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格律常识

更新时间:2023-11-21 15:04:28 阅读: 评论:0


2023年11月21日发(作者:曾万钟)

古代诗词格律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体式纷纭,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乐府诗、格

律诗等。概而言之,可大致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写诗不讲究平仄,不要求对仗,押韵较自由,每首诗的句数、句式没有严

格规定。唐代人将这样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比如教材中曹操的

《短歌行》、李白的《行路难》、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陆游的《关山

月》等。它包括:四言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体诗、楚辞体诗、乐府诗、

歌行体诗等。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它在句数、句式、平仄、对

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符合规定的就是格律诗,反之则是古体诗。

近体诗句数的规定: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

律或长律,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句子的字数有五言、六言、七言三种。每首诗句

式整齐划一,略无参差。唐宋以来流行的体式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和五言排律。律诗固定为八句,两句为一联,第一、二句称首联,第三、四

句称颔联,第五、六句称颈联,第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

句。

近体诗字声平仄的规定:平声,指古汉语四声中的平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阴平

和阳平);仄声,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上声)、去声(相当于普通

话中的去声)和入声(如茶、北、日、月、鹿原为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已消失,分别成

为平、上、去三个声调的字,音韵学上称为“入派三声”)。近体诗严格要求按一定

规则交替使用平声字或仄声字,因而诗歌的音律抑扬顿挫,富于音乐美。

它的平仄规则:一是以平仄相间的原理调配每句诗中各个字的声调。固定为四

种基本句式:以五言诗为例

①仄仄平平仄(按第二字和最后一字的平仄,此句称为仄起平收式)

②平平仄仄平(平起仄收式)

③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④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七言律诗也有四种基本句式,其规律是在五言律诗的句首加上与之平仄相反的

两个字: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八种基本句式,也就是近体诗单句平仄的主要规则。各种类型的绝句和律

诗格式都是由这些基本句式组成的。

二是以粘对循环的原理组接各首诗中的各个句子。所谓对,即是处于偶数位置

上的诗句,其平仄格式必须与上一句相反。如第三句是“仄仄平平仄”,第四句须是

“平平仄仄平”;如第七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第八句须是“平平仄仄仄平

平”。只有首句末字允许可押或不押韵,但按近体诗押韵规律,韵一般应该押平声韵,

那么第一句和第二句末字的字声就同为平声。如首句押韵为“仄仄仄平平”,第二

句则为“平平仄仄平”。首句不押韵为“仄仄平平仄”,第二句为“平平仄仄

平”。

第三句应为“平平平仄仄”;如七律第四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则其第五句应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粘和对,是近体诗组接各句的重要规则,不同类型的律诗或绝

,都是根据粘对规则由前述各种基本格式组合而成的。因而,只要能熟记近体诗单

句平仄的八种基本句式,并掌握粘对规则,就可以根据首句的平仄而推演出全首的平

仄。这样,也就基本上掌握了近体诗的平仄规律。在具体操作中,近体诗对每一个字

的平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但也有变通的地方。笼统地说,叫做“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即在一般的句子中,第一、第三、第五个字可平可仄,而第二、

第四、第六个字的平仄不能变通。举教材中的三首诗为例,以供参考、比照:(句中

有①的字是平仄可以变通的地方)

一、王昌龄《从军行》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如首句不押韵,其平仄格式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三句照旧。

二、王维《山居秋暝》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如果首句押韵,其平仄格式应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七句照旧。

三、杜甫《登高》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清泉石上流”,“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照”对“流”。李

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也是如此。近体诗要求整首诗除掉首联和尾联可

以不用对仗,即第一第二两句和最后两句可以不用外,其余各联必须两两相对,都用

对仗。象杜甫的《春望》诗前三联都用对仗;而《登高》则通篇都用对仗。

近体诗押韵的规定:近体诗规定逢双押韵,押韵的位置在第二、四、六、八等

偶数句上。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五绝、五律的首句以不押韵者为多,而七

绝、七律的首句则以押韵者为多。押韵大都押平声韵(押入声韵是极少数),而且用

韵分部极严必须一韵到底,邻韵不通押。唐宋近体诗的用韵,详细情况可参看《诗韵

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

一、根据前面所学常识做以下练习:

1、依据对仗原则,在横线处填入合适的一句。(c)

掬水月在手,

A、山色有无中

B、人迹板桥霜

C、弄花香满衣

D、竹露滴清响

2、下面是一首排序打乱的七绝,描绘了一幅夏日图景。请正确排序:(1432)

①楼台倒影入池塘②满架蔷薇一院香

③小移帘动微风起④绿树阴浓夏日长

3、给下面诗句排序:()

①一夜潺湲送客愁②乱山高下出商州

③远别秦城万里游④关门不锁寒溪水

二、填空题

1、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两大类诗歌。

2、词按风格通常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派。


本文发布于:2023-11-21 15:04: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578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词格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