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篇一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摘 要: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
惯,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实在是比学会一些具体知识重要得多,从
这个角度说,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实际上就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作为我们教
师,如果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下了功夫,取得了成效,就是一件使学生终生
受益的事。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
在小学中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
小学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
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
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在小学阶
段,培养良好的习惯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是养成良好
的行为习惯,增强能力。学生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
育,其目的还是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培养良好
行为习惯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教育中,教师需要抓住这个关键
期,通过一定的手段唤醒学生的潜在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的行为习
惯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如何培养小学生
良好行为习惯呢?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树立榜样,以身作则,重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和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
教师和父母的行为和思想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甚至
生活中的细节,都会在孩子的心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受
益一生的财富,而习惯的养成和父母平时的表现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父母本身就要
崇拜的偶像,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人故事的课文,如《梅兰芳学艺》
《这个规矩不能有》《闻鸡起舞》等,能让学生通过课文了解许多名人的故事,学
习他们优秀的道德品质,激励和教育学生,让他们以名人为榜样,明确奋斗目标,
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捕捉生活事例适时引导,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好奇心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弱,一些言行往往会出人意料,这就
要求教师及时捕捉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对他们的一言一行加以规范。比如,在课外
活动中,发现学生手里拿着树叶、树枝在玩,于是我在上课时,拿着光秃秃的树枝
告诉学生,我听到树枝在“呜呜”地哭,你们听到了吗?那么,树枝为什在哭?学生
十分好奇,树枝还会哭呀?“是的,它哭着告诉我,她离开了妈妈。他还告诉我,
它再也不能为我们挡风遮雨、乘凉了,它非常的伤心。同学们,摘叶子,折枝条使
它们受到伤害,它们能不难过吗?那你们摘过树叶、折过枝条吗?”一阵沉默后,我
让学生就这一件事件进行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去做?”讨论中,学生明白了花草
也是有生命的,大家要爱护它们,从而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
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抓住机遇,适时引导,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循序渐进,养成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对不同年龄
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如低年级一般要求学生服装整洁,书包
干净,不留长发和长指甲,每天刷牙,养成刷牙习惯,不买零食,不喝生水,不随
地吐痰,乱扔垃圾。把培养卫生习惯的目的意义讲清楚,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
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循序渐
进的过程,习惯的培养也如此,正是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形成的,不是一朝一
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
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
五、表扬激励,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及鼓励,这对好习惯的形成
和形成良好风气具有重要作用。而班级、学校、社会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就会好人
好事层出不穷。实践证明,表扬激励道德行为比抓住缺点以及批评效果要好得多。
但当学生违反了公德,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恰如其分地批评或惩罚。它可以起
到规劝后烧法生活不发生不道德行为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让我们多一些鼓励,少
一些指责,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感到“学习的快乐!”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
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
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篇二
《素质教育中的小学数学教学语言》
摘要: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
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
教育。数学教学是一种语言,语言就是需要学习者不断的运用,在运用中不断接收
新信息,数学语言与认知活动的结合是获得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程标
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语言;数学能力
引言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
现状出发探讨素质教育与数学语言的结合,以便有利于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的发展和普及。
一、克服旧模式的制约,构建新的教学新思维
1.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创新。科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和
培养。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而教学方法随着
