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简析
诗词的格律基础
第一节韵
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作者在诗歌中用韵,叫"押韵"。从
《诗经》一直到以后的诗歌,包括民歌,几乎没有不押韵的。所谓韵,就是相
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一个汉字的拼音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方"字
拼成fāng,其中f是声母,ang是韵母。再看"帮"bāng,"长"cháng,等,它们
的韵母都是ang,所以他们是同韵部的字。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
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
脚,就叫"押韵"。
第二节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字音有声调,这是汉语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一共有四个:阴平(第一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
平),阳平(第二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第三声)是一个低升调
(有转折,有时是低平调),去声(第四声)是一个高降调。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
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每声都分阴阳,所以共
有八声)是:⑴平声。到后代分为阴平和阳平。⑵上声。古代为仄声。到后代有
一部分变为去声。⑶去声。古代为仄声。到后代仍是去声。⑷入声。古代为仄
声。这个声调的发音特征是:①是一个短促的调子。例如用杭州话念"休息"、"
毛竹"等词,就会明显觉得"息"和"竹"的音程要比"休"、"毛"短的多。这叫做"
清入(阴入)"。②既有①的特征,念起来,声带还有明显的震动。例如用杭州话
来念"月亮"、"国家"等词就会感到"月"和"国"音程既短,而且声带震动很明显。
这叫做"浊入(阳入)"。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留着入
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留着入声。这些地方的人写作古体
诗词的时候,将入声字入仄声韵(宋词中还有一些词牌规定了要用入声韵)就会
得心应手了。入声字在北方,变为四声的都有,普通话里,入声字变为去声的
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分为平声
(包括阴平、阳平)和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两大类。在韵书中,不同声
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类的字一般不能押韵。辨别四声,
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第三节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
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
入声分别归入各声)。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如果让平仄这
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说的"
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
要因素。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
中,平仄是交替的;⑵在对句①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这种平仄规律在律
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
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这两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
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字又是仄。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细
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平平;"如烟"对"似帐",是平平对仄仄;"碧草"对"红
薇",又是仄仄对平平,"新"对"晚"是平对仄。这就是相对。本来只用普通话去
辨别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介绍见前),它的发音独特,
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
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
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平。那么,
只要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查字典或韵书了。如果你是
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也都属
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的,才会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
总之,我们遇到诗词格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却用了一个今天读起来
是平声的字,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参见作者的另
著《诗韵全编.现代汉语语音》)。注意:凡韵尾是-ng的字,就不会是入声字。
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韵书或多练习才能消除
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仍然保留
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第四节对仗
