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蓦山溪
张中孚
①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
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终南
山色,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
②③
[注] ①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
后降金。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②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
“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③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
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
[读懂诗歌]
1.利用选项通诗意
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
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
[提示信息] A项是对词的上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上
片的词意。
B.“听楚语,厌蛮歌”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
久难回的人生境遇。
[提示信息] B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
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
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了作者
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提示信息] C项是对词的下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下
片的词意。
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明前
人说的话深得其心。
[提示信息] D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
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
2.结合注释提信息
从注释来看,作者一生经历多朝,应该是尝遍了人生旅途的酸甜
苦辣,词中化用的刘禹锡的《初至长安》和白居易的《长安道》可以
印证之。
3.诗歌正文准翻译
关中地势险固,二万人足以抵挡诸侯百万之兵。我少壮时代喜好
功名,横刀立马,锦帽貂裘。然而,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昔日功成
名就之士此刻却像浮萍断梗一样漂泊在江湖上,整日听着他乡的语
调,看着异族的歌舞,实在感到厌倦,往事实在是不堪回首,有谁知
道呢?
到了暮年,我满头白发,欣喜地回到了故乡。虽然老马识途,但
也为眼前的黯淡萧条景象频频悲鸣。长安已经几度易主,只有那终南
山色依然青青如昔;那些长安道上来往的客人,来一回,就见老一回。
4.找出“情语”易分析
(1)一句“萍梗落江湖”,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身不由
己。
(2)一句“往事知多少”借用李后主《虞美人》词句传递出多少
隐情。
(3)“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借用刘禹锡“不改南山色,其余
事事新”的诗意,感慨人生世道的复杂。
[准做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
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
B.“听楚语,厌蛮歌”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
久难回的人生境遇。
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了作者
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明前
人说的话深得其心。
[解析] 不是“直接”,而是化用诗词典故。
[答案] C
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上片喜:“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是对
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追忆;②上片忧:“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
蛮歌”,写出了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魄;③下片喜:“苍颜白发,
故里欣重到”,是重回故里的欣喜;④下片忧:“长安道,一回来,
须信一回老”,写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成都大阅
①
陆游
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
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
②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属櫜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
③④
[注] ①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②雪岭蓬婆:泛指
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③属櫜(ɡāo):佩戴箭囊。④儒冠误此身:语
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儒冠多误身”指满腹经
纶的儒生穷困潦倒。
[读懂诗歌]
1.利用选项通诗意
A.诗的第一句写出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
者的喜悦心情。
[提示信息] A项是对诗歌第一句的理解和情感的赏析,有助于
我们把握作者此时的心情。
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
峭和山色的青碧。
[提示信息] B项是对诗歌第二句内容的理解,相当于对此句的
翻译。
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
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提示信息] C项是对诗歌第三联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有助于我
们把握诗歌的主体内容。
D.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感
叹自己的无所作为。
[提示信息] D项是对诗歌尾句所用典故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
握诗歌的整体感情基调。
2.巧借题目提信息
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描写大阅兵场面的诗,阅兵事件一定触动
了诗人的理想与愿望。
3.诗歌正文准翻译
我迎着秋天雨后新气,来到成都军队检阅的校场,向远处看成都
周围的山峦,一片青碧险峻。将士们的号令声仿佛传到雪岭、蓬婆山
之外,他们的声音足以威震秦川平原、渭水河畔。军旗的影子随着风
闪动,马蹄在雨后经尘不染。我穿着军装乐亦在此,儒生的衣冠束缚
我好长时间了!
4.找出“情语”易分析
尾联抒情。“属櫜缚裤”,写自己身着军装;“毋多恨”,写乐
意为此。乐意的原因是诗人久抱从戎壮志,恨“儒冠”的“误此身”,
这一句乃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这一联在喜
悦中带有感慨余音。
[准做题目]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第一句写出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
者的喜悦心情。
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
峭和山色的青碧。
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
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D.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感
叹自己的无所作为。
[解析] C项,“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不当。颈联中
说“旗脚倚风时弄影”,“倚”意为“随着”,“时”意为“时而,
偶尔”,“弄”意为“戏耍”,从“倚”“时”“弄”几字来看,风
势应是不大。
[答案] C
4.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写景的技巧。首先要回顾写景的方式方
法,然后再看中间两联写了哪些内容。“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
渭水滨”,“令”和“声”是将士们的号令声,阅兵时,将士们的号
令声传到雪岭蓬婆外,震动了秦川渭水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音,突出阅兵时的盛大气势
和雄壮的军威。“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这两句写到
“旗”和“马蹄”,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写,使用白描的手法写了阅
兵场上的情形,只看到旗帜偶尔随着风摆动,士兵训练有素,驰马轻
捷,渲染出阅兵场整齐、严肃的氛围。
[答案] ①颔联从听觉角度写,用夸张手法,写阅兵将士们的号
令,声传山外,声震远方,渲染出阅兵的盛大气势和雄壮军威。②颈
联从视觉角度写,运用写实(白描)的方法,营造出阅兵场整齐、严肃、
动中显静的氛围。
本文发布于:2023-11-20 13:36: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564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