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作者:王根法
来源:《职业·下旬》2010年第02期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是指针对学生身心实际、认知规律与个性差异,以倡导人的生
命与自然、社会、他人整体和谐为目标,通过多样化教育方式,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学生的
生命潜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美好,领悟生命的来之不易与艰辛,探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提升生
命质量。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几乎未曾涉及到生命教育这一领域,不能不说是教育的缺憾与悲哀。泰
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可见,关注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及点化和
润泽生命,也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而且,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可以说,语文
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那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呢?
一、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人在感知生命、体验生命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主动担当起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的重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生命观。
1.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感知生命的客观存在
在现实世界中,无论是人类社会的人,还是自然界的动物、植物,都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个体,
都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学习《生命 生命》一文,使学生感知到在险境中不断挣脱的飞蛾,感知到
在墙缝中顽强生长的瓜苗,感知到从听诊器里传出的心脏博动声;让学生感悟到“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生命本色。
2.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通过学习、讨论与探究,使学生懂得人
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
人。”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意识到:“生命虽然宝贵,但也很脆弱”。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所说,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其本质十分脆弱,时常会遇到疾病的侵袭与意外的侵害。因此,要通过语文
教育让学生珍爱生命,关爱自己,督促自己努力在有限的生命里度过有意义的人生。
二、引导学生欣赏生命的美好
由于小学生受年龄、阅历、经验等方面的局限,他们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迫切需要教师引
导学生去思考,认识生命,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去欣赏人生的美好与生命的珍贵。因此,教师要努
力挖掘教材中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及时渗透并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使之拥有一双发现生命
之美的眼睛,从而引领学生去探求生命之真,体味人性之善,欣赏人生之美。例如,通过学习李白的
龙源期刊网
《望庐山瀑布》,让学生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瑰丽奇异;通过学习孟郊的
《游子吟》,让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与无私;通过学习李绅的《悯农》,
让学生领悟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三、引领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
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关键,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珍惜生命、
关爱他人、保护自然、不怕挫折、树立信心、造福人类的美好心灵与高尚品德。例如,在《石
缝间的生命》一文中,通过对在石缝中生长的野草、蒲公英、松树三种生命的描写,揭示出其在
植物学、生物学、哲学及美学的意义,并把这种自然界的生命意义拓展到人类生活,石缝间的顽
强生命成为人类坚强不屈、奋发向上精神的象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材要有特殊的敏感,引导学生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生命意义和价值
的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让学生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同时,教师要
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之艰辛,正确认识与面对生命进程中的困境与挫折。
四、启迪学生追求生命的博大和谐
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活”,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活”,要启迪
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去面对现实、面对人生,去追求自我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
人不仅存在着个体差异,还存在着不同的信仰与追求;人除了物欲的满足外,还有着精神上的
追求与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美学家宗白华将人生分为六种境界:功利、伦理、政治、学术、艺
术和宗教。这是一种对人生境界的提升与超越,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层理解。
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信仰与追求。例如,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之中,可以
让学生认识到顺应自然、忘却得失、远离功名的洒脱与淡泊名利、超然生死的人生观;而通过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使学生明白到,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他人、社
会、人类的命运有机联系,才能超越自然,找到生命的价值之本。
(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市黄泽镇塘头小学)
本文发布于:2023-11-06 13:46: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386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