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

更新时间:2023-11-14 19:46:31 阅读: 评论:0


2023年11月14日发(作者:敖宏)

朗诵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以高尔基的《海

燕》为例

定稿人 巩义三中 孙红娟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朗诵的基本知识掌握朗诵技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诵实践掌握朗诵常用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朗诵活动把我作品的感情基调,感受诗歌散文等

的音韵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指导与探讨】

一、什么是朗诵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

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

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

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

1 12

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

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

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

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二、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

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

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

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

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

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

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

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

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

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

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

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

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

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

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

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

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

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

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

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

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

的向往、企盼。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

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

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

“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

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

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

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

到、亲身经历一样。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

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

的特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被国民党逮捕,

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

诵,因为朗诵作品一般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

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

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

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因而,在朗诵

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三、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

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

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一)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

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

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

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

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1.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

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

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

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

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3.强调停顿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

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

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

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

义来安排的。例如:

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

“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

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

日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伟大历史意义,应用停顿,句中划“║”和“│”的都表示强

调停顿。

如果不仔细揣度作品而任意作强调停顿,容易产生错误的

理解。例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一句:“来呵!让我们紧

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条”之后略

作停顿,就会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理解的正

确性。

(二)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

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

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

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

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

读;

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

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如:

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

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

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

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

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

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

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

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强调重音与语法重

音的区别是:

8 12

①从音量上看。语法重音给人的感觉只是一般的轻重有所

区别,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强调重音的音量大

于语法重音的音量。

②从出现的位置看。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

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强一些就行了。有

时,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此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

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

③从确定重音的难易上看。语法重音较容易找到,在一句

话的范围内,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

确定却与朗诵者对作品的钻研程度、理解程度紧密相连。

(三)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

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

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

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

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以(雷雨)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

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

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

周朴园认出。)

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

惊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

虚。)

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

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

(四)句调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

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

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

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

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

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

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

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

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

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

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

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

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四、朗诵不同于朗读,也不同于演戏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

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

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

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

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

是听众,他主要是通过声音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

鸣,手势、姿态等只不过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助性工具,不宜

过多、过火。

惜缘

12 12


本文发布于:2023-11-14 19:46: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490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高尔基海燕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