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现
象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唐柳荷
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1期
唐柳荷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暖,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现象,另一方面,大学
毕业生纷纷反映“求职难”,导致形成了“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奇异现象。本
文分别对“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造成“招工难”与大学生
“就业难”并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两难并存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招工难;就业难;大学生;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2)01-0071-03
招工是企业即生产组织者招收从事服务或劳动的新成员,而就业是指在法定年龄内,具有
劳动能力的人,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从事有报酬或有经营收入的合法劳动[1]。招工与就业,
本是同一事情的两种不同角度,但近年来,“招工难”与“就业难”两难并存的话题成为全社
会关注的焦点:一是从广东经济发达地区蔓延到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招工难”、“民工荒”;
二是与“招工难”同时并存的 “就业难”,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更引起社会各界
的热议。认真分析 “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产生的原因,积极探索解决“招工难”
与“就业难”并存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
1.企业“招工难”现象凸显
2009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减弱,中国经济开始回暖,各地区
特别是沿海城市企业用工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也出现了用工需求增大的趋势。
企业用工量的增加,解决了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因为企业、求职者各自的一些
原因,许多企业在招工过程中遭遇了困境,通过多种招聘方式也很难招到胜任岗位要求的员工。
笔者对长沙麓谷工业园里用工需求量较大的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电子科技等行业中的15家民
营企业进行了调查。这15家企业用工需求量约为4 500人,存在明显缺工问题的企业有17家,
缺工人数约900人,缺工率近20%,而其中高技能型人才又尤为匮乏。长沙麓谷工业园里一家
从事机械制造的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纪部长接受笔者采访时谈到,该企业前不久通过网络、
报刊发布了招聘高级技工的启事,虽然前来应聘的大学生也不少,但很少有求职者能够达到其
单位提出的有相关工作经验,能够“零距离”上岗的要求,最终只勉强招到8人,远远没有完
成招聘30名高级技术工人的目标。在笔者任职高校举行的数场招聘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对技术
要求较高的高科技企业即使开出高薪但难以招聘到符合任职条件的员工的情况。
“招工难”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热点问题,并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出现以上种
种 “招工难”的现象,难道真的是中国劳动力严重匮乏了吗?事实并不是这样,与企业“招工
难”并存的还有大学生“就业难”现象。
2.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与企业“招工难”现象并存
与企业“招工难”同时存在的还有劳动者“就业难”。无论是城镇失业人员,还是大
学毕业生,普遍反映就业压力大,“一岗难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年9月10日发布
《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明确指出:我国长期以来,面临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
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当前中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劳动力供大
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例如,2010年高校毕业生达630万人,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达2
400万人左右,而只能安排1 200万人就业,仅能实现50%左右的就业率[2]。据一些会计专
业大专毕业生反映,他们参加数场招聘会时,因招聘企业打出的招聘条件要求有相关工作经验,
并需具备会计师职称,而自己达不到条件,连求职材料都没有勇气投递出去。据调查我市劳动
与社会保障部门举行的人才招聘会发现,一些大学生毕业生(文科类毕业生更为突出)因为眼
高手低,难以找到自己理想中意的职业。
大学生“就业难”相比企业“招工难”更受到社会的关注,因为大学生“就业难”对
各方面的影响更超过企业“招工难”。
二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突出表现的是就业难与技工短缺的现象,其实
反映的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这是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结果。
1.近年来高校扩招改变了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
近年来,高校扩招使得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能够进入高校深造,满足了更多适龄青
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但由此也改变了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
高校的扩招,把原本作为技术工人培养的学生纳入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范围,造成技术工人的
短缺;而大批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在目前社会无法给他们提供足够就业岗位的情况下,造成
了高学历人才的相对过剩[3]。
2.知识型人才相对过剩,高级技能型人才相对缺乏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
造成知识型人才相对过剩,高级技能型人才相对缺乏的局面。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与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人才的知识结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新问题的出现,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但相
对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就业指导观念、措施、方法、内容等方面还未能及时调整,
以致不能跟上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就业指导机构和人员配置不完备;职业指导师队伍不稳定;
专业化不强;就业指导人员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服务意识有待加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到满足高校毕业生就业快速市场化的需求。
5.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待该变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是新一代独生子女,他们中的多数人拈轻怕重,既想工作轻松,
又希望收入高。由于放不下架子,眼高手低或学非所用,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职业定位模糊,
结果高不成,低不就。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非常渴望到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
地区,而不愿意去西部地区工作,这也就造成了东部地区人才供应过剩,西部地区人才供应不
足的现象,也使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拉越大。部分家长和学生盲目追求高收入高报酬的工
作,对低收入低报酬但发展前景比较好的岗位都不予考虑,也造成一些招聘会上工资高待遇好
的职位应聘者成百上千,而一些工资不高待遇也不好的职位竞聘者寥寥无几。
三解决“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及对策
1. 稳定高等教育招生数量,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在社会不能增加足够就业岗位的情况下,必须稳定高等教育招生的数量与比例,使人
才高消费降降温,缓解知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提
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目前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国家应加大对高等教育
尤其是高职教育的投入,对职业技术教育在政策、资金、师资、设备等方面给予倾斜。国家教
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到本科院校与高职学院的差异,研究适合不同类型高校的职业指
导方法。(2)加强职业指导队伍的建设。高校的职业指导教师应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加强
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使自己能够胜任职业指导师的职责。(3)开设职业
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形式可以有必修、选修,并应尽早开设该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的
特点,甚至可以在大一开始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4)开展学生“认知测评”工作。这种
测评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个人能力水平及倾向、个性特点和行为特征等多方面素质,并对今后的
职业发展方向提供预测和参考。
5.社会与企业应多给大学生一些锻炼提升的平台
现在社会上许多单位招聘员工往往把具备相关工作经验,能够“零距离”上岗作为必
备条件,虽然企事业单位追求利益与效益的最大化,在某些层面上可以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
这样也由此把一部分有培养潜力的优秀人才拒之于门外,而人才的成长毕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在目前高等教育普遍重理论教育,轻实践培养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相关工作经验毕
竟是有限的,社会与招聘单位应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招聘大学生时,着重考察学生的品
德素养、专业知识等综合素质,尽可能多给才毕业的大学生一些锻炼提升的平台,在正式录用
前,提供给他们一些培训培养的机会。
6.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指导,引导大学生对目前社会就业形势和个人职业发展需
要经历的轨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拒绝做眼高手低的“高级待业者”,要乐于从基层工作做起,
在生产、服务的第一线磨砺和锻炼自己,积累经验。大学生也应加强自我教育,正确评价自己,
转变就业观念。例如笔者在实际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对一个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开展职业心理
咨询,引导该生转变就业观念。他应聘到长沙一家四星级酒店从服务生做起。因该生工作兢兢
业业,业绩突出,不到3年,被酒店提拔为主管。
解决“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难题,需要政府、用工单位、高等教育机构和劳
动者的共同努力。各有关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科学研究,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共同予以解决,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 田光哲.创新教育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 熊丙奇.高学历抢低学历饭碗须引起重视[N].新京报,2010-09-11.
[3] 付立然.“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原因及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5).
本文发布于:2023-11-23 00:22: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595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