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

更新时间:2023-11-21 15:15:02 阅读: 评论:0


2023年11月21日发(作者:齐民友)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

音韵学概述

1、音韵学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古今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是古音,古人今天研究古音,只能根据汉字在各自时期的各自读音来研究

汉语语音在不同时期的特点,由此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与发展。

2、古音韵的历史分期

1.上古时期 先秦两汉的语音(以诗经为代表)

2.中古时期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陆发言《切韵》音系为代表),现仅存陆发言

的残本和北宋陈彭年等编纂的《广韵》

3.近古时期 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代表 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

头)

4.现代时期 现代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3、古今语音研究的异同:

1.共同点:都是以语音为研究对象,且古代的语音是现代语音的源头,对语音的分析都要从

结构构成入手。

2.不同点:

a.目的不同,现代的语音研究是为了审音、正音、规范语音等;古代音韵的研究是为了解决

阅读古书的问题,如古音通假、古书的读音、假借、诗词格律等。

b.研究材料不同,现代有活着的口语材料,古代只有间接的材料,如韵书、韵文、注音等书

面材料,这些材料是间接的

c.研究方法不同,现代以平面描写为主,古代则更注重纵向表述,古今对比等。

4、音韵学功能

1.为了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2.便于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化

3.利用音韵知识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

4.可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广韵》《佩文韵府》《经籍纂诂》《助字弁略》《说

文通训定声》《经传释词》等工具书多用音韵编排

5.为解读古代文献中的语音问题;如通假字的问题、破读的问题、探讨同源词、古汉语虚词

中的通用假借等。

5、可供查阅的音韵书籍

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

2.王力《汉语音韵学》

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

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

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

6、关于声母方面的术语

1.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又称为“声”“纽”“声纽”“音纽”“声类”等名称,所谓“声

类”,归纳反切上字的类别就是“声类”;所谓“纽”,即枢纽、关键,古人认为声母是汉字

字音的关键和中心。

唐代以前,声母只用反切上字表示,或者叫双声,也没有统一的标目,同一声母可用不

同的反切上字来表示,例如“d”这个声母就可以用“德、得、冬、端、丁、多”等汉字表

示,只要这些汉字是以“d”起头即可。

唐代末年,有人参照印度梵文的体文给汉字创制了表示声母的字母。我们知道,古人学

习宣传翻译佛经要学习拼音文字的梵文,梵文的字母叫“悉昙”siddham,这种“悉昙”

字母分为两种,一种叫“体文”,一种叫“摩多”“摩多”又叫“转声”(即元音的意思)

“体文”就是声纽,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说:“体文者,纽也”。较早的梵文书叫《悉昙

字记》,是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写的。唐人就是受到梵文“悉昙”体文的启发

并参照藏文字母体系,给汉语创制了字母。二十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这类材料有两份,一是

《归三十字母例》,一是守温论音书的残卷,即《守温韵学残卷》中的三十字母,内容基本

相同。这三十字母代表了当时汉语的三十个声母。前者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后者藏法

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二十年代,北大教授刘复先生到法国将后者抄写回来,收在《敦煌掇琐》

里。

到了宋代,不知何人增为三十六个,即传统的三十六个字母。把三十六字母与三十字母

相比较,舌音多“娘”、唇音多“非敷奉微”、齿音多“床”。最大的不同是唇音一分为二,

分出 “非敷奉微”(唇齿音),大致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2.五音与七音,即音韵学上对声母按发音部位进行的分类。五音指“唇、舌、齿、牙、喉”

七音再加上“半舌、半齿”,后来进一步分析,就把唇音分为“轻唇、重唇”,舌音分为“舌

头、舌上”,齿音分为“齿头、正齿”。与现代汉语声母发音部位所用的术语大同小异。

梁·顾野王《玉篇》里就有“五音声论”

《玉篇》中“五音声论”附会五方

《尔雅》里还有“宫、商、角、徵、羽”五音,本指古代音乐,后人用以比附字母。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指出:“五音声论分喉牙舌齿唇五声,每各举八字为例,即字母之

滥觞也。

陈澧《切韵考》中说:“五音声论粗疏,实不足为法,乃字母之椎轮耳。

3.清浊,即传统音韵学对声母发音方法进行的分类。其依据是声带颤动与否,不颤动者为清

音,反之为浊音。进一步分析,不送气清音为全清,送气清音为次清;塞音、塞擦音、擦音

为全浊,鼻音、边音、半元音为次浊。

据《隋书.潘徽传》记载,三国魏李登的《声类》中就有清浊的概念。该书是“始判清

浊”

唐孙愐《唐韵》序中说:“切韵者,本呼四声,引字调音,各字有清浊”

方以智的《切韵声原》中说:“将以用力轻为清,用力重为浊乎?”“以初发声为清,送

气声为浊乎?”

清代江永在《音学辨微》中说:“清浊本于阴阳,一说清为阳,浊为阴,天清而地浊也;

一说清为阴,而浊为阴,阴字影母为清,阳字喻母为浊也。

对声母发音方法的分析,音韵学上还有别的名称,主要有两套:

一套叫“发声、送气、收声”,陈澧解释为:“发声者,不用力而出者也;送气者,用力

出者也;收声者,其气收敛者也。

二套叫“戛、透、轹、捺”,由清末音韵学家劳乃宣提出。主要是指声母发音时送气与

否以及气流出来时是否受阻、受阻方式。“戛”类指不送气的塞音和塞擦音,“透”类是气的

塞音和塞擦音,“轹”类包括擦音和边音,“捺”类就是鼻音。后来邵作舟又从轹类中分出一

个“拂”类,指擦音,而轹就专指边音。这些名称使用不很普遍。

7、关于韵母方面的术语

1.韵:以声调为纲,以韵腹和韵尾为依据对汉字读音进行的分类。在现代汉语中,押韵只要

求韵腹和韵尾相同,而不考虑声调,唐代的近体格律诗则四声不能通押。换言之,平、上、

去、入四声只能各自为韵。

例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流舟留”《广韵》同属“尤韵”

再如:苏轼《新城道中》

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问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

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

煮葵烧笋饷春耕。

其中“行、声、钲、清、耕”属庚韵。“郎、朗、浪”三字,在《广韵》中分属“唐、荡、

宕”三韵。

2.韵类,即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声类指反切上字的分类),如《广韵》东韵,反切下字就

分成两类。换句话说,韵类是带上声调的韵母。

3.韵部,即不区别韵头和声调,归纳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就是韵部。

4.韵目,即韵书中韵部的代表字。如《广韵》里的平声“先”韵,包括了现代读-an-uan

-ian-yan等韵母的许多字,如先、天、千、年、烟、贤、玄、渊……等,这些同韵的字中

任何一个字都可以作为这个韵部的代表字,但在传统韵书上习惯用“先”字,并把这些同韵

字称为先韵,那么“先”就是一个韵目。《广韵》206韵,就有206个韵目。

5.韵摄,即宋元的等韵图把《广韵》206韵进行归并,韵腹(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韵尾发

音部位相同的归为一类,称为“摄”,摄有摄取、归类的意思。通过归纳,《广韵》206韵就

并为“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流、深、咸、曾”这十六摄。

比如“效”摄,就包括了平声“豪、肴、宵、萧”,上声“皓、巧、小、筱”,去声“号、效、

笑、啸”十二韵。其共同点都收(-u)尾。

6.等呼,即古代音韵学家根据韵头的不同对韵母进行的分类。

关于“呼”宋元等韵图根据韵头或主要元音有无[u]而把韵母分为开口呼和合口呼两类,

凡韵头是[u]或主要元音有[u]的是合口呼,反之是开口呼。换句话说,只要韵母中有[u]的都

是合口呼,没有[u]的都是开口呼。可见古代的开合区别实际上就是圆唇和不圆唇的区别。

江永在《音学辨微》中说:“音呼有开口合口,合口者吻聚,开口者吻不聚也。

后来由于语音的演变,韵头出现了[i-][u-][y-]三类,再加上不用这三个韵头的,于是

就成了现在的四呼。

所谓等,是古代音韵学里根据[i]介音的有无,主要元音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隙的大小,把

