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式塔整体性原则谈汉语古诗歌意象的英译
以温庭筠 商山早行 和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为例
口夏旭娇
摘要: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在中国古诗中,汉语的意合现象尤为明显。汉语古诗中的意境通常由一
个个意象组合而成,该种意境是作者把表达思想感情和描写客观景物环境融合在一起的一种艺术境界。本文从格
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原则出发,对汉语古诗意象英译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在英译汉过程中,切不可为求形式对等
而不顾英语的形合这一特点,应该把达意作为诗歌意象翻译的基础,在英译过程中应借助不同手段使分离的、块
状的意象有机串联起来,使英语译文符合其本身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意合形合格式塔整体性原则 意象汉语古诗
一
、
引言
整体,也就失去了其意义或者使人无法把握。因此,整体
学术界普遍认为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即汉语以 是来自于各部分同时又是超越各部分的新的结合体。
意驭形,而英语则以形制意。方梦之(2004)指出,“形 从形式上来看,汉语古诗的意象是块状的、分离的。
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问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或词汇 但是,中国人擅长的是想象与联想,强调的是整体思维,
手段。意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 即把看似块状的、分离的意象整合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从
段”。正如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欧化的语法” 中把握作者的思想动态。而英语却注重形式形态的变化以
一
章中所说: “中国话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
达到连续、连贯的效果。因此,这种融合了文学、心理学
须;西文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必不可
和哲学思想的格式塔整体性原则对文学翻译有着很强的指
少的”。
导作用。我们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在意境上呈现
汉语重意合这一特点在汉语古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出整体性,也要在英译文的形式上体现出整体性与连贯
汉语古诗通常是由一个个简单的意象组合成一幅绘声绘色
性,这是由英文重形合这~特征所决定的。
的画,以达到诗人抒情之意。在这一个个意象之间并无显
兰、汉语古诗的意合
性的形态联结。读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并结合整
汉语喜欢用一字一词表现一个意象,一句诗中常常融
体性原则将一个个意象联结起来,从而体会诗人融合了其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商山早行》)
例(1)中,作者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成一幅凌晨赶路的清冷风景,以此来形容游子早行的凄冷感受和寂寞
心情,素来为后人所传诵。该诗句只用了十个字组成了六个名词,而这六个名词组成了六个意象,其间没有用任何的连接
词,也没有任何表示语法关系的形态标记,只是简单地将这六个意象进行排列连缀起来,而这样的简单组合也并未给读者
理解诗人所抒之情带来任何困难。因为,我们通过各自的想象与联想,已经把这六个意象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惟妙惟肖
的图画,从中我们能读懂诗人的凄冷感受与寂寞心情,甚至产生某种共鸣。
四、《商山早行》和《天净沙・秋思》的英译
正如上文所说,汉语古诗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那么,在汉诗英译过程中,我们是否应该放弃英语形合这一特点,将
汉语古诗中的意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即将那些形似离散的、块状的、空间的意象简单罗列相加呢?笔者认为,在汉诗
英译过程中,切不可为追求完全形式对等而忽略英民族的文化特点,即重视个体思维、重视形合。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
从格式塔整体性原则出发,以达意为基础,将汉语古诗英译得恰到好处。下面我们以例(1)及其英译为例,对此进行分析
与探讨。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译文1:The crowing of the cock,the thatched inn,the moon;
Footprint S,wood bridge,frost.
译文2:The cock crows as the moon set S over the thatched inn;
Footprint S are 1eft on the wood bridge paved with frost.(许渊冲译)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温庭筠的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如图1:
图l
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到,温庭筠的这两旬诗是由十个字组成了六个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以和及)
霜。由于中国人重整体思维,汉语重意合,我们在欣赏这两句话时,会先通过联想与想象,将这六个意象有机串联起来,
使其成为一个整体,通过宏观把握,构建一个格式塔意象,从而真正解读诗人欲抒之感。尽管汉语在语言形式上是简单罗
列,这些意象只是离散的,但从意义上而言,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栩栩如生、意蕴丰富的意境。那么,我们在英译这两句
诗时,是否可以将这六个字或词翻译成英文,简单罗列相加呢?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译文1,该译文只是将六个意象译成英文,然后将其机械相加,结果使得英语读者无法很好或是轻
易地解读该诗的真正意境。英语不像汉语那样重视整体思维,因此,英语读者并不能轻松地将这些离散的意象整体化,并
从整体上把握其意境。就如整体性原则所倡导的那样“整体并非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就因为如此,我们在汉诗英译过程
中,首先要在英译文的形式上把握好诗句的整体性与连贯性。
根据格式塔整体性原则,我们在翻译时应整体把握这两句诗,因此,像译文1那样简单将意象翻译并机械相加的做法是
行不通的。译文2则译得恰到好处:译者通过一些手段填补了汉语古诗语言符号层面的空白,使其英译文符合了英文重形合
的这样一种特质。
该译文在联结这六个意象时,从英文重形合这一特征出发,以格式塔整体性原则为准则,运用了各种手段将其有机结
合。译者用了谓语动词“crows”“are left”,一个时间状语从句“as the moon sets over the thatched inn”,在
该从旬中有完整的主语、谓语以及状语,一个介词短语“On the wood bridge”和一个作后置定语的过去分词短语“paved
with frost”。译者运用这些手段,将汉语的六个意象组合成了两句完整的句子,具有明显的形合特征。
下面再来分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1:Dry vine,old tree,crows at dusk.
