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全诗赏析
《望岳》全诗赏析
杜甫的名篇《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
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望岳》全诗赏析,欢迎阅读。
《望岳》全诗赏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
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
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
的渺小。
西岳高耸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
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着它登上华山去玉女祠呢?
可进了车箱谷就难以回归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门,难
以登爬。
稍稍等待天气转凉后,登上山顶去,看山本貌。
传说南岳有朱雀,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
在大半广阔的南方之地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
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齐、
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
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夸张的说法。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
白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代指西方之神。
朱鸟:这里指四灵之一的南方朱雀。
秩礼:古代辨上下﹑贵贱之礼。
自百王: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自,从……开始。
歘吸领地灵:指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歘,快速。
鸿洞:这里是广阔之意。
炎方:泛指南方炎热地区。
邦家:国家。
祀典:祭祀的仪礼。
馨香:这里指燃烧香蜡飘出的香气。
巡守: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
有虞:上古有虞部落,这里指古代居民。
洎:到,及。
世网:比喻社会上法律礼教、伦理道德对人的束缚。
行迈:远行。
潇湘:潇水和湘水,指南方之地。
渴日:尽日,终日。
绝壁: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命驾:命人驾车马。谓立即动身。
府主:指州郡长官。
曷以:怎么能。
牲璧:即牲玉,供祭祀用的牺牲和玉器。
衰俗:衰败的世俗。
赏析
第一首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
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
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
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
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
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
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
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
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
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
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
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
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
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
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
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
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
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
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
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
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
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
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
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
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
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
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
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
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
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
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
首相比,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
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
贬。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
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
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
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这好
人生,此诗因而显得委婉曲折,沉郁顿挫;咏衡山的《望岳》即或是
有所讽喻,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从中可稍
得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不过,无论他的心态如何改变,有一点始终
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了。青年时杜甫想要为国出力,
中年时他虽不得意,却仍有报国之思,晚年时他念兹在兹仍是君主与
朝政。
望岳阅读理解答案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阅读题
1、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的精神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
泰山高大的特点。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
4、“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
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
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
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7、本诗运用对偶表现出五律诗工整的特点的诗句是
8.《望岳》的作者是 (朝代) (人名)。(2分)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泰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
2、山北和山南。(巍峨)
3、泰山的高大;泰山的神奇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
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6. D
7.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
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
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评分意见:此题共3分。描绘内容全得2分,语言优美流畅得1
分。
8.唐代 杜甫
9.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杜普人物生平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
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
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
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
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
《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
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
《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
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
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
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
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
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
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
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
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
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
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
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
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
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
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
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
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
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
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
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
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
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
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
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一
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
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
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
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
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
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
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
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
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
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
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
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广德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
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大历元年到达夔州
(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
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
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
本文发布于:2023-11-12 14:49: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468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