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辞官归隐新解
东晋陶渊明在入仕和出仕之间参悟了人生真谛,弃官保本, 返璞归真,
通过矫正、解放自我,达成自我实现的崇高境界。其 诗作反映出低调的物
质生活要求和高雅的精神文化层次, 也表现 了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
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 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
乃至文化史上奠定了不 朽的地位。 他不仅是第一流诗人, 也是中国古代
的大思想家 。
[1]
然而,关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学术界久有争论,至今 未获统一
认识 。从古至今有不少人说他:“不为五斗米折 腰”;“厌恶官场黑
[2]
暗”; 在政治理想破灭后才选择了洁身守志、 栖身田园的道路。 甚至有
人以讹传讹, 说他“向往田园生活”是 “消极遁世”的表现, 说他在官
场上混不下去才故作清高选择退 出,或是说他既缺乏政治才能又没有为民
造福的使命感、 责任感。 可见,关于陶渊明一生中几度隐而复仕、仕而复
隐的缘由,以及 学术界已有的相关评论,都有待于从根本上予以澄清。
一、“不为五斗米折腰”之说经不起推敲
“五斗米”之说源于《晋书•陶潜传》,说是陶渊明任彭泽 县令时,
有位上级领导(督邮)要到彭泽县视察,身边幕僚劝他 整理衣冠出迎。陶
渊明不想曲意逢迎,于是愤而离职,还留下一 句狠话:“吾不能为五斗米
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问题在 于,陶渊明要是当真因为这点小事而
辞职,也未免小题大做了!
他实在不想曲意逢迎也没什么,难道督邮定会给县令穿小鞋不 成?难道人
家督邮就不能来彭泽县视察?这件事倘若真正发生 过,也只能说明陶渊明
厌倦了迎来送往的繁琐, 希望有一个安静
而不被打扰的环境,想让自己的心灵归于宁静。 而只有甩开世俗 的一切纠
缠,才能不说违心的话,不做违心的事。非宁静无以致 远,这不是折腰不
折腰的问题。
二、“厌恶官场黑暗”之说不合逻辑
说陶渊明因为“厌恶官场黑暗”而归隐, 大谬不然,因为这
种说法根本不合逻辑。古时候有哪一个朝代的官场不是黑暗的? 所谓“清
者自清,浊者自浊”,况且陶渊明本人在《饮酒(其五)》 中也说“心远
地自偏”。什么叫“心远地自偏”呢?只要心志高 远,即使身居闹市(或
官场),也和住在僻静的地方(如田园) 一样。这就像信佛的人所说的: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上留;心中 有佛,在哪里都可以修行。
《饮酒(其五)》历来被认为“反映出作者对当时腐败政治 的厌恶”,
其实陶渊明既不像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 也不
是今天的一些大学生所鄙薄的“小隐隐于野”, 而是明明白白道
出了“结庐在人境”一一在人群中建房屋居住, 不隐而隐。心静,
境自静。只要“心远”,不管身处何地都不会受到尘俗喧嚣的干 扰。这分
明是一种宁静致远的情怀、 天人合一的境界。结庐人境, 却采菊东篱;身
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显然,身在何处并不重 要,重要的是“心远”。
晚照中令人“望峰息心”的山气,倦飞 而归巢的群鸟, 分明蕴藏着人生的
真谛: 回归精神家园才是有限 生命通向无限的唯一选择。 这真可谓大彻
大悟, 然而这彻悟不足 与外人道。诗的末句所说“真意”就在于此,“忘
言”亦在此。 在陶渊明看来,各安天命,内心的平安才是永远。世人或是
迫于 生计而疲于奔命, 或为追名逐利而上蹿下跳, 其实质不过是将头 顶
的井口看得比天还大, 然而毕竟“人各有志”, 何必去理会他 们呢?小
屋凭我静,大地任人忙,只要忠于本心,本色做人就是 大自在。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了饮酒诗的人, 取的 是“酒
后吐真言”之意, 而俗人常以为他是酗酒的酒鬼。 寂寞的 人在人群中依
然寂寞,孤独的人在人群中照样孤独。同理,倘或 没有追名逐利之心,即
使身居闹市或官场,也宛在深山或田园。 既然陶渊明本人都说“心远地自
偏”, 他又怎么可能因为“官场 黑暗”而辞官归隐呢?
三、“尘网”并非“特指官场”
陶渊明的 首《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最为脍炙 人口。
5
与其说他“清高傲岸, 借此表明了与腐朽统治者的不合作 态度”,不如说
是弃官保本,自我矫正。当他明白了自己真正想 要的是什么,便抛却尘杂、
污垢、喧闹,以及俗世中一切烦扰, 回归心中的那一方净土,感受内心的
宁静之美。
对于《归园田居(其一)》中所谓“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 年”,历
来的语文教材是把“尘网”解释为“特指官场”,把 “三十年”解释为
“十三年之误”, 理由是他做江州祭酒到辞去 彭泽县令恰好十三年。 很
奇怪, 难道陶渊明本人都搞不清他做官 是做了三十年还是十三年吗?其实,
“三十年”应是指稚气尽 脱、“懂事”以后的岁月,因为他写《归园田居
(其一)》时大 约四十岁出头。 历史的真相应该是, 陶渊明的一生经历
了三个阶 段:自己是自己(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自己不是自己
(误 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自己还是自己 (复得返自然) 。那么,
所谓“误落尘网中”,指的是“自己不是自己”的阶段(羁鸟, 池鱼),
怀想“自己是自己”阶段的少年自然心性 (旧林,故渊), 并且从此步入
了“自己还是自己”的返璞归真的境界 (复得返自 然)。与其说他“向往
田园生活”,不如说是“回归自然心性, 守护精神家园”。他在《种豆》
中作为结语写出了“但使愿无 违”,也表达了同样的心声, 就是要让自己
的天性得到自由舒展。
人们通常将“复得返自然”中的“自然”解释为与社会相 对的大自
然, 但是从更深一层想, 所谓“返自然”既指回归大自 然,也是强调返
璞归真,做回原来的自己,像孩童时期一样率性 而为。这样便同时照应了
起首的“少无适俗韵”和“性本爱丘 山”。因此,“尘网”并非“特指官
场”,而应理解为“尘世的 罗网”。
四、“消极遁世”之说尤其荒谬 有人说陶渊明“消极遁世”, 例如
日本的冈村繁先生断定陶 渊明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假隐士 。实在是荒谬!
[3]
陶渊明是开宗 立派的人物,大量的田园诗在他手上诞生,且不说后有王维、
孟 浩然等人为代表的“田园诗派”追随他, 即使从中国文人的群体 而言,
唐宋以后的文人哪个没有或多或少受他影响?与陶渊明同 时代的政府官员,
有谁比他的影响更为深远?做官或许功在当 世,但是陶渊明作为伟大诗人
的贡献和价值在于千秋万代。 那些 说他消极遁世的人, 大概多少也能背
诵他的几首诗吧?难道只有 做官才算积极?这纯粹是“学而优则仕”的
“官本位”思想作 怪!现当代作家如鲁迅、 徐志摩、 金庸、路遥等都不
是政府官员, 难道因为不做官就说明他们消极遁世吗?陶渊明最令人敬佩
的 一点, 就是当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究竟喜欢做什么、 到底想过何种 生活
的时候,毅然由仕而隐,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而且把它 做到了极致。
他身上有着太多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 为了爱好而生活, 将正
[4]
当爱好进行到底, 做自己最想做的人和事, 并且要做得有价值、有意义。
这就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本文发布于:2023-11-13 20:02: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484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