时代的不断发展、不断更新。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不断抛弃旧
的、不适应当今教学和学生需求的教学观念和数学教学语言,同时不断归纳、综合
所了解的国内外教学理论和教学新动向,以先进的数学教学语言代替落后的语言模
式,走可持续发展的小学数学教学之路。可持续发展就要科学发展,因为数学教学
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专业要发展、知识要提高,离开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
话。由此可见,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加强观念和语言的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语言,语言就是需要学习者不断的运用,在运用中不
断接收新信息。而当今中国小学数学教学存在低效率、高投入的矛盾,这种矛盾的
根源何在?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教学理论的探讨与研究以及对当今各类学
校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观摩,发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很少能够以培养
养学生主体思维的能力,情感思维,从实际出发,注重主客体融合。数学教学与语
言意识密切相关,因为数学是语言的一种形式,是关于认知与人的个体、集体、道
德和认识论等相关的一门学问。在论及语言时,Silverstein强调了语言结构和意
识形态的能动作用,把语言意识形态定义为几组由使用者完全表达出来的关于语言
的信念,作为感知的语言结构和使用的解释。Heath (1998)则强调语言意识形态的
社会层面,认为它是一个组织所持有的关于语言在其社会成员的社会经验中的一些
显而易见的观点和目标。Irvine(1989)也指出语言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和语言关系
的文化系统,同时还包括道德和 政治的利益(洪艳青、张辉,2002)。因此,小学
数学教学同样离不开语言、社会、道德和环境等等方面。
二、素质 教育应体现学生能力的 发展
1.以任务型教学引领课堂活动过程。典型的强调学习过程的教学途径是任
务型教学。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又一具有国际影响的教学途
径,它基本上反映了教育专家和心 理学家对教育和教学的最新认识和教育教学研
究的最新成果。
所谓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学习者完成某些任务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任
务型教学大纲就是基于以任务为主的教学思想的教学大纲。任务型教学大纲不再以
知识点的教学为主要内容,也不根据数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而
是罗列学习者在学习中应该能够执行或完成的各种任务,比如通过运算信息、根据
指令操作、通过讨论解决某个实际问题、就某一事情进行决策等(程晓堂,2004)。
任务是实现有效学习的主要目的。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理念并根据需要设计任务与
活动。任务型教学大纲不仅使学生更加明确所接受信息的实际用途,而且更有利于
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而更能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小学数学教学应体现个体需要的发展。任何学习都必然处于某一具体的
环境之中,是通过和他人的互动来完成的。互动的性质和意义是成功学习的关键。
小学数学教学尤其如此,因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知识的实际
运用,加德纳等人对人的智商和多元智力进行测验的基础上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
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
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根
据教育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
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顾明远、孟繁华,2003);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
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选择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新课程标准》提
倡灵活性,倡导学生的个体发展、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随着当今小学数学研究的
深入和拓展,小学数学教学理论也从如何教到学生如何学的方面来。把以教师的讲
授为主的课堂转变到以学生参与和发展学生能力为重点的方面来,把适应社会需要
的能力的培养放在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位置。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先进
的教学理念推动教学的发展,而落后的教学理念阻碍教学实践的发展;同时教学实
践又为教学理念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依据和证实。换句话说,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教学
一方面依照教学大纲来实施教学的,教学大纲是教育者依据某种教学理论的基本框
架,为某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所做的规划,但是在教学
中决不能机械地理解教学大纲,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理论,最大程
度地给学生提供知识运用的机会,创造更多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培养和
发展方面来,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小学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小
学数学能力和水平,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基础小学数学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成晓光.对中国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标准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小学数学教学课
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洪艳青,张辉.认知语言学与意识形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2)
[6]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7.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篇三
《试谈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更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小学教育
是一个人成功发展的基石。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处于学龄期
(6-12岁)的儿童主要发展冲突为“勤奋对自卑”,这一阶段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
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必需知识和技能的地方,这个阶段
的儿童十分在乎周围人对他们的评价,在别人评价中形成对自我的认识。
大多数儿童进入小学时,都认为自己没什么做不了的,但不久,他们就会
发现自己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优秀,因此,为了受到大家的欢迎,引起老师的关
注,他们会努力展现自己最棒的一面,如果成功,他们的能力感就会增强,使他们
