆媳妇式的悲剧。从本质上来讲,小团圆媳妇的悲剧,
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作品总的笔调是沉郁哀婉的,如同一曲末世的挽歌,低低地吟唱着无尽的凄
凉与落寞。一段已经逝去的遥远的记忆,但在萧红心里却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痕迹。
过去与现在,已然达成了某种契合,并折射出人之命运的脆弱和不堪。
本文发布于:2023-11-23 05:23: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597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