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原文

更新时间:2023-11-21 14:58:02 阅读: 评论:0


2023年11月21日发(作者:卜栋)

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作者:佚名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

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

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

思》

作者:佚名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

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

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歌

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

的意境。

1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

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

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

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

删稿》云: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

这些景语都是情语, 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

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 断肠人在天涯 作为曲眼更具有画

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

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

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

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

古代不少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

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

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2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

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

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

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

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

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

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

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

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

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 秋思》 并列式意象组合

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

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

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瘦马,

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 西

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

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 夕阳西下 ,是全

3

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

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

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

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

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

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忆秦娥 箫声咽》词中 乐游原上清秋

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宋张炎《壶中天 扬舲万里》词中也有 老柳

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 赏时】 落日平林噪晚鸦,

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

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

花。 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 老树悬藤

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

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 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4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

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

《天净沙 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 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

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

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

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

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

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

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

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

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

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

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

山早行》中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

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

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

成功的原因之一。

5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

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

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

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

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宋玉首

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

秋日 草木摇落而变衰 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

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

一般, 僚僳兮(凄凉),若在远行 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

无友生 。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

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

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万里悲秋常作客 便是一例。马致

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

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

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

共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净沙 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

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

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6

赏析二

作者:佚名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

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乐记》

中说: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

来。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 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

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 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

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譬如:阳气最

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和。

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

长,所以就会百花齐放。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

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

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

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离骚》中屈原叹道: 日月忽其不

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宋玉在《九

辩》里说: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陆机

《文赋》云: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

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7

再看他的布景: 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

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

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

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

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

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

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

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

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

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

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

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会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

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 如此萧

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

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再看他用字: 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

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

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

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

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8

9


本文发布于:2023-11-21 14:58: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578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