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白居易与元白诗派学习专用

更新时间:2023-11-11 04:09:13 阅读: 评论:0


2023年11月11日发(作者:刘思彤)

教育资源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

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

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

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

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瓯北诗话》卷四)表面

看来,二者似背道而驰,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

趋则同。

第一节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杜甫写实倾向的承传与时代风尚及民歌的影响张籍、王建的

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元稹的诗歌创作

元、白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是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世俗

化的新思潮,其远源可以追溯到三百篇中的“风”诗和汉魏

乐府民歌那里,其近源则是安史之乱以来一批具有写实倾向

的诗人创作,尤其是伟大诗人杜甫的创作。杜甫晚年饱经战

乱,深入地接触了下层社会,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苦难的优

秀篇什,如有名的 “三吏”、“三别”、《兵车行》《彭衙

行》《悲陈陶》《哀江头》等即是。这些诗作有两点最值得

注意:一是继承了古乐府的形式,自拟新题,缘事而发,写

真实时事、亲身见闻;二是以朴实真切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诗,

力求通俗浅显。杜甫入蜀以后,这种倾向更得到新的发展,

有时直以方言俚语作诗,“朴野气象如画”(王嗣奭《杜臆》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卷四)。明人胡震亨引焦竑批评杜诗说:“杜公往往要到真

处、尽处,所以失之。”“雅道大坏,由老杜启之也。《唐

音癸签》卷六)这些批评,正好反证了杜甫在打破精雅的古

典诗歌传统,将诗歌引向通俗、写实方面所作的突出贡献。

杜甫诗中的写实性和通俗化倾向,在与他同时或稍后的元

结、顾况、戴叔伦等人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现和继承,

而到了贞元、元和年间,则有了强烈的回响。元稹、白居易

都对杜甫的写实之作全力推崇,白居易说得更为具体:“杜

诗最多,可传者千馀首,……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

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杜尚如此,

况不逮杜者乎?”(《与元九书》)这里,白居易将其全部注

意力都投向了杜甫的写实讽时之作,对于杜的其他作品以及

“不逮杜”的作家作品,则评价偏低,说明白居易继承杜甫

写实传统的意识是非常明确的。元稹除了注目于杜甫的诗歌

内容,还对杜诗的通俗化倾向寄予一瓣心香:“怜渠直道当

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酬孝甫见赠十首》之二)“当

时语”即当时民间的俗语言。在诗中使用“当时语”,既然

有老杜在前导源,则后继者便有了坚实的依据。于是,张籍、

王建、白居易、元稹等人纷纷起而效仿,致力于通俗晓畅、

指事明切的乐府诗的创作,白居易作诗甚至要求老妪能解

(释惠洪《冷斋夜话》,一时间蔚为风气。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在这一诗歌通俗化的过程中,张、王、元、白等人还自觉地

向民歌学习,写下了不少颇具民歌风味的歌诗。如张籍的《白

鼍鸣》《云童行》《春别曲》,王建的《神树词》《古谣》

《祝鹊》,白居易的《竹枝》《杨柳枝》《何满子》等,都

平实浅易,自然明快,充满乡土市井气息。白居易《杨柳枝

二十韵》自注:“《杨柳枝》,洛下新声也。”说明他是在

依当时新的曲调填词;《听弹湘妃怨》“似道萧萧郎不归”

句下自注:“江南新词云:暮雨萧萧郎不归

几乎是不加变动地将民歌原辞纳入诗中。此外,他们的乐府

诗创作,也受到来自民歌的不小影响,陈寅恪指出:“乐天

之作新乐府,乃用毛诗,乐府古诗,及杜少陵诗之体制,改

进当时民间之歌谣。……实则乐天之作,乃以改良当日民间

口头流行之俗曲为职志。”(《元白诗笺证稿·新乐

府》)这样一种接近民间取法民歌的群体性努力,反映了此

期诗人已形成通俗化审美的自觉追求;而当这种自觉追求与

他们对杜诗写实倾向的自觉承传聚合一途,并受到尚俗时风

的强烈鼓荡时,自然而然便会迅猛发展,在诗坛形成轩然大

波。白居易《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有云:“诗到元

和体变新。”李肇《国史补·叙时文所尚》指出:元

和以后,诗章则“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由此

看来,诗歌的通俗化实在已是当时众人所趋的时代风尚了。

张籍、王建是中唐时期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时号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张王”。张籍(766?~830?),字文昌,苏州人。