以自己的方式成为积极的、有成就的社会成员。失败的体验则会使儿童产生无能
感,导致对创造性与幸福感的不良预期。这个时期,儿童要么形成勤奋感和对自己
力量和能力的信心,要么形成自卑感和对自己天分与技能的低评价[1]。因此,这
个阶段儿童对外界的积极评价是十分渴求的,环境的积极期望将有助于儿童形成勤
奋感,进而形成健康人格。
一、什么是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源于一个古老的希腊神话。皮格马利翁是
希腊神话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不喜欢凡间女子,于是将全部精力、热情、与
爱恋赋予一座自己雕塑的象牙少女像。最终,他的执着打动了爱神阿芙洛狄忒,于
是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成为一个人只要对艺术
对象有执着追求精神,便会发生艺术感应的代名词,后来被用于教育心理学中。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关于“在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
效应”的实验。实验研究了教师的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间的关系,试验先对1至6
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所谓预知未来发展的智力测验(实则不然),而后在各班随
机,抽取了一部分学生作为实验组,称这些孩子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余学生则
作为控制组。8个月后,又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同样的测试。结果发现实验组学
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智力提高得更快[2]。试验中,教师因受到实验者的暗示,
对实验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并以实际行动传达给这些学生,学生接收到教师的期
望后给予教师积极反馈,维持或发展教师原有期望,教师进而会给予这些学生更多
关注,如此反复,使期望效应变为现实,这样的期望效应称为正期望效应[3]。实
际生活中负期望效应随处可见,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教师、家庭、同伴群
体的消极评价、否定、嫌弃等都将导致学生智力衰退、精神不振等心理问题,一种
是过高的期望使学生因达不到期望值而造成较重的心理压力,对自己进行消极评
价。近年来,期望的负效应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由此可见,合理运用期望
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二、如何有效运用期望效应
由于期望效应包含正期望效应与负期望效应两类,负期望效应会对学生造
成不良影响,因此有效运用期望效应变得尤为重要。
(一)真正了解学生
想要合理运用期望效应,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了解学生。只有深
入了解学生才知道其目前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他的需求是什么,有怎样的价值观
念,在此基础上才能合理、有效地对其提出期望,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最合适
的才是最好的。
1.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儿童教育发展观。他认
题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
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这提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
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
到下一发展阶段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期望效应有效运用的前提就是尊重学生的现有发展,顺应其发展过程,教
师对学生提出的期望应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期望应具有一定的高度,能充分调
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同时保证学生通过努力实现,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
度发挥期望的效果。
2.合理运用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通过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及对
智力特殊群体的分析,提出人类的神经系统经过100多万年的演变,已经形成了互
不相干的多种智力。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成分构成。每一种智力依据某一社会对它的需要、奖赏及对社会的作用,其价值不
同。八种智力分别为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
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自然智力[4]。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术业有专攻”的另
一种解释。
实际教育教学中,很容易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同学在言语智力方面有着
优秀的表现,出口成章、妙笔生花,然而在数理逻辑方面却怎么也不开窍,这就是
我们常说的文科生与理科生的区别,同时是多元智力理论的体现。在这样的情况
下,如果要求那些在逻辑-数学智力方面有局限的同学要像擅长此领域的学生一样
考取高分就显得不切实际,只有结合自身情况给予适当期望值,才有可能产生积极
影响。
由此可见,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多关注学生,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理性地分析其优势与不足,进而提出合理有效的期望。
(二)学校、家庭、同伴群体发挥合力
以往研究表明,外界环境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对自我的认
可见,学校、家庭、同伴群体的期望对小学生成长及健康人格形成起着关
键作用。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期望作用。
三、期望效应带给小学教师的启示
根据以往研究不难看出,期望效应无论在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业成绩方
面,还是在健康人格形成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广大一线小学教师
带来以下几点启示:
(一)“相信”的力量是伟大的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
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那棵还没有动
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呵护自己的花,慢慢看着长大,陪着他
沐浴阳光风雨,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
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孩子步入校园后学习生涯
中的第一任教师,我们要学会“相信”,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独特之处,都有隐藏潜
能,都能有所成长,我们相信了,他们就会相信,就会有所行动,就会有所成长。
(二)不吝惜你的赞美
太多实例告诉我们,老师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动作、一句赞美的
本文发布于:2023-11-22 13:59: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589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