Low bridge,Stream running COttages,
hncient road,WeSt wind,leaning nag,
The Sun we'sting,
葛
考
=
善
2012.07
言应用研究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译文2: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Returning crows cracking at dust
A few housed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a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m path,in the west wind
A Iean hor 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yeler i 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1d
《天净沙・秋思》以凝练的语言,准确委婉地刻画了旅人漂泊的心境(见图2)。
图2
该诗寥寥28个字,构成了I1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和断肠人
在天涯。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元曲从形式上来看,11个意象是相互离散的,中间没有用任何的连接手段及语法手段,但是汉
民族擅长整体思维,在欣赏这一首曲时,就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惟妙惟肖的画面,而这个意境正是作者想通过凝练的语
言表达出来的。这11个意象合成一个凄凉哀愁的意境,渲染出一派清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了旅人的愁。
虽然只有28个字,但这11个看似简单罗列实际上是作者精心安排与挑选的意象无比鲜明地反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形象,其
艺术表现力极其高超。
那么,我们如何将其英译呢?下面列举了两种译法,首先来分析一下译文1。该译文中作者尽量追求形式上的对等。例如:
图圈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the sunwesting.and onewithbreaking heartatthe sky’S edme
图3
从图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西风、古道、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都做到
了形式对等,而“流水人家”在汉语中是两个意象,两个名词,英译文将其合并为一个形容词词组“stream running
cottages”。在这样的译文中,可以说译者做到了完全的对等,但是英语是重视形合的语言,英民族人是无法像中国人解
读原文那般做到真正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凄凉哀愁之感的 汉语的整体性并非表现在形式上,而是表现在意境上。这
首元曲尽管形式上是分散的,是部分的简单相加,但是通过读者的想象与联想后,我们能将这些意象统一成一个意境,从
而很好地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感情。然而英语的整体性不光表现在意境上,同时还表现在形式上,如果我们在英译文中,只
是把一个个名词或名词词组简单相加,就会加大英民族读者理解该文的难度,因为这样的语言表达并不符合他们的思维意
识和语言规律。
再来看译文2。在该译文中,译者采取了不同的词汇手段和语法手段,使其形式上做到了连贯与自然。原文是静态
的,而译文是动态的;原文主要由事物构成,而译文主要由情形构成;译文中也加了不少原文没有的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
语,如“hanging,returning,croaking,hidden,comes,plodding”等。通过这种变化,译者所译的英译文就能使读者
真正领悟到原文的内涵、原文中各有机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作为一个整体它可能抒发的情感深度和力度。在汉译英过
20l2.07
语言应用研究 渭
外宣翻译视角下的
汉英语言风格差畀研究
口施念翔
摘要:翻译对外宣传文件或材料时,译者应充分考虑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表达风格上的明显差异,并根据需
要,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修改或删减,以使译文符合译语受众的思维习惯和审美意识,确保他们能顺利地获取
信息,从而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关键词:外宣翻译汉英语言风格译语受众
一
、
引言
格,更贴近译语受众的思维习惯,使他们能够顺利地获取
汉英两种语言不仅在词汇、句法及语篇等方面存在
所宣传的内容,满足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从而达到对外宣
较大区别,而且在语言表达风格上也有明显差异。在汉语
传的目的,取得预期的效果。本文将围绕汉英语言风格的差
中,人们经常选用华丽的词藻或使用习语、成语及各种修 异,分析处理这些差异的基本原则,并提出具体的策略。
辞格,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而英语行文则强调逻辑的严 二、处理汉英语言风格差异时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谨,表达的洗练和文风的质朴。因此,在汉译英时,尤其 在我国的对外宣传中,有时为了加大宣传力度,突
在外宣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到汉英两种语言在风
出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提升国际地位和形象,往往
格上的差异,并根据需要,在不改变原文意义的前提下, 会使用一些夸张的修饰语,以渲染气氛,增添语言的感染
对原文进行一定的调整,以确保译文更符合英语的表达风 力。这在汉语语境中是常见的,但如果按照汉语的文风进
参考文献:
程中,我们始终要知道汉语的整体性是表现在读者自我想
I]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
象与联想的意境中的,而英语的整体性既需要有读者自我
想象的空间,更需要形式上的完整。译者因此要不断追求
[2]彭长江,顾延龄译海探秘[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译文的完整性与连贯性。
五、结语
[3】文殊.诗词英译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黄曙光.从“格式塔”整体性原理看古诗《天净沙・秋思》的翻
译[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30).
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这一文化差异是为诸多专
加了难度,因为意合在汉语古诗中的表现尤为明显。汉语
5】周寅.“格式 心理学与诗-歌鉴赏[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 [
家学者所认可的。这一种文化差异确实给古典诗歌英译增
(4).
6】谭业升.意象编码的翻译与语言差异[J】.中国翻译,2003,(4). [
的整体性隐藏在一个一个意象的背后,汉民族习惯于通过
7】许渊冲.文化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想象与联想将看似离散的、块状的意象联结成一幅完整的
8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
画,从中寻求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即汉语诗歌的整体
性是表现在读者自我想象与联想的意境中的,并非通过形
9裘克安.古诗文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2004,(I).
1O】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
式上的完整得以实现。然而,英语却不同,其整体性既需
要读者进行自我想象与联想,同时更需要形式上的完整。
因此,在英译汉语古诗的意象时,我们切不可为求形式对
的基础。在英译过程中可借助不同手段,如词汇和语法手
[iI】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J】.外语与
外语教学,1999,(I2).
等而不顾英语形合这一特点,应把达意作为诗歌意象翻译
[12】姜秋霞,权晓辉.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J】.中国翻
译,2000,(1).
3】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5. 【I
段将汉语古诗中分离的、块状的意象有机地串联起来,使
英译文符合其本身的语言特点,具有完整性与连贯性。
(夏旭娇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耋
量
2012.07
本文发布于:2023-11-21 14:28: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578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