贞元十五年(799)登进士第,曾任太常太祝,久未升迁,

长庆初,因韩愈推荐而为国子博士,后转水部员外郎、国子

司业,人称张水部或张司业。有《张司业集》,存诗四百馀

首。

张籍一生交游甚广,与同时诗人如王建、孟郊、韩愈、白居

易、元稹、刘禹锡等人都有交往,就在与韩愈关系最为密切。

但从性格上讲,张籍更近于白居易的平易通脱,而不同于韩

愈的激切峻刻。韩愈和白居易都有论张籍诗风的诗,韩称其

“古淡”(《醉赠张秘书》,白则称赏其讽谏之义:“尤工

乐府诗,举代少其伦。……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

张籍古乐府》

张籍有乐府诗90首,有古题,也有新题,取材非常广泛,

农民、樵夫、牧童、织妇、船工、兵士,都成了表现对象;

商人的奢侈牟利、官府的横征暴敛、战争的残酷破坏、边将

的邀宠无能,在诗中也有真切反映;但张籍乐府中写得最集

中、最深刻的,还是农民的生活和苦难,如《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

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牧橡实。西江贾客

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诗简略地勾勒了老农一年的苦辛,语极平实,却字字血泪。

官府的残酷、老农的凄苦、社会的不公,都从“化为土”三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字和“船中养犬长食肉”的对比中自然传达出来,不着意于

讽谕而讽谕之义已见。这正是张籍乐府之一特色。

张籍的乐府诗一般选题不大,都是些“俗人俗事”,但挖掘

甚深,往往由一人一事一语见出社会的缩影。如其《牧童词》

共十句,前八句写牧牛情景,盎然如画,末两句以牧童喝牛

之语说道:“牛牛食草莫相顾,官家截尔头上角!”平淡随

意中传达出一个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官家对农民欺压掠

夺,连牛角都不放过;而牧童动辄用“官家”吓嘘牛,正说

明百姓们对统治者已是何等的恐畏和反感。又如《征妇怨》

借“夫死战场子在腹”来表现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促

促词》通过“家中姑老子复小,自执吴绡输税钱”的情景反

映农妇的艰辛及其对远行丈夫的思念,都是似浅实深的例

子。

教育资源

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一个“又开封”,与前句的“复恐”紧相关合,将“万重”

意绪无从表达又恐表达不尽的复杂心态婉转表现出来,耐人

寻味。宋人张戒说张藉诗“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思

深而语精”(《岁寒堂诗话》卷上),王安石评价张诗 “看

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都很

有见地。张籍的不少优秀诗作表面看来非常平易、本色,无

丝毫雕琢痕迹,但其中又确确实实融入了作者在布局造语上

的大量心血。只是所有这些功夫,在诗成之后都已浑化无迹

了。

王建(766?~?),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

出身寒微,初为官时已近五十。曾任县丞、太府寺丞等小官、

闲官,大和年间,官终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存诗五

百馀首。

王建与张籍有同窗之谊,诗风也近似,所作古题乐府约三十

首,新题乐府175首,其中有不少描写农民日常生活,表

现其喜怒哀乐,生活气息浓厚,如《田家行》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

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

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

教育资源

诗写收获季节的农村场景和农家心境,极平和恬淡,洋溢着

一种愉悦气息。比起张籍《野老歌》中的“老农”来,这里

的农民生活要相对好一些,因为遇到了一个好年景,打下的

粮食、纺织的丝线虽不指望“入口复上身”,但交纳租税却

已足够。“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这就是农

民的唯一要求和希望。王建用质朴自然的诗句将这极微薄的

要求和希望表述出来,同时也将欢乐表层掩抑下的农民的悲

哀和忍耐十分真切地表现出来。

王建与张籍虽都以写实见长,但王建诗往往更含蓄、更隐曲

一些。如《织锦曲》以精细的笔触描写织锦女劳作的艰辛,

结尾写道:“莫言山积无尽日,百尺高楼一曲歌。”劳动的

教育资源

巧妙、清新可诵的篇章: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

人恨五更风。

王建和张籍的诗歌曾得到后世的广泛好评。明人高棅指出:

