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新课标18专题十八读懂古代诗歌的”三大路径“_百度文

更新时间:2023-11-20 13:36:17 阅读: 评论:0


2023年11月20日发(作者:姚羹)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9)

蓦山溪

张中孚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

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终南

山色,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

[] 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

后降金。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

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

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

[读懂诗歌]

1利用选项通诗意

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

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

[提示信息] A项是对词的上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上

片的词意。

B“听楚语,厌蛮歌”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

久难回的人生境遇。

[提示信息] B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

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

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了作者

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提示信息] C项是对词的下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下

片的词意。

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明前

人说的话深得其心。

[提示信息] D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

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

2结合注释提信息

从注释来看,作者一生经历多朝,应该是尝遍了人生旅途的酸甜

苦辣,词中化用的刘禹锡的《初至长安》和白居易的《长安道》可以

印证之。

3诗歌正文准翻译

关中地势险固,二万人足以抵挡诸侯百万之兵。我少壮时代喜好

功名,横刀立马,锦帽貂裘。然而,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昔日功成

名就之士此刻却像浮萍断梗一样漂泊在江湖上,整日听着他乡的语

调,看着异族的歌舞,实在感到厌倦,往事实在是不堪回首,有谁知

道呢?

到了暮年,我满头白发,欣喜地回到了故乡。虽然老马识途,但

也为眼前的黯淡萧条景象频频悲鸣。长安已经几度易主,只有那终南

山色依然青青如昔;那些长安道上来往的客人,来一回,就见老一回。

4找出情语易分析

(1)一句“萍梗落江湖”,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身不由

己。

(2)一句“往事知多少”借用李后主《虞美人》词句传递出多少

隐情。

(3)“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借用刘禹锡“不改南山色,其余

事事新”的诗意,感慨人生世道的复杂。

[准做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

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

B.“听楚语,厌蛮歌”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

久难回的人生境遇。

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了作者

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明前

人说的话深得其心。

[解析] 不是直接,而是化用诗词典故。

[答案] C

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6)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上片喜:“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是对

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追忆;②上片忧:“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

蛮歌”,写出了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魄;③下片喜:“苍颜白发,

故里欣重到”,是重回故里的欣喜;④下片忧:“长安道,一回来,

须信一回老”,写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

成都大阅

陆游

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

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

[] 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雪岭蓬婆:泛指

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ɡāo):佩戴箭囊。儒冠误此身:语

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儒冠多误身指满腹经

纶的儒生穷困潦倒。

[读懂诗歌]

1利用选项通诗意

A.诗的第一句写出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

者的喜悦心情。

[提示信息] A项是对诗歌第一句的理解和情感的赏析,有助于

我们把握作者此时的心情。

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

峭和山色的青碧。

[提示信息] B项是对诗歌第二句内容的理解,相当于对此句的

翻译。

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

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提示信息] C项是对诗歌第三联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有助于我

们把握诗歌的主体内容。

D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感

叹自己的无所作为。

[提示信息] D项是对诗歌尾句所用典故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

握诗歌的整体感情基调。

2巧借题目提信息

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描写大阅兵场面的诗,阅兵事件一定触动

了诗人的理想与愿望。

3诗歌正文准翻译

我迎着秋天雨后新气,来到成都军队检阅的校场,向远处看成都

周围的山峦,一片青碧险峻。将士们的号令声仿佛传到雪岭、蓬婆山

之外,他们的声音足以威震秦川平原、渭水河畔。军旗的影子随着风

闪动,马蹄在雨后经尘不染。我穿着军装乐亦在此,儒生的衣冠束缚

我好长时间了!

4找出情语易分析

尾联抒情。“属櫜缚裤”,写自己身着军装;“毋多恨”,写乐

意为此。乐意的原因是诗人久抱从戎壮志,恨“儒冠”的“误此身”,

这一句乃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这一联在喜

悦中带有感慨余音。

[准做题目]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诗的第一句写出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

者的喜悦心情。

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

峭和山色的青碧。

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

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D.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感

叹自己的无所作为。

[解析] C项,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不当。颈联中

旗脚倚风时弄影意为随着意为时而,

偶尔意为戏耍”“”“几字来看,

势应是不大。

[答案] C

4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6)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写景的技巧。首先要回顾写景的方式方

法,然后再看中间两联写了哪些内容。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

渭水滨是将士们的号令声,阅兵时,将士们的号

令声传到雪岭蓬婆外,震动了秦川渭水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音,突出阅兵时的盛大气势

和雄壮的军威。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这两句写到

马蹄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写,使用白描的手法写了阅

兵场上的情形,只看到旗帜偶尔随着风摆动,士兵训练有素,驰马轻

捷,渲染出阅兵场整齐、严肃的氛围。

[答案] ①颔联从听觉角度写,用夸张手法,写阅兵将士们的号

令,声传山外,声震远方,渲染出阅兵的盛大气势和雄壮军威。②颈

联从视觉角度写,运用写实(白描)的方法,营造出阅兵场整齐、严肃、

动中显静的氛围。


本文发布于:2023-11-20 13:36: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564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