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别离观后感500字
【1】一次别离观后感
《一次别离》吸引人的不仅是它获得的各种奖项,荣誉与好
的口碑,还在于它朴素的镜头,写实的剧情,以及电影中折射出
的伊朗社会下的各种矛盾与深陷其中的人性的挣扎。影片讲述了
两个家庭的三个年龄阶层的人群的矛盾,反映出伊朗社会中的现
代与传统,父母与子女,爱情与婚姻,道德与法律,诚实与谎言,
移民与留守,宗教信仰与生存法则的矛盾,以及社会等级分明,
女性的权利与地位低下。这是伊朗社会大环境下的小家庭,也是
千千万万个伊朗小家庭的大社会。影片一开始就用将近五分钟的
长镜头展现了一对儿夫妻纳德与西敏在离婚申请中心争吵离婚
的事。原因是西敏为了女儿有个好的成长环境想要移民,而纳德
放不下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从中可以看出西敏代表受西化思
想影响的开放与现代,而纳德代表着保守与传统。这里也体现出
社会发展中现代与传统的矛盾。西敏争吵时说:“我不愿意让女
儿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我有权利这样做。”法官质问什么样的
环境时西敏没有回答。这是导演的高明之处,一方面在伊朗严格
的电影审查制度下,电影不能过多的涉及政治领域,另一方面不
给出明确答案反而更令人深思。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隐喻着政
府的条条框框,纳德不愿离开父亲也隐喻着他固守传统的性格。
影片的镜头语言运用颇有艺术化。基本上采用富有生活化的
写实的晃动镜头。开头西敏将要离开家的一段,多用晃动的镜头
拍摄收拾行李,忙碌走动的西敏,这些晃动的写实富有生活化的
镜头代表着女儿和丈夫纳德的主观视角,他们注视着即将要离开
的西敏,内心不舍,焦躁与无奈,种种复杂的心里矛盾也隐含在
这些晃动的主观镜头里。在房中透过玻璃窗看着西敏的女儿,将
不舍西敏离开的痴呆父亲领到厕所的纳德也透过厕所门口看着
西敏,两人在不同镜头画面的一左一右,西敏在镜头画面中间,
晃动的主观镜头不断切换,三人相互看着,一家三口将要分开。
艺术化的写实的晃动镜头将矛盾的关系展现的淋漓尽致。影片中
的纳德性格固执,不妥协,脾气暴躁。他坚持不离开父亲,同时
妻子也因为他的固执而提出离婚,他却不妥协,尽管他心里想挽
留妻子,却从不愿开口讲挽留的话,他不肯让步,不肯承认自己
错了,这也反映出他性格的传统一面,同时也反映出伊朗社会男
性地位的高贵,权利的主宰以及只有爱情的婚姻还不能长久,婚
姻还需要经营。从他纠正女儿英语,坚持不增加保姆工资的细节
也可以看出他的固执,不妥协。这些也直接导致了他后来因保姆
瑞茨对待父亲的行为而推搡,起诉她,以及坚持不承认自己知道
瑞茨怀孕的事。还有是因为他要照顾父亲与女儿而不想去坐牢。
作为中年男人的家庭担当,责任心使他陷入诚实与谎言的矛盾
不会向生活中的任何阻碍屈服。生活的压力使纳德一直陷于传统
与现代,固执与妥协,诚实与谎言的种种矛盾交织的困境中,我
们看到他的挣扎,无论他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无谓对或错,好
或坏,观众们会同情,会心酸,因为他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无
数的真实的人,也包括我们自己。
影片中两个女性西敏和瑞茨都是婚姻的忠诚者和弱势。西敏
受过教育,有西化思想,即使与丈夫沟通有问题,从拿母亲房产
证抵押保释丈夫,哭诉丈夫不珍惜14年的婚姻可以看出她还是
深爱着丈夫,保释丈夫以及劝丈夫拿钱补偿保姆的行为都是为挽
救家庭做出的努力,只要丈夫说一句挽留的话,她就会回家来。
保姆瑞茨为了帮失业的丈夫还债瞒着丈夫在自己怀孕的情况下
做保姆,害怕丈夫的暴力而不敢说出流产的真相,生存使她需要
那笔补偿款,而宗教信仰又使她不能接受那笔钱,她处于宗教信
仰与生存法则的纠结矛盾中。没受过教育使她只有极端的宗教信
仰。瑞茨所代表的女性和贫苦阶级反映出伊朗社会的宗教信仰与
生存法则的矛盾。两位女性的思想和婚姻也形成对比,反映出现
代伊朗社会女性权利与地位的低下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化。受过教
育的西敏有独立的思想,不依赖于婚姻。而贫苦阶层没有接受过
文化教育的瑞茨却只能依附于丈夫生存。
德的缺失,法律的不公与无情促使保姆丈夫到学校质问家教