“大历以还,古声愈下。独张籍、王建二家体制相似,稍复

古意。或旧曲新声,或新题古意,词旨通畅,悲欢穷泰,慨

然有古歌谣之遗风。”(《唐音癸签》卷七引)清人翁方纲

也说:“张、王乐府,天然清削,不取声音之大,亦不求格

调之高,此真善于绍古者。较之昌谷,奇艳不及,而真切过

之。”(《石洲诗话》卷二)可以说,在扭转大历风调,继

承汉魏乐府和杜诗传统,将诗歌创作导向重写实、尚通俗之

教育资源

察使、武昌军节度使等职,53岁得暴疾卒于武昌任所。有

《元氏长庆集》,存诗八百馀首。

元稹的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但他的“新题乐

府”却直接缘于李绅的启迪。元和四年(809),他读了

李绅写的20首“新题乐府”后,写下12首和诗。李绅的

原作今已无存,现只能从他的《悯农二首》等诗和元稹的和

作来推测其面目了。元稹的和诗虽都是写实之作,如《上阳

白发人》写宫女的幽禁之苦,《五弦弹》借“弦”与“贤”

的谐音,写任用贤才之事,《法曲》对 “胡音胡骑与胡妆,

五十年来竞纷泊”的习俗表示不满……,但其中不少篇章却

殊少情致,概念化倾向很强,且叙事繁乱,往往“一题涵括

数意”(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古题乐府》

比起上述新题乐府来,元稹于元和十二年(817)与刘猛、

李余相和,所作19首《乐府古题》要好一些。这些作品或

“虽用古题,全无古意”,或“颇同古意,全创新词”,都

是“寓意古题,刺美见事”(《乐府古题序》)的讽谕之作。

其中《织妇词》《田家词》较具代表性。《织妇词》写织妇

为缴纳紧迫的租税而从事艰苦劳动,头白了还不能嫁人,以

至于羡慕檐前蜘蛛“能向虚空织网罗”。《田家词》反映了

农民生活的苦难:“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

来收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劚。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

足归卖屋。” 结尾更出之以反语:“愿官早胜仇早复,农

教育资源

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 在这些古题乐府中,

元稹改进了新题乐府的不足,每首只述一意,使得题旨集中

明确,多用三五七言相间杂的句式,甚至以11字为句(如

《董逃行》“尔独不忆年年取我身上膏”),参差错落,稍

有风致。但就总体水平看,语言仍嫌滞涩,《人道短》诸篇

全出以议论,枯燥乏味。

元稹的代表作是写于元和十三年(818)的《连昌宫词》

这是一首叙事长诗,通过连昌宫的兴废变迁,探索安史之乱

前后唐代朝政治乱的因由。诗的前半从“连昌宫中满宫竹,

岁久无人森似束”的荒凉景象写起,引出“宫中老翁” 对

教育资源

丰富,情致宛然,与《连昌宫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一位典型的才子型作家,元稹不仅性敏才高,而且风流

多情。他年轻时曾有过艳遇,创作了《莺莺传》传奇和《会

真诗三十韵》,此后又写下了大量艳情诗,内容多是对自身

经历的追忆,如《春晓》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

年前晓寺情。

又如《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些小诗语言浅易,格调轻快,而又低回缱绻,一往情深。