两呼各分为一、二、三、四等。清代江永说: “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

尤细。

7.阴声韵、阳声韵与入声韵,即根据韵尾不同而对古韵进行的分类。

阴声韵 指开韵尾和元音韵尾的韵

阳声韵 指鼻音韵尾的韵(-n-m-ng尾的)

入声韵 指收塞音韵尾的韵([-k][-t][-p]收尾)

8.对转与旁转 所谓对转,指古音中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之间相互转变。如阳声angan

am失去鼻音韵尾-ng-n-m,入声[ak][at][ap]失去塞音韵尾[-k][-t][-p]就变成了阴

声韵[a]。反之,阴声韵增加鼻音韵尾或塞音韵尾,就转变为阳声韵或入声韵。阳声的鼻音

韵尾变为塞音韵尾,就变成了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五四”以后,刘复从法国、赵元任从德国学了现代语音学,分别写了《四声实验录》

和《中国语言字调的实验研究法》,才对汉语声调作了科学描写,接着罗常培确定并采用了

“五度标调法”

9.平仄与舒促

a.平仄:旧体诗赋及骈文中把所使用的字音分为平声和上去入声两类,平即平声,仄即上去

入声,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和协,谓之调平仄。

b.舒促:促指入声,因其发音短促而得名,舒指平上去三声。

上古语音系统(以下内容不感兴趣的话了解即可)

1、上古韵部研究的材料

材料一:《诗经》《楚辞》以及上古其它韵文的入韵字和汉字的谐声系统。

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如《诗经》的第一篇《关雎》的一章和二章头四句的韵

脚“鸠、洲、逑、流、求”都是《广韵》尤韵字,到今天普通话也还押韵,但后面的就不押

韵了,如“服”和“侧”“采”和“友”“芼”和“乐”等元音与韵尾不同。

梁末沈重的《毛诗音》提出“协句”说。如《邶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上下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中的“南”字下注云:“协句,宣乃林反”。意思是“南”本读那含反,

但在这里应改读乃林反,与“音”押韵。考求古韵部的方法,主要是系联。

例如:

《小雅.沔水》第一章中“海、止、友、母”押韵,为一个押韵单位。

《关雎》第四章中“采、友”为一押韵单位。

《周南.苤苕》第一章中“采、友”为一押韵单位。

《邶风.匏有苦叶》四章中“子、否、友”押韵,为一押韵单位。

《小雅.六月》六章“喜、祉、久、友、鲤、矣”为一押韵单位。

《小雅.十月之交》五章中“时、谋、莱、矣”为一押韵单位。

《王风.君子于役》一章中“期、哉、埘、来、思”为一押韵单位。

《卫风.氓》一章中“蚩、丝、谋、淇、丘、期、媒”为一押韵单位。

以上各章中的押韵字虽然今韵有“ai-i()ouu-i()iei”的区别,但在《诗

经》时代既然能互相押韵,主要元音就一定相同,也就是说一定在一个韵部。

此外,先秦的其他韵文也可用这种方法系联,作为参照系数。如《尚书》《楚辞》《荀

子》等也有一些押韵文字,系联在一起,扩大了同一韵部的字数。

第三是关于形声字系统,段玉裁提出 “同声必同部”,即声符相同的字古代韵部必定

相同。“其”“之”部,从其得声的“淇、棋、期、欺、基、箕、祺、骐”等字也是“之”

部字。汉字的形声字在《说文》时代已达到85%以上。

在系联时值得注意的有两点:

1.要明《诗经》的韵例。否则会出现系联成一部的现象。

2.形声字产生历时很长,造字的人很多,难免有古今之别、方音之异,不可能有一个很统一

的标准。

材料二:

1.谐声字:如从“甫”得声的“捕、浦、埔、 搏、薄”等字,在古代声符应该是相同的。

说明古代双唇音与唇齿音不分。再如从“登”得声的有“橙”“澄”等字,说明舌头舌上音

不分。

2.通假异字:例如《诗经.邶风.谷风》四章:“凡民有丧,葡匐救之。《礼记.檀弓下》引作“扶

服”《孔子家语》引作“扶伏”,古书里还有作“蒲伏”或“蒲服”。再如“鹦鹉”在《说文》

中作“鹦 。又如《尚书.禹贡》有古泽名“孟猪”《左传.僖二十八年》作“孟诸”《周礼.

夏官.职方氏》作“望诸”《史记.夏本纪》作“明都”《汉书.地理志》作“盟诸”。以上几

个例子均说明唇音的分合以及舌音与齿音的关系。

3.古人读音:即东汉魏晋时给先秦西汉古书所作的注音。其术语为“读若”“读如”“读为”

“读曰”便是。《尚书大传》“播国卒相行事”,郑玄注:“播,读为藩”《说文》“娓,顺

也,读若媚。

4.声训:就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解释词义。《诗经.采薇》“靡室靡家。郑玄笺:“靡,

无也。

《诗经.大雅.皇矣》“陟我高冈。”笺:“陟,登也。

《礼记.檀弓下》 洿其宫而猪焉。”注:“猪,都也。

东汉刘熙《释名》一书声训很多。

5.古反切:六朝以后的类隔切多属此类。如《经典释文》《广韵》中都有。如“庑”,莫杜反。

“悲”,府眉反。“长”,丁丈反。

2、上古韵部研究

陈弟反对朱熹叶音说。顾炎武开始分析《诗经》《楚辞》的用韵,分为十部。后来的段玉裁

为十七部,黄侃二十八部,王力二十九部,《楚辞》三十部。

1.同声必同部。“仪”属“歌部”,则从“义”得声之“俄哦饿鹅蛾峨娥锇莪蚁议” 等字皆

在歌部。

2.三十部不分雅俗、方域。

3、上古声母系统

1.古无轻唇音。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诗》“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檀弓》引作

扶服,《家语》引作扶伏。《诗》“诞实匍匐。

《释文》“本亦作扶服。

《左传·昭十三年》“奉壶饮冰,以蒲伏焉。《释文》“本又作匍匐;蒲本亦作扶。

《左传·昭二十一年》“扶伏而击之。《释文》“本或作匍匐。

《史记·苏秦传》“嫂委蛇蒲服。

《范睢传》“膝行蒲服。

《淮阴侯传》“俯出裤下蒲伏。

《汉书·霍光传》“中孺扶服叩头。”皆匍匐之异文也。(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

2.古无舌上音。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

《说文》‘冲读若动’

《书》‘惟予冲人。《释文》‘直忠反’。古读直如特,冲子犹童子也。字母家不识古音,读

冲为虫,不知古读虫亦如同也。《诗》‘蕴隆虫虫。《释文》‘直忠反,徐徒冬反,《尔雅》

作爞,郭都冬反,《韩诗》作虫冬,音徒冬反。’是虫与同音不异。《春秋·成五年》‘同盟

于虫牢。’杜注:‘陈留封邱县北有桐牢。’是虫桐同音之证。(同上)

3.娘日二纽归泥说。“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支别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