老师,尽管家教在学校以可兰经发誓自己没有作伪证,但还是去
法院改了口供。在法律面前,两个家庭都说了谎,但两个人都有
不得已的苦衷,在无情的法律面前,道德怎能完好无损,而在道
德面前,公正的法律又是多么无情。在这里,无论诚实还是谎言,
都无谓对或错,好或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人性在这里显
得多么脆弱与无奈。
除了反映这么多矛盾,影片还有一个引人注意的主题,家庭
亲情主题,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纳德女儿为了挽留母亲而一直待
在纳德身边,这样母亲才不会远走。女儿有几次问纳德是否说谎,
并且为了家庭的完整在法官面前帮助父亲说谎以使父亲不用坐
牢。关于结尾,我尤其喜欢影片的结尾,首先是可见的结尾:女
儿含泪,将向法官宣布选择父亲或者母亲,她应当已经明白,孩
子总该接受大人的分离,就如同老人总有一天得接受儿女的离开
一样。而男人和女人则走出审讯厅,两人之间隔着一道玻璃屏障,
各自不安地等待,仿佛是个有趣的开放式结局。而在我,其实结
局在更早已给出:故事既然讲的是一次分离,那么在百般波折之
后,我们会问,到底终于大团圆了,还是会出现另一位出走的娜
拉?——在最后十分钟内,我十分惧怕导演选的是第一个选项。
幸而导演非常干脆,根本未做任何交待地给出了答案:男人女人
又重新站到了法官面前,仿佛影片开始之后什么都没有发生——
她并未因此停止追求她的自由。作为关键词存在的“自由”,只
是像呼吸一般在片头掠过,但却决定了女孩的过去,和之后坎坷
的爱情经历,即便整个爱情故事似乎与此无关,片中也从未谈及
这个关键词,但起因和结局,划出橄榄球一般的锥形,最后都到
达了右侧的顶点:西敏和花,两个女人在此点相会,后者仿佛立
刻可以继续前者的故事,她们的命运可能会殊途同归。而我此刻,
只感觉导演在背后对我们说:你们看,这个女人!仅仅只是为了
追求她自己的自由,却掀起了如此的轩然大波!
关于电影总体感受。一部成功的电影,不总是在台词中刻意
强调主题,升华个人主义,本片只字未提国家二字,却足以将文
人翁纳德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我们的战乱年代,也曾踊跃出一大
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上进青年,看那样的影片,的确很过
瘾,很振奋人心,也正因为这样,中国市场上几乎看不到用朴素
的手法描写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的影片。《一次别离》就是一部
朴素的励志电影,朴素到一开始你会怀疑自己能否看完它。当然,
一部好片是不会让你轻易就中途放弃的,编剧在这方面做到了,
故事层层叠叠又相互联系,跌宕起伏间又疏密有度,不像大多数
中低端电影,看了十分钟就知道结尾了。
本片由纳德和西敏因为是否携带女儿出国而离婚展开,他们
的这个决定,造成了后续一些列矛盾,生活的,家庭的,观影的
过程会轻易就把你带入他们的生活节奏中去,因为这些琐事太司
空见惯了,它们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基于电影的艺术性
需要,这些琐事又不会展现得太落俗与露骨,这个时候,演员的
出色表演就发挥了他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眼神,一个失落的表
情,一个佝偻的背影,所有表演都源于真实的生活,但又高于生
活,所以看这部片子是一种从头到尾的享受,仿佛去他的生活中
认认真真地走了一圈。
【2】一次别离观后感
我至今的人生中只看过两部伊朗电影,一部是《小鞋子》,
另外一部就是这部《一次别离》。
两部电影里其实都拍摄了大量伊朗人的生活,让我很印象深
刻的就是那拥挤的街道、拥挤的场所、少女和妇女常日披戴的笨
重的头巾。
于我看来,伊朗是一个战争频繁炮火不断、很贫穷但人文气
息很厚重的、政教合一的国家。
电影的开头,西敏想离开伊朗,为了自己的女儿能接受更好
的教育。为此,她几乎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但丈夫纳德却不这样
想,他还有身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需要照顾,无法一走了之。西
敏一气之下将纳德告上法庭,请求离婚。在小小的并不庄严的法
庭上,法官问西敏她的丈夫纳德是否有出轨或者暴力?西敏说没
