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起源及意义

更新时间:2023-10-31 16:51:41 阅读: 评论:0


2023年10月31日发(作者:薛始亨)

中秋节的起源及意义

中秋节的起源及意义

中秋节的由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阶段,农历

的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农历的八月在秋季的中间,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八月

十五正好在秋季的中间,所以便称为“中秋”,也称“仲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为它的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为“八月节”、

“八月半”;又因八月十五的月亮要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亮,中秋节的主

要活动都是以“月”为内容的,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

“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等。中秋节这一天的月亮格

外晶亮、圆润,被人们看成是合家团圆的象征,因此,又被人们叫做“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

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

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

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

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

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

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

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

之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

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

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

西。”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叫,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

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

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寄情明月,这又是情感释放方式。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

看。”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

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

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

?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在兵荒马乱、饥馑连年的岁月,

中秋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种文化生发于夏商周之时,并与古代养老实践

相结合,可以说是一种敬老、养老文化。《礼记》有言:“凡三王养老皆引年,月

令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因为仲秋时

节“月至四阴,阴已盛矣。时以阳衰阴盛为秋,人以阳衰阴盛为老。”三王顺应时

令,于仲秋举行养老仪式,对身疲力衰的老人,赠予手杖行路,赐以糜粥饮食,体

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

4、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

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

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月是民族和谐、家庭幸福的象征。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是小家团圆的日

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从时令上看,中秋是“秋收节”。当然,现在看来,名

义上拜月亮,其实念念不忘的应该是自己的祖先吧,还有就是思念那些远方不能够

团圆的亲人们。总之,中秋节,就是团圆节,就是溯宗追远,就是一家团聚的节

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本文发布于:2023-10-31 16:51: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1309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秋节起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