泥纽也。何以明之?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泥也。’涅而不缁,亦为泥而不滓,是

日泥音同也。从日声,《说文》引传:‘不义不暱。《考工记·弓人》:杜子春注引传:‘不义

不昵。’是日昵同音也。……《说文》彳日文〔上日下文〕,字从日,亦从内声作〔彳内〕

是古音日与内近……日与泥、内同音,故知其在泥纽也。入之声今在日纽,古文以入为内。

《释名》曰:‘入,内也。……是则入声同内,在泥纽也。任之声今在日纽,《白虎通》《释

名》皆云‘男,任也。’又曰‘南之为言任也。《淮南·天文训》曰:‘南吕者,任包大也。

是古音任同男、南,本在泥纽也。……”(章太炎《国故论衡》上)

(以上几类,还有很多例证,在此不一一列举)

4.上古声调,至今也无定论。

4、诗经韵例

1.韵在句中的位置

a.韵脚,即句尾用韵。如《关睢》第一章

b.虚字脚,即句尾用一个虚字衬音,无意义。如:《邶风·旄丘》《鄘风·墙有茨》《君子

偕老》《东山》用“也”字;《齐风·南山》《小雅·采薇》用“止”字;《周南·汉广》用

“思”字;《郑风·大叔于田》用“忌”字;《鄘风·柏舟》用“只”字;《小雅·菀柳》用

“焉”字;《商颂·那》用“哉”字;《齐风·著》用“乎而”《邶风·北门》《小雅·伐木》

用“我”字;《郑风·萚兮》用“女(汝)”字等等。

2.韵在章中的位置

a.一韵到底。《桃夭》《日月》

b.换韵。《卫风·氓》押三韵;《七月》押四韵、五韵。另有押交韵和抱韵两种特殊形式,例

:《召南·野有死麇》“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又如《周颂·思文》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

c.叠句叠韵。

《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曹风·尸鸠》“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秦风·黄鸟》“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郑风·叔于田》“叔于田,

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3.韵在篇中的位置

a.整齐与参差。

①整齐:《王风·兔爰》三章,章七句;《魏风·伐檀》三章,章九句;

②参差:《小雅·雨无正》七章,二章章七句、二章章八句、三章章六句。

b.回环。即字句在诗篇中反复出现。

①章中回环。

:《邶风·旄丘》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卫风·氓》: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②章与章回环。

:《召南·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卫风·竹竿》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

巧笑之瑳 ,佩玉之傩。

《唐风·葛生》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夏刚之后,归于其室。

c.遥韵。

:《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d.尾声。

:《周南·汉广》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中古音系及音变规律举要

李登的《声类》,吕静的《韵集》《切韵》只剩残卷,《广韵》共收字二万六千多个,用

反切上字452字,反切下字1193个。音韵学家正是利用上字求声、下字求韵。

《广韵》编排的具体体例是:先平上去入四声分卷,因为平声字太多,所以分为两卷,

名为上平声,下平声。共五卷,平声上卷二十八韵,平声下卷二十九韵(平声共五十七韵)

上声卷五十五韵,去声卷六十韵,入声卷三十四韵,共二百零六韵。

同一韵按声母或介音的不同,分开排列。同音字在一起,用〇隔开唐人叫“小韵”,宋

人叫“纽”206韵四声相配为六十一类,如一“东董送屋”、三“钟肿用烛”、二十“文吻

问物”、二十二“元阮愿月”等都是如此。

1《广韵》的声母系统

1.考求声母的方法:一种是系联法,一种是统计法。前者是清末音韵学家陈澧(18101882

第一个使用的。他著有《东塾读书记》《切韵考》等。后者是近代学者白涤州的统计法。

陈澧认为“切韵之法以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

上字定其清浊,下字定其平上去入。《切韵卷》卷一)他的系联法共用三个条例。

1.基本条例:“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

类也。”如:“冬”都宗切。“当”都郎切。切上字同用“都”,故声母同类。“都”当孤切。

“当”都郎切。切上字互用,故声母亦同类。“冬”用“都”作切上字,“都”用“当”作切

上字,递相为用,声必同类。

2.分析条例:“其两切语下字同类者,则上字必不同类。”例如:“彤”、徒冬切,“冬”、都宗

切;“彤”与“冬”“宗”反切下字属于递用条例,下字同类,那么反切上字“徒”和“都”

必不同类。也就是说“冬”和“彤”声类不相同。(因为如果上字亦同类,则为同音字,不

必出两个反切)

3.补充条例:“切语上字既系联为同类,然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者,以其切语上字两两互用故

也。

陈澧把《广韵》452个切上字系联为四十声类。

清声(全清、次清)二十一类:即“见溪晓影端透知彻照穿审庄初山精清心帮滂非敷”,浊

声(全浊、次浊)二十九类:即“群匣于喻疑定来泥澄娘床禅日神从邪並奉明”

黄侃、钱玄同都主张把“明”“微”分为二类,即四十一声类。后来瑞典汉学家高本汉

著《中国音韵学研究》又把“见溪疑影晓来”六母一分为二,得四十七声类。

白涤洲著《广韵声纽韵类之统计》也得出四十七声类的结论。初崇生”就是三十五个。

2《广韵》的韵母系统

1.考求韵母的方法:206韵不等于206个韵母。《广韵》共用反切下字1193个,陈澧考求方法

见上文三个条例。陈澧通过系联,把《广联》206韵的1193个切下字系联为311个韵类。

周祖谟分为324类,黄侃分为335类,李荣先生为334类,邵荣芬先生分为326类,白涤

洲用统计法归为290类,高本汉也是290类。

3《广韵》的韵类和韵母

韵类也不等于声母,韵类还有声调的区别,如果进一步进行归纳,凡介音、主要元音、韵尾

相同的韵类依平、上、去相承归为一类,入声单列为一类,把《广韵》归为舒声91个韵母,

促声50个韵母。共计141个韵母,这就是 《广韵》的韵母系统。

4《广韵》的声调──四声

唐代的处忠和尚在《元和韵谱》中说:“平声哀而安,上声历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急而

促。

5、中古声母到现代普通话声母的演变规律

普通话有二十二个声母,与《广韵》三十五个相比较,突出特点有四:

1.浊声母清化。《广韵》有十个全浊声母“并定澄从邪崇神禅群匣”,到现代普通话中都变成

了清声母。其变化条件是凡全浊声母的平声字今读相应的送气清声母字,凡全浊声母的仄声

字今读相应的不送气清声母字。

2.知、庄、章三组合流为卷舌音“zhchsh

3.精、见二组在齐齿呼、撮口呼前分化出舌面音“jqx。而在开口呼、合口呼韵前仍分

别读作“zcs”和“gkh

4.零声母的字大量增加

:“喻”母字“余俞移夷维盐延羊盈”等字,

“匣”母中的于类字“于为违尤炎袁云王”等字,

“明”母中分化出微母字“无微晚文亡”等字,

“疑”母字的大多数“鱼吾宜我危严颜元昂迎”等字都成了零声母字。

5.韵母的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合流归并”

a.韵尾合流归并。

一是入声韵尾失落。《广韵》有40个阴声韵、51个入声韵,现代普通话只有阴、阳两类韵

母,古代的入声韵丢失韵尾之后,都归并到相应的阴声韵中去了。如:“屋”韵《广韵》为

uk,今丢失“K”韵尾,与“u”同韵。(这一项归并减少50个韵母)

二是阳声韵尾“-m”消失,归并为“-n”尾中去,如“谈覃侵寝沁感盐敢艳添咸陷衔槛严凡

范梵”等字现代都收“-n”韵尾。这一项减少九个韵尾。

b.韵头由繁到简。

《广韵》有开、合两呼,每呼四等。普通话只有四呼,其演变的大致情况是;古代开口一二

等今为开口呼,开口三四等今为齐齿呼,合口一二等今为合口呼,合口三四等今为摄口呼。

c.主要元音合流归并。

如山摄今简化为“an,在《广韵》中有“寒韵αn--、桓韵аn--、删韵εn--、山韵n--、仙

韵зn--、先韵ēn—”其主要元音各不相同。

6.古今四声比较,变化规律有三

a.平分阴阳,即古平声字的全清次清音今读阴平,古平声字的全浊次浊音今读阳平。

例如:全清(阴平):帮(帮)、方(非)、当(端)、张(知)、相(心)、庄(庄)、章(章)