修辞里的"对偶",在古代诗歌里叫"对仗"。对是相对,仗是仪仗,古代的
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学过中学语文的人都知道对偶。对偶就
是把同一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形成整齐的美。例如"任重致远","
任重"与"致远"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任重致
远"是句中自对,"任重致远,居安思危"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
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矩,是词性相同的词相对,如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然以"任重道远,
居安思危"为例:"任(担负)"、"致"、"居"、"思"都是动词相对,"重"、"远"、
"安"、"危"都是形容词相对。诗词中的对仗的规则是: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
相对的;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因此,
上面所举温庭筠的《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中的两句:"浓阴似帐红薇暖,细
雨如烟碧草新。"才是符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对联也是同样的标准。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
(一)词韵
关于词韵,并没有正式的规定,唐宋元明都没有专门的韵书。到了清代,
出现了两部有关词韵的书--仲桓的《词韵》和戈载的《词林正韵》。两部书都
把平上去声分为十四部,入声五部,共十九部,据说是选取古代著名词人的词,
参酌而定的,以前遵用的人很多。其实这十九部不过是把诗韵大致合并,比诗
韵稍宽了一些。详见《诗韵全编》。需要注意的是:(1)入声韵的独立性很强。
某些词在习惯上是用入声韵的,例如《忆秦娥》、《念奴娇》等;(2)平韵和仄
韵的界限也是很清楚的。某一词调规定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
就不能用平韵,除非有另一体。(3)只有上声和去声两声(同属仄声)是可以通押
的。(4)词中有一种体裁是全篇都用同一个字作韵脚来押韵。这种体裁,叫做"
福唐独木桥体"
二)词的平仄
1.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部或基本上用五言或七言律句,但是,词中字的平
仄,比律诗的字更为固定。因此,很多词谱,对于词的每一个字的平仄都有规
定。除了指明可平可仄外,都是不可以互换的。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平仄都
有规定。一般说来,慢词比小令的平仄更严。2.词字的平仄,首先以首创的一
首词作为规范,如果无法确认首创者,就是拿同调的词作比较,用归纳的方法
来确定词字的平仄。由于各家在掌握资料的多少以及治学态度的疏严不同,由
此产生了很多种词谱。3.每一种词调(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依照词谱所规
定的字数、平仄、用韵以及其他规定的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也就是由词
谱摆出一件样品来,让大家照样去填
(三)词的对仗
这里主要谈与律诗的对仗不同的地方。词的对仗与律诗的对仗有很多不同,
主要是:1.词是长短句,许多地方不适宜用对仗,所以必须一连两句字数都相
同的时候,才有可能对仗;但是相连的两句字数不相同之时,也有可以用对仗
的,那就是上五下四的两句。上句虽有五个字,实际上是四字句前面加上一字
豆,所以就不妨用对仗了。例如:《玉漏迟》后第二三句奈新燕传情,旧莺饶
舌(程垓);记掩扇传歌,剪灯留语(吴文英)。《满庭芳》后第四五句且莫思身
外,长近尊前(周邦彦),但身为利锁,心被名牵(吴潜)。《瑞鹤仙》前第二三
句正梅雪初消,柳丝新染(杨炎),渐翠减凉痕,腥浮寒雪(蒋捷)。《齐天乐》
前第七八句望舟尾拖凉,渡头笼暝(史达祖),看风动疏帘。浪铺湘箪(方万里)。
2.律诗的对仗有固定的地方,而词的对仗却没有一定的地方;即使相连的两句
字数相同,也不一定对仗,由词人自由发挥。3.律诗在原则上是以平对仄,以
仄对平,词就没有这个规定。非但普通第二第四字不必平仄相对,甚至对仗的
句脚也可以俱平或俱仄。例如:《醉太平》情高意真,眉长鬓青。(刘过)~~~~
《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秦观)~~~~4.词的对仗不避同字相对。例如
《一剪梅》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就成了一种常规。
词的句式、节奏
词谱中有着大量的律句,这些律句的节奏都和律诗的节奏一样。这里只介
绍词所独有的句式、节奏。(一)一字句1.一字句一字句极少见,正式定作一字
句的只有《哨遍》后段起句。还有就是《钗头凤》两阕末句的"错!错!错!""
莫!莫!莫!"等。2.一字豆(逗)比较常见。词里有一种句式,从字数上看是五
言句,但从意义上分析,却是由第一个字引领后四个字,成为一|四结构,如"
任||杨花|漂泊"。这第一个字就叫"一字豆(逗)",都是仄声。尤其常见的是,
是由一字豆引领两个四字句形成对仗(例见上节)。(二)二字句二字句不常见,
比较常用的是做叠句,而且押韵。如:
调笑令[五代]王建
杨柳,杨柳,日暮白沙渡口。船头江水茫茫,商人少妇断肠。肠断,肠断,
鹧鸪夜飞失伴。 ̄ ̄ ̄ ̄ ̄不是叠句的,往往用在后阕的起句。如《沁园春》、
《瑞鹤仙》、《喜迁莺》等。其他只有在《河传》、《醉翁操》、《南乡子》
等少数词牌中应用。(三)三字句1.一|二惊|塞雁,起|城乌剪|红绡,裁|绿意。
2.二|一碧云|天,黄花|地红杏|了,夭桃|尽。三字句往往形成对仗。(四)四字
句详见律诗部分。(五)五字句详见律诗部分。(六)六字句详见律诗部分。需要
指出的是,词的六字句中有一种三|三句式,词谱往往在第三字后注一个"豆
(逗)"字来标明。如(以、代豆):极目送、归鸿去(黄庭坚《青玉案》)人催下、
泪千行(李清照《御街行》)(七)七字句详见律诗部分。也和六言一样,词的七
字句里也有一种三|四结构,词谱也都在第三字后注一个"豆"字来标明。如:背
西风、酒旗高矗。(王安石《桂枝香》)最难忘、遮灯私语。(史达祖《解佩
令》)(八)八字--十一字句八字以上的句子,往往可以认为是由两句复合而成的,
如上三下五是八字句,上三下六是九字句,上三下七是十字句,上四下七是十
一字句,它们往往用"逗"作意义上的连接。
本文发布于:2023-11-21 15:02: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578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