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农业、气象谚语的修辞现象

更新时间:2023-11-15 16:46:22 阅读: 评论:0


2023年11月15日发(作者:房广)

应县农业、气象谚语的修辞现象

一、谚语的定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谚,传言也。”段玉裁注为:

“传言者,古语也。”而翻阅现代有关中国谚语的书籍,其中对

谚语的定义大致是:谚语是劳动人民创作并广为流传的定型化的

艺术语句,它是人民智慧和各种生活经验的总结,是带有讽喻性、

训诫型、经验性和哲理性的语言形式。由此可见,谚语是在大众

口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学形式。

谚语有雅俗之分,俗谚是指来自民间口语的谚语,凝结着

广大劳动群众的经验,蕴含着科学真理和生活哲理,给世人以教

育和启迪。俗谚包括农谚、健康谚语等,而本文所要介绍的山西

应县农业、气象谚语就属于俗谚的一部分。

二、丰富多样的应县谚语

应县地处雁门关以北、大同盆地南端,独特的方言和地理

造就了独特的谚语,又由于应县属农业大县,农谚自然占了当地

谚语的大部分。

应县谚语主要以口耳相传,为便于记忆,常采用一些巧妙

的手法,如修辞手法,这样又增强了谚语的知识性,融趣味性、

知识性于一体,体现了特定的思想,表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使

其具有音律美感、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

三、应县俗谚的修辞情况

(一)讲究修辞格律

谚语通常简短顺口,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容易

记忆。押韵、儿化的运用等是应县俗谚体现其节奏美的重要手段。

如:谷雨前后,点瓜种豆。

这则谚语中“后”和“豆”押韵,生动形象地透露出“谷

雨”这一节气前后应是种植瓜类、豆类的最佳时机。

又如:大寒不寒,人马不安。

谚语中“寒”与“安”押韵,意思是大寒时节不寒冷,

和牲畜都有生病的危险。

应县俗谚中还可看到许多儿化现象,这也与应县方言儿化

音重有很大的关系。儿化表示“小称”、“爱称”,也有调节语

句节奏的功效。如:鸡儿上架早,明儿个天气好。

其中“鸡”“明个”都用了儿化,前者是指“鸡”这一

类,表示“爱称”,后者使整句节奏感增强。总之,儿化使语言

更加亲切、通俗。

(二)修辞格的运用

、比喻。也叫打比方,用一种性质不同却有相似点的事

物去比另一事物,达到生动鲜明的效果。比喻在应县俗谚中经常

被使用,它将一些深奥、抽象的东西浅显化、具体化。如:苗前

一根草,赛过毒蛇咬。

本谚语将庄稼周围的草比作毒蛇,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锄地

的重要性和杂草对庄稼的毒害,正所谓“人勤地不懒”,“人勤

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夸张。就是言过其实,故意将事物的某些特征作夸大

或缩小的描述,富于强烈的感情色彩。如:离九十天冻死狗,离

伏十天热死狗。

狗是比较好养的动物,却也受不住数九之前十几天的寒冷

和数伏之前十几天的炎热,竟连生命都有了威胁。这是运用了夸

张的手法道出了应县当地当时的天气状况,表达了人们对这两种

天气的深切感受。

又如:处暑不出头,割了喂老牛。

处暑前后,应县天气开始转凉,很多庄稼都应逐渐成熟,

而那些仍未出穗的庄稼,收成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就毫无收成可

言,苗大多可以割了喂牲畜了。这里也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说明节

气与庄稼收成的重要性。

、排比。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

上的句子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表达具有关联性的内容。应县俗

谚中也常用排比方式表达完整、周全的意思。如:云朝东,摸个

空;云朝南,没个完;云朝西,渍泥糊糊没圪膝;云朝北,打倒

麻子带倒谷。

这里“朝”是朝向的意思,即乌云的走向。雨前乌云的不

同走向可以预测下雨的情况,这个排比句从乌云的四个不同走向

展示了即将来临的雨是“雷声大,雨点小”还是“拖泥带水”,

生动形象而又周全,音律和谐,节奏感强。这是应县人民在长期

的生活生产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他们做好生产生活的准备工作

有很大的帮助。

、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

作彼物来写的手法。在应县俗谚中经常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

人的思想,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如:太阳出宫,冻得穷人发昏。

俗谚中将太阳拟人化,为它安置了一座宫殿,将太阳升起

比作太阳出宫。“冻得穷人发昏”指的是在寒冷的早晨,太阳升

起时温度很低。这则谚语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也有押韵的

韵律美,句末“宫”、“昏”押韵,它们的韵母都是[],

体现了应县方言前后鼻音不分的特点。

、其他修辞形式

应县俗谚所用修辞格绝非以上几种,对比、对偶、顶真等

等,从不同方面赋予应县俗谚以特色。如:早晚烟扑地,必定有

雨意。

这是一个流水对,意思是早晚烟囱里冒出来的烟扑向地

面,是下雨的征兆。

又如:粪肥土,土肥苗。

这则谚语中前句的最后一字作了后句的开头一字,运用了

顶真的修辞手法,恰当地表明了粪、土、庄稼三者之间的关系。

应县谚语中还有多种修辞格综合运用的现象,如:正月十

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

这则谚语形式上是对偶,内容上各分句又运用了比拟的手

法,赋予“雪”、“云”人的思想和动作,用“打”、“遮”形

象生动地描绘出雪和云的动态美。这则谚语表达的是如果正月十

五晚上下雪或八月十五晚上阴天或下雨,那么这一年很可能是个

丰收年。它也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四、结论

谚语作为民间语言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对丰富多彩的

社会生活的反映,不仅给人以启迪和教益,而且还能使人在轻松

的状态下获得知识和美的享受。应县谚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再加上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极大地增

强了其艺术魅力,突出了应县谚语本乡本土的风格。


本文发布于:2023-11-15 16:46: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501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