商(审三)、香(晓)、央(影)

次清(阴平):滂(滂)、芳(敷)、汤(透)、仓(清)、昌(昌)、康(溪)

全浊:(阳平)、房(奉)、堂(定)、肠(澄)、藏(从)、常(禅)、强(群)、航(匣)

次浊(阳平):忙(明)、囊(泥)、郎(来)、瓤(日)、昂(疑)、羊(喻四)

b.浊上变去。“浊上”是指全浊声母的上声字,次浊上声则仍然读上声。“尤”韵的“九舅有”

三字,古代都是上声字,现代只有“舅”变去声。这是因为“舅”是古群母字,而“九”是

全清见母,“有”是次浊喻母。

再如:并母:部薄罢倍被婢抱鲍辨辩辫伴笨棒蚌;

奉母:父妇负阜范犯愤忿奉;

定母:舵惰杜待怠弟道稻淡簟诞断盾囤荡动;

澄母:苎柱雉痔峙赵兆肇纣朕篆丈仲重仗杖;

从母:坐聚在荠罪皂造渐践尽静;

邪母:序叙绪祀巳似象像;

崇母:士仕柿撰;

禅母:社墅竖是氏市恃绍受甚善肾上;

群母:巨拒距技奴跪臼咎件键圈近窘菌;

匣母:祸下户亥蟹汇浩後后厚撼舰旱限混项杏幸;

船母:葚;

c.入派四声。即全浊声母变阳平,次浊声母变去声,清声母变上声。

7.掌握古入声字的方法

a.所有阳声韵的字不是入声字。因为古入声字原本收btk尾,尾音失落后都是阴声韵,

所以今音收“nng”尾的鼻韵母字没有入声字。

b.声母是不送气的塞音和塞擦音而读阳平的字是古入声字,即声母为“dbgzjzh

的阳平字。

例如:b ── 白拔跋薄雹荸别蹩勃博驳伯泊舶帛;

d ── 达答狄笛得德夺铎敌迭谍读毒独;

g ── 革国格隔阁;

z ── 卒责族杂凿足则泽;

zh ── 哲辙直值轴浊茁逐烛嘱竹侧;

j ── 截捷疾节即集绝及籍极杰局菊栝吉结浃夹急觉决倔。

普通话的阳平字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古平声,二是来自古入声。而来自古平声的阳平

字,如果声母是浊塞音、塞擦音,一般都读送气清音(即“ptkcqch,不送气

的只能是古入声字。

普通话的入声字来源较多,第一“ue”韵母的字大都来自古代入声。如“虐略决确学月

约厥绝雀穴血”等。在常用字中只有“嗟、瘸、靴”三个字例外。第二“uo”韵母与卷舌

音“zhchsh”相拼的字来自古入声。如“酌桌琢啄捉着锣濯浊辍拙绰戳说硕朔若弱”等。

第三“e”韵母与古端、精二母声母相拼的字多为古入声字。如“得德特慝讷勒肋乐则泽责

侧策塞色瑟”等。第四“ie”韵母和帮组、端组声母相拼的字来自古入声。如“憋别撇灭蔑

跌蝶迭帖铁捏聂列烈劣”等字。第五声母“fzcs”和“a”韵母相拼的字是古入声字。

如“发法伐筏罚扎札杂擦撒卅萨飒”等字。

第八、一些开韵尾的有文白两读而又没有意义区别的往往是入声字。如“色”有“(文)

和“sai(白)两读。又如“泽择角脚血麦脉剥削薄册落六没”等字。除上述八条外,形声

字类推也是一个办法。如“夹”是入声,则从其得声的“挟侠浃铗”等字也是入声可知。再

如“合 ── 盒答鸽塔”“出 ── 拙茁诎倔崛堀掘”等。

音韵学知识的运用

1、反切

1.采用打比方的方法,即“譬况”法

例:

高诱注《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注云:“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淮南子·原道训》“蛟龙水居。”注云:“蛟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耳。”这种打

比方的注音方法如同瞎子摸象,叫人不可捉摸。

2.“读若”或“读如”《说文解字》

例:“芨读若急”“询读若宣。

3.直音法

如《汉书·高帝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注引服虔注:“准音拙。”又“单父人吕公

善沛令。”注引孟康曰:“单音善,父音甫。

4.纽四声法(唐代出现),即在直音的字上加注声调

如唐玄度的《九经字样》“亨音赫平、亥孩上、贯关去、眺挑上声、绀干去声”

《颜氏家训》认为“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又说:“至于魏世,

此事大行。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张守节《史记正义》以及后来的一些人都认为“反切”

是汉末孙炎创造的。但事实上在孙炎之前就有人使用反切了。比孙炎早几十年的王肃著《周

易音》就用了十多条反切。应劭《汉书注》也用了反切注音。三国以后,反切十分流行,妇

孺皆知,《三国志》曾记载东吴一道诅咒诸葛恪的童谣,喑示他会死在石子冈,却说“成子

阁”。又如南朝任肪批评别人的文章,批语为“高厚”,实则为“狗号”也。

“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忌

讳“反”字,才改用“切”字。

《广韵》中可直接拼出正确读音的只占30%,即所谓音和切,还有70%则不能直接拼

出读音,即所谓类隔切。

先看音和切,

例:

乃故 ── 式轨 ── 防无 ── 则古 ── 人渚 ──

当孤 ── 卢启 ── 莫故 ── 居义 ── 丁果 ──

胡到 ── 子苟 ── 当口 ── 苏老 ── 落盖 ──

悉姐 ── 乌侯 ── 乌绀 ── 五口 ── 鱼变 ──

以浅 ── 於斤 ── 于廉 ── 五还 ──

其次再看类隔切,变化规律有三类、共九点。

1.反切与上字的清浊。

a.平声字的反切,上字是清声母的切阴平,上字是浊声母的切阳平(即平分阴阳)

例:

── 苦寒切(溪母) ── 息林切(心母) ── 他回切(透母)

── 九鱼切(见疑) ── 徒干切(定母) ── 渠希切(群母)

── 卢昆切(来母) ── 力居切(来母)

b.反切上字为全浊声母,下字如果是仄声就切为不送气音。反之,上字全浊声母,下字如果

是平声字就切为送气音。

例:

── 渠记切(上字群母、下字去声) ── 徒故切(定去)

── 其遇(群去) ── 徂浪(从去) ── 度侯切(上字定母、下字阳平)

── 度官切(定去) 权巨员(群平)这一规律涉及全浊声母分化问题。

c.上字全浊,下字上声今改去声。反之,上字非全浊,下字全浊去声今改上声。

例:

── 侯古(匣、见上) ── 徒古(定、见上) ── 胡改(匣、见上)

── 公户(见、匣去) ── 康杜(溪、徒去) ── 奴亥(泥、匣去)

这一条是全浊上声变去声。

2.反切与韵母的分化

a.反切上字属“精组”字,下字为齐齿呼,今要改读“zicisi

例:

── 即里(精) ── 将几(精),私 ── 息夷(心)

── ── 相吏(心) ── 详里(邪)

b.上字为“zh”组字,下字为细音者改读为洪音,即齐齿改开品、撮口改合口

例如:

── 居之 ── 匹战 ── 於真 ── 於证 ── 力至

── 羊至 ── 尼展 ── 以然 ── 力主 ── 居转

── 举朱 ── 羊戌 ── 与专

又如:

