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鹰和海燕形象之异同

更新时间:2023-11-14 22:47:43 阅读: 评论:0


2023年11月14日发(作者:秦鹤龄)

简析鹰和海燕形象之异同

——读高尔基的《鹰之歌》和《海燕》

江苏兴化 李剑峰

[摘要] 本文分析了鹰和海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认为海燕

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光彩照人,更加撼人心魄,具有更高的审

美价值。

关键词 共同点 浪漫主义 象征性 不同点 悲壮

《鹰之歌》和《海燕》系无产阶级革命歌手高尔基的散文诗

名作,它们都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的

年代里产生的。鹰和海燕的形象皆为浪漫主义形象,均带有象征

性,都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战斗激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鹰之歌》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作之一。该作中。作

者塑造了两个有象征意义的对立形象——在战斗中受伤的雄鹰

和在峡谷里苟活的蛇,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哲学的戏

剧性冲突。

鹰在和敌人的战斗中身受重伤,但它怀着“战斗多么幸福”

的信念,不悲观,不气馁,奋力展翅,搏击长空,壮烈牺牲。鹰

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化身。而蛇则认为“飞也好,爬也好,结果

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它习惯于在

阴暗潮湿、腐臭、气闷的山谷里爬行,过那种自认为“温暖、滋

润”的庸俗生活。蛇无疑是自私保守的市侩的象征。

《海燕》是一篇激情洋溢的革命檄文,是高尔基参加彼得堡

大学生示威游行后写成的鼓舞人心的革命颂歌。它运用象征和对

比、烘托的手法,塑造了海燕这一光辉形象,歌颂了无产阶级革

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该作中,狂风、乌云、雷电是凶

残丑恶而又虚弱的沙皇反动势力的象征,他们垂死挣扎,压迫人

民,镇压革命。大海及其波浪是革命高潮时广大人民群众力量的

象征,他们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不屈不挠。海燕是无产阶级革

命先驱者的象征,在革命风暴即将到来之际,他坚强无畏,乐观

豪迈,英勇善战,坚信革命的暴风雨一定会摧毁旧世界。海鸥、

海鸭、企鹅则是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的象征,他们面临

革命风暴的到来,呻吟躲藏,心惊胆颤,丑态百出,唯恐革命破

坏他们的安乐窝。

海燕和鹰,它们的形象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而正是由

于这些不同点,决定了海燕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光彩照人,更

加撼人心魄,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在《鹰之歌》中,鹰热爱广袤无垠的天空,热爱自由美好的

生活。在和敌人的战斗中,当负伤流血、自天而坠时,它愤怒地

膀吸足气,滚离山崖,滑下山岩,在搏击长空中折断翅膀,壮烈

牺牲,血浴海浪。“山泉的波浪把它卷住,泡沫里浴着血,冲到

海里去。海浪发出悲伤的吼声撞击着石头„„在浩大的海上,

鸟连尸体都不见了„„”

《海燕》中,当暴风雨正在酝酿时,大海苍茫,阴霾弥天,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下击波浪,

冲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

出了欢乐”,“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

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

心。”当暴风雨逼近之时,乌云压顶,雷声轰响,狂风卷浪,波

浪歌唱着冲向高空,迎接雷声,呼叫着跟狂风争鸣,海燕则“箭

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大笑那些乌云,它

欢乐地号叫,“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当暴风雨即将来临之

时,风吼雷鸣,云烧电闪,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

自己汹涌澎湃的深渊里,勇敢飞翔的海燕则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

态极度兴奋地大声疾呼“——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由此可见,鹰体现了渴望自由,渴望战斗,在战斗中英勇牺

牲的勇士的气质,带有悲壮的色彩;海燕则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先

驱者的化身、暴风雨来临前的预言者,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鹰的英勇奋战显得孤立无援,而海燕的搏

击却与人民革命的壮阔波澜彼此应和,紧密结合。

(20001月《中国高校教育与科研》)


本文发布于:2023-11-14 22:47: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491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高尔基海燕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