另外,元稹曾在妻子韦丛死后写下不少悼亡诗,抒发哀思和

怀念,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遣悲怀三首》。这三首诗全是

对亡妻生前身后琐事的描摹,却寄寓着一种人生的至情,其

中一些诗句尤其饱含哀思,动人肺腑。如云:“昔日戏言身

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

事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清人蘅塘

退士指出:“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

以浅近忽之。”(《唐诗三百首》)堪称的评。

在中唐诗坛,元稹与白居易交谊最深,二人曾写下了大量唱

和诗作,关于这方面的情形,我们将在第三节中加以论述。

教育资源

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主张 讽谕诗与《新乐府》创作的得

与失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

(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县)十一二岁时,

因避战乱而迁居越中,后又往徐州、襄阳等地,过着颠沛流

离的生活。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三年后中书判

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为应制举,

他与元稹闭户累月,研讨其时社会政治各种问题,撰成《策

林》七十五篇,其中不少条目与白居易日后的政治态度和诗

歌见解都有关联。是年,制科入等,授盩厔尉,次年为翰林

学士。

元和三年至五年,授左拾遗、充翰林学士。在这一时期,白

居易以极高的参政热情,“有阙必规,有违必谏”(《初授

拾遗献书》,屡次上书,指陈时政,倡言蠲租税、绝进奉、

放宫女、抑宦官,在帝前面折廷诤。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

《秦中吟》《新乐府》等大量讽谕诗,锋芒所向,权豪贵近

为之色变。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

教育资源

认真的思考,他早就存在着的佛、道思想逐渐占了上风,对

政治的热情开始减退。所谓“直道速我尤,诡遇非吾志。胸

中十年内,消尽浩然气”(《适意二首》其二)。正可看作他

心理变化的佐证。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回朝任太子

左赞善大夫,因宰相武元衡被盗杀而第一个上书请急捕贼,

结果被加上越职言事以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贬为江州(今

江西九江市)司马。这次被贬,对白居易内心的震动是不可

言喻的。他以切肤之痛去重新审视险恶至极的政治斗争,决

计急流勇退,避祸远害,走“独善其身”的道路。这一年,

他写下了著名的《与元九书》,明确、系统地表述了他的人

生哲学和诗歌主张。

元和十三年底,白居易迁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穆宗继位后,

被召回朝,先后任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长庆二年

(822),出刺杭州,此后又历任苏州刺史、秘书监、刑

部侍郎、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武宗会昌二年(842)

以刑部尚书致仕,闲居洛阳履道里,自号“醉吟先生”、“香

教育资源

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

“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

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

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谕、闲适、感

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

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

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

俗、强调讽谕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

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

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

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

讽谕,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

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

教育资源

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

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

《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

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

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

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

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

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

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

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由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到提倡为君为民而作,白居

易提出了系统的诗歌理论,他的《秦中吟》《新乐府》等讽

谕诗便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创作的。这一理论以其突出的

现实针对性和通俗化倾向,有可能使诗歌更接近于社会现

实,以至于干预政治。这一理论,是儒家传统诗论的直接继

承,也是杜甫的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从写时事

这一点说,白居易与杜甫是相同的;但杜甫唯写所见所感,

教育资源

以情,白居易与杜甫之不同处,正在于他出之以理念,将“为

君”而作视为诗歌的主要目的,从而极度突出了诗歌的现实

功利色彩,将诗歌导入了狭窄的路途。因过分重视诗的讽刺

功用,从而将诗等同于谏书、奏章,使不少诗的形象性为讽

刺性的说理、议论所取代。因评诗标准过狭过严,导致历史

上不符合此一标准的大量优秀作家、作品被排斥在外。所有

这些,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白居易的讽谕诗有一百七十馀首,这些诗大都作于贬谪之

前,在写实和尚俗一点上,与张籍、王建等人一脉相通,而

且在反映现实的深广度和尖锐性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观刈麦》是元和元年诗人为盩厔尉时写下的一篇较早的作

品,诗从“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写起,中段细述农人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艰辛和“家田输税尽,拾此

充饥肠”的哀痛,最后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结束,

于真切自然的描写中见出“田家”的巨大不幸,作者的反躬

自责也显得分外深刻。他如《村民苦寒》前半写“北风利如

教育资源

上述作品只是白居易讽谕诗的一小部分,但却大体展示了此

类诗作的两个基本倾向,即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

映,对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之恶行的尖锐揭

露。这种反映和揭露,是有名的《秦中吟》和《新乐府》中

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秦中吟》是组诗,共十首,“一吟悲一事”(《伤唐衢二

首》其二),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及

对劳苦民众的多重欺压。如《重赋》直斥统治者对百姓的残

酷剥夺:“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伤宅》揭露达官

贵人为富不仁,“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却“忍不救饥

寒”。《歌舞》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

醉暖脱重裘”的游乐,尾句出之以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

死囚”的激愤之语;《买花》通过一位“田舍翁”偶来买花

处的所见所感,发为“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痛切针

砭;《轻肥》则将矛头指向宦官集团的那些内臣、大夫、将

军:

教育资源

这是两个宛如天壤之别的阶层:一方脑满肠肥,花天酒地,

另一方则天灾人祸,竞至“人食人”!这鲜明的对比,很容

易使人想起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

《新乐府》五十首,作于元和四年,至元和七年大体改定。

这是一组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经过严密组织构建的系统化诗

作,内容颇为广泛,涉及到王化、治乱、礼乐、任贤、时风、

边事、宫女诸多方面,但其中写得好而且有价值的,仍然是

反映民生疾苦和下层情事、揭露弊政和权贵丑恶的那些篇

章。如果将这些诗作与元稹的“新题乐府”作一对比,则其

成就显然高出许多。首先,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

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上阳白发人》“愍怨旷也”;《红

线毯》,“忧蚕桑之费也”;《秦吉了》,“哀冤民也”;《卖

炭翁》 “苦宫市也”……这种安排使得中心突出,意旨明

确,避免了一题数意、端绪繁杂的弊病。其二,不少篇章形

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以七字句,富有民歌咏叹情

调;在语言运用上,力避典雅的书面语,而用口头语或俗语

穿插其间,如《秦吉了》开篇这样写道:“秦吉了,出南中,

教育资源

言,安用噪噪闲言语!”用寓言形式进行讽刺批判,含蓄而

切当。其三,一些优秀诗篇善于生动地描绘人物,感情浓烈。

如《上阳白发人》中间一段写那位白头宫女因被妒而“潜配

上阳宫”后的生活: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

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

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

深宫望秋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这段描写与《长恨歌》中唐明皇思念杨妃的一段描述颇为相

近。又如《井底引银瓶》中女主人公对少时生活情景的一段

回忆:

教育资源

在《新乐府》五十首中,包容以上诸点而取得突出成就的,

应首推那篇批判宫市和宦官、为贫苦百姓鸣不平的《卖炭

翁》。这首诗借卖炭老翁由“伐薪烧炭” 到进城“卖炭”再

到炭被抢走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扰民害民、宦官强取

豪夺的野蛮行径。其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

寒”两句尤为精警,先用 “可怜”二字倾注无限同情,继

以一“忧”一“愿”来写卖炭老人的艰难处境和细微复杂

的心理活动,真实贴切。诗中未发一句议论,全用形象说话,

却发人沉思。此外,《新丰折臂翁》和《杜陵叟》也是以老

翁为表现对象的诗作,前者写一位60年前为逃兵役而“偷

将大石捶折臂”的老人的不幸遭遇,借此对不义战争进行了

谴责;后者以沉重的笔触,描写了天灾人祸袭击下农村的凋

敝和农民的惨状,并借诗中人之口痛切呼喊:“剥我身上帛,

夺我口中粟,虐上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声

宏调激,带着强烈的批判。这两首诗就艺术成就来讲虽不及

《卖炭翁》,但在人物描写和反映现实的深度上,同样具有

不容忽视的价值。

教育资源

为了凑足五十篇之数而作,所以写得枯燥乏味,不耐咀嚼,

如《七德舞》《法曲歌》《二王后》《采诗官》等,大都是

议论和说教的堆积。同时,由于过多注重诗的现实功利目的,

作者常用理念去结构诗篇,真情实感相对不足,比起杜甫那

些深切体察民瘼、一任情感自然流露而又意蕴丰厚的乐府佳

作来,《新乐府》中不少作品确有一间之隔。其三,在语言

使用上,因一意追求浅显务尽而失之于直露无隐,有时一件

简单的事理也要反复陈说,致使诗作不够精炼含蕴。

白居易以《新乐府》为代表的讽谕诗在当时的影响并不大,

以至“时人罕能知者”(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在后世则

毁誉参半。但无论如何,白居易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

种新的诗体和新的风格,并以“不惧权豪怒,亦任亲朋讥”

《寄唐生》)的勇气,对当时的社会丑恶进行了最大胆的指

斥和抨击,这一点,是永远值得人们钦敬的。

教育资源


本文发布于:2023-11-11 04:09: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447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湘妃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