齿 ── 昌里 ── 如延 ── 食邻 ── 直利 ── 式吏

── 知溶 ── 时艳 ── 如邻 ── 章与 ── 楚居

── 伤遇 ── 职缘 ── 昌缘 ── 食允

c.反切上字为“g类”字,反切下字为细音,则上字随下字改为细音(上随下改)。反之,反

切上字为“j类”字,下字为洪音,则上字随下字改为洪音(上随下改)

例如:

── 古巷 ── 呼教 ── 口陷 ── 古诣 ── 康礼 ── 古玄

── 举韦 ── 去随 ── 许委 ── 去王 ── 巨王(上字全浊群母、

下字平声故读送气音)

3.唇音轻重与开合口

a.上下字都是唇音字,据下字定轻重

例:

── 武标 ── 亡辨 ── 方缅 ── 甫闷 忿 ── 匹问 ── 匹凡

b.反切上字为“bpm,反切下字为“u”介音的去掉“u”而改开口;下字为“yu”介

音的改齐齿;下字为“iaiang”韵的丢掉“i”介意为开口

例如:

── 补过 ── 普火 ── 博怪 ── 布回 ── 普官 ── 莫困

── 布玄 ── 彼眷 ── 眉殒 ── 伯加 ── 普驾 ── 莫霞

── 博江

c.反切上字为“f”声母字,只拼开口韵,如果和“yu”相拼则改合口

例:

── 敷尾 ── 扶晚 ── 附袁 ── 方矩

参考近人王祖佑的《反切释例》,殷焕先的《反切释要》和《反切续释》,许兆麟的《反

切拼读入门》

2、古音通假

古代语音相同或相近者古人常常通用假借。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明古音不可以知通假,而不

知通假者不可与读古书。

例: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同在精母幽部)

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又:错之牢荚之中。(厝、错通措,同在清母铎部)

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汉书》“乃翁”(而在日母,乃在泥母,同属之部)

4)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衙》作“馈”(归在见母微部;馈在群母物

部,对转)

5)民不罢劳。(罢通疲,同在并母歌部)

6)害浣害否。毛传:“害,何也。”陈奂《诗毛氏传疏》“传释害为何,《绿衣》传解曷为

何,害曷声同,故曷谓之何,害亦谓之何矣。曷者本字,害者假借字,……《汤誓》云:‘时

日曷丧’《孟子·梁惠王》引作‘时日害丧’(曷、害同在匣母月部)

7《诗·烈祖》“方命厥后,奄有九有。”传:“九有,九州也。(有字何以有州字之义?)

《国语·鲁语》“共工氏之伯九有也。”韦昭注:“九有,九域也。(有、域同在匣母,有在

之部,域在职部,阴入对转。(阳平)

诗词格律

1、首先应说明的三点

1.诗歌的格律不单是音韵的问题,它包括名数、押韵、平仄、对仗、语法等方面的问题,音

韵只管“押韵”与“平仄”

2.押韵不同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壮怀激烈的诗句,其韵必洪通(即声韵);缠绵绯侧,幽幽

相思,如泣如诉,其音必沉冷(入声韵),至可婉转莺啼,恬静闲适,其音必宽缓(阴声韵)

如《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息、思、忆 (职韵,幽部)

“昨夜上军贴,可汗大点兵” 名、兄、征 (庚韵,洪亮)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鞭、边、溅 (先韵,雄壮)

“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啾、飞、衣、归 (微韵,悲壮)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强、郎、乡、将、妆、羊、床、裳、黄、惶、郎(阳韵,喜

)迷离,雌 (职韵,妞妮)

苏东坡《赤壁怀古》历来称为豪放派的代表作,但押入声韵(物、锡、月、屑四韵),而

后人亦有为之叹惋者,显得不宏亮。

3.关于诗韵格律的参考书目

a.王力《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

b.启功《诗文声律论稿》

c.龙渝生《词曲概论》《唐宋词格律》

d.孙正刚《词学新探》

2、诗律

1.关于诗的分类:对于古代的诗歌,如果给他分类,从不同角度可有不同分类

《唐诗三百首》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三类中又都附有乐府一类。

古诗──五言、七言(附乐府诗);律诗──五言、七言(附乐府诗)

绝句──五言、七言(附乐府诗)

沈德潜《唐诗别裁》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五言长律。

()郭知达《杜甫诗集》分为:古诗、近体诗。

我们认为单从形制上看,只分为古体、近体即可。前者不受格律束缚,后者要受格律的

束缚,这种约束的规范,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句数固定、字数固定;第二, 押韵严

(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其余皆隔句押韵,不准押通韵,很少押仄

声韵);第三,讲平仄;第四, 要对仗。

3、补充

1.何谓“律”

在众多的谈诗词格律的书中,都未曾谈到,只有启功的《诗文声律论稿》中有一段话:

“所谓律,是指形式排偶与声调和谐的法则,也就是指整齐化和音乐化的规律,所以这种律

又被称为‘格律’,至于词、曲,根本即在音乐的声律中,因此并无‘律词’‘律曲’等名

称”

《说文》“律,均布也”。段注云:“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

律诗则是在诗的格式上使之整齐划一,有一定的标准和规则。

2.为何近体格律诗在唐代兴起

a.时代的要求

各时代都有各自的风气,在先秦,靠口才游说取士,连横、合纵家,凭咀皮吃饭。苏秦就是

这样。在汉代靠专攻一经成家,谁通一经就可以当博士。有所谓“诗经博士,书经博士,易

经博士”等。至于许慎就是“五经无双”。到了唐代,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所以吸引广

大知识分子用心钻研,艺术修养必然增高,故律诗得以风流数百年。

b.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

文学体裁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汉代的《乐府》,诗的形式在日臻完善,到魏晋时期

就有比较成熟的七言诗,所以到唐代就自然形成格律的形式。

c.语音的发展为其创造了条件。

音韵学初创于汉魏之交,其标志是反切注音法的产生和早期韵书的问世,韵书是为诗赋押韵

而编制的。如果没有韵书,人们押韵就漫无标准,有了韵书就有据可查。再说,从理论上,

早在晋代陆机《文赋》就讲到诗赋与声韵的关系,而齐梁时沈约则提出了“四声”“八病”

之说,此后,作诗的人都讲求声律之美,虽有人“苦其苛细”,但仍然是“远近文学,转相

祖述,声韵之道大行”(《封氏闻见记·声韵》。于是,时隔不久,初唐就有了近体格律诗,

而后又有了词律和曲律。(八病:据《文镜秘府论》述:平头指五言诗一、二字不能与六、

七字同声;上尾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蜂腰五言诗第二字不能与第五字同声;鹤膝第五

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大韵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邻”

“身”“陈”等字;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旁纽即五字一句中不能有双声之字重出;

正纽即五字中不能有同声之字出现。)

3.格律诗押韵严格的主要表现

a.位置

格律分为起句入韵和不入韵两种,后面的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绝句类推。

b.韵的划分与发展

就所押的韵来看,因律诗兴盛于唐代,最初是用《切韵》系的韵书,如《唐韵》《广韵》

由于这些韵书,分韵过细、过密,所以当时的诗人苦其苛细,故有同用独用之说,所谓同用,

就是相邻近的韵,合并通用。到北宋,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合并为107韵,

金人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又合并为106韵,即平水韵。除规定的“同用”之外,相邻近