有,于是法官就此简单的询问就做出了审判拒绝了西敏的要求。
我还为此而专门去查了伊朗的离婚事宜,发现伊朗的妇女在从前
是没有离婚权的,只有男方有权利提出离婚,但在1995年以后
伊朗对相关法律作了修改,允许了妇女的离婚权,但权力使用还
是有限制条件的——“选择放弃mehrieh而拥有离婚权”。这就
是西敏让纳德跟护工交钱和解时提过的离婚时要还给女方的一
笔钱,类似我们中国的彩礼,就此我也去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在
伊朗,女方为了有个担保,都会要求男方给于mehrieh。Mehrieh
的数目通常是根据男方的经济环境来要求的。要离婚啦,但男方
没能力偿还mehrieh,结果在伊朗很多的丈夫被前妻送进监狱。
伊朗政府更改了关于mehrieh偿还的律列,但凡离婚者,不管家
境如何都一并只要支付114枚金币给女方,不管当初你给的
mehrieh是60金币或是900金币。如男方没办法支付,他必须
坐监狱,直到他支付这笔mehrieh为此。法官也会将他所拥有的
财物如车子等判给前妻。当然corruption的情形在伊朗是满普
遍的,一些男方为了不支付那笔mehrieh会通过关系来尽量拖延
法庭程序。而有些女方因被逼长时间的来回法庭,精神太折腾了,
有时就自动撤退官司。不过,不管怎样,到头来,男方还是必须
例行这个罚款如女方坚持下,不然就坐牢。
而在电影高潮中,失去西敏的纳德发现自己的生活一团糟,
不得已,他雇佣了女工瑞茨照顾父亲,却又发现瑞茨不但对父亲
疏于照顾,更将他绑在床头。愤怒之下,纳德将瑞茨推出了门外,
瑞茨失脚滑下楼梯,意外引起流产。瑞茨因此将纳德告上了法庭,
法官在对该事件调查的过程中,法庭的审查很简单甚至不认真,
随意让案件相关人士接触证人甚至让当事人传唤证人,对随意更
改口供的证人也没详细地分析更改的证言是否可以继续用。在后
来纳德决定听从西敏的话交钱和解时,在瑞茨家纳德想在签和解
书前说几句心里话,坐在一旁的法官下一秒就大声劝纳德什么也
别说赶快签字,这几件事让我深深感觉到法官的不耐烦与他对法
律不尊重不认真的态度。
在伊朗绝大部分人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少部分信奉基督教。
《可兰经》是伊斯兰教唯一的根本经典,是默罕穆德在23年传
教过程中陆续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其内容确立了伊斯兰
教的基本教义和制度。信仰伊斯兰教,把《可兰经》当做是不可
违背的经典,这使伊朗因此而蒙上了浓厚的人文气息,人文追求
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在这场官司的角
逐中,纳德隐瞒了自己知道瑞茨怀孕的事情,瑞茨隐瞒了孩子不
是因为被纳德推而流掉的,特梅隐瞒了爸爸撒谎的事情。这两个
家庭都是伊斯兰教的信徒,每个人在官司中面对法律都说着谎,
但离开官司到生活中时每个人却又善良。纳德想要拿到瑞茨对父
亲疏于照顾的证据把痴呆的爸爸带到了医院,但最后为了保护那
脆弱的爸爸还是放弃了关乎自己的利益的证据,帮爸爸扣上了衣
服的'纽子;纳德在法官发了对瑞茨的拘留令时帮其向法官求情;
瑞茨为了保护纳德的爸爸不顾自身安危冲出了马路导致腹中孩
子死亡却从未想过要讲出事……两个家庭斗争了这么久最后一
切都快尘埃落定时瑞茨因为心有疑虑不敢向《可兰经》发誓最后
选择放弃那让她内心不安宁的钱,由以上种种可见,在伊朗的伊
斯兰教信徒眼中其实《可兰经》远比法律更加不可违背,对《可
兰经》的信仰可谓是根深蒂固。
在看这电影的过程中,我其实也没看出瑞茨是孕妇,然后因
为对伊朗的着装很好奇所以特意去百度了——法规中规定妇女
必须带头巾并且不能露出头发。现在各方面已经逐渐开放对衣着
要求也没那么严格,年轻女孩头巾就只是做做样子搭在后脑勺,
露出很多头发,年轻女性的衣着也不再是黑袍裹身,但衣着色彩
还是以黑色为多,也有一些小年轻穿红色绿色,没有人裙子,也
没有紧身裤紧身衣,有高跟鞋,指甲油。有很多女性外面一个深
色大衣,里面穿的色彩斑斓,但是有一点,女性不能穿露出自己
身体线条的衣服,比如前面说的紧身衣。
结局开放却又有那么些许明朗。
说实在,伊朗这个地方不适宜我住,但我愿意去徒步旅行感
受它的美。
本文发布于:2023-11-01 16:06: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322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