的韵是不许通押的。不仅如此,平声韵与仄声韵也不许互押。

4.近体诗押韵的格律规定:

a.两属一押韵,韵脚在偶句之尾;

b.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c.韵脚字必须是同一韵部中的字,不能通押;

d.韵脚字不能重复出现,一首诗中也应避免重复字出现;

e.一般押平声韵,很少押仄声韵。

4、关于律诗的平仄

1.平仄是人们说话以来就存在着的,没有谁能用一个调一直说下去,总要有高低升降才能悦

耳动听,讲平仄的律诗只不过是把它规范化,把不自觉的变成自觉的行为。

律诗的平仄归纳起来只有四种句式: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根据首句入韵或不入韵于是就有四种格式,而这四种格式都是按照以上四种句式的顺向

组合,四种组合如下:abcdabcd (首句不入韵)

dbcdabcd (首句入韵)

cdabcdab (首句不入韵)

bdabcdab (首句入韵)

如果合并起来看,第一组与第二组只有末尾三个字的差别;第三组与第四组亦是如此。

所以我们如果记住了abcd四种句式的格式,就可以掌握格律诗的平仄。

2.掌握格律诗平仄的基本方法

a.掌握句式组合规律,即平仄组合规律

也就是说一句之中,平仄两两相反,一联之中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平仄相粘。

b.按照古今声调的变化规律加以判定

古代的平声字,今读阴平、阳平;另外,古代的入声字少部分读今天的阴平、阳平,具体的

判断可采用以下方法:

①看位置,该仄的地方如果用了平声字,则要斟酌。

②有辅音韵尾的字不是入声字。

③查工具书,如《古今字音对照手册》

④牢记古代的入声字,如“骨”声、“屋”声、“立”声之字,多为入声。还可通过背诵古代

的优秀作品,如岳飞《满江红》“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阙”都是入声字。

c.看起句的第二字定平仄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阙”为入声字,是仄声,“秦”是平声,所以该诗为仄起平收式。

3.格律诗调平仄的一些要求:

a.避孤平

在押韵的句中,除韵尾外,前六个字只有一个平声,则为孤平。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写为

“仄仄仄平仄仄平”,即为孤平。这种句式是诗家的大忌,如果出现了,就要在相应的位置

进行补救,即把其他仄声字换成平声字,也就是“拗救”。但是如果句尾是仄声字,即使句

中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孤平,而算拗句,勿须补救。

b.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具体地说是有条件的,第一,仄收的句子适用(ac);第二,b式第五字必论,“平平仄仄仄

平平”,如果将第五字改为平声,则后三字均为平声,古人称为“三平调”;第三,一式第三

字如果为仄声,则为孤平,必须拗救,所以不能不论;第四,二、四、六分明也有例外,如

“仄仄平平平仄仄”古人常用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仄”第六字不分明,但属于平仄的

变格,是允许的。

c.拗救

广义地说不合平仄的字,都称为拗,但有的拗而不论,有的则拗而成病,于是必须补救,补

救的办法有三种:

①本句自救

一是七律中第五字拗,第六字救,如陆游《夜泊水村》“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泊船处”三字,当为“平仄仄”,而实为“仄平仄”。五律中三字拗,五字救,如王维《观

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射雕处”三字当为“平仄仄”,实为“仄平仄”

二是七律中的第三字拗,第五字救,如苏轼《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

清”“自、沙”二字当为“平仄”,而实为“仄平”

②对句相救,即出句拗,对句救。

一是七言的三字救,五言的第一字救,如李贺《南园》“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

“若、归”二字本为“平仄”,实为“仄平”。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不、何”二字本为“平仄”,实为“仄平”

二是七言第五字相救,五言三字救。刘禹锡《答白宾客》“身无拘束起前晚,路是交亲行自

迟”“起、行”二字本为“平仄”,实为“仄平”

三是七言出句第六字拗,对句第五字救。陆游《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

再青”“万”字拗,“无”字救。

③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如苏轼的《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竹”

字拗,“沙”字救,“自”字拗,也是“沙”字救。

c.关于粘对

所谓粘,是指联与联之间的平仄,必须部分相同。如b句和c句之间,前四字平仄相同,d

句和a句之间前四字平仄也相同。如果联与联之间平仄完全相反,则为失粘。所谓对,是指

一联之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完全相反,否则即为失对。

例: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二三句、四五句失粘)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二句、三四句失对)

5、对仗

关于对仗,要明确以下三点:

1.对仗的位置

一般地说,颔联、颈联对仗较多,首联、尾联较少。

2.对仗的基本要求

a.平仄相对,如果平仄不相对,则不能相对

如“日月、山川、土地、治乱”等都因为平仄相同而不能相对。

b.词性相同或相近,避重复字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对仗的词性划分为:名

词、专有名词、方位词、动词、数词、代名词、形容词、副词、虚词、颜色词、连用字、联

绵字、重叠字等。一般要求同类词相对。

c.句子组成工对,句法结构相同

如:林逋《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的语法结构为:定主谓补式。

再如:白居易《酬李十二》“柳条绿日君相忆,梨叶红时我始知。”其语法结构为:状主状

谓式。

值得注意的是:对仗不能两联相同,即所谓避合掌。如徐玑《春日游园池》“西野芳菲

路,春风正可寻。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长日多飞絮,游人爱绿阴。晚来歌吹起,惟觉

画堂深。”第二联和第三联的语法结构均为主谓宾,如同一个人的两个手掌完全相同,过于

工整,称为合掌,也是作诗的大忌。

3.对仗的特殊格式:

a.隔句对,又称扇面对,即abcd句,acbd

如白居易《夜闻筝》“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b.句中对。句中自对的一种形式,字数不一定相等

如白居易《登白雪楼》“白雪楼中一望乡,青山簇簇水茫茫。“青山簇簇”对“水茫茫”

又如: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对“水复”“柳暗”对“花明”

c.交股对,又叫错综对、犄角对

如李群玉《筵中赠美人》“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六幅”对“一段”“湘江”对“巫山”

d流水对,又称走马对

对仗的二句意思相承,后句是前句的延伸,象流水一样,不能颠倒

。如杜甫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e.借对,即利用同音词的谐音关系相对

(关于对仗,可参考入门书《声律启蒙》

6、律诗的章法和句式

1.章法:诗的章法开始没有明确规定,但人们在写诗的时候,都下意识的遵守一定的规律,

这种规律到元代有人明确提出为“起、承、转、合”。起即开始,承即承上,转即转折,合

即收合。在近体诗中,几乎所有的诗都遵循了这个规律。

如杜甫《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起,写对流放天末李白的怀念)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承,仍写对李白的怀念)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转,对李白遭遇的概述)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合,写李与屈原同冤,写诗赠他们)

再如刘禹锡《酬乐天》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起,自己被贬)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承,借典故说明时间长)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转,说明事物变化,表现胸怀开阔)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合,扣题)

2.句式

律诗的句子节奏可以从音调节奏和意义节奏两方面去分析

从音调节奏来说一般比较简章,五言的为“221,七言的为“2221。两字为一

个音步。

从意义节奏分则比较复杂。常见的有:

五言的:23”式,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21”式,如“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212”式,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七言的:43”式,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12”式,如“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

421”式,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13”式,如“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33”式,如“城因兵破惧歌舞,民为官差失井田”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格式:

如五言的:122”式:“色因林向背,行逐地高卑”

113”式:“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131”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4”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1”式:“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

32”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七言的:34”式:“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241”式:“试玉要烧三日满”

151”式:“水带离声入梦流”

25”式:“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52”式:“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16”式:“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

61”式:“菊花须插满头归”

3.诗的语法特点:

a.活用: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低、小意动用法)

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轻、少使动用法)

b.错位: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宾-主-谓)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第二句为:宾-谓-定-主)

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主-谓-兼-谓-状)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c.省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d.紧缩: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e.不完全句,主要是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子,实际上是用名词作谓语。

如:杜甫《春日忆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再如:杜甫的《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怀念妻子,想象她在州独自一人

观看中秋明月,乱离中怀念太夫,深夜还不睡觉,云鬟被露水浸湿,如香雾一样,月亮的清

辉照得玉臂更感到寒冷。

f.关于炼句,古人又称炼字。

既是修辞问题,又是语法问题。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的《塞下曲》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杜甫的《恨别》“草木变衰行剑外,干戈阻绝老江边。”王维

的《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等,其中的“绿、敲、溅、惊、随、抱、老、疾、

轻”这些字都是用得形象、生动的典范。

概括地说,格律诗是用极其严格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正因为形式严格,迫使人们在

表达上从另外的角度进行突破,以满足表达的需要。于是,在句子组合上、语法上,都有许

多不同于散文的句法,这应当是逼出来的,所以,要想真正读懂律诗,还必须了解诗人的良

苦用心,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7、词律

1.词的名称和起源

a.词的名称,有几十种之多,常用的说法

①唐五代称为曲词(曲子词),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晋相和凝,少年时好为曲子词……

契丹入夷门,号为‘曲子相公’。西蜀欧阳炯为赵崇祚所编的《花间集》作序云:“因集近

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二卷。

②乐府(乐章),或苏轼词集为《东坡乐府》,杨万里的《诚斋乐府》,柳永的《乐章集》,洪

适的《盘洲乐章》

③长短句。秦观的《淮南居士长短句》,刘克庄的《后村长短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

④“诗余”。范仲淹的《范文正公诗余》,汪 《康范诗余》(用这个名称大抵有两个含义,

一是有轻视的意思,认为词是诗的余绪;二是认为词是诗的变化而来的)

此外,还有大曲、别调、遗音、笛谱、渔谱、渔笛谱、渔唱、樵歌、痴语、语业、绮语

绩、倚声等名称。这些名称大体上从某个侧面反映了词的来源。

b.词的来源,迄今为止,对词的来源有以下说法: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归纳为:

①认为词起源于汉代乐府(宋代的胡寅和近代的王国维持此说),人们怀疑的是从汉代到宋代

相隔几百年,为什么只到宋代才成为繁荣的文学样式。

②认为从唐代的格律诗配上音乐加减字数演化而来的(宋代朱熹《朱子语类》“古乐府只是

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遂称长短句,今曲子便是”)

这种说法的问题是,词的最初形体都是极通俗的形式,是无名氏的民间作品,并非文人创作

的。

③有人认为源于上古歌谣(清代的汪森为朱彝尊《词综》作序时持此说)。这种说法单纯从形

式入手,忘记了时代条件和其他的条件。

④认为词是从音乐中产生的,是为音乐的需要而生(刘尧民《词与音乐》持此说)

总之,词的起源较为复杂,归纳起来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词产生于民间,二是词与乐

曲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因为敦煌出土的160多首曲子词,多为民间的歌唱,只有少数几篇,

是文人写的,其形式有小令、中调和慢词,已具备长歌和短歌的各类形式。说明当时的词在

民间艺人中已广为流传。

唐代的乐曲与诗是分家的,所以词由民间转入文人之手,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初进

行词曲加工的地方,是“教坊”,唐代崔钦《教坊记》中列有曲名表,载有278曲,今未存

词,但从曲名可见多来自民间,如“拾麦子”“摸鱼子”“拔棹子》等。唐代诗人有时也勉

强把绝句入乐作权宜之计,其办法,就是由歌者在原诗的基础上加“和声”“虚声”“泛声”

如:皇甫松《采莲子》一曲:

菡萏香莲十顷陂(举棹),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

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棹),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

其中,加括号的字是为了乐曲和拍而添的泛声、虚声,与文意毫无关系,正如同《白毛

女》中的“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当然这种办法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但一般

文人认为写诗高贵,写词曲俗气,而且还要有音乐的常识,所以一般都不愿意写,但到后来,

这种局面最终还是被打破了。如李白有《忆秦娥》《菩萨蛮》,韦应物有《调笑令》,白居易

有《忆江南》《江南好》,刘禹锡有《潇湘神》

北宋音乐理论家沈括说:“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

书之,如曰‘贺某某’‘何某某’之类,皆和声也。今管弦之中缠声,亦其遗法也。唐人乃

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此格虽云自王涯始,然贞元、元和之间,为之者已多,亦有在

涯之前者。(《梦溪笔谈·乐律》)

那么,词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怎样的阶段呢?简言之,它经历了“以词制谱”“按

谱填词”的过程。

最初,教坊在民间采集一些乐府之类的可以歌舞的曲子词,经过宫庭音乐家之手,谱成

曲子,即所谓“燕乐”(也叫宴乐),以供统治者娱乐之用。到后来再给这个曲调写词,则只

能填词,必须依样画葫芦,而不能随意增减字句,这可以视为一个词牌形成的两个阶段,即

按词制谱阶段和按谱填词阶段。在第一阶段写词无限制,字数不定,因为没有曲调的束缚,

例如,敦煌曲子词中的《菩萨蛮》的三、四、八句是677式,而后来的是“555

式。这与现代人唱京剧很相似,如京剧《盗御马》,袁世海唱“蹑足潜踪朝前往”。袭盛戎唱

“我趁着月无光大胆地前闯”。同是二黄摇板,腔调也类似,但字数不相同。到第二阶段,

由于要按照曲谱填写歌词,所以要求很严格,不能随意增减字数。总之,词从产生到发展,

经历了一个由俚俗到文雅,从曲调甚少,到曲调繁多,从格律不严到格律定型化的过程。到

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词谱》,共计有826调,2306体,最少的14字,最多的240字。后

人写词则要完全按照其固定模式、字数长短、声韵平仄去填写,所以称为填词。

3.词的体制特点

a.词调和词题:简单地说,词调是写词所依据的乐谱乐调,标上某一调,表明用某一段音乐

演唱,词调就是这一段音乐的名称。例如《渔歌子》《江城子》《摸鱼儿》《浪淘沙》《西

江月》《水调歌头》等每个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这些词调本来都有乐曲,但由于古

代记写音乐歌谱的水平太低,所以大多失传,仅存词牌而已,正如同《诗经》就有几篇只有

题目一样。郑樵《通志》总序云:

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仲尼编《诗》

为正乐也,以风雅颂之歌,为燕享祭祀之乐。工歌《鹿鸣》之三,笙吹《南陔》之三,歌间

《鱼丽》之三,笙间《崇邱》之三,此大合乐之道也。古者丝竹有谱无辞,所以六笙但存其

名。……至后汉之末,《诗》三百仅能传《鹿鸣》《驺虞》《伐檀》《文王》四篇之声而已。

太和末,又失其三,至于晋宝,《鹿鸣》一篇又无传。自《鹿鸣》不传,后世不复闻诗。

可见诗本来是有声的语言,后来则仅能诵读而已,成了无声的。到隋唐时代产生了一种

以工尺谱记乐谱的方法,(《辞海》缩印本504)工尺谱是由一种管乐器的指法记号逐渐演

变而成的。(上尺工凡合四一 上尺工凡六五乙 上尺工凡六五乙)

b.节奏板眼记号:“、×”代表板;“O ”代表中眼。

c.词调有一定的格律,这种格律也可以当作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和悦

婉转,有的重在写景叙事、抒情,这些是词的音乐性的表现。

d.词调与词题最初又有联系,因为词牌最初就是词的题目

例如温庭筠《更漏子》四首,主要是写夜景的

其一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寒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其二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防滴到明。

正因为词的初起阶段,往往词牌就是词题,所以刘师培《论文杂记》中说:

唐人之词多缘题生咏:如填《临江仙》之调者,皆咏水仙;填《女冠子》之调者,皆咏

道情;填《河渎神》之调者,皆咏祟祠;填《巫山一段云》之调者,皆咏巫峡,以调为题,

此固五代之遗法也。

e.当词调与词的内容分离之后,于是人们填词的时候,另加词题,或者加上小序。仍以《更

漏子》为例,宋代晏殊也有二首:其一为《更漏子·佳人》,描写女性;其二为《更漏子·早

春》,描写早春景色,都与夜景无关。

象上述这种标明题旨的为大多数,如:“别忘”“春思”“踏青”“早行”“咏梅”“端午”

“上元”“怀人”“留别”等。

综上所述,词调最初与词题有联系,到后来以声填词时则仅仅是根据现有的乐曲,于是

词调与词题就分了家,如要表达词的内容,只好再另加题目,甚至加上小序。

4.关于词调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a.词调数量虽然有800多个,但常用的不过一百个,最长见的只有3050个,可参考《宋

词选》,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

b.词调的来源相当复杂,大致有以下来源:一是沿用古曲调名,如《教坊记》中已有《南歌

子》《浪淘沙》《兰陵王》等。二是截取法曲、大曲名。唐大曲有《水调》《霓裳舞衣曲》《六

么》;词调中有《水调歌头》《霓裳中序第一》《六么令》。三是用民歌、祀神曲和军歌名。如

《竹枝》《渔歌子》《二郎神》《河渎神》《征郊乐》《破阵子》等。四是用前人诗词中的词句

为名。如《西江月》来自李白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少年游》来自鲍照

“少年宜春游”。五是用古人名或故事为名。如《念奴娇》是唐代歌女名,《祝英台近》《昭

君怨》《菩萨蛮》是唐代大中年间女蛮国贡献时人的打扮,号称菩萨蛮队。六是以词所咏之

物命名。如《鹊桥仙》咏七夕,《望梅花》《暗香》《疏影》皆咏梅花,《女冠子》咏女道士。

七是采地名为名。如《六州歌头》《八声甘州》《梁州令》。八是以季节命名。如《春光好》

《夏初临》《秋风清》等。九是由乐调、音节而来。如《徵招》《角招》《声声慢》等。十是

截取本词中的几个字为名。如《如梦令》《大江东去》。十一是以字数命名。如《十六字令》

《百字令》等。

c.调名中有的加上“慢”“添字”“减字”“偷声”“促拍”“转调”“摊破”等字样,表示是不

同的词调。如:《浪淘沙》54字,《浪淘沙慢》为133字。《采桑子》前后二阙第四句是七字,

而《添字采桑子》则前后二阙第四句增加到9字。又如《木兰花》56字,《减字木兰花》44

字,《偷声木兰花》为50字。

d.词调中往往有同调异名,同名异调者,值得注意。据吴藕汀的《词名索引》800多个词调

就有1840个别名。同调异名的如:《长相思》《双红豆》《山渐青》《忆多娇》

《念奴娇》《庆长春》《酬江月》《大江东》《百字令》《赤壁词》

《蝶恋花》《鹊踏枝》《凤栖梧》《一梦金》《明月生南浦》《卷珠帘》《鱼水同欢》等。

同名异调的:《小桃红》又指《平湖乐》《连理枝》

《春晓曲》又指《西楼月》《玉楼春》

e.在词调中还有同调异体的情形:所谓同调异体,是指在一个调式中仅仅是字数多少有一定

的灵活性,多一字和少一字,都视为别体。

词体,可以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分类:一是按字数分,明末清初盛行三分法:即小令58

以下;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王力先生分为二类:62字以内的为小令;63字以

上的分为大调。二是按阙分类,即单调 ── 一阙,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双调 ──

阙。三叠 ── 三阙。如《兰陵王》。四叠 ── 四阙。如吴文英《莺啼序》,全词240字,

是最长的一首词。

5.词的句式和声韵

a.句式

①词的句式是对诗的突破,它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参差不齐,差综复杂,所以又称为“长短

句”。但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四、五、六、七字句式。

②词的句式中有领字,所谓领字,是指在一句的开头,有一个到三个字在语气上稍作停顿,

在语义上总领下文,起到一种特殊作用的字,其中,单字领的又称“一字逗”,这种句法与

诗截然不同。例如,一字的有:“任、看、正、待、乍、怕、总、问、爱、索、似、但、料、

想、更、算、况、怅、快、早、尽、嗟、凭、叹、方、将、未、已、应、若、莫、念、甚、

且、纵、渐、怎、恁、又、尚、须、也、恨、对、望、喜、忆、只、便、记”等不下八十个。

二字领的:“恰似、又是、乍向、闻道、况值、谁料、漫道、只今、那堪、无端、却喜、好

是、可奈、试问、那知”等。

三字领的:“最无端、君莫问、君不见、当此际、况而今、君知否、怎禁得、又早是、记当

时、那更知、似恁般、拼负却”等。

③词句中有叠字叠句。

叠字的:如陆游《钗头凤》“错错错,莫莫莫”。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叠句的:《如梦令》“归去,归去”《东坡引》“雁行吹字断,雁行吹字断。“罗衣宽一半,

罗衣宽一半”

有的只重叠一部分,如:辛弃疾的《采桑子》“爱上层楼,更上层楼”又如冯延己的《调

笑令》“不道帏屏夜长,长夜长夜,梦到庭花阴下。

④调句中有虚词助句,这是词的散文化表现。如苏轼《哨编》“但人生要适情耳。辛弃疾《哨

编》“请三思而行可矣”

⑤词句中有句断意不断者,即按格律要求,要断开,但按内容是相连的。如:张先《青门引》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苏轼《减字木兰花》“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

辛弃疾《水龙呤》:无人会,登临意。晏几道《采桑子》“别后除非,梦里时时得见伊”

b.词的用韵

李清照《词论》中说:“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唇牙舌齿喉),又分五声(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入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

声则不可歌矣。从中可见词在押韵方面不同于诗,诗只讲平仄而词在仄声中还要分上、去、

入,不能同押,这是比诗更严的地方,其原因是为了便于歌唱,要力求做到字正腔圆。但另

一方面,他又有比格律诗宽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押韵格式上既可一韵到底,又可同步平仄互

押,还可平仄换韵,这是格律诗所不允许的。

那么,词在什么地方押韵要严格呢,一般是在最紧要处,如转折处或结尾处。万树《词律发

凡》云:“尾句尤为吃紧。如《永遇乐》之‘尚能饭否’《瑞鹤仙》之‘又成瘦损’‘尚、

又’必仄,‘能、成’必平,‘饭、瘦’必去,‘否、损’必上,如此然后发调。末二字若用

平上,或平去,或去去,上上,上去,皆为不合。

c.词的平仄

在诗的平仄上,主要要明确词由拗字、拗句,而且无须补救,如四字句可以是“仄仄仄仄”

五字句也可以是“平平平仄仄”或者是“平平平平平”或者是“仄仄仄仄仄”如程垓《江

城·梅花引》“睡也睡也睡不稳”,蒋捷词“梦也梦也梦不到”均用仄声。

d.关于词的对仗

褚斌杰说:“一些词作虽然也有对仗,但它并不属于词的格律的要求,是不必另外提出来说

明和讨论的。例如:如把词用对仗与律诗相对照比较,就会发现,律诗的对仗有固定的位置,

一般要求颈、颔联必须对仗;词的对仗则不固定,一般是只要前后两句的字数相同,根据修

辞的要求,都可以用对仗句。但用不用对仗句,也完全自由,没有硬性规定。其次,律诗的

对仗严格,词的对仗则宽,不论平仄,不限同字,如此等等,可见不一定是词律规定的。


本文发布于:2023-11-21 15:15: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578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词格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